王超
童年生活就應(yīng)該像魯迅這樣度過:在燦爛的陽光下保持一顆童心;在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在無味的冬天也能尋到童趣;在嚴(yán)肅的學(xué)習(xí)中偷尋一絲快樂。
童年如含苞待放的花朵,芬芳撲鼻;
童年像陳年的美酒,時間越久,越香醇;
童年似一條潺潺的小溪,流啊流啊,流到每個人的心中……
英國詩人拜倫說:“啊,幸福的年代,誰會拒絕再體驗童年生活?”魯迅就是在中年時回憶了美好的童年時代,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他用詩意般的筆墨,嫻熟的語言技巧,舒卷自如,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妙趣橫生、繪聲繪色的童年世界。
魯迅的這篇文章,構(gòu)思精巧,其中,“我不知道家里的人為什么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最為嚴(yán)厲的書塾……”一段使全文如行云流水、渾然一體。其中“也許”一詞體現(xiàn)了三次,生動形象地寫出來魯迅兒時的天真、可愛。他以為自己是犯了什么錯被懲罰才被送到書塾的,體現(xiàn)了兒童的天真心理。
文中也講述了許多“我”的童年故事,如“美女蛇的故事”“雪地里捕鳥”……為一個“荒園”增添了無限樂趣。由此我想到了我小時候,奶奶也會給我講述一些故事,如“狼來了”,“撒謊的小孩被狼吃”等等,這些故事,幼年的我是深信不疑的。
“一切景語皆通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寫作特點,這一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第二自然段,如“鳴蟬的長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號聲”,似乎昆蟲世界在開一場盛大的音樂會,讓讀者深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雖說作者離開了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去學(xué)習(xí),但三味書屋的生活也是不乏樂趣的,可以折臘梅,可以尋蟬蛻,亦可以捉蒼蠅喂螞蟻……魯迅在這里度過了五個春秋,那里,有他苦讀的身影;也有他嬉戲的笑靨;在那里,他雖然讀書很累,但他的精神生活是豐富而充實的。也正是因為魯迅的刻苦努力,才有了后來的成就,這不正是所謂的“先苦后甜”嗎?
童年生活就應(yīng)該像魯迅這樣度過:在燦爛的陽光下保持一顆童心;在自由的玩耍中充滿幻想;在無味的冬天也能尋到童趣;在嚴(yán)肅的學(xué)習(xí)中偷尋一絲快樂。
童年真好,永遠值得珍視。
這是七年級下冊魯迅的第一篇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學(xué)后學(xué)生們體會深刻,對于人到中年的魯迅,回憶起來童年,仍然充滿溫馨。本文作者緊緊抓住百草園的故事,以及園里的動植物帶給作者的無限樂趣,由文及人,由人及己;作者還透過文字,同情他被送去書屋,體會魯迅的三味書屋中枯燥中尋出快樂。并能縱觀作者整篇文章筆法,把握結(jié)構(gòu)特色。在開頭結(jié)尾處,讓人對美好童年深深回味。全文一氣呵成,行文流暢,文字中透露出一種樂觀向上的情懷。“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值得借鑒。
(指導(dǎo)教師:李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