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初
【摘要】《品德與社會》這門作為我們人生第一次接受的思想道德課程,在我們童年時期幼小的心靈里留下了永遠無法磨滅的記憶。開設它的初衷就是讓祖國的花朵能夠盡早地認識社會、了解社會,最終能成為一個富有愛心、思想健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這門課程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對我們未來的發(fā)展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實踐教學中,我們往往著重對道德品質的灌輸,卻忽視了同樣重要的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這樣,我們就在不知不覺中背離了這門課程開設的初衷。讓原本應該充滿的人文之美蕩然無存。
【關鍵詞】小學 品德與社會 人文之美
我們常常會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句話表明了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就像品德與社會科學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一樣,如若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忽視了人文,單獨對我們應該具備的素質進行干巴巴地宣講,其起到的作用真是微乎其微。而品德與社會作為對孩子人生起到引導作用的一門課程,我覺得十分有必要輸入更多的人文精神在日常的教學中,使課堂充滿靈氣,更加活躍。而飄蕩在課堂中芬芳的人文氣息,就是我們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以情為紐帶,讓課堂洋溢著濃郁的人文色彩
在完美主義者看來,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應該是極其完美。在這里老師與學生是真正的朋友,他們仿佛同齡人一般快樂的交流,交流著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學生能夠從老師的角度出發(fā),體會到老師身上肩負的使命與責任;老師也能在學生的角度,體會他們內心真實的想法。在這樣的課堂里,老師付們出了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同學們得到了極大的啟發(fā)。他們最真實的情感交匯在一起,像一首動聽的音樂一樣,蕩漾在課堂的每一個角落。只有在這樣充滿關懷的世界里,我們想要傳遞下去的人文思想和品德才能緊密的結合在一起,讓原本枯燥的課堂充滿了人文關懷。
二、活用教材中的文本材料,在靈動的學習中滲透人文教育
1.以文為本,賞析感悟人文精神。
在實踐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的對象是心智有待開發(fā)的小孩子。簡單地對課本內容進行講解,并不能起到教授者所期望產生的作用。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接受,辛勤的園丁就必須付出情感傾注在自己的課堂上面。并且應該結合課本上的內容,發(fā)掘其潛在的人文信息。將課本與自身體會,以及相關的人文信息結合起來,喚醒學生隱藏在心中的情感,實現(xiàn)課堂上的情感交流,在不知不覺當中就將自己的想法賦予了渴望知識的學生。這樣一來,課堂教學起到的作用就會1+1大于2。例如在講授《筑起血肉長城》時,老師怎樣才可以把對侵略者的憤怒,以及奮起抗日的激情傳遞給在座的學生呢?我覺得可以課程正式開始之前播放《義勇軍進行曲》后,通過歌曲所傳遞的信息不斷對學生發(fā)問,營造出一種身處于戰(zhàn)爭年代的氛圍。在這種氛圍的帶動下,讓大家領會到革命前輩不屈不撓的戰(zhàn)斗精神和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點燃大家心中的激情。從而使每個人牢記這段屈辱的歷史。
2.入境誦讀,心領神會人文情懷。
看似枯燥的文字,其實都包含了寫作者的心血。然而從文字上面領會其所包含的精神對于心智正在發(fā)育的小學生是困難的。只有通過老師耐心的引導,通過對文字深情的朗誦使文字包含的情感躍然紙上,才能引發(fā)學生情感的共鳴和思想的震撼。比如在《李奶奶身上的傷痕》這一課上,老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法,對發(fā)生在李奶奶身上的事情進行初步的講解,使學生心中有了對侵略者殘忍行為的了解。之后,通過對文章高潮部分有感情的朗誦,使得大家對李奶奶的同情迸發(fā)。在讀書聲音的起落中,讓自己的情感也在心中回蕩。將日寇的殘忍,李奶奶的無助淋漓地在自己腦海中重現(xiàn)。從而激發(fā)大家對侵略者殘暴行徑的憤慨之情,以及對和平的熱愛之心。
3.超越教材,創(chuàng)新發(fā)展人文光彩。
有一個心理學流派認為“人們在自己的內心深處都希望能夠創(chuàng)造”。在品德與社會課堂上,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十分常見。就像世界上沒有一片一樣的樹葉,每個學生的情感世界也不會完全相同。因此,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一定注重學生不同看法的表達。特別值得關注的就是學生關于教學內容中所涉及材料的不同理解。同時,老師有責任也有義務,對不同想法的學生進行指導。通過對持有不同看法學生的鼓勵,使每個學生都擁有自己的個性,為學生獨立性格的養(yǎng)成和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奠定基礎。使得教學超越書本本身,并對任性的發(fā)展起到積極作用。比如在《真正的友誼》一課中,當學生對文中的倆個歷史人物有初步的了解之后,老應當通過提問得到同學們對兩個人物的看法。之后,對于更符合大家思維邏輯的鮑叔牙,老師也不要馬上贊成;對于少數(shù)人喜歡的管仲,老師也不用該反對。而是通過站在彼此角度上思考得到倆個人物身上所散發(fā)的人性光芒來培養(yǎng)大家辯證的思維方法。通過以上過程對學生的思維方式及思維能力進行培養(yǎng),使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重視傾訴訓練,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文價值觀
對于小學生而言,生活中的一切對他們都是新奇的,他們容易對新鮮的事物產生思考。但是他們會因為心理的不成熟而對一些問題困擾,使自己變得不夠快樂。在這時,他們就需要一個能夠傾訴的對象或者是暢所欲言的平臺。而品德與社會的課堂就給他們提供個了這樣的一個平臺。在課堂上,老師可以通過對自身角色的弱化麻將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積極地交換自己的想法。使心中的煩惱的到排解。與此同時,老師可以在適當?shù)臅r候切入,將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與課堂結合。使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比如說在教授《家里的煩人事》這一課時,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通過對學生自己家中煩心事兒的了解,讓學生自己想出個性或者是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方法來化解家庭矛盾。以此來是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張惠萍.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探討[J].科學中國人,2015,(7):396-396
[2]曹曉建.小學品德與社會課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優(yōu)勢及不足[J].文理導航(下旬),2015,(2):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