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
【摘 要】長期以來, 在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著班級人數(shù)多、時間緊、新教材教學任務重的問題,無法讓每個學生真正參與到活動中來,使教學不能真正的面向全體學生。然而在合作教學中,學生則會通過合作與競爭方式,積極傾聽、感知、參與、體驗,從而使英語學習變成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fā)展和提升的過程。可以說,合作學習方式使課堂充滿了生命力和親和力。
【關鍵詞】小學英語;合作學習;課堂內(nèi)外
合作學習是以目標設計為先導,以師生、生生合作為年個十形式,以教學中的合作和交互為基本特征,強調(diào)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式,倡導學生分工合作,共同達到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模式。合作學習的核心是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進行交流、溝通和合作。在合作學習的模式中,學生之間存在信息溝,他們共同努力,最后形成口頭、書面的學習產(chǎn)品。
一、合作學習的理論依據(jù)
(1)本杜拉(Bendura)的社會心理論認為,學習是在環(huán)境、學習者、認知活動為三個要素的互動下進行的。合作學習的形式可以給學生提供自然的互動環(huán)境,使他們的認知行為得以順利發(fā)展。
(2)皮亞杰(Piaget)的認知發(fā)展理論認為,認知發(fā)展過程涉及“吸收、同化、調(diào)整、平衡”。該理論強調(diào)社會經(jīng)驗知識(語音、價值、規(guī)則、道德)只能在他人相互作用中習锝,合作學習的形式為學生之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更多機會,使學生通過合作學習提高認識層次,促進認識的發(fā)展。
(3)維果茨基(Vigotski)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是指學習者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強的同伴或教師幫助后所提高的能力之間的差距。即學習者能力發(fā)展的程度和潛力在能力之間的距離。學生在彼此最近發(fā)展區(qū)合作是會表現(xiàn)出比單獨活動更高級行為。因此,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在合作學習中相互取長補短,加深對問題的理解,促進學習質(zhì)量的提高。
二、合作學習的設計原則
我們要明確對學生分組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便與合作交流,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所以,在考慮分組以前,必須本著民主自愿的原則,從學生的組織能力、學習能力、學習成績、思維活躍程度、思想品質(zhì)、感情交流、性別等方面綜合考慮,把志趣相投、愿意相互幫助的同學均衡分組。相反,如果只根據(jù)學生成績,不顧學生的意愿,強硬的將幾個情趣迥異的同學捏合在一起,不僅起不到應有的合作學習效果,反而會整天鬧出很多的矛盾和事端出來。因此,教師必須首先樹立民主科學的分組理念,然后通過合理的程序選出組長,確定組員,為合作化教學鋪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進行分組之前,必須做好充分的宣傳發(fā)動工作,才能確保分組的有效性和均衡性。否則,如果單純根據(jù)學生的個人意愿分組,往往會造成經(jīng)常在一起玩的同學聚在一起。
從合作目標、結構和方式來看,合作學習活動 的設計原則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1)就學習目的而言,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合作學習之前需先界定學習目標和技能目標。
(2)就教學活動而言,合作學習適用于各個年齡段學生的學習活動,而且越是復雜的活動越需要團隊的心智和才能。
(3)就師生互動而言,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任務在于介入學習小組,指導合作技巧,以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能力,增進彼此間的互動。
(4)就生生互動而言,教師要鼓勵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分享。
(5)就學習空間而言,合作學習以小組為單位,以有利于小組討論為原則。
三、常見的合作學習方式
(1)小組調(diào)查(Group Investigation)。主要依據(jù)學生興趣自己選組(鼓勵學生按不同性別、能力編組)。老師每次上課,指定全班研究一個總括性主題。每個小組負責研討和主題相關的小子題,小組成員共同決定調(diào)查方法及分配工作;為了方便學生收集資料,教室里安排幾個學習站。資料收集完,各組上臺報告調(diào)查結果,每位同學一定要學會所有的材料。
我在教Unit5 On the farm這一單元時,讓學生自己根據(jù)興趣選組。首先我給學生定一個主課題“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每個小組根據(jù)這個主題自選場所和活動。比如有一小組上星期到農(nóng)場的,那就要調(diào)查他們在農(nóng)場所做的活動,調(diào)查結果是:cook food、collect eggs、pick oranges、water flowers...有的同學所選的子題是go shopping ,那這組同學就要和營業(yè)員打交道。有的同學要買學習用品,有的要買衣服。這樣學生們自然就收集到有關go shopping的資料。此外有的小組選的題目是go camping,在營地學生們可以play football、plant trees、climb the mountains等。還有的小組準備到同學家里為他過生日,學生們互贈禮物,做游戲等。活動結束后,由小組的一位同學匯報調(diào)查結果。
(2)學習圈/共同學習法(Circle of learning或Learning Together)。最常見的分組方式是由老師按學生不同能力、性別混合組編。有時甚至將智障的同學穿插安排在一般學生中,每組有2—6人不等。同一小組的同學圍成圓圈面對面坐著,學習材料分發(fā)給每個小組,而非個人,組員必須分享資料,彼此幫忙學習。小組和小組之間可以競賽,也可以合作完全看老師的安排設計。
(3)學生團隊學習法(Teams-Games-Tournament,簡稱TGT)。必須安排各位實力,性別相當?shù)臑橐唤M。學生在課堂進行中,小組成員都要努力把教材學會,該小組的總體分數(shù)才能累進。每次小組競賽后,得分最高的小組名字會被刊登到班刊上,以茲鼓勵。除此以外還有其他的形式不同的獎勵。在我教完Unit 6 Holidays以后,把全班分為實力相當?shù)娜舾尚〗M,組成數(shù)個團隊,然后宣布競賽內(nèi)容和規(guī)則。內(nèi)容是在所學的Holiday中任選一個節(jié)日組編對話。評分規(guī)則是:①能用本單元所學的語言知識對話(20分);②能準確的表達節(jié)日的日期及相應的活動(20分);③在表演時能做到團隊成員和諧、團結的精神(20分);④表演時學生語音語調(diào)正確,具有豐富的情感(20分);⑤能夠靈活的運用以前所學的相關知識(20分)。表演結束后,由評審(四名優(yōu)秀學生擔任)給予公平打分。得分最高的小組在班級英語角刊登姓名,隆重表揚,以茲鼓勵。
四、合作學習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教師首先應合理分組。教師應根據(jù)學生性別、成績、能力、愛好等方面的特點,將班級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分組時,一定保證組內(nèi)學生好、中、差合理搭配;要保證組與組之間的競爭與評比。每組設定組長一名,負責組內(nèi)一切事務的處理和安排。當然組長可以輪流擔任。如組長可以把本小組確立4個角色:組織者(本組開展活動的核心人物,由組長擔任);記錄員(記錄本組的意見和觀點);記時員(確保本組人員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規(guī)定的任務);記者(作為本組的發(fā)言人,活動結束后想全班匯報合作學習結果)。
(2)教師應把握好合作的時機。從小學英語的特點來看,并不是每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小組合作。教師應在學生獨立思考或解題障礙時開展合作;學生在獨立操作無法完成或無法歸納總結規(guī)律時合作……
(3)教師應進行恰當?shù)囊龑?。教師在組織學生合作前,必須引導每位學生明確自己要做什么。這樣學生才能明確合作目標,做到有的放矢。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合理的評價。對合作學習進行科學的評價可以使學生更加重視合作過程的行為表現(xiàn),評價還可以使教師獲得準確的反饋信息。
經(jīng)過如此科學合理的分組以后,各小組成員比以前更加便于交流合作學習,也便于形成公平的競爭平臺。相比以前按身高排位或男女生穿插排位的傳統(tǒng)方式,這種民主科學的方式更具靈活性和人性化。當然,這種分組方法的初期需要老師不斷強調(diào)紀律性和合作方式,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否則會形成紀律較差,學生流于開小差,說悄悄話的局面。因此,任何事情都具有它的兩面性,我們要善于發(fā)揮其優(yōu)勢的一面,控制其負面的不利因素,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效率發(fā)揮到最大化。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英語的教與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2]王宏印.英語學習方法[M].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3]張道真.實用英語語法[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注:該文為甘肅省平?jīng)鍪徐o寧縣教育科研課題《合作學習小組向課外延伸的思考與實踐》(課題批準號JNJK【2015207】)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