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菲
【摘要】信息結構是語篇分析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主位結構、平行結構作為結構銜接與非結構性銜接(詞匯銜接、語法銜接)、語境銜接共同構成語篇連貫。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信息結構的研究逐漸引起我國語言學、外語教學和翻譯界研究者們的關注。本文旨在總結我國信息結構研究,從信息結構研究的理論基礎、研究內容等方面分析信息結構研究的特點,并試圖探索出信息結構研究的應用趨勢與前景。
【關鍵詞】信息結構 語篇連貫 應用趨勢與前景
一、引言
信息理論最初是由香儂提出,應用于通訊工程的信息傳遞研究后被布拉格學派運用到語言學的研究中(胡壯麟,1989)。之后,信息結構經歷了由從馬泰修斯的句子功能切分、韓禮德的信息結構、迪克的功能語法、菲爾巴思的交際動態(tài)到蘭姆布勒特的句子結構與語境的研究發(fā)展。在我國,信息結構的研究始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基于西方學者們對英語的信息結構研究成果,國內研究者們主要探索了英漢不同句型的信息結構特點、英漢信息結構對比;在英漢信息結構對比的基礎上,外語教學研究者、翻譯研究者們將兩者信息結構的差異運用到英語教學和翻譯的研究中,豐富了信息結構和英語教學和翻譯領域的研究。信息結構研究的發(fā)展是語篇分析的重要研究領域,本文將對我國關于信息結構的研究進行概括和總結,分析我國信息結構研究的特點、趨勢和應用前景。
二、信息結構
信息理論于二戰(zhàn)前夕由布拉格學派學派創(chuàng)始人馬泰休斯最初運用到語言學的研究中,提出了信息結構的概念。起初并未受到關注和發(fā)展。倫敦派語言學家Haillday 于 1967年在《語言學期刊》上發(fā)表了他的Notes on Transitivity and Theme in English后,信息結構開始受到學術界的關注并得以發(fā)展(何勇,1988)。
1.信息單位。信息結構是指語言信息分布的結構。根據(jù)韓禮德的信息結構理論,每個句子都可以看作是一個信息單位,信息單位包括已知信息和新信息。其中已知信息,是發(fā)話者認為受話者在語言交際時已經知道,或可由其知識推測出來的信息。新信息即發(fā)話者認為受話者在語言交際時未知或由背景知識無法推測出來的信息(Gillian Brown and George Yule,2000)。新信息是交際中的主要部分,承載著信息傳遞的重點,在口語中經常給予最重的音節(jié),稱為信息焦點;英語中,信息焦點通常位于句末的最后一個實義詞項上(Gillian &Brown, George Yule, 2000)。
2.已知信息+新信息原則和句末焦點原則。信息結構遵循兩種原則:一是已知信息+新信息的原則,二是句末焦點原則。已知信息+新信息的原則即信息的傳遞總是由已知信息在前,新信息在后的規(guī)則進行。從交際動力的角度來看,語言交際的雙方總是會把信息按照交際動力從小到大的規(guī)則來組織句子的信息結構。已知信息承載的交際動力小,新信息承載棟交際動力大。同時,這一結構是符合人類認知結構規(guī)律的,被稱為典型信息結構。句末焦點原則,是指新信息中最重要的內容通常出現(xiàn)在句子的末端的位置。
3.信息結構的研究范圍。信息結構的研究可以從口語和書面語兩個層面進行,也可以從詞、句子和語篇(text)三個層面進行。信息結構的研究起初是為語篇連貫而服務,同語法銜接、主位結構以及語境共同為實現(xiàn)語篇的連貫。經過發(fā)展,在我國逐漸引起認知學、外語教學、翻譯學者們的注意,使其應用與實踐的潛力得以發(fā)展。
三、 我國信息結構研究
我國信息結構的研究范圍與內容眾多,通過文獻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主要方面,即研究方法、研究內容、與主位結構的關系。
1.信息結構的研究方法。我國信息結構的研究方法主要基于西方學者們如韓禮德、Lambrecht等人的理論和觀念展開。目前主要有以系統(tǒng)功能語法、認知學、語用學等為基礎的研究方法。
(1)系統(tǒng)功能語法為研究基礎。系統(tǒng)功能語法是進行信息結構研究的重要理論基礎。系統(tǒng)功能語法認為,語言有三個元功能。即概元功能、人際元功能、語篇元功能(胡壯麟、朱容生、張德祿,1989)。其中語篇功能包括語篇的信息結構、主位結構、銜接手段。國內信息結構的研究起初多是對國外以韓禮德為主的關于信息結構理論觀點進行介紹和分析,并將其運用到具體的語篇中進行分析。如黃國文(1988)在其《語篇分析該要》中介紹了信息結構中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以及句末中心的概念。胡壯麟、朱永生、張徳祿(1989)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研究基礎上,介紹信息結構概念和定義,并將其與主位-述位結構進行了對比。鞠玉梅(2003)明確提出語篇信息結構的研究要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研究為基礎。她分析了語調、句法、主位結構三者與信息結構的聯(lián)系,總結和評述了西方不同語言學家如對信息結構的研究,最終得出結論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派對信息結構的研究更為全面和深入,對信息結構的研究應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觀點為參考進行。
(2)認知學。認知語言學者們認為,認知與語篇有著密切的關系:語篇是研究認知的重要途徑,而認知學的一些理論與方法又為語篇分析的研究提供參考,成為語篇分析的研究方法。目前,后者的研究已取得豐碩的研究成果。認知學者們提出的信息結構中“已知信息+新信息”的信息編排模式是符合人類閱讀認知規(guī)律的觀點已經被普遍接受并運用于研究中。郭純潔(2004)在總結西方語言學家對信息結構對觀點后,以看圖作文的實驗方法,對30名非語言專業(yè)的大三學生的作文的信息結構進行了項位圖解。最終她得出結論:語篇的整體結構,包括信息結構是遵循人類認知規(guī)律和習慣的。之后,她同樣以看圖寫作的實驗方法,對中國和美國大學生對同一幅圖的中英文描述語篇的信息結構進行了認知對比研究,最終認為,語篇的篇章信息結構并沒有明顯的語種傾向性,不同語篇宏觀結構的差別主要來自于語篇作者的認知方式即某篇方式(郭純潔、劉芳,2007)。
(3)語用學。根據(jù)Lambrecht的定義,一個信息結構是一個語用斷言,斷言中包含語用預設與斷言焦點。已知信息對應語用學中的語用預設,是發(fā)話者認為受話者已經知道或者根據(jù)背景知識可以推測出來的信息;新信息對應斷言,是發(fā)話著認為受話人未知的信息;焦點的性質是一種語用焦點。何自然、冉永平(2006)在語用學研究的基礎上對信息結構展開了相應的研究,他們認為信息結構也是一種語用結構。說話者的三種言語行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都是在傳遞信息,每一種言語都包含著一個信息單位,可以劃分為已知信息(也叫舊信息)和未知信息(也叫新信息)組成。史成周(2008)認為中國學生二外寫作中信息結構中的失誤是一種語用失誤。
盡管信息結構的研究取得較快的發(fā)展,西方學者們對信息結構的研究從不同的理論角度對已知信息、新信息以及信息焦點的定義也各不相同。以上是我國主要的于信息結構研究理論和方法。信息結構的研究被不同學科分支所研究證明其研究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2.信息結構的研究內容。我國信息結構研究的內容眾多,涉及到英漢的不同句型如存現(xiàn)句、被動句、疑問句等的信息結構特點和對比分析;英漢信息結構的對比分析為翻譯和教學的實踐和研究也開創(chuàng)了新的視角。
(1)不同句型的信息結構研究。
1)存現(xiàn)句的信息結構研究。存現(xiàn)句是表示事物存在、出現(xiàn)或消失的句子(唐玉環(huán),2009)。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作為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的特殊句型結構,存現(xiàn)句句型逐漸成為我國語言學、教學界的研究熱點。信息結構研究的發(fā)展,也為存在句的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視角。例如,從信息結構角度來看,英語存在句中的“實義主語”所蘊涵的確定性是一種語用確定,而非語法上的確定與非確定(肖俊洪,1994)。而漢語存在句由于其類型多樣,信息結構特點也相對復雜。唐玉環(huán)(2009)研究了漢語中四種常見的存現(xiàn)句的信息結構進行了分析,她認為,存現(xiàn)句的語序、結構、語篇表達都受到句子信息結構的影響。另外,通過對英漢存現(xiàn)句中已知信息、新信息、信息焦點方面的對比研究,谷志梅、李志玲(2010)提出信息結構特點是一樣的,都是遵循從已知到未知的認知特點。
2)被動句的信息結構研究。被動句是英語中常見的句型之一,與主動句相反,被動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賓語是動作的實施者,由by提示。通常情況下,根據(jù)信息理論,被動句表現(xiàn)的信息結構為: 動作的承受者是已知信息,動作的施事是新信息(袁穎,2000)。由于被動句的實施者并不是一定要保留,被動句的焦點問題是學者們研究的重點。當施事者被省略時,句子的主語和賓語都可能成為句子的信息焦點,從而使句子成為有標志的信息結構。正是被動語態(tài)的有標志性,使得句子的信息結構也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一方面影響句子強調的重點、否定詞和數(shù)量詞的范圍;另一方面也保證了語篇的連貫(熊木清、劉霞敏,1999)。
信息結構在句子層面的研究是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派的研究重點,存現(xiàn)句和被動句的信息結構的使得英漢的信息結構特點得到具體化,讓語言學習研究和學習者更加了結兩種語言的特點。另外,英漢兩種語言中不同句型的信息結構特點有助于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和教學活動。
(2)英漢信息結構對比研究。英語信息結構之間的對比研究一直是該領域熱門的研究話題。英漢信息結構的異同對比學者們認為,一門語言的信息結構研究包含著新舊信息兩種信息模式及其用以提示主題和焦點的手段的頻率。張今、張定克探析了英語和漢語各自的語言特點,總結出英漢信息結構的異同點。他們分析認為英漢兩者在選擇用何種方法提示主位時本質上是一樣,兩者主要的差異在于提示主位的方法的頻率和形式上有細微的差異。如在漢語中可以用作主位的選擇更多于英語(何武、譚立重,2002)。盡管張今和張定克的研究結論為不少學者們贊同,仍然有學者們持反對態(tài)度,如史成周(2008)明確表明,英語有其獨特的傳遞信息的規(guī)律,與漢語在很多差異。英漢信息結構差異說主要體現(xiàn)在:英語是以主語(主位)為主的語言,注重句子的形式和完整性連接性,英語句子通常有主語和謂語,即主位與述位。而漢語中零主位并不影響句子的完整性,主位后置也是常有的語序形式(陳海濤,尹富林,2007)。
在英漢信息結構差異的基礎上,外語教學者、翻譯學者們展開了以信息結構理論為視角的英語教學和英漢翻譯的研究。
(3)信息結構的應用性研究。隨著研究的發(fā)展,我國關于信息結構的研究從對理論的研究和檢驗轉向應用型研究。即以信息結構理論為指導探析英漢互譯的策略和方法、探析英語教學,如英語寫作、聽力、閱讀的研究以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
1)信息結構為視角的英漢互譯研究。英國語言學家凱特·福特曾定義翻譯為:用一種語篇中對等的語篇取代另一種語言中的語篇(楊林,2008)。他認為翻譯的對等不僅僅是語言意義上的對等,還應該是源語與目標語語篇在連貫和結構上的對等,這樣才能實現(xiàn)源語文本和目標語文本在意義和結構上的統(tǒng)一。在我國,不少學者們以語法銜接手段、主位-述位結構為指導,探析翻譯的連貫性問題。近十年,不少研究者開始對信息結構為視角的翻譯進行研究。基于英漢兩種語言的各自特點和差異,學者們認為,在英漢互譯中,譯者應當注意英漢信息結構的差異,如目標語信息結構和信息焦點的分布情況(何瑞清,2004)。具體表現(xiàn)為:在進行漢英翻譯時,為了遵循英語的信息結構,應當補充中文中省略掉的主語;在英漢翻譯時,為了遵循漢語的信息結構特點,翻譯時需要突出話題的作用,將主語-謂語結構轉化為“話題+敘述”或“話題+說明”的結構(陳海清、尹富林,2007)。
信息結構為英漢互譯的研究和實踐都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信息結構為指導的為語篇翻譯是語篇整體出發(fā),為翻譯的連貫服務。語篇信息的傳遞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翻譯的研究也應該是個動態(tài)的過程。當然,信息結構作為語篇連貫的手段之一,應當結合其它的翻譯理論和策略一起為翻譯服務。
2)信息結構視角下的英語寫作教學研究。根據(jù)信息結構理論,語篇中信息的傳遞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即從已知信息向新信息不斷推進和發(fā)展的過程。因此,學者們認為根據(jù)信息結構理論,寫作的過程也應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遵循信息結構的特點和規(guī)律。如英文寫作中應當遵循無標志的信息結構模式來保證語篇的連貫性;注意信息度和語篇的經濟性,省去不重復多余的已知信息,避免出現(xiàn)語篇啰嗦繁瑣的問題(曹軍,2005)。對于如何才能實現(xiàn)信息結構在寫作中的應用,史成周(2008)提出了具體的教學方法:誘導法,即使學生在大量的英文寫作實踐,尤其是說明文時,有意識地使用各種預設手段、無標志結構和標志結構。最終使信息結構的意識內化為二語學習者的一種學習能力。
信息結構對英語教學的研究開辟了新的研究視角和教學思考,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容易收到中文思維和漢語信息結構特點的影響,造成學習上如寫作中語篇不連貫、聽力抓不到重點、閱讀速度慢等困擾。掌握信息結構,尤其是英語信息結構特點及其與漢語信息結構的差異可以一定成都上幫助學習者解決這些困擾,因而英語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應當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結構意識,結合英語教學中其它學習方法,共同促進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
(4)信息結構與主位結構。主位結構源自布拉格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馬泰修斯的實義切分法。根據(jù)句子的交際功能將句子劃分為兩個語義單位-主位和述位;在一個句子中,主位通常是句子中的第一個成分,是句子談論的主題和起點;述位則是對主位的描述(黃國文,2003)。主位結構和信息結構一樣,是研究語句的信息分布情況的一種分析方法。國內外不少學者認為主位是交際雙方共同知曉的信息,相當于信息結構中的已知信息,而述位是受話者不知道的信息,對應信息結構中的新信息。因此在不少關于信息結構的研究中,把主位結構等同與已知信息、述位等同于新信息來進行語篇分析。
然而,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1989)等人明確提出信息結構與主-述位結構雖然有相同點,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兩者是不同的兩個理論,是語篇連貫的兩種不同的結構銜接手段。筆者認為,主位結構和信息結構雖為兩種不同的結構銜接手段和語句信息的組織形式,兩者的結合固然可以使語篇分析,尤其是連貫的分析更為有效,但不應該將兩者等同起來,這是信息結構理論研究中應當注意的問題。
四、 總結
通過對信息結構在研究理論和方法、研究內容和應用方面的分析和總結可知,信息結構不僅僅是語篇分析的研究范圍和對象,還涉及到語用學、認知學、教學、翻譯等的研究。我國信息結構的研究經歷了從理論性研究到實踐性運用的發(fā)展,已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通過文獻分析和研究可知,信息結構的典型結構與句末焦點原則是已被普遍接受并驗證。信息結構的研究對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和教學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可運用到具體的不同文本的具體翻譯和教學實踐中,為其提供相應的學習策略。如文學賞析與翻譯、旅游文本等實用性文本的翻譯、英語的寫作、閱讀等。
參考文獻:
[1]Gillian Brown and George Yule.Discourse Analysis[M].外語教學出版社,2000:153-163.
[2]曹軍.信息結構理論對寫作教學的啟示[J].山東外語教學, 2005(4):74.
[3]陳海濤,尹富林.語篇信息結構認知對英漢翻譯的影響[J].外語研究,2007(6):62-63.
[4]郭純潔,劉芳.英漢篇章信息結構的認知對比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5):40-45.
[5]郭純潔.語篇信息結構的認知分析[J].當代語言學,2004(4): 289-300.
[6]何瑞清.翻譯的重要視角:信息結構與信息焦點[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69.
[7]何武,譚立重.英漢語信息結構對比研究文獻述略[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2(8):106.
[8]何勇.英語的信息結構[J].外語學刊,1988(1):40-41.
[9]何自然,冉永平.語用學概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327-328.
[10]胡壯麟,朱容生,張德祿.系統(tǒng)功能語法概論[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11]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12]鞠玉梅.信息結構研究的功能語言學視角[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4):5-9.
[13]史成周.Lambrecht信息結構理論觀照下的二語寫作[J].山東大學學報,2008(1):65-69.
[14]唐玉環(huán).存現(xiàn)句的信息結構分析[J].長沙大學學報,2009 (1):106,106-108.
[15]肖俊洪.信息結構與Three—be存在句“實義主語”的“確定性”[J].外語學刊,1994(2):22-27.
[16]熊沐清,劉霞敏.語篇視點、信息結構與被動語態(tài)[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3):16.
[17]楊林.漢英語篇翻譯中主位、信息結構的解構與重構[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113.
[18]袁穎.被動句的信息結構和信息功效初探[J].長沙大學學報,200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