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泉美 黃煒煒
【摘要】文章運用批評語言學中相關方法,結合韓禮德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語言三大元功能的相關理論,著重分析所選語料中情態(tài)及轉換的使用情況,以探究語篇中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隱藏方式。
【關鍵詞】批評語言學 情態(tài) 轉換
批評語言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強人們的語言意識,提高人們對語言運用的鑒賞和批評能力。(辛斌,2005:54)批評語言學以分析語篇中的“分類”、“情態(tài)”、“轉換”和“及物性”為主要對象,通過考察語篇中語言使用的結構特點并結合對語篇生成、傳播和接受的生活語境和社會歷史背景的考察,以探究隱藏在語篇背后的立場、權力關系及意識形態(tài)意義。本文則主要選取了 “情態(tài)”及“轉換”兩個方面,針對美國助理國務卿丹尼爾·拉塞爾于美國華盛頓當?shù)貢r間2015年7月21日在第五屆年度南海會議上的講話進行批評性語篇分析,以考察其語篇中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隱藏方式。
一、情態(tài)
福勒認為,情態(tài)能表現(xiàn)作者或言說者的“評價”或“態(tài)度”(Fowler,1991:85)。韓禮德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認為在語篇分析之中,情態(tài)是實現(xiàn)人際元功能的主要手段。而語篇的人際功能又用以表達作者或言說者的身份、地位、動機以及其對經(jīng)驗或事物的態(tài)度及推斷。因而表達人際功能的情態(tài)系統(tǒng)與人的觀點、態(tài)度等直接相連,是展示意識形態(tài)的一條捷徑。本文將著重從情態(tài)系統(tǒng)中的語氣、時態(tài)及直接引語三方面對語料展開批評性分析。
1.語氣。語言學理論證實,表達動詞特定形態(tài)的“語氣”和“情態(tài)意義”有著密切的關系。如:陳述語氣表示陳述事實;虛擬語氣表示假設;祈使語氣表示命令等。而我們知道人們不僅可以用詞匯和關系過程來隱藏“事實”,還可以通過使用陳述句來暗含所陳述事情的可靠性及真實性。正如丹尼爾·拉塞爾在其講述美國在亞洲地區(qū)所做貢獻時通篇使用陳述語氣,語氣堅定,句子短小精悍而有力,以此突顯其所陳述內(nèi)容的客觀性、公正性,從而于無形之中有效地增加了其所講內(nèi)容的真實性及說服力,更加有利于聽眾心悅誠服地接受。
2.時態(tài)。時間在英語里除了表達時間概念外還用于表達人際功能。例如,在英語時態(tài)中,人們常選擇過去時來表達委婉、禮貌或虛擬等。而對語篇進行批評話語分析時,應尤其注意語篇中一般現(xiàn)在時的使用。因為一般現(xiàn)在時在許多情況下并沒有被用來表示時間,而是被用于表示始終存在的狀況、連續(xù)性或習慣性的行為或過程以及普遍性真理等??v觀整個語篇,丹尼爾·拉塞爾在其講話中,使用最多的是現(xiàn)在完成時,但也不乏一般現(xiàn)在時的使用。例如:
(a)This is the rebalance.
(b)There are many types of investment the world, and Asia, needs in order to grow…
(c)The U.S. makes balanced investments in all of these areas.
(d)The TPP embraces a future that reaches beyond trade and investment to include high standard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 labor rights.
(e)But unfortunately, the situ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oes not fit this cooperative pattern.
(f)Now, the U.S. is not a claimant.
(g)As Ive said here at CSIS, these maritime and territorial disputes are not intrinsically a US-China issue. The issue is between China and its neighbors and – ultimately – its an issue of what kind of power China will become.
(h)Regrettably, I dont know anyone in the region who believes that a negotiated settlement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laimants is attainable in the current atmosphere.
以上例(a)到(b)出現(xiàn)在丹尼爾·拉塞爾對美國在亞洲地區(qū)所做突出貢獻的介紹之中,在這里丹尼爾·拉塞爾并沒有用一般現(xiàn)在時來表達時間概念,而是用以表示客觀事實和普遍真理。從而使聽眾相信,美國在此地區(qū)長久以來的突出貢獻及成就是毋庸置疑客觀而真實的,也突顯了美國在此地區(qū)的突出貢獻由來已久并將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而出現(xiàn)在丹尼爾·拉塞爾介紹中國在這一地區(qū)不合作態(tài)度中的例(e)到(h)則被其用以暗含中國在此地區(qū)的不合作態(tài)度也是由來已久、根深蒂固以及中國南海問題一直以來也將繼續(xù)成為一個讓人棘手、難以解決的問題。從而于無形之中暗含了其認為中國在此地區(qū)的不合作態(tài)度嚴重地影響了地區(qū)的和平發(fā)展與繁榮穩(wěn)定及其在此問題上強烈反對中國的立場及意識形態(tài)。
3.直接引語。直接引語由于其一般出自權威人士、當事人或知情人士之口,而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可有效地增強話語內(nèi)容的權威性。而引語內(nèi)容通常也包含了原作者或說話者的立場及意識形態(tài),因而常常被人們借以引用來表達自己對此立場及意識形態(tài)的認可,從而以此來傳遞自己對同一類似事件的立場及意識形態(tài)。
丹尼爾·拉塞爾在其講話中共使用了兩次直接引語:
(a)The Chairmans statement at the ASEAN leaders summit in April was unusually blunt, speaking of “serious concerns” about “l(fā)and reclamation being undertake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which has eroded trust and confidence and may undermine peac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b)In the famous words of Rich Armitages Dictum Number 1, “when you find yourself in a hole – stop digging.”
直接引語(a)中,丹尼爾·拉塞爾藉由東盟領導人峰會主席的話來突出“南海爭端已影響到國家之間的相互信任及信心,并有可能會逐漸破壞該地區(qū)的和平、安全及穩(wěn)定”,并以此向聽眾強化其在此問題上的認識及立場的正確性,引導聽眾來接受自己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及意識形態(tài)。而(b)中,丹尼爾·拉塞爾則直接引用了阿米蒂奇的名言,名義上是勸慰所有相關國家創(chuàng)造溝通空間;停止建設新的設施;停止對現(xiàn)有設施進行軍事化改造。而實事上,丹尼爾·拉塞爾在其講話中只提到中國在進行新的設施建設及軍事化改造,并沒有提及其它國家有此行為。由此可知,丹尼爾·拉塞爾在此只是借此引用向聽眾傳達中國應該停止新設施的建設及進行軍事化改造這一信息,并以此影響操控聽眾,取得聽眾對其觀點的支持與接受。
二、轉換
源自生成轉換語法的“轉換”一詞在批評語言學中所表達的含義有所不同。在批評語言學中兩種語法結構之間的變化關系必須從話語的性質、語境和目的等方面加以理解。(Fowler,1991:90-91)
名物化和被動化是人們利用轉換來傳遞意識形態(tài)意義的常用手法。名物化是指言說者選擇利用名詞短語來表達某個通常用動詞結構或句子表達的意思?!懊锘瘜⑦^程和活動轉化為狀態(tài)和物體,將具體事物變?yōu)槌橄笫挛?。”(Fairclough,1992:182)英語語篇中被動化和名物化具有相似的功能,通過有效地削弱所陳述內(nèi)容的動作感,隱瞞動作的發(fā)出者,刪除時態(tài)和情態(tài)、模糊聽眾對因果關系的考慮,從而達到突出所講內(nèi)容的非人際化和權威化的目的。
通覽全文,丹尼爾·拉塞爾在介紹中國與相關國家南海領土爭端問題時使用的“the occupation of land features”“l(fā)and reclamation”和“reclamation work”等名物化轉換形式,通過把動作的短暫歷史狀態(tài)表達為永久性的自然狀態(tài),借以隱含中國南海爭端的根深蒂固,難以解決,更暗含著中國在此爭端中的不良作為由來已久,也并無悔改之意。
繼而,丹尼爾·拉塞爾在例舉了該地區(qū)由特別法庭和平解決領土爭端問題的兩個成功案例后,用了兩個連續(xù)否定被動句“Now, it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Tribunal is not being asked – and is not authorized to rule – on the question of sovereignty over disputed land features.”不僅將中國與相關國家無意于采取特別法庭和平解決爭端問題的短暫行為客觀現(xiàn)實化及永久化,更暗含了中國在此問題上的立場難以改變以及美國和特別法庭等相關國際機構的無奈和束手無策。至此,丹尼爾·拉塞爾藉由名物化和被動化來隱含其南海問題上反對中國的立場及意識形態(tài)可見一斑。
三、總結
分析可見,通過對語篇中情態(tài)及轉換形式的巧妙運用,語言使用者確實可在其語篇中大量隱藏其個人立場及意識形態(tài)意義。因而,讀者在將來閱讀中,應運用批評語言學的相關方法,仔細考察語篇中各種手段所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以期提高批評性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辛斌.批評語言學:理論與應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2]Fowler,R.Literature as social discourse:the practice of linguistic criticism[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1.—Language in the News: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M].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91.
[3]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
[4]Fowler,R.et.al.(eds.) Linguistic Criticis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
[5]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2004.
[6]Simpson,P.Language,Ideology and Point of View[J].London/New York:Routledge,1993.
作者簡介:初泉美(1987-),女,山東省文登市人,碩士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為英漢對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