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淑紅,朱 翊,徐東寧,王 巖,郄永濤,左慧娟
(河北省皮膚病防治院,河北 保定 071000)
?
消癮方加減聯(lián)合依巴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及對血漿組胺水平的影響
宋淑紅,朱翊,徐東寧,王巖,郄永濤,左慧娟
(河北省皮膚病防治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摘要]目的觀察消癮方加減聯(lián)合依巴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漿組胺水平的影響。方法將159例慢性蕁麻疹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86例和對照組73例,2組均予口服依巴斯汀片10 mg/(次·d);治療組同時予消癮方辨證加減,每日1劑,分2次口服,第3煎外洗患處20 min。2組療程均為30 d,于治療的第30,60,90天分別記錄總有效率和癥狀總積分,并于治療前后分別檢測和觀察患者血漿組胺水平變化。結果治療組治療第30,60,90天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組在各時間點癥狀總積分和血漿組胺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結論消癮方加減聯(lián)合依巴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近期和遠期療效好,有效率高,復發(fā)率低,且能明顯改善臨床癥狀,降低血漿組胺水平,值得臨床進一步探討應用。
[關鍵詞]消癮湯;慢性蕁麻疹;依巴斯??;血漿組胺
慢性蕁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一種病因不明、頑固難治的常見過敏性疾病,組胺、5-羥色胺、白三烯等炎癥介質的釋放是其主要發(fā)病機制,臨床上抗組胺藥是基礎用藥,但癥狀控制后突然停藥病情復發(fā)率高。中醫(yī)注重機體陰陽平衡整體的調節(jié),內調外治結合以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我院2010年7月—2011年12月采用消癮方加減聯(lián)合依巴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獲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研究共入選159例患者,均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癮疹”的診斷標準[1]和《中國臨床皮膚病學》中關于慢性蕁麻疹的診斷標準[2]。病例入選標準:①慢性蕁麻疹病程≥6周;②年齡18~65歲,男女不限;③無明確的發(fā)病原因;④1個月內未服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及免疫抑制劑,1周內未服用抗組胺藥物;⑤正在口服大環(huán)內酯類及抗真菌藥物的患者;⑥愿意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對依巴斯汀過敏者;②孕婦及哺乳期婦女;③有明確原因的蕁麻疹,如膽堿能性蕁麻疹、寒冷性蕁麻疹、人工蕁麻疹、藥物性蕁麻疹等;④有肝、腎功能異常者;⑤從事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工作者。終止和退出標準:①經(jīng)復核不符合入選標準者;②自動終止治療者;③因故失訪者;④療程不足或依從性差者;⑤有嚴重藥物不良反應,必須停止試驗者;⑥正在服用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者。本試驗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遵循隨機、開放和平行對照臨床試驗原則,將患者依據(jù)就診次序和隨機入組編碼表分配入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86例,男42例,女44例;年齡(37.25±13.04)歲;病程(5.26±4.78)年;中醫(yī)辨證分型:血熱毒盛型37例,風熱型18例,風寒型13例,脾胃濕熱型10例,氣血虧虛型8例。對照組73例,男35例,女38例;年齡(39.08±11.53)歲;病程(6.12±5.29)年;中醫(yī)辨證分型:血熱毒盛型32例,風熱型15例,風寒型12例,脾胃濕熱型8例,氣血虧虛型6例。2組性別、年齡、病程及中醫(yī)辨證分型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2組均口服依巴斯汀片(商品名:思金,杭州澳醫(yī)保靈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10 mg/(次·d);治療組同時予自擬消癮方內服外洗。組方:防風10 g、蟬蛻10 g、白鮮皮15g、地膚子10 g、夜交藤30 g、黃芪15 g、當歸20 g、牡丹皮10 g、刺蒺藜10 g、丹參15 g、山藥20 g、生甘草6 g。臨床辨證加減:血熱毒盛者加生地、生槐花、紫草;風熱型者加金銀花、荊芥、浮萍;風寒型者加麻黃、桂枝、生姜、大棗;胃脘濕熱者加土茯苓、茵陳、枳實;氣血虧虛者加熟地、白術、白芍;癢甚者加僵蠶、烏梢蛇;年老體弱者重用當歸、黃芪。每日1劑,水煎2次,合并藥液,分2次口服, 第3煎外洗患處20 min,風團消退后停止外洗。2組均以30 d為1個療程,于療程結束后進行療效評估及藥物安全性評價,治療期間禁用其他藥物,忌食魚、蝦,牛、羊肉和辛辣刺激等腥發(fā)食品,治療前后作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及心電圖檢查。分別于治療結束后的第30天、第60天隨訪所有病例,以評價遠期療效。
1.3觀察項目
1.3.1療效評定及評分標準臨床癥狀評分標準參考歐洲MILOR的研究[3],按4級評分法對患者臨床主客觀癥狀評分:①瘙癢程度:0為無癢感;1分為輕度瘙癢、不煩躁;2分為中度瘙癢,可以忍受,對工作生活有一定影響;3分為重度,不能忍受,明顯影響生活和/或睡眠。②風團大小(風團最大直徑):0分為無風團,1分為直徑≤1.5 cm,2分為直徑≤2.5 cm,3分為直徑>2.5 cm。③風團數(shù)目:0分為無風團,1分為<10個,2分為10~25個,3分為>25個。④風團持續(xù)時間:0分為無風團,1分為≤1 h,2分為1~12 h,3分為>12 h。⑤ 風團發(fā)生次數(shù):0分為無風團,1分為風團出現(xiàn)每天1次,2分為2~3次,3分為>3次。各項評分相加為總積分。癥狀積分下降指數(shù)(SSRI)=(治療前癥狀總積分-治療后癥狀總積分)/治療前癥狀總積分×100%。根據(jù)SSRI評價總體療效:SSRI<60%為無效,SSRI 60%~89%為顯效,SSRI≥90%為治愈,總有效以治愈加顯效計。
1.3.2實驗室指標于治療前、治療結束時、隨訪的第30天、第60天和第90天采用EIA法檢測患者血漿組胺水平,即晨起抽取患者靜脈血5 mL,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分離血漿,置-80 ℃?zhèn)溆?。具體檢驗步驟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t檢驗和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各時間點療效比較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1)。見表1。
表1 2組不同時間點療效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各時間點癥狀總積分比較2組治療前癥狀總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各時間點2組癥狀總積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且2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2組各時間點癥狀總積分比較±s,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2組各時間點組胺水平比較治療前2組血漿組胺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在治療后各時間點血漿組胺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對照組在治療第30天和60天血漿組胺水平與治療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在治療第90天時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治療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3。
2.42組不良反應治療組出現(xiàn)輕度嗜睡3例、頭痛2例、輕度腹瀉2例、惡心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9%;對照組出現(xiàn)輕度嗜睡、乏力3例、頭痛、頭暈3例、胃部不適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1%。以上患者均未特殊處理,3~5 d后自行緩解,未影響治療。所有患者于治療前后行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心電圖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異常。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1.02,P>0.05)。
表3 2組各時間點組胺水平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3討論
慢性蕁麻疹是臨床常見病和多發(fā)病,瘙癢劇烈,皮疹時多時少,并反復發(fā)作。病程可常達數(shù)月至數(shù)年,病因復雜,臨床上治療本病的藥物雖然種類繁多,但療效均不佳,復發(fā)病例較多。蕁麻疹尤其是慢性蕁麻疹患者目前的治療仍然以拮抗組胺等炎癥因子所致的一系列反應為主,因此抗組胺藥成為治療本病的基本藥物,根據(jù)抗組胺藥物競爭性與H1受體結合的理論,第二代抗組胺藥因其與H1受體親和力高和選擇性強,而且在有效拮抗H1受體的同時,對其他受體親和力小,從而避免了應用第一代抗組胺藥物后所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因此第二代抗組胺藥物已經(jīng)成為治療蕁麻疹的第一選擇[4]。依巴斯汀是新型第二代H1受體拮抗劑,具有強效、長效、高選擇的組胺抑制作用,其代謝產(chǎn)物卡巴斯汀不僅對組胺H1受體具有高選擇性拮抗作用,而且能抑制組胺釋放,有效控制變態(tài)反應引起的各種癥狀,因其不能穿過血腦屏障,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H1受體拮抗作用和抗膽堿作用很弱,不良反應少[5],但此藥只是針對CU病理過程進行治療,并未對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進行調節(jié),因此只能達到臨時控制癥狀,停藥后很快復發(fā)[6],遠期療效差。因此,筆者考慮采用抗組胺藥物與中醫(yī)中藥聯(lián)合治療慢性蕁麻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慢性蕁麻疹的復發(fā)率。
慢性蕁麻疹相當于中醫(yī)學的“癮疹”,王萍等[7]認為此病的病因病機是營衛(wèi)失調,衛(wèi)氣不能外固,風邪乘機侵入皮腠,營分郁熱和肌腠濕邪相搏于皮腠而發(fā)病。本病初發(fā)多為實證,久病則多為虛證,而風邪是其主要外因,病久可致氣血虛弱,血虛生風,風盛化燥,從而影響營血,此為主要內因,兩者相互影響,使病情反復發(fā)作,不易治愈。因此根據(jù)中醫(yī)理論,“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及“風血同治”的觀點,采取標本兼治之法,以“調和營衛(wèi)、疏風清熱、養(yǎng)血活血”為治則。本研究所用消癮方中當歸、丹皮、丹參、夜交藤養(yǎng)血、涼血、活血;防風、荊芥、蟬蛻、刺蒺藜疏風解表;白鮮皮、地膚子清熱利濕、止癢;黃芪、山藥益氣養(yǎng)陰、益衛(wèi)固表、補氣健脾;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切中病機,故療效顯著。臨床再根據(jù)病情辨證靈活加減,血熱毒盛者涼血清熱解毒;風熱型者疏風清熱、退疹止癢;風寒型者溫陽通絡、活血祛風;脾胃濕熱者清熱利濕、行氣消滯;氣血虧虛者益氣養(yǎng)血固表;癢劇者祛風通絡止癢。藥證結合,故能取得較好療效?,F(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方中當歸、丹參、丹皮能有效改善機體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環(huán),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具有良好的抗炎、抗過敏作用[8]。荊芥、防風經(jīng)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有抑制組胺釋放[9],抗乙酰膽堿及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的作用,蟬蛻、白鮮皮善于止癢。戴岳等[10]通過研究地膚子,認為它穩(wěn)定肥大細胞膜、減少組胺、5-HT等過敏遞質的釋放,同時抑制速發(fā)型及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效應相的早期反應。黃芪、夜交藤也已被證明具有免疫調節(jié)作用[11]。中藥外洗法是將藥物煎汁、擦洗患部的一種治療方法,利用藥物功效與摩擦的作用,起到清熱解毒、祛風止癢、活血化瘀的效能[12],本法將中藥煎湯直接作用于病灶,即可以緩解皮膚的癥狀,還能夠改善過敏體質,從而使機體免疫力得到有效恢復,中藥內調外治,使機體生理狀態(tài)保持平衡,從而在根源上治療蕁麻疹。
本研究結果表明,2組治療第30,第60,第90天有效率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癥狀總積分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這說明,采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中醫(yī)內服和外洗治療CU比單用西醫(yī)方法治療具有起效快,療效顯著,作用協(xié)同,優(yōu)勢互補,尤其是停藥后作用持久,遠期療效好,解決了單用抗組胺藥停藥后易復發(fā)的缺點,且聯(lián)合治療不良反應小。臨床實驗觀察進一步證實了此法聯(lián)合可使血漿組胺水平維持在較低濃度,因此抗過敏作用持久,這為其遠期療效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消癮方加減內服外洗聯(lián)合依巴斯汀治療慢性蕁麻疹作用機制復雜,其對慢性蕁麻疹作用機制之一可能與血漿組胺水平維持較低濃度有關,由于本試驗研究樣本量較小,觀察時間較短,因此尚有待于后續(xù)較大樣本的、長期的臨床試驗進一步揭示和證明。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47
[2]趙辨. 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44
[3]Grattan CE. Autoimmune urticarial[J]. Immunol Allergy Clin North Am,2004,2(24):163-181
[4]楊顏龍,姜功平,張禁. 復方甘草酸苷聯(lián)合鹽酸非索非那定治療慢性蕁麻疹療效觀察[J].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12,28(5):371
[5]吳瑞勤,孫越,朱光斗,等. 依巴斯汀治療慢性特發(fā)性蕁麻疹臨床觀察[J]. 臨床皮膚科雜志,2004,33(8):507
[6]Ring J,Hein R,Gauger A,et al. Deslorad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J]. Allergy,2001,56(65):28-32
[7]王萍,張凡,韓冰,等. 治療蕁麻疹經(jīng)驗[J]. 中國醫(yī)藥學報,2000,15(4):51-52
[8]劉玉林,劉春,黃連風,等. 鹽酸非索非那定片聯(lián)合寧癮湯治療慢性蕁麻疹44例臨床觀察[J].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27(7):753-754
[9]黃堯洲. 皮膚病中醫(yī)特色診療[M]. 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8:253
[10] 戴岳,夏玉鳳,陳海標,等. 地膚子70%醇提物抑制速發(fā)型及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J]. 中國現(xiàn)代應用藥學,2001,18(1):8-10
[11] 張保順,金甲,李學剛. 靈藤提取物對小鼠鎮(zhèn)靜催眠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 食品與藥品,2008,10(1):29-31
[12] 范瑞強,鄧丙戌,楊志波. 中醫(yī)皮膚性病學[M]. 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29-32
doi:10.3969/j.issn.1008-8849.2016.03.038
[中圖分類號]R758.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8849(2016)03-0323-03
[收稿日期]2014-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