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國家對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也對高校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新的目標。而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水平和實際效果,其關鍵就是高校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本文從理論業(yè)務素質(zhì)、情感投入、教育機智和個人修養(yǎng)這四個方面探討如何優(yōu)化高校思政課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并為其隊伍素質(zhì)的有效提升給出了具體建議,這對我國高校思政課教學質(zhì)量的改善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教師;綜合素質(zhì);優(yōu)化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4-002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思想政治和道德理論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程。而提高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質(zhì)量和水平,其關鍵就是高校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那么,所謂教師素質(zhì)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fā)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心理品質(zhì)的總和。
根據(jù)《高校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要求,廣大高校教師要切實肩負起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光榮職責;加強師德建設,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弘揚優(yōu)良教風,提高業(yè)務水平;以高尚師德、人格魅力、學識風范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因此,在實際的教學和工作中,高校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就顯得越來越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更加全面地優(yōu)化和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
一、提升理論素養(yǎng)和業(yè)務素質(zhì),樹立良好的教師威信
教師是教育人的工作角色,一個成功的教師能夠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起到很好的榜樣和示范作用。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就要使其自身的才能、水平與育人的職責相符合,在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理論素養(yǎng)和業(yè)務素質(zhì)的提高,樹立良好的教師威信。
1.不斷加強專業(yè)理論學習。高校思政課教師不但要有較強的政治鑒別力和敏銳性,而且還要具備比較深厚的專業(yè)理論功底,這樣才能在實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靈活地運用,更好地緊密聯(lián)系實際,使學生容易并樂于接受理論知識。反之,如果教師自身的理論功底薄弱,那么在遇到某些現(xiàn)實問題時就容易說理不透,降低所傳授信息的可信度,甚至可能導致學生出現(xiàn)抵觸或反感情緒,這樣就不利于教學的順利有效地進行。
2.廣泛接觸多領域知識。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涉及多學科的課程,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應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理論,廣泛涉及其他領域的相關知識,比如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以及自然學科等。教師只有通過接觸和了解多領域知識,才能真正去豐厚自己的各種文化知識,這樣就能夠?qū)τ谕饨绲男畔⒓皶r地反饋,面對學生提出的各種新問題能夠快速應對,使教育工作更能夠體現(xiàn)出現(xiàn)實感和時代感,也會使學生增強其敬佩感和信服感。
3.樹立良好的教師威信。教師威信是指教師具有的使學生感到威嚴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是教師對學生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產(chǎn)生的一種崇高的影響力,是師生之間一種積極肯定的人際關系的表現(xiàn)。[1]
教師的威信會在無形中對學生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原因在于教師自身具有良好的威信,不但能夠得到學生的尊敬,而且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學生對于教師提出的要求也樂于接受或服從,還會成為學生心目中學習的動力與榜樣。
二、加強情感因素投入,密切師生關系
1.增加情感投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向?qū)W生傳授知識,而且還伴隨著自身情感的傳遞。也就是說,教師對學生的教育總離不開情感的投入。心理學上的“羅森塔爾效應”表明,如果教師對學生投入一定的感情,表現(xiàn)出較大的關愛、信任與期望,并且能夠為學生營造出一種積極健康的外部氛圍,就會達到一種良好和積極的效果。
教師要增加自己的感情投入,充滿親切感,做到“以情動人”,使學生能感受到老師的感情是真摯、坦誠和令人信任的,這樣學生會增加對老師的好感度以及喜愛,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尊重和信任學生。教育者要尊重、理解、關心并信任學生。尊重和理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關心和信任學生是開起學生心靈之門的鑰匙。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和理解他們,多以“朋友”的身份進行換位思考,真正傾聽他們的心聲,對于學生遇到的困難以及合理需要應及時地給予幫助和滿足。
3.加強師生互動。教師要經(jīng)常與學生進行接觸,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從學生的言談舉止中了解他們的情緒和心態(tài),促進情感的交流和共鳴,建立起真正的心靈橋梁,真正達到師生之間心理相容。
三、發(fā)揮教師教育機智,提高綜合素質(zhì)和能力
所謂教育機智,是指教師對學生活動的敏感性,及能根據(jù)新的或意外的情況快速地做出反應,果斷地采取恰當教育措施的一種獨特性的基本心理素質(zhì)。它是一個教師觀察的敏銳性、思維的靈活性以及意志的果斷性的綜合體現(xiàn)。[2]對教師來說,教育機智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地探索和總結教育經(jīng)驗而逐漸形成和發(fā)展出來的。
教師要想具備并能夠發(fā)揮好教育機智,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善于因勢利導。教師應該把學生的實際需要和現(xiàn)實水平作為出發(fā)點,能夠恰當利用和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積極的心理因素,使他們能夠?qū)W會如何揚長避短,主動地提高學習效果,不斷地充實自我和完善自我。
第二,善于隨機應變。由于不同的學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具有差異,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可能隨時會出現(xiàn)某些意外或緊急的事情。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這種情況下,快速地做出判斷,果斷地采取措施,及時地處理問題,從而保證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
第三,善于對癥下藥。教師要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遵循“因人而異”的原則,采取靈活多變的方法與措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溝通與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第四,善于把握分寸。教師在面對學生的實際問題時,應該實事求是,客觀地分析問題,恰當?shù)嘏袛嗲闆r,合理地推出結論,注意教育學生的分寸,講究教育的科學性與有效性。
四、注重教師個人修養(yǎng),增添自身人格魅力
心理學中的“光環(huán)效應理論”認為,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壞的印象之后,人們還傾向于據(jù)此推論這個人其他方面的特征。[3]也就是說,如果一位教師具備理論功底深厚、言行舉止大方得體、思想作風正派等一些讓人印象良好的外在因素,那么學生就會對教師產(chǎn)生尊敬和佩服,進而學生就會傾向于認為他所支持的觀點也是令人信服的,對其傳授的知識內(nèi)容也更容易接受。相反,如果如果一個教育者不注重自身各方面的修養(yǎng)和素質(zhì),即使他所持的觀點是正確的,也容易引起學生的懷疑或反感。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提高教育能力外,還要注重儀表、作風等方面的個人修養(yǎng),增添自身人格魅力,得到學生在心理上的真正認同與喜愛。
1.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笔聦嵣?,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主要是通過言教和身教這兩種途徑實現(xiàn)的。在師生平時的溝通與交流中,除了言教起作用外,身教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因為教師的身教在很多時候會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教師自身言行經(jīng)常不一致,那么就會引起學生的質(zhì)疑與否定,甚至可能引起消極逆反心理的出現(xiàn),不利于教育的有效進行。
2.注重個人儀表風度。教師的儀容儀表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保證教師在學生中的良好威望、提高教學質(zhì)量的根本保證。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師的思想觀念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各種奇裝怪服或者時髦名牌也成為某些教師的生活追求,這樣在學校就會出現(xiàn)穿著打扮不得體的現(xiàn)象。
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更應該注意自己的儀容儀表,應該意識到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學生的影響作用,要與教師的職業(yè)特點相吻合,要著裝大方得體、行為從容自然,做一名重禮儀高素質(zhì)的優(yōu)秀教師,這樣也比較容易獲得學生的喜愛。
3.加強教師品德修養(yǎng)。修養(yǎng)是指一個人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質(zhì)和知識技能等方面,長期自覺地學習、鍛煉、涵養(yǎng)和陶冶的過程,以及經(jīng)過努力所達到的水平。那么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品德修養(yǎng)是教師為形成良好道德品質(zhì)所進行的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陶冶和自我錘煉的過程。
古人云:“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當今高校大學生在與教師平時接觸的過程中,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觀察和模仿教師的言行。教師的理想、信念和教養(yǎng)是其人格的外在表現(xiàn),也是對學生最有說服力的德行教育。作為教師最重要的就是品德。一個沒有良好品質(zhì)的人即使有再高的學歷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好教師。只有具備正直善良、誠實守信、有責任感等優(yōu)良品德和無私奉獻精神的教師才能真正地言傳身教,為人師表。
4.增添自身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一個人在能力、氣質(zhì)、性格等人格特征方面所具有的吸引力,是教師只會和多方面能力的綜合呈現(xiàn),它在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和和高尚道德情操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高校思政課教師想要受到學生的肯定和歡迎,就要注重人格魅力的養(yǎng)成。[4]
教師要想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不但要塑造誠實守信、友善寬厚的優(yōu)秀品質(zhì),而且有強烈的責任心和勇于創(chuàng)新的思想觀念,還要靈活地掌握幽默以及贊美他人的語言技巧,不斷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增強其趣味性與藝術性。
參考文獻:
[1]李曉艷.論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威信與教學效能感[J].新教育時代,2014,(8):19.
[2]鄭玉中,楊陽,王冠華,等.當代大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對策[J].河北職工醫(yī)學院學報,2008,25(6):93.
[3]向娃,石沙泉.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規(guī)避[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理論月刊,2007,(11):180.
[4]彭軍林,周永根.關于高校思政課教師人格魅力的思考[J].高教論壇,2010,(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