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 姚曉群 趙海濤
摘要:來華留學生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國家政治、經濟、教育和外交領域發(fā)揮重要作用。當前來華留學生教育迎來了新一輪發(fā)展契機,學生規(guī)模逐年增大,同時長期困擾來華留學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瓶頸問題進一步凸顯。論文從來華留學生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后勤資源保障、師資隊伍建設、管理體系和招生工作等五個方面剖析了當前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現實挑戰(zhàn),支撐新時期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關鍵詞:挑戰(zhàn);問題;來華留學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14-0171-02
為推動來華留學事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教育部2010年提出“留學中國計劃”,目標到2020年使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家。當前,我國迎來了來華留學生教育的新一輪發(fā)展契機,來華留學生規(guī)模逐年增大。與此同時,長期困擾來華留學教育的制約瓶頸問題也進一步凸顯,如何正確面對、有效化解來華留學生教育發(fā)展中出現的各種情況,是當前和未來很長時期內都要面對的現實挑戰(zhàn)。
一、來華留學生教育的重要性未得到普遍認同
來華留學生教育是新中國成立后伴隨著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fā)展而成長壯大起來的一項對外教育交流事業(yè)[1]。政府和高校雖然高度重視來華留學生教育,但對于來華留學生教育的戰(zhàn)略地位及其特殊性重視程度仍然不足。國家層面上缺乏關于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立法或行政法規(guī),地方政府對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發(fā)揮[2]。由于語言、文化等因素的影響,高校中來華留學生教育、教學和管理主要依賴外事部門的“小眾”群體實施,高校決策管理層、教學管理系統、學生工作系統和專業(yè)教師等與來華留學生教育密切相關的更為廣泛的“大眾”群體未能充分認識來華留學生教育的戰(zhàn)略地位,未能將其與國家大政方針有機結合起來,與本單位、本部門發(fā)展有機結合起來。對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定位不清晰,戰(zhàn)略謀劃不足,缺乏統一有力、正常運行的協調議事和組織領導機構,歧視留學生等情況仍不同程度存在[3]。忽視、輕視甚至排斥來華留學生教育發(fā)展,從而導致資金、人員和精力投入力度不足。
二、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后勤資源未得到有效保障
近年來,來華留學生招收人數逐年遞增,規(guī)模不斷擴大,現有的住宿、教學和管理等配套資源已經不能滿足當前來華留學生教育發(fā)展的需求[4]。實踐中,國家和地方的安全和外事管理等部門要求外國留學生不得與中國學生同住,需要有相對獨立的住宿和學習空間;同時,高校國內學生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以及國內學生對校內住宿條件要求的不斷升級也對本來就緊張的后勤保障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部門主要領導不得不成為“裝修隊長”、“協調隊長”,常年開展宿舍、教室和教學設備等資源的協調工作,牽扯大量精力。來華留學生的招生規(guī)模往往依據能夠爭取到的后勤保障條件來確定,違背教學規(guī)律,影響工作成效。
三、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師資隊伍未能有效構建
教師是教育活動的主體之一,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教育質量的優(yōu)劣。當前高校留學生師資隊伍建設上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漢語言教學水平良莠不齊、師資力量不足。漢語言教學在留學生教育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但是由于編制和工作量核算、跨學科發(fā)展和跨語言教學等因素影響,來華留學生很少有機會享受到資深漢語言專家的教育教導。目前活躍在對外漢語教育一線的教師主要由具有一定外語能力的青年教師組成,甚至相當一部分是對外漢語教育、外語教育、漢語言文學等專業(yè)頂崗實習的在校學生。二是專業(yè)教學力量不足。開展外語授課已經成為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必然趨勢,而高校,尤其是面廣量大的地方高校的專業(yè)教師在思想上和能力上尚未做好全面開展來華留學生教育的準備,專業(yè)教師的跨語言教學能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無疑是瓶頸因素。三是教育輔導師資力量不足。當前來華留學生的教育輔導體系大多尚未建成,在校來華留學生管理主要依靠外事管理人員兼任,缺少專業(yè)的學生工作人員依照來華留學生的宗教和文化背景主動開展針對性的教育輔導工作,對留學生的管理處于被動狀態(tài),缺乏人手,也沒有精力主動出擊開展教育輔導和文化交流等工作。
四、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科學管理體系尚未建成
我國來華留學生教育面臨的學科基礎薄弱,課程體系單一,教學模式落后,教學質量監(jiān)控體系缺乏,管理方法簡單等問題嚴重制約其創(chuàng)新發(fā)展[5]。一是來華留學生教學管理制度需要進一步完善。當前稀有高校依據留學生知識特點,明確制定針對來華留學生的培養(yǎng)目標、學籍管理、反饋機制、教育質量考核和監(jiān)控等體系,也沒有專門制定留學生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相關管理規(guī)定,如規(guī)范包含聽取學術報告、參加學術會議等在內的教學和科研實踐活動的管理制度[6]。二是來華留學生課程建設需要進一步推進。課程建設是教育理念、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管理、教學條件和師資隊伍等多方面因子的集合,是落實教學計劃、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保證。雖然近年來,國家和各級培養(yǎng)單位越來越重視來華留學生課程體系建設,啟動了一批英文授課課程建設,但工作的力度和規(guī)模仍然不能滿足蓬勃發(fā)展的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yè)的需求。三是影響來華留學生國際認可的課程國際認證工作才剛剛起步,怎樣與國際接軌,使教學質量與教學成效在國際上得到承認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四是來華留學生的學生管理體系需要系統建設。當前來華留學生的管理大多以事務型為導向,主要是幫助來華留學生解決簽證、居留等來華手續(xù)辦理,協助其解決在華中遇到的各類生活問題,工作主要是被動地解決出現的各類新情況和新問題,很少也沒有精力主動出擊,依據來華留學生文化和知識背景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育管理工作。
五、來華留學生教育的招生工作需要強化
我國高等院校招收留學生概括起來主要有官方和民間兩種途徑。官方途徑是指我國政府和國外官方機構根據雙邊或多邊協議接受留學生的渠道,稱之為政府獎學金生;民間途徑是指我國高等院校依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自主接受留學生的渠道,有校際交流、依靠留學服務機構、直接受理個人申請等多種形式,稱之學校獎學金生和自費生。當前,我國接受留學生的主渠道是民間途徑[7]。作為來華留學生教育工作的前置條件,我國來華留學生的招生工作目前存在較多挑戰(zhàn)。一是沒有制定專門招生策略。廣譜式的招生宣傳與工作策略已經無法滿足形勢發(fā)展的需要,大部分高校尚未能完全依據自身特色,充分梳理比較優(yōu)勢,以目標生源和目標生源地為依據,制定行之有效的招生策略。招生的專業(yè)化程度低,招生的基層支撐資源弱。二是沒有形成全員招生的氛圍。目前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的招生主體大多局限于外事部門或留學生管理機構,二級學院和專業(yè)教師對來華留學生教育工作帶來的機遇尚未認清,招生熱情尚未點燃,全員招生格局尚未形成。同時,在大多數高校的外事部門或留學生管理機構中也沒有專門設立招生崗位,整個高校的招生工作僅僅由個別從事外事或留學生管理工作的人員兼任,招生工作的系統性和主動性無從談起。三是重招生、輕管理現象嚴重。近年來,很多高等院?;ㄙM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使招生規(guī)模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是留學生入學后的教學管理中,卻沒有具體的管理辦法,沒有針對留學生教育、教學管理的相關政策與措施,也沒有專門的留學生教學與教育管理人員,招生宣傳和教育教學管理嚴重脫節(jié)。導致招生人員拓展的生源往往成為“一錘子”買賣,沒有可持續(xù)性,其負面影響通過留學生等群體的口口相傳,造成無法估量的損失[7]。四是過度依賴社會留學服務機構,缺乏主動性。目前部分高校的招生工作過于依賴中介,甚至與留學中介簽訂國家或者區(qū)域獨家代理協議,高校的招生工作被綁架,留學中介輸送質量較差的生源給協議高校,影響高校教學質量的保障與提升。
來華留學生教育是國家政治、經濟、教育和外交等領域的有機組成,如何整合資源,正確面對、有效化解發(fā)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實現來華留學生教育跨越式發(fā)展,是抓住新時期高等教育發(fā)展機遇的關鍵。地方政府部門,高校決策管理層、教學管理系統、學生管理系統和專業(yè)教師等對來華留學生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高校后勤資源未能優(yōu)先保障;漢語言教學水平和師資力量,專業(yè)教學和教育輔導師資力量等不足,導致未能有效構建優(yōu)質師資隊伍;教學管理制度,課程建設與課程國際認證、學生管理體系等方面的缺失導致科學的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體系尚未建成;招生策略缺失,全員招生氛圍不濃,重招生而輕管理,以及過度依賴社會留學服務機構等問題顯示來華留學生教育的招生工作需要進一步強化。來華留學生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創(chuàng)新的探路者,只有解決上述問題,建構科學高效的教育管理機制,才能實現來華留學生教育事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耿虎.來華留學生教育歷史分期及相關問題探析[J].高教探索,2010,(4):92-97.
[2]董立均,楊兆山,洪成文.論我國來華留學生教育的成就、挑戰(zhàn)及對策——兼論“綱要目標”實現的可能性[J].大學教育科學,2014,(4):76-80.
[3]李軼群.關于發(fā)展我國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幾點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2,(9):27-29.
[4]文錚宇.對來華留學生人數迅速增長的思考[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2):95-99.
[5]關秋紅.來華留學生教育培養(yǎng)模式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0.
[6]邊琦.來華留學生教育管理問題的探究[J].學園,2014,(13):52.
[7]劉海濤.關于來華留學生招生工作的思考[J].理論界,2011,(5):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