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玉婷
摘 要:日本大學入學選拔存在的相關問題,如高中階段為了大學入學考試,忽視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或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大學要求差距較大,學生進入大學后也深感高中與大學的教學脫節(jié)等。本文結合日本教育再生實行會議的相關決策,闡述了對上述問題的解決途徑。
關鍵詞:大學教育;高中教育;入學選拔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
大學的入學選拔是以高中教育為基礎,在大學教育要求下,檢查學生的能力、意愿和適應性,使之順利過渡到大學學習。因此,在對大學入學選拔方式進行改進的同時,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也需要作一體化的改革。在2013年日本教育再生實行會議中,相關人員就確保、提升高中教育品質,從根本上強化大學人才培養(yǎng),改革大學入學選拔制度三個方面進行了討論,并做出相應決策。
1.高中教育是終身學習的基礎
要讓學生具備一定學習能力的同時其個性和特長也得到發(fā)展,并培養(yǎng)其為社會服務的能力。為此,對應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學習需求,在推進高中教育特色化的同時,必須充實體驗活動,給學生的未來提供多樣選擇。具體包括資質、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特色化、多樣化教育兩方面。學生在高中畢業(yè)時能夠具備主體學習意識、終生學習的能力及作為社會一分子參與社會活動和奉獻自身的規(guī)范意識等基本能力。國家及各地方公共團體要多予以協(xié)助,提供諸如實習、志愿者活動等多樣性的體驗活動。地方公共團體及學校要多充實經(jīng)驗教育,以便學生能主動思考自己的夢想與志向,提升學習積極性,主動學習。學習的內容要和實際的社會生活緊密相關。
2.在大學固有的多種功能的基礎上,完成大學教育的質的轉變
確保教育內容及方法的透明度和嚴格的畢業(yè)認定,強化人才培養(yǎng)功能。將來的社會所看重的并非大學生入學時的學習能力,而是學生在畢業(yè)之前得到充分鍛煉的個人能力,大學將成為他們終生學習的重要起點。大學在明確其社會功能的基礎上,應努力強化以下教育功能:培養(yǎng)能產(chǎn)生新的價值、能向世界發(fā)聲的國際性人才;培養(yǎng)具備知識面廣,能肩負知識基礎社會發(fā)展的人才;培養(yǎng)促進國家強盛的革新人才;培養(yǎng)各領域的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擔任地區(qū)發(fā)展的人才;提升社會人的知識和技能,向社會提供再次學習的機會和環(huán)境。
大學的教育模式要從學生被動接受轉為雙向性授課教育,為學生順利融入大學生活的首年教育等也要根據(jù)入學者的情況不斷充實完善??晒_部分的教育課程及其體系,使教育內容、教學方法和成績評價標準公開。通過學生給出的課堂評價,讓學校確認教育是否可行、有效。通過打破大學、系、專業(yè)的界限,擴大學生學習的范圍,向學生提供多樣的可能性。通過與海外大學的合作、外語授課的增加、派遣和接收留學生、引入和擴充外國人教師等方式,增強大學教育的國際化水平以及學校的國際競爭力。
3.將當前的大學入學選拔方式轉換為對能力、意愿及適應性等多方面的綜合性評價,加強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的接軌與合作
作為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接點的大學入學選拔也需要進行相應的再建構。當前,各大學的入學試題基本都排除偏題怪題,各大學實施的考試將各科知識綜合在一起,使整個大學入學選拔朝著個性化和多樣化方向發(fā)展;但由 “一分之差”來定成敗,考試成績直接關系到志愿的填報,這對考生來說也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大學入學選拔,應基于各大學的招生要求,轉變?yōu)閷δ芰?、意愿、適應性及活動經(jīng)歷等多方面的綜合性評測。如積極改變偏重知識點考察的考核方式。國家積極促進大學形成新的學習能力評定結構,將托福等語言資格考試及其他專業(yè)性的資格考試等也視作學習完成情況評定之一。
積極加強高中和大學教育的合作,如增加教員之間的交流機會,在教學模式上相互調整,實現(xiàn)學生的順利過渡;在重點理工高中和重點國際高中大量引入高中大學合作機制等。
為了培養(yǎng)時代發(fā)展所需要的具備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多方面人才,高中必須與大學聯(lián)合。日本的以上舉措,對中國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高益民.面向個性化的日本高中教育改革[J].比較教育研究,2010, (6):48-52.
[2]橋本學,郭海良.從日本高中歷史·地理的教育現(xiàn)狀看當代日本高中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的銜接問題(下)[J].歷史教學問題,2001,(2):58-62.
[3]呂光洙.日本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銜接述評[J].上海教育科研,2015, (1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