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彌補陸客縮減造成的損失,蔡英文當局力推“觀光新南向”。不過,由于東南亞游客不是臺灣市場主力,島內(nèi)準備不足,“觀光新南向”被指淪為口號。
臺灣《聯(lián)合報》20日稱,臺觀光局看好東南亞的消費能力,鎖定泰國、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印度等新興市場全力推銷赴臺觀光。不過,“導游協(xié)會”統(tǒng)計,島內(nèi)約需200名東南亞語系導游,但目前泰語、越南語、印尼語導游僅92人,常常出現(xiàn)“無人可帶團”的窘境。導游陳煌明稱,越南過去跟大陸關系緊密,游客對臺北故宮很感興趣,但故宮卻沒有越南語的導覽手冊;不少捷運周圍景點、客運和洗手間的標識只有中文,沒有英文,尤其是中南部景點幾乎全中文,讓越南人十分困擾。泰語導游李富菁稱,臺灣觀光景點周圍的垃圾桶太少,加上標識不清楚,常常讓觀光客“不知道把垃圾丟哪里”。她說,不少東南亞國家有穆斯林游客,但主要觀光景點的凈下設施太少,讓他們無法好好如廁。多名導游還透露,臺灣人雖然熱情,但英文口語程度普遍不佳,游客要問路、購物時常出現(xiàn)“雞同鴨講”的狀況。
今年前5個月,東南亞五國來臺游客約29萬人次,僅占來臺游客的6%。這與東南亞游客申請來臺觀光“簽證”程序復雜有關,不僅要繳納財產(chǎn)、工作證明,還須赴該地臺北代表處面試,并等上10至20天。雖然臺灣“行政院”日前宣布未來將針對東盟8國民眾漸進式簡化“簽證”,但旅行社仍認為誠意不足,“來臺灣玩這么麻煩,誰想來?”▲(崔明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