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中喜
[摘 要]文本中的留白是極好的語文教學資源。在文本預留下來的空白中不斷地深入研讀,感悟文本表達的精髓,能夠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力度,促進教學效益的不斷提升。教學時要開掘意蘊,在感知體悟中進行補白;延續(xù)思路,在推敲標點中進行補白;角色置換,在聯(lián)想體驗中進行補白;圖文對照,在細致觀察中進行補白。
[關鍵詞]空白點 補白 理解文本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6-056
留白是文本創(chuàng)作過程中常見的一種策略。閱讀教學如果能夠緊扣文本中的留白,引領學生補充、拓展、延伸,就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與理解,夯實學生的語言能力,使語文課堂呈現(xiàn)出濃濃的語文氣息。
一、開掘意蘊,在感知體悟中進行補白
文本表達講究的是言簡而義豐,很多語句看似簡潔,卻有著豐富的意蘊,需要讀者依照自己的理解與生活經(jīng)歷進行個性化的體悟。因此,教師要善于開掘文本表達的弦外之音,引領學生在深入揣摩中感受蘊藏其間的意蘊,促進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例如,《船長》一文的結尾處寫了“履行做人之道”“作為英雄的權利”。這些語言從字面上來理解,非常簡單。但結合故事發(fā)展的情節(jié)來審視,則是作者對船長哈爾威言行的高度概括。在教學中,教師緊扣“做人之道”與“英雄的權利”,引導學生從文本的故事中探尋相應的印證,并要求學生在深入思考后撰寫自己的體悟感受,從而使作者蘊藏其間的感思躍然紙上。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對文本中的核心語言并沒有輕易地放過,而是緊扣教學內(nèi)容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審視,生發(fā)出全新的意味,從而使學生深入地感受到哈爾威博大的英雄情懷,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延續(xù)思路,在推敲標點中進行補白
文本中的標點也是表情達意的重要工具。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在深入關注文本語言的基礎上,要引領學生將關注力從語言向標點轉移,去感受作者埋藏在字里行間的深刻情韻。
神話故事《開天辟地》一文,在第四自然段描寫盤古開天辟地之后化生成萬事萬物時,最后環(huán)節(jié)寫了這樣一句話:“他的汗水,變成了滋潤萬物的雨露甘霖……”其中的省略號的運用就充滿了智慧。對于作者而言,已經(jīng)將盤古最具特色的身體部位展現(xiàn)了出來,并將其與大自然中的事物進行了緊密的對應,預期效果已然達成,其他的已無需在課文中過多地贅述;對于教學而言,這正是引領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補白的重要契機。因此,教師緊扣這個省略號,引導學生尋找盤古其他部位與自然界事物之間的共性,為學生提供了這樣的表達句式:他的( ),變成了( );他的( ),變成了( )……
在這一訓練中,學生有效地延續(xù)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路,激活了文本內(nèi)容,使自我思緒與文本內(nèi)容進行了深入對話,促進了自身對課文典型句式的吸收與內(nèi)化。
三、角色置換,在聯(lián)想體驗中進行補白
在記人敘事類文本中,作者對人物刻畫的方法與策略可謂多種多樣。但在實踐創(chuàng)作中,作者并不會真正無一遺漏地全部運用上。對此,教師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引領學生深入文本,在補白中深入感知。
例如,在教學《祁黃羊》一文時,教師根據(jù)祁黃羊“外舉解狐”一事,增設了課文中沒有出現(xiàn)的角色——祁黃羊的親人。教師進行了這樣的引導:“是??!祁黃羊的舉動令人震驚。按照常理,怎么會舉薦自己的殺父仇人來頂替自己的位置呢?想象一下,假如祁黃羊的母親、妻子和子女聽到這個消息,他們會怎樣勸說祁黃羊呢?如果是解狐聽了,他又會作何感想呢?”
在不斷與文本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內(nèi)在的體驗也在不斷豐厚,學生在歷練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將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親”的高貴品質(zhì),更加鮮明地植根在意識深處,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圖文對照,在細致觀察中進行補白
小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階段,鮮活直觀的事物更能激發(fā)他們內(nèi)在的思維動力。所以,蘇教版教材采用了圖文并茂的方式,為每篇課文都配置了相應的插圖。閱讀教學就應引領學生深入對比插圖與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從而補充文本的未盡之言。
例如,在教學《清平樂·村居》一文時,當學生對“小兒臥剝蓮蓬”的具體形態(tài)還缺乏真實的體驗時,教師首先引領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進行回憶,嘗試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隨后,教師引領學生對教材中的插圖進行細致的觀察。學生不僅觀察到“小兒臥剝”的樣子,還對其衣著、雙腳的動作、專注的眼神進行了關注。由于有了直觀的體驗,學生的語言表達顯得非常生動,小兒天真可愛的個性也逐步滲入學生的內(nèi)在意識中,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總而言之,課堂是短暫的,我們應在文本預留下來的空白中不斷地深入文本,感悟文本表達的精妙,提升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力度,促進教學效益的提升。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