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兒教育作為教育的基礎階段,需要在強調智力開發(fā)的基礎上,實現對幼兒綜合能力素質的培養(yǎng),以確保幼兒實現身心的健康成長。而將泥工活動融入幼兒藝術教育內容之中,則能夠為實現對幼兒腦力的開發(fā)以及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基礎,并促使幼兒在藝術的熏陶下具備藝術素養(yǎng)與審美能力。但是,如何在小班幼兒中實現泥工活動的有效開展,以充分實現活動價值,亟待解決。本文在探討小班幼兒泥工活動開展過程的基礎上,對小班幼兒泥工活動的特點進行了分析,同時為如何實現泥工活動的有效開展提出教學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幼兒園小班;泥工活動;特點
愛游戲是幼兒的天性,而如何以寓學于樂的方式來實現對幼兒智力的開發(fā)與能力素質的培養(yǎng)則成為當前幼兒教育所關注的焦點。在幼兒藝術教育興起與發(fā)展的過程中,泥工活動得到幼兒教育領域的重視,借助泥工活動的開展,能夠促使幼兒在動手與動腦的過程中,感受創(chuàng)造的快樂,進而在開發(fā)幼兒智力的同時,實現對幼兒動手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等的培養(yǎng)。為了充分實現泥工活動的教育價值,就需要教師在充分了解小班幼兒泥工活動過程與特點的基礎上,實現對實踐行為的有效指導。
一、小班幼兒開展泥工活動的價值
第一,借助泥工活動來實現思想情感的表達,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成長。通過泥工活動的開展,幼兒能夠在探索的過程中運用美術藝術語言形式,實現自身思想情感的表達,通過泥工作品的呈現,促使幼兒在情感上得到釋放與滿足,在享受這一過程的同時,以藝術的熏陶凈化幼兒的心靈,使其在純真的世界中健康快樂地成長。第二,培養(yǎng)幼兒的立體空間感知力。小班幼兒在這一年齡段中尚未具備邏輯思維能力,其需要以具體生動且形象的物體為媒介來感受這個世界中的事物,而泥工活動與美術繪畫活動相比,其優(yōu)勢在于能夠脫離二維平面的束縛,通過三維物體的呈現以強化幼兒的空間感知力,促使幼兒更加具體地感知美的形式。第三,實現對幼兒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在開展泥工活動的過程中,幼兒需要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捏造出相應的立體事物,在進行造型的過程中,幼兒便沉寂于想象世界中,在此過程中,幼兒的動手能力得到了有效培養(yǎng),同時,促使幼兒具備一定的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第四,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幼兒的興趣與積極性。泥工活動的開展迎合了幼兒的興趣需求特點,促使幼兒以興趣為師,積極參與活動,搭建出以幼兒為主體的活動形式,并通過這一活動的開展來實現教育的目標。
二、小班幼兒泥工活動的過程
1.活動意圖階段
泥工活動的開展中,小班幼兒自身的創(chuàng)作意圖并不明顯,需要教師進行引導,促使幼兒在動手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有大致的方向,同時,大部分幼兒的創(chuàng)作意圖具有可變性。例如,幼兒最初可能捏造出一個正方體,而最后創(chuàng)作出的卻是一個長方體,可能想捏出一個餃子,但是最終呈現出的卻是一朵小花。在創(chuàng)造過程中,因遇到一系列阻礙因素使其難以按照最初的想象創(chuàng)作作品,只能夠改變主意,捏造出其他的形象。
2.構思與設計階段
基于小班幼兒這一階段身心與思維的發(fā)育特點,教師需要引導幼兒在動手制作之前構思步驟,然后再去捏造相應的物體。以捏造一只小蝴蝶為例,教師首先拿出一個蝴蝶教具,讓幼兒觀察蝴蝶的構成,引導幼兒捏造出蝴蝶的肚子,然后是蝴蝶的翅膀,最后捏出蝴蝶的觸角。在此過程中,要注重設計內容的難易程度,以常規(guī)性的活動內容為主題,如從最簡單的湯圓、餅干開始,然后逐步過渡到稍難的內容。在構思設計中,教師與幼兒間以及幼兒與幼兒間的溝通交流頻率較高,幼兒會積極地說出自己想要捏出什么顏色的作品,比如蝴蝶的翅膀用什么顏色、蝴蝶的肚子是什么顏色等,幼兒展現出濃厚的興趣與較高的積極性。
3.創(chuàng)作與裝飾階段
泥工活動的最后階段是鍛煉幼兒動手動腦能力的關鍵階段,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掌探活動的紀律性。在幼兒進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要針對幼兒無法集中注意力到動手活動中亂扔橡皮泥等行為,要積極引導,溫柔耐心地向幼兒說明這些行為是不對的,引導幼兒進入創(chuàng)作狀態(tài)。同時,幼兒在創(chuàng)作中如果沒有停止不前,則不需要對幼兒創(chuàng)作的思路進行引導或是更正,使其自由地去想象、去創(chuàng)作。教師要盡量豐富橡皮泥的顏色,并提供一些小裝飾物件,促使幼兒能夠按照自己的想象裝飾作品,并在創(chuàng)作與裝飾的過程中收獲成功的喜悅,體驗動手實踐的快樂。
三、小班幼兒開展泥工活動呈現的特點
1.基于專注性角度
在開展泥工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從專注性角度對幼兒活動過程進行觀察與評價,考察幼兒能否集中注意力并持續(xù)這一注意力。而基于小班幼兒身心發(fā)育的特點,在實際參與泥工活動的過程中,大部分幼兒的注意力不夠集中,雖然少部分幼兒能夠集中注意力,但是注意力的持久性較低,難以全身心地專注于某一件事情。因此,在實際開展泥工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用鼓勵性言語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2.基于獨立性角度
在獨立性角度下,小班幼兒泥工活動所呈現出的特點主要有如下幾種:第一,能夠自己動手完成活動,不喜歡別人的干涉;第二,能夠詢問伙伴的建議,并在別人的建議下完成任務;第三,模仿伙伴的作品,自己不去思考;第四,需要在別人的幫助下完成活動內容。小班幼兒這一階段的獨立性較差,很少有幼兒能夠完全依賴于自身的獨立思考與動手實踐完成制作。獨立性較強的幼兒能夠在詢問別人建議與教師的簡單幫助下完成,而獨立性差的幼兒則在活動中雖然參與積極,但是沒有創(chuàng)造出完整的作品,或是完全依賴于教師與小朋友的幫助來完成。
3.基于創(chuàng)造性角度
在泥工活動中,教師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評價,能夠對幼兒在參與這一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的能力與意識進行定位。在泥工活動中幼兒的創(chuàng)造性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第一,一些幼兒能夠很有新意地對材料進行選擇,并創(chuàng)新造型;第二,部分幼兒是按照之前教師交過的一些造型進行捏造制作;第三,部分幼兒只是單純地按照教師所教的、按照教師所提供的作品進行制作,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對于教師而言,結合在創(chuàng)造性方面小班幼兒所呈現出的特點,需要教師引導幼兒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
4.基于操作熟練程度角度
從這一角度看,小班幼兒在參與泥工活動的過程中,動手實踐能力主要呈現出如下四種類型:第一,幼兒能夠正確地利用工具,動作準確且連貫,作品一次成型,且質量較高,這部分幼兒比例偏低;第二,操作姿勢正確規(guī)范,能夠穩(wěn)當地進行創(chuàng)作,但是準確性不高,需要經過修改來完成作品的制作,但整體上所呈現出的最終作品質量較高;第三,動作姿勢笨拙且存在錯誤的地方,重復制作,作品質量偏低或是難以完成創(chuàng)作。一般情況下,小班幼兒泥工活動的內容多為基礎性活動,大部分幼兒能夠基本掌握這些動作,且作品質量較好。
5.基于自我感覺角度
基于這一角度,主要是針對幼兒對自己的泥塑作品有什么樣的看法進行探討。而小班幼兒的表現也很直接,當教師問到覺得自己的作品怎么樣時,幼兒會直接表現出自己對作品的看法。當幼兒對自己的作品比較滿意時,會主動展現給別人看,并會向小伙伴講出自己做的是什么,也會慷慨地送給小伙伴,或是與小伙伴交換;而一些幼兒對自己的作品滿意,但是不會主動拿給別人看,愿意自己保留作品,當別人給予稱贊時表現得很開心;而對自己作品不滿意或是產生挫敗感的幼兒,則不大關心作品,情緒稍顯低落。教師要根據幼兒的心理狀態(tài)變化,及時給予鼓勵與安慰,并利用幼兒覺得失敗的作品進行加工,呈現出一個全新的作品,此時就會轉移幼兒的注意力,使其沉寂在新作品所帶來的歡樂中。
四、確保小班幼兒泥工活動實現有效開展的對策
在實際開展泥工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小班幼兒的特點,結合泥工活動的過程與特點來實現對活動的合理設計與安排,要在準備好泥工活動材料的基礎上,通過對活動意圖、構思與設計以及創(chuàng)作與裝飾這三個階段的活動,促使小班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其中,同時要根據幼兒在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操作性、操作熟練程度以及自我感覺度這五個方面所表現出的特點進行積極的引導,促使幼兒能夠在專注于泥工活動的同時,展開想象的翅膀去設計作品,并在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能夠掌握操作的動作要領,在出現消極情緒時能夠給予及時疏導,確保泥工活動的開展能夠實現在吸引小班幼兒興趣的基礎上,使其以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來積極地投入到活動之中,并實現對幼兒智力的開發(fā)與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在此過程中,教師要以和藹可親的語氣來實現指導,并要注重以激勵性的言語鼓勵幼兒,使幼兒在參與泥工活動的過程中具備自信心,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確保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班幼兒泥工活動過程中,要想充分發(fā)揮泥工活動的教育作用,就要明確泥工活動的特點。從開展過程角度看,教師要在設計這一活動的過程中,從活動意圖、構思與設計、創(chuàng)作與裝飾這三個階段來進行,而針對過程特點的分析,能夠促使教師了解幼兒在參與泥工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心理與行為特點,進而為教師更好地落實教學引導策略,以確保幼兒能夠在參與泥工活動的過程中有所收獲與提升,為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盧萌.大班幼兒泥工活動過程及其特點分析[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4.
[2]韓丹丹.中班幼兒泥工活動特點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1.
[3]鄧紹竹.幼兒泥工活動的實踐與探究[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幼教研究),2011(2):45-46.
[4]洪雪英.農村園幼兒泥工審美心理的發(fā)展與實踐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47):255-256.
[5]張虹.泥工活動在學前教育中的探究[J].科技創(chuàng)業(yè)家,2013(4):181.
[6]鄭于嵐.融繪本元素于泥工活動的嘗試[J].才智,2011(6):312.
作者簡介:趙金靈(1988— ),女,江蘇常熟人,本科學歷,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