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夢琪(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
正義與德性:先秦儒家與羅爾斯正義觀之比較
羅夢琪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100081)
摘要: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的共同追求,是維護和實現(xiàn)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衡量社會文明與進步的重要尺度。本文旨在論述先秦儒家道德正義與現(xiàn)代西方羅爾斯政治正義的基礎上,探討政治建構和倫理道德互為融通的關系,以期為我國構建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提供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正義;德性;仁政;政治
儒家學說在中國歷史上具有支配性地位,其中包含著較為完備的正義理論體系。“道”“仁”“禮”“義”這些概念是儒家對正義問題探討的經典理念,儒家正義理論正是建立在這些理念之上的。
“道”在儒家思想中指自然與人世的普遍規(guī)律,是儒家正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原則??鬃釉f:“朝聞道,夕死可矣?!保ā墩撜Z·里仁》)?!吨杏埂分袑懙溃骸疤烀^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保ā吨杏埂さ谝徽隆罚┯钪嫒f物各有其道,如果整個社會符合了道的要求,那么這就是一個正義的社會。
“仁”是儒家倫理規(guī)范的基礎??鬃涌鬃犹岢隽藢崿F(xiàn)仁的簡易方法,即“忠恕之道”或“愛人”。從積極方面來看即“忠”,要求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從消極方面看即“恕”,要求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孟子也認為,一個人應當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在政治主張上,儒家竭力提倡實行“仁政”。在儒家看來,在權威與服從之間所建立的教化關系,與其說是一種依恃強力或特權的“統(tǒng)治”的關系,毋寧說是一種富有人道色彩的交互性的感化互動關系①。這正是“仁”這個理念在社會生活中的體現(xiàn),以此通過實行“仁政”達到教化于民的作用,從而實現(xiàn)社會和諧與社會正義。
“禮”、“義”是正義的實現(xiàn)方式?!岸Y”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個核心范疇,孔子曾說:“不知禮,無以立也?!倍Y是建立在人的地位與身份劃分基礎之上的一整套普遍的行為規(guī)范,它是道的體現(xiàn),是“正名”的結果?!傲x者,事之宜也”,在儒家思想中,這里所指的“義”就是說正義是最高的道德原則”。具體說,如果‘禮’指的主要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的話,那么‘義’則主要是對人的內在約束。義利之辨集中體現(xiàn)了儒家的正義觀念??鬃诱J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見利思義”(《論語·憲問》),在義和利之間應該把“義”放在首位。孟子甚至只講仁義而不言利,把義與利相對立。荀子也認為“先義后利者榮,先利后義者辱”(《荀子·榮辱》)。在儒家看來,只有先義后利、重義輕利才能真正做到公正、正義。
先秦儒家主要是把正義作為一種內在的精神價值追求,主張正義就是道德,追求正義是為了提高自身的德性修養(yǎng),憑借倫理道德的內在力量來約束自己的外在行為,并通過推己及人的方式將這種道德發(fā)揚光大,幫助他人提高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從而提升自身人格修養(yǎng)、追求人生理想境界,實現(xiàn)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目的。
現(xiàn)代西方對正義研究最為具體的當屬自由主義者羅爾斯的《正義論》,他把正義的主題轉到了制度層面,崇尚法律制度的建設,主張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義的實現(xiàn)離不開法律等一系列制度的完善發(fā)展。在《正義論》開篇,羅爾斯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或廢除。”②
羅爾斯認為正義就是“一個社會當它不僅被設計得旨在推進它的成員的利益,而且也有效地受著一種公正的正義觀管理時,它就是組織良好地社會,亦即,它是這樣的一個社會,在那里(1)每個人都接受,也知道別人接受同樣的正義原則;(2)基本的社會制度普遍的滿足,也普遍為人所知地滿足這些原則。”③羅爾斯的正義觀可以總結為:“所有的社會基本善一自由和機會,收入和財富,自尊的基礎——都應被平等地分配,除非對其中一些或所有社會基本善的一種不平等分配有利于最不利者?!雹芩U述了兩個正義原則,一個原則是:“每個人對與所有人所擁有的最廣泛平等的基本自由體系相容的類似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平等自由原則)。”另一個原則是:“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他們:(1)在與正義的儲蓄原則一致的情況下,適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別原則);并且(2)依稀于在機會平等的條件下職務和地位向向所有人開放(機會的公正平等原則)?!?/p>
在中西文明史的進程中,政治建構對于倫理道德的依賴,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文化現(xiàn)象。無論是儒家德性正義理論,還是現(xiàn)代西方羅爾斯的政治正義理論,都體現(xiàn)了倫理道德對政治建構的作用。道德治理是統(tǒng)治階級利用國家權力發(fā)揮道德作用維護社會秩序的一種治理社會的活動。道德治理的根本功能是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共同利益。
先秦儒家的正義思想主張修心養(yǎng)性,知禮義,遵守倫理道德,教化民眾,映射到現(xiàn)在的和諧社會的建設,就是“以德治國”,把德作為治國的工具。政府首先要修德、立德,建立一個德治政府,以身作則,維護正義的存在,為正義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道德氛圍。此外,通過道德教化感化人民,讓他們自覺培養(yǎng)自身的德性,主動修德,遵守正義的道德規(guī)范,以正義駕馭私利,這樣拜金主義、個人主義、極端利己主義這些不好的觀念就會漸退于社會之中。但是單靠道德的力量往往不夠,應該還有制度的保障,最重要的就是法律制度的保障,依靠法律的正義才能更好地治理國家,才能保證和實現(xiàn)公民的人人平等,以法律作為正義的代表才能更好地解決人民之間的各種矛盾和沖突,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為此,我國政府就要借鑒羅爾斯政治正義理論中的制度建設思想,建設我們國家的法律體系,真正做到“守法持正,嶷如秋山”。在這些法律制度保障的基礎上,結合以德治國的理念,必能實現(xiàn)公平正義的和諧社會的建設。
注解:
①趙文靜:《中國儒家與羅爾斯關于正義理論之比較研究》,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08年
②羅爾斯[著],何懷宏、何寶鋼、廖申白[譯]:《正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第292頁
③羅爾斯[著],何懷宏、何寶鋼、廖申白[譯]:《正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第15頁
④羅爾斯[著],何懷宏、何寶鋼、廖申白[譯]:《正義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第303頁
中圖分類號:D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7-0141-01
作者簡介:羅夢琪(1992.7-),女,苗族,貴州丹寨,學生,碩士研究生,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研究方向:政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