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滿族舞蹈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這種藝術形式并沒有形成完整的舞蹈體系。要保護和發(fā)展這一獨特的民族舞蹈藝術,一定要讓滿族舞蹈與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需求一致,既可以促進滿族舞蹈的發(fā)展,又可以為社會造福人民,實現(xiàn)滿族舞蹈發(fā)展的文化和經濟的雙重價值。
關鍵詞:滿族舞蹈;傳承;創(chuàng)新
一、滿族舞蹈的傳承與發(fā)展
滿族的歷史源遠流長,滿族的舞蹈也源遠流長。盡管滿洲形成的時間較晚,但他們的舞蹈形式和風格,卻不是在近期內形成的。滿族是一個尚武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質樸而豪放,表現(xiàn)出了北方民族所特有的氣質和風姿,也因而成為中國舞蹈園地中的一枝奇葩。滿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婚慶、佳節(jié)、喜慶、祝壽、出征和凱旋的日子,都要以歌舞助興。滿族舞蹈的種類較多,最為常見的有秧歌舞、薩滿舞、莽式舞等。
1.秧歌舞
秧歌舞,又稱扭大秧歌,是形成于清代中期的最為流行的群眾性的舞蹈。早期多在上元夜表演,它是由一出出故事組合而成的舞蹈隊伍,如唐僧、孫悟空、豬八戒組合、拾玉鐲組合、傻柱子組合等,人數(shù)幾個至數(shù)十人不等,表演者各持尺許兩圓木,敲擊對舞。由男子三四人扮成婦女,三四人扮參軍,及持傘燈者、賣膏藥者作前導,以鑼鼓伴奏?!拔璁吥烁?,歌畢乃舞”,為歌舞分別表演。有徒步、高蹺之分,舞者腳下綁三四尺高木棍,即稱踩高蹺,源于滿族早期的狩獵生活,經發(fā)展演變后之秧歌舞龍燈、耍獅子、趕驢、跑旱船等與之同時表演。男女皆有并在街頭游行演唱,一人于隊伍前指揮,節(jié)奏由指揮者決定,若兩秧歌相遇,則行抗肩禮。
2.薩滿舞
薩滿舞,是滿族祭神的舞蹈。最初是指薩滿教巫師在祭祀、驅邪、祛病等活動中的舞蹈。薩滿一詞原意即為因興奮而狂舞者,后衍為薩滿教巫師的稱謂。薩滿舞舞蹈時,巫師服裝飾以獸骨、獸牙,所執(zhí)抓鼓既是法器又是伴奏樂器,有的頭戴鹿角帽、熊頭帽或飾以鷹翎,動作也大抵模擬野獸或雄鷹。薩滿舞雖有迷信的一面,但它對各族民間舞蹈的形成和發(fā)展都有很大影響。這種舞蹈有的剛勁古樸,有的輕盈柔美,有的典雅莊重,也有的模仿神靈禽獸的動作,節(jié)奏鮮明,動作粗獷,既有滿民族的尚武精神,也帶有一定的傳奇色彩。其舞蹈的內容主要是歌頌滿族祖先、英雄和神靈的功業(yè)神威。
3.莽式舞
莽式舞,是流行面很廣的民間舞蹈。常見的形式是在宴會或集會時,由男女主人率先起舞,在場的人鼓掌、唱歌附和,隨之翩翩起舞。舞蹈動作氣勢恢弘,節(jié)奏強烈,是滿族先民捕魚、織網、狩獵、射箭等經濟活動和勞動生活的藝術再現(xiàn)。這種民間舞多在新歲和喜慶之日跳,舉一袖于額,反一袖于背,盤旋作勢,成雙對舞,旁人拍手而歌,以擊堂鼓伴奏。共九折十八式。九折9組動作,一為起式,二為擺水打魚動作,三為穿針即織網動作,四為吉祥歡慶動作,五為單奔馬即打獵動作,六為雙奔馬即出征動作,七為怪蟒出洞即龍舞動作,八為大小盤龍即龍戲水動作,九為大圓場,與四同。十八式即為18個舞蹈姿勢,肩二式,走一式。并有“男莽式”、“女莽式”、“襯舞”等表演形式。
二、滿族舞蹈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1.正確處理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
為振興滿族舞蹈,必須正確處理好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關系。忠實地繼承民族民間傳統(tǒng),積極借鑒、吸收外來營養(yǎng),依然是振興滿族舞蹈藝術的唯一出路,在這里首先是繼承,到最基層,到群眾中去,從民間流傳的自娛性業(yè)余性舞蹈中,從有限的文字和形象資料中發(fā)掘民間舞蹈素材,去提煉加工舞蹈語言。然后才是創(chuàng)新,這是不可缺少的,原生狀態(tài)的滿族舞蹈,其四肢動作、步法、節(jié)奏、韻律都很古樸、簡單,如不借鑒其他民族舞蹈語言以及外國舞蹈的精華為我所用,使之有較大幅度的形式轉化和藝術升華,那也是難登藝術表演的大雅之堂的。
2.堅持民族性,注入時代感
民族性環(huán)境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滿族舞蹈是在滿族人民生活過程中逐漸發(fā)展成的一種舞蹈形式,是滿族人民生活方式的一種形式,是滿族人民民族精神凝聚力的一種表現(xiàn)。因此在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相關人員必須把握好滿族環(huán)境,要保證從民族性角度豐富,完成對內容及價值體系的再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實現(xiàn)對滿族舞蹈的創(chuàng)新。該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相關人員必須要堅持以滿族民族特色為前提,要在上述基礎上對舞蹈造型、體態(tài)進行調整,實現(xiàn)舞蹈的改善。
時代性效果是創(chuàng)新的目的。在對滿族舞蹈進行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人員需要依照時代性指標要求對滿族舞蹈進行整改,讓舞蹈符合當前大眾的審美觀,提升舞蹈的可欣賞性。例如在古代,舞者為了提升舞蹈的觀賞效果,在傳統(tǒng)莽勢舞的基礎上加入了馬元素,舞者通過帶面具表演騎射動作代替?zhèn)鹘y(tǒng)莽勢舞中的擊打動作,使莽勢舞具有了時代特征,對莽勢舞的創(chuàng)新具有非常好的促進效果。
三、結語
作為人體語言的舞蹈藝術,不同特色的民族民間舞蹈,都能夠折射出其民族特有的神韻。對滿族舞蹈的開掘保護、繼承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是時代的要求和社會的需要。無論是滿族民間舞蹈的創(chuàng)作還是舞臺滿族舞蹈的創(chuàng)作,都是對傳統(tǒng)滿族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反思、繼承和借鑒的結果,無不凝結著濃厚的滿族歷史文化的元素,無不是對滿族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
參考文獻:
[1]姚泳全,胡博.改革開放以來滿族舞蹈創(chuàng)作的類型與思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06:85-89.
[2]肖雪.淺談滿族舞蹈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J].科技展望,2014,24:223.
[3]馮微.制約滿族舞蹈傳承與發(fā)展因素的研究[J].文藝爭鳴,2015,02:207-208.
[4]楊浩.滿族民間舞的文化特點及成因[J].戲劇之家,2016,12:269.
作者簡介:
傅藝瀾(1989—),女,山西晉城人,沈陽師范大學,戲劇藝術學院,舞蹈學專業(yè)。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