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種類繁多,變化萬千,它代表了我國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圖案搭配在服飾上作為人的社會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特征。在服裝造型和裝飾圖案的應用上,從局部到細節(jié)根據不同的圖案進行設計應用,使服裝彰顯獨具特色的設計風格,影響各個時期的服飾文化。
關鍵詞:吉祥圖案;圖案種類;服裝應用
服裝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他的發(fā)展和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密切相連,傳承演變更為深遠,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服飾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地區(qū)、一個民族,甚至整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和經濟基礎。服裝是不同時期人們的共同需求,與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種族、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下的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本文對吉祥圖案在不同服裝的應用和不同的審美需求,及今后的發(fā)展和繼承,結合傳統技藝從人們的精神層次需求方面進行探析,從四個方面進行簡要的概述。
我國的傳統吉祥圖案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與演變,人們習慣把中國傳統裝飾吉祥圖案界定在固定的范圍內,使其寓意為福、祿、壽、喜、財,受人們的喜愛和膜拜。同時,也因他特有的裝飾風格和民族語言,成為我國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
1 種類介紹
動物方面:龍、蟒蛇、獅子、鹿、虎、牛、羊、麒麟、龜、鶴、猴、魚、蛙、鳳凰、鴛鴦、蝙蝠、蝴蝶、孔雀等。植物方面:荷花、牡丹、芙蓉花、石榴花、玉蘭花、寶相花、佛手、葫蘆、葡萄、梅、蘭、竹、菊等。圖案化的鳳紋、云紋、魚紋、渦紋、壽字紋、風景名勝中的樓臺亭閣等,我們都可以探尋到其表現形式在各個歷史時期發(fā)展演變的脈絡。諸多的吉祥含義,使象征內容更加強烈。
2 圖案內容
服裝設計師把這些富有美好寓意的象征圖案具體運用到近現代服裝上,主要是為了表達吉祥文化所包含特定的寓意。例如,牡丹花象征富貴圓滿;荷花象征潔白祥和;葫蘆的藤蔓和石榴的多籽實,象征多子多孫、家族長盛不衰;龍代表神圣和至高無上;鳳凰是我國傳說中的瑞鳥,是百鳥之王;獅子代表威武;鴛鴦代表兩個人心心相印永恒的愛情;鶴代表延年益壽等。
裝飾圖案在服裝上能夠引起人們的注意,最大限度地顯示出圖案的魅力。成功的裝飾圖案,在整體服裝位置上的選擇很重要。
服裝上可以運用刺繡、挑花、織錦、扎染、蠟染、印染、絲網印刷、電腦噴繪等傳統技法以及現代技術裝飾圖案??梢愿鶕煌目钍?、衣料質地、著裝場合,應用在不同年齡段的男女服飾和設計上。
古今中外,構成圖案的法則是多種多樣,但歸根到底不外乎一方一圓。從原始圖案到現代的抽象派圖案,都離不開這兩個方面。一切曲線形都是從圓派生出的,一切直線形都是從方化出的。一個太極圖形,可以變化出千萬種直線形圖案。方與圓兩者結合起來,可以變化出無限多、無限廣、無限美的形式。古希臘的神殿、古波斯文明、埃及金字塔、中國敦煌圖案、新石器時代彩陶的造型與花紋、夏鼎周彝等美的形象,直到現在都要比自然界所產生的形象更美,所以我們的專業(yè)圖案裝飾、服裝設計師一方面要在大自然中尋找美的形象,另一方面應該從數學、幾何形象中去尋找美的結構,創(chuàng)作出新的形象。
在服裝設計中,我國流傳下來大量的吉祥圖案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寶庫,值得我們去探索和發(fā)揚。在當代服裝設計中合理地運用這些吉祥圖案,能為我們在服裝設計上錦上添花。重要的是在大力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今天,在服裝設計方面,沒有什么能夠比吉祥圖案的運用更能展示出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二者結合能體現出傳統與現代的美,顯示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獨有魅力。
3 東西方服裝的風格
服裝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特殊的內涵作為社會文明的重要表現形式,與人類數千年的文明緊密相連。東西方漫長的發(fā)展歷程,形成了不同風格的服裝體系。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服裝文化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強調線形和紋飾的抽象寓意表達,透露出一種含蓄的動態(tài)美。著名學者林語堂先生曾有深切的領悟:“中裝與西裝在哲學上的不同之點就是,后者意在顯出人體的線形,而前者則意在遮隱之?!边@使得中裝與西裝的直觀靜態(tài)之美產生了根本上的差別。追本溯源,西方服裝從誕生之日起就充滿了激進的思想與吸收外來文化的大度。它的文化源于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受當時的繪畫、雕塑等造型藝術的影響,其審美視覺歷來重視立體造型。在西方的服裝史上,13世紀初期就已確立了立體(三維)裁剪方法。而三維裁剪的發(fā)明和運用成了東西方的分水嶺,西方服裝造型變的立體,外形變的富于變化,同時盡可能讓造型體現體形美。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以含蓄為美,朦朦朧朧、藏而不露給人以含蓄的審美感受,通過款式、布局、色彩、線條給人以整體和諧之美,服飾流行的精細的工藝手法和藝術表現,選擇采用刺繡、挑花、飄帶、吉祥圖案和其他裝飾手法,表達豐富的寓意和內涵。比較東西方文化,東方服飾重“意”,西方服飾重“型”;東方表達含蓄,西方表達明朗。東西方服飾完全是兩種不同文化思想的反映,所以服飾文化特色風格的形成與民族風俗、歷史文化淵源密切相連。
4 東西方服裝文化的融合交替
東西方服飾文化有著不同的優(yōu)勢和魅力,同時也存在不足與偏頻。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東西方都發(fā)生了革命性的服裝變革。在變革中,東西方有著相同或不同的變革方向,相同的是為了適應新生活,東西方都改變了煩瑣的裝飾和累贅的服裝結構。不同的是,東方服裝由松變緊,而西方則由緊變松;東方服裝由寬袍大袖,到吸收西方三維結構,使服裝變的貼體、輕便。如旗袍的許多改變體現了兩者的結合過程。而在西方的改革中,摒棄了造作的、扭曲性的人體美,把女性從損害健康的緊身胸衣中解放出來。時裝設計大師保羅·波烈(Paul·Poiret)吸收了東方服飾的造型特點,把胸、腰、臀線放松到正常的人體比例,使款式變的舒適、自然。由此可見,從20世紀初期開始的服裝改革是東西方服裝相互融合,既是歷史的巧合,也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我國改革開放到現在,國內的服裝工業(yè)在快速發(fā)展,歐洲服裝的不斷輸出及傳入,國內的服裝緊跟世界潮流,逐步與世界接軌,同時國際時裝舞臺也掀起“中國熱潮”,許多以中國文化為題材、在中式服裝(民族服飾)中吸取靈感的新式服裝不斷涌現,這預示著今后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將在世界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作者簡介:王建芳(1975—),女,河南新鄭人,專科,舞臺技術員,從事服裝設計、制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