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娣
摘 要:“圣像畫”是西方傳統(tǒng)繪畫的特點,是對圣字、圣母等“圣人”的描繪,是最早集中表現(xiàn)的繪畫題材。繪制數量多、范圍廣,中國在有一特殊階段,也出現(xiàn)了類似西方圣像畫的繪畫題材,這股潮流來勢兇猛,作品呈現(xiàn)井噴式,這恐怕在世界上也無人可比。
關鍵詞:特殊時期、圣像畫、毛主席
中圖分類號:J2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4-0030-02
上世紀六十年代,新中國正開始悄悄醞釀著一個在后來影響全國的非常運動,這場運動歷時十年,被稱作“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這場運動在后來被稱作“十年浩劫”。關于這場新中國歷史上影響最為廣泛的政治運動,它的功過是非,歷史和人民自有定論。我在這里要談的是這場政治運動在人物繪畫方面的出現(xiàn)的特殊現(xiàn)象和重要影響。
文化大革命算是上世界六七十年代的一場“造神”運動,那是只要是毛主席說過的話以及歌頌毛主席的,那就是對的、不容置疑的。那時的美術作品甚至是所有的文藝作品,都以歌頌毛主席和工農兵為主題內容,“紅、光、亮”的色彩特征占據了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文藝的政治意識被無限放大。原本“紅、光、亮”這種創(chuàng)作模式和視覺樣式反映了當時政治熱情,也很好的概括了文革美術的審美趣味和繪畫風格,然而這次高潮并沒有持續(xù)很久,就被極端程式化、夸張矯飾的作品帶入歧途。
1965年11月10日,上海《文匯報》發(fā)表的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一文,這是引發(fā)“文化大革命”的導火線。1966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擴大會議,會議于5月16日通過《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由此,文化大革命全面發(fā)動。
8月7日,毛澤東發(fā)表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快全國涌現(xiàn)了一批以此為題材的歌頌毛主席形象的美術作品?!秱ゴ蟮膽?zhàn)略部署》、《千鈞霹靂開新宇——炮打司令部》、《炮打司令部》宣傳畫、《美術戰(zhàn)報》創(chuàng)刊號——徹底摧毀資產階級司令部、《炮打司令部》中國畫等等,畫面都以毛澤東同志手持毛筆為主形象,以《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為創(chuàng)作內容,涵蓋了國畫、油畫、版畫、宣傳畫等各種表現(xiàn)形式。這其中《美術戰(zhàn)報》創(chuàng)刊號,在頭版發(fā)表的這幅作品,是木刻版畫形式的宣傳畫,畫面雖沒有直接出現(xiàn)“炮打司令部”字樣,卻是最先表現(xiàn)這一題材的作品之一且極具影響力。
那時候,對偉大領袖毛主席有這樣一個歌頌他的稱謂叫“四個偉大”,即“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tǒng)帥、偉大的舵手”?!八膫€偉大”從開始總結出來就迅速席卷全國,口號遍布各地,各種刊物、美術作品、甚至糧票、布票上都有這些口號。
由文革運動引發(fā)的毛主席“圣像畫”現(xiàn)象,在文革美術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無論是之前說的關于毛澤東《炮打司令部》的創(chuàng)作還是關于歌頌他“四個偉大”的創(chuàng)作,都是如此,在之后的毛澤東式圣像畫中,以他在接見紅衛(wèi)兵時揮手的照片,全側或半側的頭像為主,形式除了“國油版雕”四大傳統(tǒng)美術形式,還出現(xiàn)圖章、胸章、郵票,可以說是無處不在。這種鋪天蓋地式的“圣像畫”現(xiàn)象,在當時能夠很好的強化政治主題、成為政治宣傳的有效工具。但是過于強調政治和個人思想崇拜,直接導致繪畫性的削弱,繪畫形式和繪畫手法單一,創(chuàng)作觀念淡薄,是比較令人遺憾的。
這里要著重強調的就是《毛主席去安源》這幅油畫。他作為后來文革時期的樣板畫,不同于其他“圣像畫”的形象單一,選擇了另一個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去表現(xiàn)毛主席這一偉大形象,雖有所創(chuàng)新卻無法完全擺脫“圣像畫”的影子。它是“文化大革命”中影響深遠、發(fā)行量最多、后期出現(xiàn)形式最為多樣化的一幅美術作品。
這幅畫第一展出是在1967年10月,中國革命博物館舉辦的“毛澤東思想的光輝照亮了安源工人運動展覽”,這次展出吸引了大量的觀眾駐足觀看,之后帶來的影響非常巨大,在被印成印刷品之后,總發(fā)行量接近10億張?!?968年9月《人民畫報》選用《毛主席去安源》作為封面,并配有這樣的文字:在江青同志的關懷和支持下,革命油畫《毛主席去安源》誕生了!這幅油畫成功地表現(xiàn)了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青年時代的光輝形象和革命實踐,是一幅熱情歌頌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藝術珍品,它受到我國億萬革命人民的熱烈贊揚?!雹?/p>
畫面畫的是青年時代的毛主席的形象,這區(qū)別于當時大多數的領袖時代的毛主席形象,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單個全身像能使主題鮮明、重點突出,比人物眾多的畫面更為單純凝練,且又因背景的處理、道具的運用不顯單調,因而直觀上也較易于為質樸的大眾接受和喜愛,人物服飾、動態(tài)到所處場景,如長衫、布鞋、雨傘以及山路等,都蘊含著“深”意。
這幅作品當時署名“北京大專院校學生集體創(chuàng)作,劉春華等執(zhí)筆”,這時的劉春華還是央美的一名學生,他在后來的創(chuàng)作感受中這樣寫到:“在構圖上,是我們把毛主席的形象安排在最突出的地位,毛主席高大的形象迎著我們,向我們走來了像一輪光彩奪目的朝陽從我們面前升起,給人帶來無限的希望。毛主席的一舉一動,都體現(xiàn)著偉大的毛澤東思想。在動態(tài)處理上,要讓毛主席的每一微小的動作都有一定的含義,用稍稍揚起的頭和稍稍扭轉的頸部表情,說明毛主席不畏艱難、不畏強暴、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精神;緊握的左手表現(xiàn)毛主席具有堅決、徹底、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為爭取解放全中國全人類的雄心壯志和必定勝利的信念;右手挾著一把舊雨傘,說明毛主席風里來、雨里去,為革命不辭辛苦,跋山涉水,到處奔波的艱苦工作作風;邁著穩(wěn)健的步伐踏在不平的路上,表明毛主席為我們披荊斬棘,踏平了我們前進的道路,引導我們勝利前進;秋風吹起了由于工作緊張而沒有時間修整的長發(fā),衣衫被風吹得飄起來,表明這不是一個平常的時刻,是革命風暴即將到來的時刻。我們看到,隨著紅太陽的升起,安源山區(qū)見到了紅色的曙光?!雹?/p>
全國的“圣像畫”運動如火如荼甚至近乎于瘋狂的進行著,這也引起了中央的重視,1969年中國中央發(fā)出文件,名為《關于宣傳毛主席形象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在文件中重申了1967年的文件《關于宣傳毛主席塑像問題的指示》,并對其他方面也做了詳細要求。對毛主席像創(chuàng)作做出嚴格規(guī)定,包括“積極引導群眾,活學活用毛主席思想,要講究實效。毛主席像章的制作需請示中央批準。物品及包裝上不準印制毛主席像。報紙平時不要用毛主席像作刊頭畫”等等。這對當時近乎瘋狂的現(xiàn)象有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這一特殊時期出現(xiàn)的關于毛主席的“圣像畫”運動,是建立在人們對毛澤東狂熱的個人崇拜基礎之上的,也反映了文革時期政治對藝術作品的重要影響,文革時期的政治左右了藝術的發(fā)展,藝術創(chuàng)作幾乎全部依賴于對政治了宣傳,其范圍非常狹隘,這違背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原始出發(fā)點,但它作為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還是有其不可磨滅的歷史特征和歷史地位的。
注釋:
①劉淳.中國油畫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②劉淳.歌頌偉大領袖毛主席是我們最大的幸福[N].人民日報,1968-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