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廣東
把這本400多頁的《革命尋思錄》看完,感覺有二,一是無法說出亮點。幾乎每頁都有亮點,我的勾勒、劃線、感言等滿書皆是。二是感嘆作者看的書真多,沒時間細查,估計總有幾百本,且都是經(jīng)典。
作者叫林賢治,詩人、學者??吹?/3時,我發(fā)現(xiàn)了這本書的結構特點,即作者也有自己的思考,這種思考落實到語言上,只是用來連接200多年來全世界革命家、政治學者和歷史學家對革命的敘述和闡釋。全書采用尼采、本雅明著作的斷片化形式,旁征博引,隨機生發(fā),鋒芒閃耀,是敘事性、論辯性和詩性的結合。之所以說本書亮點處處,是因為作者摘引的都是真理級或準真理級的格言警句,讀來令人眼前一亮,腦洞大開。
比如開篇第六頁:反抗誕生于無理性的境遇與不公正的生活狀況中。是法國存在主義文學大師、荒誕哲學代表人物加繆說的。第九頁:思想觀念、領袖、軍隊和大眾,對所有革命來說缺一不可。是法國社會學家、社會心理學家勒龐說的。第九十一頁:期待與現(xiàn)實差距太大,必然增加人們內心的挫折感;嚴重的挫折感會加強敵意及攻擊性行為,從而引發(fā)革命。是美國學者戴維斯說的。第三十五頁:法國大革命的大悲劇在于,解放獲得了優(yōu)先權,大革命人士越來越不關心他們原本認為最重要的制憲事業(yè)了。這是美國最具原創(chuàng)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論家漢娜·阿倫特說的……
林賢治在后記中說:全書是從多年的閱讀筆記中整理而成,框架是自己的,材料是累積的,當然也是有選擇的;觀點基本上是他人的,我只是在個別問題上有所感悟和發(fā)揮而已。這就足夠了,讓普通讀者去讀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和盧森堡的《論俄國革命》,確實很不容易;從《革命尋思錄》里,我們則會很輕松地讀到大師們對革命的敘述和闡釋。
這本書有四章加一個附錄,本人更喜讀第二章:千年契約:政府與人民。作者摘引了美國思想家、政治活動家、革命家潘恩的闡釋:并不存在以人民為一方和以政府為另一方之間的契約概念。人民之間相互產(chǎn)生并組成一個政府,這就是契約。認為任何政府都能作為同全體人民訂立契約的一方,等于承認政府在能夠取得存在的權利之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這實際上是錯誤的。
每位讀到這里的讀者,都會得出這個結論。那么接下來應該會怎樣?書中說,法國歷史學家、政治家、政治社會學的奠基人托爾維爾發(fā)現(xiàn),在美國,人民主權原則不像其他國家那樣隱藏起來,它以法律的形式公布,和自由一起呈現(xiàn),毫無困難就到達了最終的目的。
錦言齋
按照洛克(英國思想家、哲學家)的理論,作為受托人的政府只有義務而沒有權利;人民作為受益人一方只有權利而沒有義務。
保羅·利科(法國當代現(xiàn)象學詮釋學家)打比方說:正義的獨立行使和民意的獨立形成,是政治上健康的國家的兩個肺,否則就會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