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與身份認同調查分析

      2016-07-21 07:25:46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探求 2016年1期
      關鍵詞:文化消費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

      □王 穎(華南師范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510006)

      ?

      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與身份認同調查分析

      □王穎(華南師范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摘 要]本文基于身份認同的視角,以新生代農民工為調查對象,對廣州大學城十所高校外來務工人員展開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了解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情況。通過建立Logistic模型進行實證研究,進而分析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與社會認同之間的關系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文化消費

      一、選題背景

      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yè)農村發(fā)展基礎的若干意見》首次使用了“新生代農民工”的說法。根據全國總工會的調查數據,我國現階段新生代農民工占農民工總體的61.6%,數量約為一億人①。

      與老一代農民工不同,新生代農民工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成長起來的。相比于老一代農民工,他們所受的教育程度更高,農村生活和勞作經驗較少,更加熟悉城市的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新生代農民工的務工目的遠遠超越了老一代農民工賺錢以補貼家用的需要,他們已經逐步在追求個人發(fā)展、實現人生理想等方面有進一步的追求。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文明的熏陶下,對城市生活充滿了憧憬,他們更加易于和樂于接受新鮮事物,并渴望在消費行為上傳達他們對城市生活的認同。與此同時,受到城鄉(xiāng)戶籍制度的限制以及農村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新生代農民工依舊沒有脫離農民這一特定身份,在日常消費和生活中依舊帶有農村消費的特征。

      伴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新生代農民工在滿足了溫飽等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礎上,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消費,文化消費逐步走進他們的生活,成為新生代農民工與城市居民拉近距離的新方式。隨著消費結構和內容的變化,新生代農民工對自己的身份歸屬問題陷入了矛盾的境地:一方面他們在消費上盡量與城市居民看齊,盡量將自己納入“城市人”;另一方面,由于現實戶籍制度中客觀存在的農民身份,使其始終無法擺脫“農民工”的身份標簽。本文基于身份認同的視角,以新生代農民工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了解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情況,進而分析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與社會認同之間的關系。

      二、概念和研究方法

      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是當前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社會學、人口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別從各自學科入手,從不同角度對新生代農民工問題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豐富的成果。本文主要從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的情況和動因入手調查,分析新生代農民工如何通過其文化消費行為傳達他們對身份的認同問題。

      身份認同是西方文化研究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基本含義是指個人與特定社會文化的認同。農民工從戶籍制度上來看,始終是農民身份,但由于進城務工的原因,他們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城市,熟悉城市的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本文研究的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問題主要是指新生代農民工個體身份的認同,也就是他們自身究竟是認同農民身份還是市民身份。

      按照西方心理學家馬斯洛對需求層次的劃分,文化需求和消費屬于發(fā)展和享受層次的需求和消費,它是指為了滿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而以各種方式消費精神文化用品和服務的行為。本文中的文化消費主要是指用于文化用品和服務方面的日常消費支出,范圍與《文化產業(yè)及相關產業(yè)分類》中界定的范疇基本一致。

      廣州大學城總體規(guī)劃建設于2003年1月正式啟動,2004年9月,首批10所廣東高校進駐大學城。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不斷深入,高校后勤各部門如物業(yè)、餐廳以及校園內外的商業(yè)經營點都招聘了大量的務工人員,其中不乏來自農村地區(qū)的新生代農民工。借鑒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界定,我們將新生代農民工界定為1980年以后出生、16周歲以上的青年農民工②。高校的新生代農民工年齡與在校大學生相近,其消費行為更易受到同齡人的影響,本文選擇廣州大學城十所高校的新生代農民工作為調查對象,分析其文化消費行為與身份認同的關系。

      本文選擇調查對象時,盡可能兼顧了年齡、性別、職業(yè)、受教育程度等綜合因素,在年齡構成上,選擇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在職業(y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高校后勤管理的物業(yè)、餐飲及校園經營店和大學城內的建筑業(yè)、物流業(yè)等;在受教育程度上,調查對象多數具備高中以上學歷。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526份,回收后對問卷進行了篩選,剔除填寫不完整的問卷后,本次調查共得到有效問卷427份,有效率為81.17%。

      三、調查分析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特征

      1.人口特征:年齡小、未婚比例大、受教育程度較高

      表1 新生代農民工人口特征

      本次調查的427個有效調查對象中,年齡最大為32周歲,最小的為17周歲,平均年齡24.5周歲。與老一代農民工相比,他們的年齡較小,且受教育程度較高,本次調查的對象中,新生代農民工受教育程度在高中及以上水平的比例達到66.04%,占調查對象的一半以上。由于年齡偏小,大部分人處于未婚狀態(tài),占整個調查群體的79.27%,可見相對于上一代農民工而言,他們的家庭負擔較小。

      2.務農經驗非常少

      圖1 新生代農民工務農經歷調查

      針對問卷中所提出的“您是否有在家務農的經歷?”選擇有的僅有32人,占總數的7.49%;選擇“上學期間幫助父母臨時做過”的有296人,占總數的69.32%;26.19%的受訪者選擇在老家“完全沒有務農經歷”。他們大多是從學校直接走向外出務工的道路,有一些甚至連基本的務農常識也不具備,可以說,是一批沒有務農常識和經驗的中國式農民——不務農的農民(王春光,2001)。

      3.對城市生活的認同程度高

      圖2 新生代農民工對城市生活的認同情況

      調查顯示,接近60%的受訪者對城市生活表示出了認同,其中13.11%的新生代農民工表示非常喜歡城市生活,46.84%的新生代農民工表示比較喜歡;與之相對應的是,對城市生活不認同的新生代農民工比例不到20%。王春光(2002)在研究新生代農民工務工行為特點時指出,相較于上一代農民工,盡管新生代農民工對自身現狀仍表現出各種不滿意,但也沒有因此產生想回到農村的傾向,他們更希望繼續(xù)留在城市務工。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于外出的生活、習慣了城市生活,也意識到城市社會能提供他們在農村實現不了的生活機會。這也與本調查所顯示的結果相契合。

      (二)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狀況

      調查中我們將文化消費劃分為基本型文化消費和提高型文化消費?;拘臀幕M主要包括收看廣播影視節(jié)目、上網、游戲等娛樂類活動;提高型文化消費主要包括購買書刊、報紙以及其他學習資料的支出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再教育、培訓的支出。

      調查結果顯示,相對于住宿和飲食等基本生活需要,新生代農民工在文化消費上所用的貨幣支出并不算多,人均水平在總收入的20%左右,而其中基本型的文化消費占到將近4/5的比例,提高型文化消費所占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總支出的比例非常低。需要進一步指出的是,文化消費有時會伴隨貨幣支付,有時也沒有貨幣支出,如聽廣播、看電視、到公共圖書館看書、參加社區(qū)組織的各種文化活動等。若從時間上進行衡量,文化消費活動幾乎占據了新生代農民工除工作、睡眠以外的所有時間,是新生代農民工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文化消費與身份認同之間的關系

      1.假設與變量

      本文借鑒紀江明等(2013)對上海市外來農民工調查分析的研究方法,提出假設與變量設定。

      (1)本研究總的假設如下:

      假設a:新生代農民工是獨立的消費主體,他們在消費行為上體現其自我特征;

      假設b:新生代農民工試圖通過增加文化消費支出拉近其與城市居民的距離,構建對自身“城市居民”的認同;

      假設c:受到傳統(tǒng)觀念和生活習慣等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在文化消費方面呈現出城鄉(xiāng)特征并存的狀態(tài),這種狀況抑制了他們對自身城市居民身份的認同。

      (2)變量設計

      因變量(Y):身份認同。本文使用三項間接指標衡量身份認同感,分別是:

      語言認同:為“喜歡講普通話”和“喜歡講家鄉(xiāng)話”,分別賦值為1、2;

      地域認同:為“我是新城市人”和“我只是城市過客”,分別賦值為1、2;

      交友意愿:為“我更愿意跟城市人交朋友”和“我更愿意跟老鄉(xiāng)交朋友”,分別賦值為1、2;

      自變量(X):將“新生代農民工月文化消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為自變量。具體劃分為“基本型文化消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和“提高型文化消費支出占總支出的比重”。

      控制變量(D):將新生代農民工的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月收入、受教育程度、是否辦理居住證、是否參加社會保障以及住房情況作為控制變量。其中性別男和女,分別賦值1和2;年齡分段為“18歲及以下”,“19-24歲”,“25-33歲”分別賦值為1、2、3;“已婚”和“未婚”分別賦值1和2;月收入按“較高”、“中等”和“較低”分別賦值為1、2、3;受教育程度為“中專、高中及以上”和“初中及以下”分別賦值為1和2;辦理居住證“是”與“否”分別賦值1和2;參加社會保障“是”與“否”分別賦值1和2;住房情況中的“自購或自租”、“集體宿舍或合租”分別賦值為1和2.

      (3)樣本構成情況見表2

      表2 樣本構成情況

      2.回歸模型

      本文采用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利用調查數據將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方式對其身份認同的影響進行Logistic回歸,結果見表3。

      表3 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方式對其身份認同的影響

      通過回歸模型,我們可以看出,基本型文化消費支出和提高型文化消費支出占總支出比對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的各項指標分別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具體來看,基本型文化消費支出占總支出比對語言認同(喜歡講普通話)的影響達到0.1的顯著水平,對交友意愿(更愿意跟城市人交朋友)的影響達到0.01的顯著水平;同時,對語言認同(喜歡講家鄉(xiāng)話)的影響達到0.1的顯著水平,對交友(更愿意跟老鄉(xiāng)交朋友)的影響達到0.5的顯著水平。發(fā)展型文化消費支出占總支出比對地域認同(是新城市人)和對交友意愿(更愿意跟城市人交朋友)的影響都達到0.1的顯著水平,而對交友意愿(更愿意跟老鄉(xiāng)交友)的影響達到0.1的顯著水平。

      通過分析可以看出,隨著新生代農民工生活狀況的改善,他們以城市居民作為文化消費的參照群體,進而加強自己是新城市人的身份認同。具體表現為喜歡講普通話、喜歡與城市人交朋友、喜歡模仿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費方式,通過增加文化消費支出拉近其與城市居民的距離,構建對自身“城市居民”的認同,這就與文章提出的假設b相應證。

      在控制變量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年齡、受教育程度、收入和參與社會保障的情況等個人因素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有著比較大的影響,具體表現如下:

      (1)在年齡方面,25—33歲的年齡組,對語言認同(喜歡講普通話)和地域認同(我是新城市人)達到了0.01的顯著水平;對交友意愿(更愿意跟城市人交朋友)達到0.1的顯著水平;18—24歲的年齡組對語言認同達到0.05的顯著水平,而對地域認同和對交友意愿(更愿意跟城市人交朋友)的影響達到0.1的顯著水平。

      (2)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受教育程度較高(高中及以上)對語言認同(喜歡講普通話)、對地域認同(我是新城市人)和交友意愿(更愿意跟城市人交朋友)都達到了0.05的顯著水平。

      (3)在個人收入方面,較高的收入對地域認同(我是新城市人)和交友意愿(更愿意跟城市人交朋友)都達到了0.05的顯著水平,同時對語言認同(喜歡講普通話)達到0.01的顯著水平。

      (4)在參與社會保障方面,(參加社會保障)對的新生代農民工在語言認同(喜歡講普通話)、地域認同(我是新城市人)和交友意愿(更愿意跟城市人交朋友)都達到了0.1的顯著水平。

      (5)性別在個人因素中是對身份認同影響較小的一個因素,其中(男性)僅對地域認同(我是新城市人)影響達到0.1的顯著水平。

      總體來看,個人因素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有比較大的影響,而家庭因素對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的影響比較小,這主要體現在婚姻狀況(已婚)對語言認同的影響僅有0.1的顯著水平、住房情況(自租或自購)、對語言認同(喜歡講普通話)和交友意愿(更愿意和城市人交朋友)的影響僅有0.1的顯著水平、居住證(有居住證)對地域認同(我是新城市人)和交友意愿(更愿意和城市人交朋友)的影響僅達到0.1的顯著水平,其他結果均不具備統(tǒng)計意義,這就進一步驗證了本文提出的假設a,即新生代農民工是獨立的消費主體,他們在消費行為上體現其自我特征。同時,調查也發(fā)現,由于新生代農民工受到成長環(huán)境和生活習慣等影響,他們在文化消費方式以基本型的收看電視節(jié)目、上網、游戲等娛樂類活動,同時伴隨參與麻將、撲克等棋牌活動;而在提高型文化消費上的支出比例偏低。這種現實情況體現了新生代農民工在文化消費特點上農村與城市特征并存的狀況,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們對城市身份的認同,這與本文提出的假設c相應證。

      四、結論及建議

      (一)研究結論

      通過調查和實證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的年齡、受教育程度、收入等個人因素對其“新城市人”的身份認同影響較大,而諸如婚姻、住房等家庭因素對其身份認同的影響相對較小。新生代農民工在消費方式上成為獨立的主體,體現了個性化的特征?;A型的文化消費和提高型的文化消費占總支出的比重盡管比較低,但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語言認同、地域認同和交友意愿均有較大的影響。這就進一步說明了新生代農民工在滿足了溫飽等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礎上,希望通過文化消費來拉近自身與城市人的距離,進而實現個人“新城市人”的身份認同。同時,由于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和傳統(tǒng)觀念及生活方式的影響,新生代農民工在文化消費方式上呈現出農村與城市特征并存的情況,這就制約其城市身份的認同,其城市身份無法得到全面的重建,使其陷入身份認同的尷尬境地。

      (二)對策建議

      1.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收入水平,增強文化消費的能力

      文化需求和消費屬于發(fā)展和享受層次的需求和消費,收入是進行文化消費的基本保障。大量的實證研究證明,居民的文化消費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同時根據恩格爾定律,隨著收入的增加,收入或支出總額中用于發(fā)展和消費的比例就會大。所以,在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應該注重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可支配收入,貫徹執(zhí)行最低工資制度,并根據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與此同時,嚴格執(zhí)行休假制度,使新生代農民工與城鎮(zhèn)職工享有同樣的休假權利,為增強其文化消費的能力奠定基礎。

      2.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保障新生代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新生代農民工由于戶籍等限制,使其在教育、醫(yī)療和社會保障等方面面臨著制度性的歧視,以至于限制了文化消費支出。因此,政府應該逐漸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探索覆蓋面廣、可轉移且費用低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保障新生代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降低社會風險,減少其消費的后顧之憂。

      3.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引導新生代農民工樹立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費理念

      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保障公民文化權利的基本途徑,新城市社會學集體消費理論的研究指出,城市政府在為城市居民配置各類集體消費產品時常偏向富人和社會上層,弱勢群體往往會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夏建中,1998)。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應該堅持普惠制原則,以政府為主導,提倡全社會的參與,積極鼓勵與支持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發(fā)揮好公益性文化場館的功能,提高廣大新生代農民工的文化素質和鑒賞水平,引導樹立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費理念。

      4.加強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能培訓,促進提高型文化消費支出

      調查顯示,以學習資料的支出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再教育、培訓的支出為主要內容的提高型文化消費支出在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消費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少。調查也顯示,新生代農民工比老一代農民工在受教育水平和文化程度上整體要高,也表現出有一定的求知意愿。而在現實生活中,農民工通過自身努力不斷創(chuàng)造學習機會的例子也屢見不鮮,如人民網教育頻道報道的近20年內北大保安隊先后共百余人考取本科及研究生的事例等③。政府和企業(yè)可以結合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背景,開展其技能培訓等工作,以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yè)能力和綜合素質。同時,可以結合新生代農民工的年齡特點,開展針對性的職業(yè)生涯教育和規(guī)劃等工作,進而培育其提高型文化消費的意愿。

      [注釋]

      ①全國總工會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問題研究報告,[N].工人日報,2010—6—21.

      ②中國新生代農民工發(fā)展狀況及代際對比研究報告,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網站:http://www.cycs.org/.

      ③人民網教育頻道網站:http://edu.people.com.cn/GB/.

      [參考文獻]

      [1]陳端計.快速工業(yè)化地區(qū)農民工文化消費問題及提升對策探討——以東莞市為例[J].消費經濟,2012,(8):69—72.

      [2]紀江明、陳振營、趙毅.新生代農民工“二元化”消費方式與身份認同研究——基于2010年上海市外來農民工的調查[J].人口與發(fā)展,2013,(2):2—9.

      [3]孫超驥、郭興方.新生代農民工的消費行為研究[J].價格月刊,2010,(11):85—88.

      [4]王春光.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與城鄉(xiāng)融合的關系[J].社會學研究,2001,(3):49—50.

      [5]王春光.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外出動因與行為選擇[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2,(7):72—74.

      [6]王雨磊.工人還是農民——消費對于農民工身份認同的影響分析[J].南方人口,2012,(4):39—45.

      [7]夏建中.新城市社會學理論[J].社會學研究,1998,(4):47—53.

      □責任編輯:周權雄

      [中圖分類號]F10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744(2016)01—0089—08

      收稿日期:2015—12—16

      作者簡介:王穎(1982—),女,華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消費、文化產業(yè)發(fā)展。

      *本文系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基于新生代農民工文化需求的廣州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文化消費新生代農民工身份認同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西安擴大文化消費的現實路徑
      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內涵與外延
      中國市場(2016年40期)2016-11-28 03:28:49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yè)核心能力發(fā)展探析
      職教論壇(2016年23期)2016-11-19 09:35:20
      宅基地使用權流轉改革思路
      布爾加科夫戲劇創(chuàng)作與身份認同
      新生代農民工教育培訓意愿影響因素分析
      在性愛中找尋自我
      馮小剛電影中的城市空間與身份認同
      電影文學(2016年16期)2016-10-22 10:27:36
      從后殖民主義解讀《藻海無邊》中安托瓦內特的身份認同
      關于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yè)選擇因素的分析
      神农架林区| 邯郸县| 南溪县| 宝坻区| 鹿邑县| 祁连县| 阿拉善右旗| 神农架林区| 教育| 和林格尔县| 永宁县| 湄潭县| 山丹县| 大冶市| 安西县| 昌宁县| 姚安县| 三都| 公主岭市| 灵寿县| 星子县| 惠州市| 达日县| 平利县| 论坛| 海宁市| 禹城市| 鸡泽县| 五原县| 凤山县| 龙游县| 毕节市| 阿拉善盟| 光泽县| 达日县| 杨浦区| 特克斯县| 信阳市| 静海县| 乌恰县| 宝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