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杰
摘 要: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當下,跨國公司作為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企業(yè)。其法律地位一直是人們爭論的話題,跨國公司作為以本國為基地,通過對外來進行投資,在世界各個地方設立機構或分公司,從事著國際化的生產(chǎn)和經(jīng)營。本文先是對跨國公司和國內(nèi)法、國外法主體地位的概述出發(fā),通過對跨國公司的國內(nèi)法、國外法主體地位資格的概述來了解跨國公司的法律地位。
關鍵詞:跨國公司;國內(nèi)法;國際法;法律地位
一、國際法及國際法主體的內(nèi)涵
(一)國際法的概念
所謂國際法既是指國際工法,它是與國際法相對應的法律概念,是為了解決國際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及其他各類沖突的國際法律規(guī)范,對所有的國際主體都具有約束力。
(二)國際法主體的內(nèi)涵
所謂國際法主體又稱作為國際法律人格者,是指依照國際法規(guī)定依法享有國際法上的權力,承擔國際法上的義務的國際法參加者,其法律地位就好比國內(nèi)法上依法享有權力承擔義務的自然人及法人具有獨立的“人格”。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任何一個國際法上的主體或欲成為國際法上的主體都必須滿足取得國際法主體資格的條件。國際法主體是國際法的維護者和承擔者,因此要求參加國際法律關系的主體能夠像國內(nèi)法主體那樣具有能夠自主參加法律關系的能力,不受任何他人的干涉和影響。
國際法與多數(shù)國內(nèi)法有一個相類似的功能,那就是:維護利益規(guī)定義務,以履行國際法律義務為享有國際法上利益的前提,也就是說國際法上的義務與國際法上的權利是一種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兩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權利與義務是一對對立統(tǒng)一的概念,國際主體具有依照國際法的規(guī)定享有國際法上的權利的權力,在不侵犯其他國際主體的前提下任何國際主體都可以高度自由的享有權利。也就是說作為國際法的主體去參加國際法律關系就要求其必須要能夠直接的享有并行使國際法上的權利,例如管轄權、獨立權等權利。相反的,一個主體并不享有這種權利和義務也就不能稱其為國際法主體。這也意味著作為國際法主體的就必須要具備享有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
二、跨國公司的主體資格
跨國公司的主體資格可以分為客體論和主體論這兩類:
(一)客體論
在這里來說跨國公司是沒有法律關系主體的資格的。其理論成立的依據(jù)可以總結為:一個跨國公司是由多個的法律主體來組成的,但這并不能使跨國公司因此來取得法律主體資格,跨國公司不是以自己的名義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跨國公司作為一個整體沒有自己的國籍,它的行為產(chǎn)生的法律責任是由他的各個內(nèi)部的實體來承擔的。在如今的各國法律規(guī)范中,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任何一個能夠過將處在各個國家的跨國公司老作為是一個整體進行調(diào)整的例子。而且一個跨國公司是有著去對這個跨國公司它的母公司歸屬的那個國家承認并加入的相關條約進行承擔權利和義務的要求,因此是跨國公司的國際法客體。
(二)主體論
主體論又可以分為國內(nèi)法主體和國際法主體兩類:
1、國內(nèi)法主體
就目前而言國內(nèi)法是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已經(jīng)對跨國公司的法律主體資格進行了明確的承認的。而這一觀點的理由是:因為跨國公司的各個實體都是國內(nèi)法的產(chǎn)物這也就要求跨國公司要接受、服從跨國公司母公司所在國的國內(nèi)法相關規(guī)定,所以可以認為是一個跨國公司要是沒有承擔國際法權利和義務的能力的話我們就說這一個跨國公司不能去參加國際法律地位,所以說跨國公司只是國內(nèi)法主體。
跨國公司是不是國內(nèi)法人,不是以這個跨國公司它自身有沒有國內(nèi)法人的資格來進行確定的。同樣的這個跨國公司所擁有的是國內(nèi)法主體地位還是國際法主體地位也是不能以跨國公司是不是國內(nèi)法人來進行參考依據(jù)的。在這里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一個法律的主體資格的理論是要看這個公司有沒有承擔權利和義務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獲得就跟跨國公司它是不是某一個特定的法律部門的產(chǎn)物息息相關了。
2、國際法主體
這一觀點認為:由于現(xiàn)在的跨國公司目前正更多的參與到國際關系中,而目前很多的人都認為是跨國公司在國際私法機構中并不擁有國際地位,但現(xiàn)實生活中也是有跨國公司能在國際私法實踐中來直接的去獲得國際法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而且也不全都是對此進行質(zhì)疑的??鐕镜膰H法主體和一些以國家為代表的國際法主體在一部分的權利義務上有差別,這只能說明在法律地位平等的條件下不同的國際法主體在法律地位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是具有差別的。
只有了解了一個國際法主體需要哪些要件我們才能對跨國公司的國際法主體來進行分析,在國際關系方面上,跨國公司已經(jīng)是作為了參與國際關系中的重要一部分,而且作為一個具有經(jīng)濟性的跨國公司也在慢慢的參與到了國際政治關系中。在國際法主體中,國家是最基本的國際法主體,而國家對國際法的主體要件有很大的影響,所以說國際法的要件是有國家特征的。
總而言之,我們不能只是單單的從跨國公司和國家之間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來分析,應該是明確一下跨國公司是不是真正的參加到國際關系中,而且我們還需要對國際法主體的要件來進行分析,看看跨國公司有沒有在真正意義上的參與到國際關系中來,并且是不是適用國際法上的權利和義務。
三、跨國公司的國際法主體地位的確定標準
我們需要對法律主體的概念以及法律主體的一般要件進行了解這才能夠方便我們進一步的對跨國公司的法律主體地位的研究。對于法律主體問題的研究我們需要注意把它來與現(xiàn)狀和可能性的發(fā)展進行仔細的區(qū)別,而對于一個實體它自身是不是能夠有法律主體地位的其實是和一個實體能不能成為法律主體的探索都是擁有不一樣的評判評標準的。
法律關系的主體需要具備相應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但法律主體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是由法律賦予的。也就是說法律上有沒有對一個實體進行直接的規(guī)定權利與義務是對該實體是不是法律主體的判斷依據(jù)。但這只是判斷主體資格的表面證據(jù),而不是主體資格得的依據(jù)。自然人、法人等都是因為具備了獨立意志才獲得法律賦予主體地位的,所以說獨立意志是法律主體資格必須要具備的。
因此,我們可以說跨國公司在國際法上是客體而不是主體。如果跨國公司擁有的是主體資格的話會使他和國家處在相同的地位的,這會導致國際法一直以來存在的基礎(國家主體)遭到破壞。因而可以確定的是跨國公司不是國際法主體,只是國內(nèi)法主體而已。
通過上面一系列的研究探索,我們可以知道跨國公司作為主體來參加到國內(nèi)和國際的社會活動這是可以確定的。而且跨國公司的承擔權利和義務的能力只有在國內(nèi)法上面能夠得以體現(xiàn),也就是說就目前而言跨國公司是沒有國際法主體地位的。我們也不難看出法律的發(fā)展與社會的發(fā)展是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的,法律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的。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
參考文獻:
[1] 于文婕.論跨國公司之法律主體地位[J].河北法學,2009.
[2] 張磊.跨國公司的國際法主體地位分析[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1(04).
[3] 遲德強.論跨國公司的國際法主體資格[J].山東社會科學,2013(01).
[4] 程蕊.論跨國公司在國際法律體系中的地位[J].山東電大學報,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