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嬌++楊海麗
摘要:在智能手機APP中,微信、微博、騰訊QQ等智能社交軟件是每位用戶的必備軟件。這些軟件,成為了碎片化學習的重要渠道。眾所周知,翻轉課堂,重在讓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課上知識內化。而移動學習客戶端,則支持學生自由分配時間完成學習。在剖析翻轉課堂的學習模式和學習資源的基礎之上,探究了如何借助微信的朋友圈、群聊、公眾號訂閱、語音、文件上傳等功能輔助教師教學指導和協(xié)助學生學習,再結合數(shù)字電路的8路彩燈循環(huán)的知識點,設計了具體教學方案。
關鍵詞:微信;翻轉課堂;移動學習;教育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20-0139-02
Abstract: In the smart phone APP, the micro-channel, microblogging, Tencent QQ and other smart social software is essential software for each user. The softwa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the fragmented learning. As we all know, flipped classroom, focusing on independent study for students before class, 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 in class. The mobile learning client, support students to freely allocate time to complete the study.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flipped classroom learning mode and learning resources above, explores how to use the micro-channel circle of friends, group chat, public number of subscriptions, voice, file upload functions assisted teaching to guide and help students learn, combined with digital circuit knowledge points 8 lights cycle design specific teaching programs.
Key words: micro-channel; flipped classroom; mobile learning; education information
1 學習模式的轉變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科技的不斷進步,遠程教育、在線教育越來越突出其教育優(yōu)勢,一些新型教育技術也被運用到教育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翻轉課堂、Mooc、微課、教育游戲、電子書包、電子白板等都使得后現(xiàn)代的教育課堂發(fā)生了很大改變。課堂的教學活動不斷趣味化、多樣化、科技化,而適用課堂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更新。泛在學習、探究式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基于項目的學習、“雙課堂”學習等多種學習模式都為課堂的優(yōu)質教學提供了支持力量。移動學習可以支持以上多種學習模式,移動設備為學習者提供了新型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資源更加豐富,學習者的學習方法也在隨之增加。
翻轉課堂,要求先學后教,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yōu)樽灾鲗W習。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對學習資源重點的把握會有困難,這就要求教師給予及時的指導,幫助學生及時掌握重難點。微信作為一款新興的社交軟件,也是移動設備的主流軟件之一。人們對于微信的運用,目前還大多停留在聊天、新聞獲取、小視頻傳播等娛樂功能;也有利用微信公眾號的訂閱功能,來傳播一些新聞快訊等消息。將微信運用到教學中,就需要優(yōu)化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使之和移動學習相融合?;谖⑿诺膶W習模式,重在支持學生和教師的泛在學習,學習資源快速分享、快速獲取,而不需要一個新型開發(fā)的平臺,也節(jié)約了開發(fā)設計的成本。如圖1,此為基于微信軟件的學習模式。
作為學生課前學習的補充,每門任課教師都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的訂閱功能,提前將每節(jié)課的重難點內容,以文章或小視頻的形式發(fā)布到訂閱號上,學生只需在課前利用少量時間就可以對內容進行學習;教師還能將作業(yè)或課上的筆記總結或解決問題的匯總發(fā)布到公眾號上,供學生在課后及時鞏固知識,做好復習工作;學生和教師也都可以利用朋友圈對自己的學習心得進行分享,同學和教師之間也可以相互評論并提出學習建議,也可以隨時的分享自己瀏覽到的好文章,供大家一起學習;群聊功能,支持學生和教師隨時探討問題、溝通交流,每個人都可以各抒己見,提出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幫助教師在課前收集問題,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計劃,更有針對性的備課。微信提供的這些社交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教師得到了學生的學習反饋,從而讓教師更有效的準備教學計劃,讓學生學的也更有方法和途徑。
2 學習資源的再創(chuàng)新
翻轉課堂,要求先學后教,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yōu)樽灾鲗W習。這就對學習內容的設計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須使得學習內容有足夠的吸引力,否則,很難讓學生長久堅持此學習方式。對于課前練習的數(shù)量和難易程度,教師要合理設計、利用“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幫助學生利用舊知識完成向新知識的過渡[1]。教育游戲作為一種新興教育媒體與學習方式 , 在開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多元智能方面 ,具有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手段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學生各項智能的挖掘都能在教育游戲中找到相應的觸發(fā)點[2]。游戲化學習將轉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思路,讓學習者在教學活動中主動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3]。
筆者認為,可以將教師課上的內容,設計成獨立的微型教育游戲,寓教于樂,幫助學生在娛樂中學得新知識,利用虛擬現(xiàn)實技術,開發(fā)設計游戲的環(huán)境,效果更佳。例如,語文課堂的文言文學習,每篇文言文都是一個故事情節(jié),開發(fā)者可以結合故事情節(jié),使用虛擬現(xiàn)實的技術,重現(xiàn)文章的內容,幫助學生了解文章背景,學習的印象更加深刻。教師也可結合自身的授課方案,不斷添加新的學習資源。例如,通過公眾號,教師還能以電子雜志的形式將學習內容進行發(fā)布,有背景音樂、圖片、文字等多種形式相結合,圖文并茂更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微信支持視頻播放功能,教師也可錄制知識點的微視頻,供學生學習參考。同時,將每個知識點的學習時間分配合理,可以保證學生能長時間處于學習興奮狀態(tài),學生課前學的越多,在課上聽的也就越思路清晰,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學習資源的創(chuàng)新,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對教師和資源的開發(fā)者都是一個挑戰(zhàn)。通過微信分享文章、視頻及微型教育游戲,都可以對傳統(tǒng)課堂的講授式學習作補充。 對翻轉課堂的課前學習,提供資源分享,對課后的復習、作業(yè)完成起到總結及升華作用,使得教師和學生都能實現(xiàn)泛在學習。
3 微信支持下的翻轉課堂案例設計
4總結與展望
翻轉課堂,讓教師與學生的任務都發(fā)生了轉變,對于學習資源的要求也有了新高度,要求教師能使用更貼近課堂的教育游戲、教學視頻等其他優(yōu)秀的教學資源。微信,作為一種新型社交工具,已被很多人認可,但將其投入到學校教學中的還是很少。移動學習是傳統(tǒng)教學的一個補充,而不是替代品。教師需要合理的利用移動學習提升自己的教學過程。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翻轉課堂,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最大限度的發(fā)揮自主學習能力,完成課前及課后的學習任務。學者張麗霞也指出,在現(xiàn)實課堂教學之前,教師首先在網(wǎng)絡課程平臺中為學生提供先行組織者、先導性學習材料以及必要的個別輔導,使學生獲得學習新知的預備知識和心理準備;在此基礎上,現(xiàn)實課堂作為完成教學任務的主體環(huán)境展開教與學的活動[4]。
微信平臺,提供分享資源、朋友圈討論及群聊討論的功能,為學習者和教師提供了溝通的平臺。由于大家對微信的使用接受度很高,操作基本都已熟練掌握,只是在原來使用的基礎上添加了上課的所需內容,所以學習者在使用方面更加方便快捷,心理壓力也會更加降低。對于學習資源開發(fā)者,可以將課本的內容進行模塊化,再將模塊化的知識內容做成一個電子雜志或微型教育游戲或微型學習視頻。教師則利用這些資源與自己課堂相結合,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路徑。教師也可以自己獨立制作一些適合課堂的重難點文章,將其上傳到微信平臺,學生可以在線觀看,也可下載到自己設備中。移動學習為課堂帶來了新的資源,但同時也要求學生提高網(wǎng)絡的支配能力,排除學習的干擾因素,最優(yōu)質的利用網(wǎng)絡資源。所以,基于微信的學習可以為翻轉課堂增加馬力。
參考文獻:
[1] 張金磊,王穎,張寶輝.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 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2] 劉瓊. “后教育時代”的新興教學媒體——國內“教育游戲”相關碩士論文綜述[J]. 遠程教育雜志,2011(1):96-104.
[3] 張金磊,張寶輝. 游戲化學習理念在翻轉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遠程教育雜志,2013(1):73-78.
[4] 張麗霞,張立新. 虛擬課堂與現(xiàn)實課堂互補互融教學模式探析[J]. 電化教育研究,2012(12):99-1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