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綜合護理干預在下肢骨折臥床患者中的臨床應用效果, 并對相關護理經驗進行總結。方法 183例下肢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92例)和試驗組(91例),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骨科護理, 而試驗組則給予包括心理護理、康復護理等在內的綜合性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出院時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tài)情況等指標。結果 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1.1%(1/91)顯著低于對照組8.7%(8/92)(P<0.05)。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tài)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 綜合護理可有效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及生活質量, 促進患者康復。
【關鍵詞】 綜合護理; 下肢骨折; 并發(fā)癥; 生活質量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179
下肢骨折是常見的骨折類型之一, 隨著交通工具的普及以及工業(yè)的發(fā)展, 其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在發(fā)生下肢骨折后, 由于行走等活動能力部分或完全受限, 患者需較長時間臥床[1]。而長期臥床可導致壓瘡、感染等多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在老年患者中更為多見[2]??茖W合理的護理措施有助于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改善患者預后。本研究對本院部分下肢骨折患者采取綜合性護理干預, 現將其臨床應用效果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11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183例, 均為單側。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92例)與試驗組(91例), 對照組中男51例, 女41例;年齡29~78歲, 平均年齡(47.6±10.2)歲;受傷至入院時間2 h~2 d,
平均時間(14.3±4.7)h;損傷部位:右下肢48例, 左下肢44例;損傷類型:開放性骨折23例, 閉合性骨折69例;試驗組男50例, 女41例;年齡24~79歲, 平均年齡(48.2±10.7)歲;受傷至入院時間3 h~1.5 d, 平均時間(13.5±4.5)h;損傷部位:右下肢48例, 左下肢43例;損傷類型:開放性骨折22例, 閉合性骨折6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標準 ①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②經體格檢查及影像學檢查證實為下肢新鮮骨折;③本次骨折前健康狀況及活動能力可;④入院時無皮膚軟組織感染;⑤具備一定的文字閱讀理解能力。
1. 3 排除標準 ①病理骨折;②合并惡病質;③既往皮膚壓瘡史;④精神病及神經系統(tǒng)疾病史。
1. 4 方法
1. 4. 1 試驗組 采取綜合性護理干預:①心理護理:下肢骨折多伴有劇烈疼痛感, 加之活動能力受限, 患者多存在緊張、焦慮情緒。針對上述心理特點, 護理人員應積極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 解答患者疑問;對疼痛程度較重的患者酌情給予止痛藥物, 對疼痛程度較輕的患者可指導其以聽音樂、欣賞視頻節(jié)目等方式分散注意力, 緩解疼痛感覺[3]。針對患者病情做好健康宣教, 打消其心理顧慮和壓力, 促使其配合護理。②病情護理:定時巡視病房, 對股骨骨折患者, 由于其失血量較大, 必須嚴密監(jiān)測其血壓變化, 防止出現失血性休克[4]。部分患者在術后可出現嘔吐、納差以及眩暈等麻醉藥物反應, 可適當改變患者體位, 對嘔吐劇烈者可給予止吐藥物。對放置引流管的患者應嚴密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及引流量, 發(fā)現異常及時處理。③并發(fā)癥護理:長時間臥床可引起肺部感染、壓瘡以及泌尿系感染等并發(fā)癥。護理人員應定時協助患者變換體位, 防止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而出現壓瘡。住院期間患者難以進行洗澡, 可與其家屬一起做好患者外陰部的清潔工作, 防止發(fā)生泌尿系感染。年齡較大、身體條件較差者可給予氣墊床。詢問患者下肢感覺, 避免下肢靜脈血栓形成。④康復護理:早期康復鍛煉有助于改善患者預后, 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詳細講解早期功能鍛煉的必要性。術后次日即可指導患者主動進行足趾和踝關節(jié)的屈伸活動。術后72 h后依據患者病情, 可在關節(jié)功能鍛煉器(CPM機)協助下進行患肢各關節(jié)的被動活動。⑤飲食護理:應加強日常營養(yǎng)供給。增加蛋白、纖維素比例, 并適當增加糖分攝入, 保障機體熱量供給。
1. 4. 2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骨科護理, 即定期查房, 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術后觀察患肢及傷口情況, 囑患者早期進行功能鍛煉。
1. 5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住院期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采用抑郁及焦慮評分量表(SDS、SAS)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 采用Barthel Index評估患者生活質量。
1. 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并發(fā)癥 對照組患者住院期間發(fā)生壓瘡2例, 尿潴留3例, 感染3例, 總發(fā)生率為8.7%(8/92);而試驗組患者發(fā)生感染1例, 總發(fā)生率為1.1%(1/91)。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2. 2 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tài) 對照組患者SAS評分為(54.2± 8.4)分, SDS為(50.6±9.2)分, Barthel Index評分為(67.7±7.4)分。而試驗組SAS評分為(34.7±8.9)分, SDS為(35.6±11.4)分, Barthel Index評分為(83.6±9.5)分。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態(tài)評分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3 討論
下肢骨折損傷較大, 由于部分或完全喪失獨立行走能力, 可對患者生活造成較大影響。即使及時接受手術治療, 患者在術后仍需較長時間臥床, 而長時間臥床可導致肺部感染、壓瘡等并發(fā)癥, 進一步增加患者痛苦, 不利于其康復。
有效的護理干預有助于減少患者住院期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改善其生活質量。在本研究中, 作者對本院部分下肢骨折患者采取綜合性的護理干預措施, 其中心理護理針對骨折后患者抑郁焦慮特點, 及時給予心理疏導。而早期康復可促使患者盡快恢復患肢功能。并發(fā)癥護理針對常見的臥床并發(fā)癥進行干預, 有效減少了壓瘡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 綜合性護理符合患者多方面的需求, 可有效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改善其心理狀態(tài)及生活質量, 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 朱宏彬, 徐麗, 竇玲云.臨床護理路徑在脛骨干骺端骨折患者中的運用研究.山西醫(yī)藥雜志, 2016, 45(1):99-101.
[2] 馮晶晶, 安明, 孟婧.綜合護理干預在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損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 2016, 19(2):135-137.
[3] 黎華.對行下肢骨折手術的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對預防其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當代醫(yī)藥論叢, 2016, 14(1):77-79.
[4] 戴艷, 吳垠, 周揚.系統(tǒng)化護理模式對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消極情緒及并發(fā)癥的影響.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6, 25(7): 784-786.
[收稿日期:2016-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