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摘要】語文學科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應該是最緊密的。為此,語文教師應該或努力挖掘教材資源、或利用語文活動課以及作文課、或在名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和積極的心理品質。
【關鍵詞】語文教學 健康人格 心理品質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049-01
近日,筆者看到了的“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的材料,很受觸動,各級部門非常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重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
材料中一些關于青少年人格與心理的數據引起了我的思考:
據2012年8月媒體的一份“城市中哪個職業(yè)群體最累”的民意調查顯示:認為中小學精神最累的占38.4%,居被調查對象首位。
國家衛(wèi)生部統(tǒng)計:我國內地18歲以下未成年人有3.67億,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類學習、情緒、行為問題的困擾。
根據2009年調查結果,有58.5%的初中生反映壓力較大,2012年,受訪初中學生中,有84%的人表示會有難過、壓抑和焦慮,不良心理情緒比例數據有明顯的上升。
中、小學生精神障礙患病率為21.6%-32.0%,且近幾年來有上升趨勢,突出表現(xiàn)為人際關系、情緒穩(wěn)定性和學習適應方面的問題。
……
從數據和材料看出:青少年在成長中,面對來自生活、學習、家庭等方面的壓力,出現(xiàn)難過、壓抑、焦慮、累等不良心理情緒,精神障礙患病率有上升趨勢,引起了政府、社會、專家、家長的高度關注。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為《綱要》)指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主動適應社會,開創(chuàng)美好未來。《綱要》明確要求學校、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語文學科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應該是最緊密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中語文教學大綱(修訂版)》明確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悟性、靈性,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審美的情趣,發(fā)展健康的個性,養(yǎng)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睂Τ踔姓Z文學科教學積培養(yǎng)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學生的心理品質不僅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而且也影響著知識向能力的轉化。語文教學的目標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素質,使其言能明志,筆能成文,具有較強的語言感知能力、聽辨能力和表達能力。良好的心理是優(yōu)化教學效果的中介,如果學生的心理品質差,雖然掌握一定的知識也難以轉化成為能力,在實際語言交際時,縱然有倒背如流的“滿腹經綸”,而臨場緊張慌亂,畏懼怯場,亦則詞不達意,語無倫次,表達不出自己的思想。沒有敏銳的思維,便難以產生隨機應變的語言。
在此背景下,筆者認為,語文教師應擔當起時代的責任,積極響應《綱要》的號召,在教學中多渠道、有效地開展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學生健康的人格和積極的心理品質。
一、挖掘教材資源,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積極的心理品質
初中語文閱讀教材是初中語文教學大綱的具體化,是語文教師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是教學內容的載體。初中語文閱讀教材涵蓋的內容廣泛,既有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將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內容從眾多的教育內容中提取出來,可以進一步提高教師對語文教材的理解,進一步提高教師對培養(yǎng)學生健康人格、積極心理品質的認識。
我們來對八年級上冊三個單元的教材進行分析:
第一單元以戰(zhàn)爭為主題組元,課文以敘事作品為主。戰(zhàn)爭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課文有的記敘正義戰(zhàn)爭的勝利,有的譴責非正義戰(zhàn)爭的殘酷,正義的一方與非正義的一方,在你死我活的戰(zhàn)斗中,真善美與假惡丑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在閱讀教學中,把握敘事性作品中人物和事件,對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驚心動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語言,學生應有自己的心得和評價。
第二單元課文都是敘事作品,寫的都是普通人,這個單元以“愛”為主題,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對弱者的關愛,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積極的心理品質。
第三單元以建筑園林、名勝古跡為主題,所選的五篇課文前三篇是比較規(guī)范的說明文,后兩篇則是帶有一定說明性的小品。建筑園林、名勝古跡是人類創(chuàng)造活動的實物記錄,體現(xiàn)了人民大眾的智慧,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通過閱讀教學,可以讓學生接觸到多種知識,開闊眼界,激發(fā)對祖國文化的自豪感。
二、在語文活動課、作文課中,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積極的心理品質
以綜合實踐活動課和作文日記教學為載體,開展朗誦,演講,辯論,答記者問,即席采訪,扮演“小老師”等活動,并把競爭機制引入活動,凸現(xiàn)他們的自我意識,誘發(fā)他們的心理潛能。在活動中,讓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心、上進心、自信心和耐挫力。
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把作文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鼓勵學生大膽地傾訴自己的感受,拿起手中的筆,在作文日記中傾訴煩惱、痛苦,自己開導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鼓勵自己,自己戰(zhàn)勝自己,增強自己的獨立自主意識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時教師也能通過學生的作文,及時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心理問題。久而久之,學生的心靈就能得到凈化,同情心、愛心得到培養(yǎng),正義感、道德觀得到確立,慢慢地學會該怎樣去領悟生活。如:描述心理情感的有:《我真后悔》《我真開心》《我渴望 》、《假如我是 》;寫人:《我是這樣的一個人》《一個讓人難忘的人》;寫事《這件事教育了我》《難忘的一件事》《小事不小》《我相信我能行》等等。通過這些內容記載,進行自我認識、自我反思、自我督察、自我調控、自我激勵。學生會在“自我教育”的過程中逐漸認識作文,認識自我,把作文與自身的成長緊緊結合起來,把作文作為生命成長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使自己的人格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再者,老師在學生的作文及日記本上,以鼓勵和表揚為主,寫上人性化評語,如:“你是個有愛心的孩子”“老師為你的成功而自豪”“加油,你一定能行的”“很好,通過這件事你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老師祝賀你!”……。還可以通過習作,了解學生的心理問題現(xiàn)狀,情況較嚴重且不適合在集體中進行指導的,就采取個別交流的方法,在談話過程中對所了解的心理問題進行解釋和輔導,指明克服這些問題的方法。在集體講評課上,朗讀范文,增強學生寫作的信心。
未來學大師、世界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未來的沖擊》一書中預言:未來沖擊已不再是一種遙遠的危險,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時癥,在沛然而作的變革浪潮中,成長中的青少年成了最有希望同時也是最脆弱的群體,除非他們很快學會控制個人和社會的變化速度,否則,后果十分嚴重。教育,讓生命更美好,語文教學讓學生的人格更健全,心理更健康,這是我們的使命,更是我們的追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語文八年級上冊.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門戶網站,2012.
[4][美]阿爾文·托夫勒.未來的沖擊[M].蔡伸章,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