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彥虹
(武警警官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休謨把情感作為道德判斷基礎中的論證缺陷
高彥虹
(武警警官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休謨論證情感作為道德判斷過程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概括為以下幾種。產生愉悅情感的品質和性質特征比較多,不能一概而論;論述自愛不能作為道德動機的例子,體現了休謨對于“仁愛”理解的一些例子的論證中存在問題;休謨認為情感的普遍性可以作為道德的基礎,但很多道德的基礎卻是出自于對個人利益的追求。
愉悅;有用;仁愛;自愛
休謨反駁理性作為道德的基礎,把情感作為衡量幸福的標準,從倫理的起點到倫理的動機都離不開情感。其論證力度著實令人佩服,但其中難免會存在著一些小的問題。本文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對其問題做了簡單剖析。
休謨在論證情感作為道德基礎時,提出了愉快會使人產生幸福,痛苦的感覺會讓人產生不幸,因此情感是倫理學的基礎。休謨在論證一些品格和性質產生愉快的情感時,卻陷入了混淆狀態(tài)。
休謨得出人們普遍贊同的行為、性質和品質分為兩類,也就是:(1)直接帶給當事人或者旁觀者愉悅的。(2)對當事人或旁觀者有用的,也就是說,最終和間接地產生快樂。當然,這兩者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一個行為可能既直接使當事人和旁觀者愉悅,也對當事人和旁觀者有用。如一個勤奮的品質既有益于其所有者,也有益于社會。休謨也發(fā)現任何屬于上述兩類中的任一類事物,都能夠使思考它的所有人或大多數人產生贊同情感。所有可以令自己或其他人產生直接快樂的或間接導致快樂的事物,都可以喚起所有人或絕大多數人的贊同情感,且自己有這類事物才能夠如此。
對于這個學說,存在著兩個模糊之處,第一個模糊之處在于直接令人愉快的東西與有用東西之間的區(qū)別?!坝鋹偟摹边@個詞有點模糊,當對一個對象說出“愉悅”的時候,如:我們通常說的,一件漂亮的的衣服令女孩子愉悅,也說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令人愉悅的。這里的一件漂亮衣服,僅從審美觀上看就使人愉悅,但如果穿在身上又增加了一種愉悅。這里的一件衣服結合了兩種愉悅,前一種是精神的愉悅,后一種是因其有用性使人愉悅。按照休謨說的事物之間的關系最終都是由因果關系的恒常聯系。也可以把前一種成為非因果性的特征,如:聽音樂,看美景。后一種成為因果性的特征,如吃美食。非因果性的特性的一個特征就是它的產生不會只存在于特定的個人,而是具有普遍性的。相反的,因果性的特性具有偶然性,一般情況下,只有與其他因素共同起作用時,才或多或少產生一種永久的傾向。
這里的愉悅性和有用性的區(qū)分在于,當事物本身不能是一種快樂時,并且通過任何方式也不能確定該事物是一種快樂,但該事物又是產生快樂的一個因素時,該事物就是有用的而不是令人愉悅的。
因此,根據不同的事物,有的事物僅產生非因果性的愉悅,有的事物僅產生因果性的愉悅。還有一些事物兼顧了兩方面的特性,如上述的一件漂亮的衣服。
第二個模糊之處是:休謨并沒有指明我們會由于認識上的錯誤影響我們愉悅情感。例如,人們在不知情的狀況下,以為某事物具有一種令人愉悅的特征,盡管它們實際上沒有這種特性,那么這個事物也能喚起人們的愉悅的情感。相反的,如果我們認為一個事物不具有讓你愉悅的特征,但是這個事物卻具有這種特性,這個事物也難以喚起這令人愉悅的情感。
休謨仁愛作為道德的動機,仁愛是一種普遍的情感,因此可以作為道德東西,自愛卻是一種個人情感,所以自愛不能作為普遍的情感,因此也不能成為道德的動機。
休謨反對自愛作為道德的動機里面提到很多例子,其中第一個例子就是休謨認為父母對子女的愛不是自愛而是仁愛,其實一個持自愛論者的人也會承認這種感情的存在,這種感情說明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但是并不能說明他會對別人有普遍的仁愛。再者,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并不能排除其中有自我利害和非理性的原因。第二個例子就是對仇敵的報復,在對仇敵的報復之中,除了欲求自己的幸福之外,還有欲求敵人的悲慘,那么我們就有可能直接欲求人類的普遍的幸福,休謨的這種推理欠妥當。因此休謨在這里證明仁愛是一條普遍的原則、是自然存在的,顯然論證上有缺陷。
麥金太爾在《德興之后》中較集中的批判了的情感主義的德性論,麥金泰爾認為情感主義把評價性判斷,尤其是道德的評價都說成是一種愛好、態(tài)度或情感的表達。但是又賦予這種個人的愛好或態(tài)度以一種普遍性。情感主義對道德的表述為“道德判斷表達了情感或態(tài)度”,情感主義可能會說這種情感或態(tài)度是一種“贊成的情感或態(tài)度”,但是情感主義者沒有辦法回答這是“哪種的贊成”。
在休謨的情感主義道德哲學中,是否也存在著以上的缺陷呢?首先,休謨的道德判斷是一種表達贊成和反對的情感,并且對為什么贊同和反對找出的原因是一種建立在人性之上的道德感,人性的普遍性是通過同情原則和比較原則和通則成立的,共同的心理基礎是自愛和仁愛,人性也就是麥金太爾所說的非個人性的特征,休謨的倫理學的這個非個人的特征的存在是否有其合理的論據,如果沒有,那么休謨的倫理學也存在在麥金太爾所說的情感主義的缺陷。在休謨的《道德原則研究》中有“論自愛”“論仁愛”的,仁愛和自愛都是人的一種自然的德,因為它使我們感到快樂,但是其論證中舉出的例子如:一個人對其朋友的愛,并不能說明是出于自愛,但同時也不能說明就是出于仁愛即普遍的愛。但是休謨會因此而建立起了他的倫理學。那么,在此基礎上休謨的正義觀可否是一種非個人的特征呢,其實,休謨的正義觀卻恰恰證明了這來源于個人的愛好和態(tài)度。休謨的正義論并不能說明是一種永遠值得遵守的外在的客觀準則。因為正義觀并不是考慮到整個人類的長遠幸福,而是出自一種心理利己的考慮。
除以上論證缺陷外,我相信休謨?yōu)榍楦凶鳛榈赖禄A的論證中,還可能存在著很多問題,這需要我們不斷挖掘和探索。
B01
A
1671-864X(2016)08-0111-01
高彥虹(1978.08-),女,山西陽泉人,外國哲學方向,西方哲學史方向,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