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元元
【摘要】Disappearance 這部小說是由圭亞那駐華大使所著,中文版本《消散》更是廣受歡迎。本文選取了詞語以及語句為研究樣本,簡要分析了其翻譯策略,即歸化和異化相互滲透、融入,以及創(chuàng)新性的翻譯,使譯本《消散》成功再現(xiàn)了原著的意蘊同時,又符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xí)慣,為推動兩國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極大貢獻(xiàn)。
【關(guān)鍵詞】《消散》 歸化 異化 翻譯策略
一、引言
《消散》是首部被譯成中文的圭亞那小說,由著名譯者胡宗峰教授翻譯而成,曾被作為國禮送給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可見這部小說意義之重大。Disappearance作者是戴維·達(dá)比丁,2010年開始擔(dān)任圭亞那駐華大使,其作品是國內(nèi)出版的第一部駐華大使所著的長篇小說。中文譯本《消散》之所以在國內(nèi)大受歡迎,譯者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正是譯者的高超翻譯水準(zhǔn)和翻譯策略,才使得譯文為原作添彩。譯者胡宗峰教授是陜西省翻譯協(xié)會主席,翻譯過很多著名作品,比如賈平凹老師的《黑氏》《土門》,其翻譯的《廢都》也即將出版,在翻譯界享有極大聲譽。
小說的時間背景是20世紀(jì)70年代,當(dāng)時的圭亞那剛從英國的殖民地中獨立出來,英國曾把圭亞那作為殖民地統(tǒng)治長達(dá)兩百年之久,圭亞那人民過著被蹂躪、欺壓的生活,獨立之后,人民的思想還沒有從陰影中完全擺脫,在此背景下展開小說脈絡(luò)。故事發(fā)生在圭亞那獨立之初,在英國肯特州沿海的一個小村莊,主人公是一位非洲裔的圭亞那年輕工程師,負(fù)責(zé)海防工程的技術(shù)工作。全文以第一人稱“我”為視角站來敘述,大部分的意蘊是從對話之中獲取的,“我”的心靈一次次受到?jīng)_擊——盧瑟福太太的面具,“它們似乎充滿了怨恨,喚起了人對原始暴力的模糊記憶”;皮爾斯的抱怨,“你就不能找一個好點的工頭來嗎?找一個手里有鞭子,眼睛里有火的,像以前殖民時期一樣”;與脾性乖戾又洞明世事的老工斯瓦米斗智斗勇,“也許斯瓦米是對的,人類的力量無法阻擋來自邊遠(yuǎn)地區(qū)或眼前大海的腐蝕”;以及與充滿矛盾但本質(zhì)溫順的克里斯蒂交流角逐。圭亞那雖然獨立了,但是殖民時期的陰影依然籠罩,人們找不到自身的定位。文化身份的尋求,后殖民主義的人文情懷都在小說中得到彰顯。
二、歸化與異化在翻譯中地位
歸化和異化是文學(xué)作品中兩種常見的翻譯策略,所謂歸化,按《辭?!返慕忉?,歸化就是“入籍”……而歸化翻譯的本質(zhì)……“洋味”不顯,“重神似不重形似”,甚至是“得意忘形”。而異化就是指保留源語言的原汁原味。簡單來說,歸化就是要盡量使譯文接近目標(biāo)文化語,而異化就是盡量保留源語言文化。眾所周知的一個例子,就是《紅樓夢》的兩個譯本,一個是由楊憲益夫婦所譯,另一個是霍克斯譯本。一般認(rèn)為,楊憲益夫婦譯本主要是異化策略,盡量保留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國外讀者體會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學(xué),而霍克斯譯本則是以歸化為主導(dǎo)翻譯策略,更加貼近西方讀者的閱讀口味,迎合西方讀者的期待視野。研究發(fā)現(xiàn),霍譯“有時比楊譯對中國文化因素的傳達(dá)要求更高”。也就是說,有些地方,霍克斯歸化為主導(dǎo)的翻譯比楊益異化為主導(dǎo)的翻譯更加保留了中國文化的韻味。所以如果要使譯文保留原汁原味并不一定非要采用異化策略,而歸化也并不一定損壞了原作意蘊。陜西省翻譯協(xié)會秘書長高敏娜等翻譯的《青木川》,在翻譯書名的時候也曾猶豫,青木川是地名,如果采用直譯,雖然對地名直譯是目前慣用的翻譯手法,但是,在此處會失去原著所要傳達(dá)的味道,最終把書名譯為Greenwood Riverside。因此,有時候并不是只有直譯才能傳達(dá)原汁原味的源語言文化?!皻w化與異化屬于宏觀的決策層……直譯和意譯屬于微觀操作層,主要針對的是在既定策略下具體的語言轉(zhuǎn)換方法和理據(jù)……異化不等于直譯,歸化不等于意譯”。所以,不能簡單從選擇歸化還是異化的翻譯策略上來判斷譯文的好壞。好的譯本除了要準(zhǔn)確傳達(dá)原作思想、作家想要表達(dá)的內(nèi)涵,還要照顧到目標(biāo)語言讀者的閱讀習(xí)慣,比如葛浩文翻譯的《浮躁》,其譯文中既有歸化也有異化,翻譯不是簡單的文字切換,包含文化之間的交流,根據(jù)不同的表達(dá)需要,語境要求,相對應(yīng)地選擇不同的翻譯策略。
三、譯文中歸化與異化的巧妙結(jié)合
一個成功的譯著既保留原著的原汁原味,又要顧及到目標(biāo)語讀者的接受。在《消散》中,可以看到很多有中國味的表達(dá),例如“金口玉言”、“建言獻(xiàn)策”、“故弄玄虛”等。這些都是譯者為了接近目標(biāo)語——中文所采用的歸化策略,使譯文在目標(biāo)語讀者中更加容易被接受。在使用歸化策略的同時,譯者也恰當(dāng)?shù)厥褂昧水惢呗?,來保留原著中的風(fēng)味,比如“黃金國”、“太陽慢慢入睡了”等。
以下是選取的是譯文中運用歸化策略的例子。比如,Rejoice被譯為“普天同慶”,so I could not be sure被譯為“我吃不準(zhǔn)”,demand ——召喚,secure point——保護(hù)神,nothing——不值一提,scraps of records——蛛絲馬跡,now——眼下,Papa——頭兒,sweet woman——相好的,broken English——蹩腳的英語,bushman——粗人等,都是歸化策略下所采用的意譯手法,更加符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xí)慣。
例一: He had not the slightest hint of divinity in this state of alcoholic collapse喝醉了一倒頭,一點兒德性都沒有
例二:Where did he go to? I asked hesitantly,not wishing to sound too inquisitive.“他去了那里?”我有些猶豫的問,不想讓人聽來太多事兒。
例三:Rutherford was typically sincere and down-to-earth.盧瑟福太太很厚道,也很實在。
例四:I was the measure of all their colossal energy.我就是這些巨大力量的克星
例五:The man cant ran nothing around here那家伙在這屁都干不了
在例一中,divinity被譯為“德行”,符合中文讀者的表達(dá)習(xí)慣。例二中,too inquisitive被譯為“太多事兒”更是中文中常見的表達(dá)。例三中,sincere被譯為“厚道”,是根據(jù)上下文語境所采用的歸化策略下的意譯手法,而用“實在”來對應(yīng)down-to-earth,更是消除了中國讀者在閱讀國外作品時的陌生感。例五中的譯句非常接近中文表達(dá)方式。
除了以上的歸化翻譯策略以外,譯者還恰當(dāng)融合了異化策略,使譯著在更好符合中國讀者閱讀習(xí)慣的同時,又能夠保持原著的風(fēng)貌。
例一:The British had shipped them from India to the West Indies,high-caste and low,Hindu and Muslim,all lumped together in a brown porridge.
英國人把他們從印度水運到了西印度,這些人不管是等級高還是低,不論是信印度教或伊斯蘭教,都被攪成了一鍋棕色的粥。
例二:‘Eldorado,eh? he beamed.
“是不是黃金國?”他神采飛揚。
例三:you never know what theyve got up their sleeves
你永遠(yuǎn)也不知道他們的袖筒里藏的是什么。
例四:Slowly it fell asleep,slipping off the edge of the sky towards the sea.
太陽慢慢的入睡了,滑過天邊,墜入了大海
例一中“一鍋棕色的粥”就是異化策略下所使用的直譯手法,保留了原著中所要傳達(dá)的意蘊。例二Eldorado被譯為“黃金國”,這個詞原意就是“(早期西班牙探險家想象中存在于南美洲的理想中的)黃金國”,所以此處是直譯,保留了原著中的風(fēng)貌?!疤柭胨恕?,保留了原文中語境的靜謐之感。
四、創(chuàng)新性譯法
除了歸化異化策略,在譯著中還出現(xiàn)了不少創(chuàng)新性表達(dá)。Freddo被創(chuàng)新地譯為“能人弗雷德”,更加符合上下文語境,易于理解。此外,plastic ruler根據(jù)上下文被譯為“傀儡主子”
例一:“and the traces of grey in his hair only added to his appearance of mature confidence. ”
兩鬢的幾縷灰發(fā)讓他顯得更加成熟和自信。
例二:holding them up to the sun and marvelling
舉著它在陽光下驚訝的端詳
例一中,增譯了“兩鬢”,例二中,增譯了“端詳”貼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更易于中國讀者接受。
五、小結(jié)
表面上看起來,歸化異化兩種翻譯策略似乎水火不容,但是在實際的翻譯實踐中,只有把兩種翻譯策略相互融合,才能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譯出優(yōu)秀的作品。《消散》譯本之所以取得成功與譯者高超的翻譯水平,對文學(xué)翻譯的敏銳感覺,以及歸化異化的恰當(dāng)融合、相互滲透,適當(dāng)?shù)姆g創(chuàng)新是緊密相關(guān)的。這些因素使譯本《消散》成功再現(xiàn)了原著的意蘊同時,又符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xí)慣,為推動兩國文化的交流做出了極大貢獻(xiàn)。
參考文獻(xiàn):
[1]李建忠.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J].北京:北京第二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4.
[2]王宏印.中國傳統(tǒng)譯論經(jīng)典詮釋[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3]班榮學(xué).鄉(xiāng)土文學(xué)文化翻譯的歸化與異化—《浮躁》英譯本個案分析[J].西安:西北大學(xué)學(xué)報,2011.
[4]David Dabydeen.胡宗鋒譯.Disappearance[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