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加斌
在美國,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諺語:“練習(xí)不經(jīng)意的仁慈與不自覺的美德?!?/p>
是的,想什么都是畫蛇添足,不經(jīng)意間做就是了。如果美德是在刻意的宣傳和有意的提醒之下才凸顯出來,這樣的美德就大打折扣了,有矯情和虛妄的嫌疑。的確,好的美德不需要特別的儀式,正如那些“空巢”老人,他們并不需要大張旗鼓宣傳下的“孝敬”,不需要莊嚴儀式籠罩下的擁抱,他們需要的是你“?;丶铱纯础?,是自然而然的陪伴,他們需要“此時此刻”是飽滿的,是有“動靜”的,而不是空洞的、遙遠的。
所謂的“不經(jīng)意”和“不自覺”就像梅花在二月里的芬芳,桃花在三月里的飽滿……這本是生命涌現(xiàn)出的自然狀態(tài)。就像250年前法國教育家盧梭所說的:“大自然希望孩子像個孩子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子,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會腐爛?!?/p>
“不經(jīng)意”和“不自覺”體現(xiàn)在教育教學(xué)中,就是不揠苗助長,不急功近利,就是孩子心中“不設(shè)防”,教師和家長也不是“進攻”態(tài)勢。
有一個很熟悉的故事:一個男孩考試成績一直比不過同桌,問媽媽:“我是不是比別人笨?為什么我和他一樣聽課,一樣認真做作業(yè),可是,我總比他落后?”媽媽當時沒有回答。一次,帶孩子去看海,媽媽指著前面對孩子說:“你看那些在海邊爭食的鳥兒,當浪打來的時候,小灰雀總能迅速地起飛,它們拍兩三下翅膀就飛入了天空,而海鷗總顯得非常笨拙,它們從沙灘上飛入天空總要很長時間,然而,真正能飛越大海橫過大洋的還是它們?!边@位母親,通過“海鷗”重新定義了“飛越”的意義,重新詮釋了“慢而有力”的真諦,而這恰恰也是“學(xué)習(xí)”或“教育”的真正要義。
還有一個溫馨的故事:一個叫湯姆的小男孩給媽媽寫了一張賬單:“湯姆幫媽媽到超市買食品,媽媽應(yīng)付5美元;湯姆自己起床疊被,媽媽應(yīng)付2美元;湯姆擦地板,媽媽應(yīng)付3美元;湯姆是個聽話的孩子,媽媽應(yīng)付10美元。合計20美元?!泵Φ脻M頭大汗的媽媽看到了那張紙條后,隨即在上面添了幾行字,又放回了原處。醒來的湯姆看到這樣的一張賬單:“媽媽含辛茹苦地撫養(yǎng)湯姆,湯姆應(yīng)付0美元;媽媽以后還將繼續(xù)為湯姆奉獻,湯姆應(yīng)付0美元。合計0美元”。
畢淑敏曾說:“別人強加給你的意義,無論它多么正確,如果它不曾進入你的心理結(jié)構(gòu),它就永遠是身外之物?!边@位母親以最溫和、最自然的方式深入孩子心靈,改變了孩子看問題的視角。這樣的方式是柔軟的、溫潤的、靈活的,而不是堅硬的、棱角分明的。
所以,大人們,請稍稍停住自己本以為深刻和宏大的教育說辭和教育儀式,從“身外之物”中醒悟過來,從僵硬的俗套中擺脫,從大家的習(xí)見和慣常中“脫身而出”。如果教育被比喻為一場旅行,相應(yīng)地,孩子們就要融入“風(fēng)景”,而最好的融入就是“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這樣的“潛入”和“潤物”中,每個詞語的蹦出,每個波瀾的起伏,每個細節(jié)的隆起,都應(yīng)該是自然而然的。
讓教育的痕跡融進孩子的靈魂和行動里,關(guān)鍵就在于“融進”的方式是否是自然而然的。作為學(xué)校,作為教師,如果都能把“身外之物”和“外在的框架”自然而然轉(zhuǎn)化為內(nèi)心的標桿,那么這樣的教育必將是“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的美妙之處就在于,在一個猝不及防、自然而然的時刻,真正的教育發(fā)生了,就像合適的水在合適的時間流到合適的地方,所經(jīng)之地,生機勃勃,萬木葳蕤。
(作者單位:甘肅省永昌縣第一小學(xué),金昌,737200)
編輯 / 張 帆 終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