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文 衛(wèi)銀棟 樊友猛
?
象牙塔與生活世界的閾限呈現
——一個對生產實習日記的質性分析
王志文衛(wèi)銀棟樊友猛
實習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實習階段的認知與理解直接關系著此環(huán)節(jié)的管理和引導。將人類學的儀式理論引入高等教育實習管理的研究,把實習過程看作大學教育過程中的閾限階段,利用質性分析的研究方法解析生產實習的日記,并結合定量分析通過“體力”、 “態(tài)度”、“情緒”、“專業(yè)技能”和“人際關系”五個維度對這一閾限階段的結構和反結構特性進行描述和分析,得出實習是以結構與反結構為特征的閾限階段,體能是大學教育的主要短板和態(tài)度波動幅度較大,需要長期關注等結論。
高等教育;生產實習;閾限;質性分析
實習是在校大學生與社會最接近的環(huán)節(jié),也是大學生在象牙塔和生活世界徘徊的灰色地帶。積極、正確地引導大學生的實習工作,不僅能鞏固大學生的理論學習,而且能培養(yǎng)其對專業(yè)工作的熱愛。根據國家教育部教學大綱的要求(主要指社會科學),生產實習占到了本科學習的八分之一的時間,即一個學期六個月的時間。在生產實習的六個月,學校與學生的關系也從校園捆綁式轉化成了實習單位與學生的捆綁式,學校此時的控制與引導相對薄弱,因此對這個階段的研究重要且必要。研究以人類學儀式理論為綱,利用質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大學實習生的視角出發(fā)進行多維度的剖析,以期對生產實習的管理提供一管之窺。
人類對儀式的研究浩如煙海,對儀式的理解和認知也見仁見智。[1]而諸多研究中,以人類學對儀式的理解最為豐富。人類學對儀式的研究大致分為兩大方向:一是對古典神話和儀式的詮釋,主要受古典進化論的影響,將儀式視為文化的原初形態(tài),嘗試建立歷時性文化時態(tài)的建構機制[1];二是對儀式的宗教淵源和社會行為的探討,主要將帶有宗教意義和喻指的儀式作為具體的社會行為,考察其在整個社會結構中的位置、作用和地位[1]。
實際上,自19世紀“儀式”作為專門性分析詞語以來,人類學對儀式的研究主要傾向探討其在社會中的意義。關于此,法國人類學家涂爾干認為世界可以劃分為世俗與神圣兩大部分[2],前者指人們的日常經驗與世俗活動,后者指能引起人們敬畏、崇敬的精神活動,神圣與世俗可以區(qū)分儀式與日常生活,由此便能凸顯儀式的神圣意義。功能學派的代表人物馬林諾夫斯基認為“所有的巫術和儀式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3],儀式則成為幫助巫術實現日常生活中人們難以辦到事物的功能性表演。法國民族學家范·吉內普在《通過儀式》一書中,提出了通過儀式的一般模型,即分離(separation)、過渡(margin-transition)、組合(reaggregation)三個階段,分離即從過去的狀態(tài)或地位中分開脫離,過渡指既不在先前狀態(tài)也不在新狀態(tài)中的中間狀態(tài),組合即指通過新整合所實現的角色轉換。[4]他認為任何社會的個人生活都要經歷一些重要關口,如降生、升學、結婚、死亡等[5],這就需要“通過儀式”的憑照,使通過者本人調整身心,肩負起新身份的責任[6],同時將社會地位轉換的訊息告知其他成員,重新界定相關的權利與義務[6]。通過儀式理論所具有的工具性操作價值,使儀式理論具備了“模型”化分析的特點。[7]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美國人類學家維克多·特納對范·吉內普的通過儀式進行了更進一步的推進,他提出閾限前(preliminal)、閾限(liminal)、閾限后(postliminal)三階段來代替范·吉內普的一般通過儀式,并認為儀式活動的重點應放在過渡(即閾限)階段,同時將人類社會分為結構(Structure)和反結構(Anti-Structure)兩種狀態(tài)。其中結構是指日常生活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下人們的地位、等級、職務等社會等級差異顯著[8],具有異質、不平等、世俗、復雜、等級分明的特征[9];反結構是對日常生活的逆轉,人與人之間平等,無地位、財產、等級差異,其特征為同質、平等、信仰、簡單、一視同仁[10]。以此來看,儀式過程又是一種“結構——反結構——結構”的過程,在閾限前階段,社會結構規(guī)定著社會關系及地位;進入閾限階段后,人們之間形成“特殊的關系”,社會結構被消解出現一時空白,有時人們會達到共睦態(tài)(communitas,共睦態(tài),是指人們超越社會關系,主體間獲得的平等相待、毫無芥蒂的伙伴情感與息息相通的認同感[11]);返回閾限后階段時,社會結構重新恢復[12]。最終,通過閾限階段的差異消除及超常體驗,人們對社會結構進行反思,使社會結構得到重組或強化,整個社會也即是結構和反結構的一個辯證的動態(tài)運作過程。而閾限之所以成為儀式過程的核心,是因為它是“結構交界的狀況”,是兩個穩(wěn)定“狀態(tài)”之間的轉換[13],只有經歷這種“兩可之間”、“模棱兩可”(betwixt and between)的反結構狀態(tài)才能實現社會結構的更新與再造[14]。
綜上所述,儀式的研究歷程就是一個不斷將其與社會結合的過程。目前,對儀式理論的研究已從婚禮、祭祀等民俗儀式[15][16],拓展到旅游[17][18],綜藝節(jié)目[19],文學[20]等方面,且主要運用“通過儀式”、“閾限”、“結構與反結構”等理論分析各自現象的意義與內涵。教育作為現代社會中的一個重要現象,已有大量關于儀式與教育的研究[21][22][23]存在,其中大學生實習作為大學教育中“將理論應用到實踐”、“提高就業(yè)技能”、“銜接在校與就業(yè)”的一個重要程序,現有研究多局限于社會化[24]、實習制度[25]、法律權益[26][27][28]等技術層面,缺乏對急劇增加的實習現象從大學生角度進行心理變化歷程、實習意義、實習影響的深層探析,也未能對既未完全脫離原有學生身份,也沒完全融入實習單位的大學生進行閾限層面的剖析。本文基于此,意圖用儀式理論從大學生角度闡釋其實習過程,從而對大學生實習過程獲得一種新的認識和理解,彌補這一研究方向的空白。
質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的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研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29]研究結合實驗式內容分析方法和計算機輔助內容分析法,以體力、態(tài)度、情緒、專業(yè)技能、人際關系等五個維度為軸心對相關文本進行編碼,然后對符碼進行程度賦值,最后用定量的方式來描述實習過程中的實習生的狀況。
(一) 樣本選取
研究選擇了二本院校的旅游管理專業(yè)生產實習為對象展開調查分析。由于分析時需要比較全面的文本數據,故選擇了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酒店管理專業(yè)為樣本。該校要求該專業(yè)學生生產實習期間至少記錄45篇實習日記,研究從2010級及2011級入學實習的136份實習日記中進行篩選。篩選的標準如下:1)日記大部分真實記錄實習的過程以及實習的感受;2)選取不同的實習酒店及崗位;3)實習的期限都是6個月,以便在同等時間里對實習生的心理進行分析;4)實習日記的記錄者都同在同一星級的酒店進行實習(該校酒店管理專業(yè)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在五星級酒店實習),便于在等同條件下有效地分析實習生的心理狀態(tài)。
研究在第一輪篩選后獲得19個樣本,為保證樣本的代表性,又采用了三角測量的方法邀請了兩名專業(yè)教師再次按照標準對第一輪選取的樣本進行的篩選,最終選取15個樣本進行分析。
(二) 編碼與賦值
研究以體力、態(tài)度、情緒、專業(yè)技能、人際關系為軸心,對文本進行編碼,首先提取與軸心相關的關鍵詞并編碼,具體如表 1。
表 1 軸心式編碼例證
一般而言,表示對某一事件的看法、某一心理描述的詞語出現頻率越高,說明實習生對此在意度越高,就越容易影響實習生的心理活動。但是,由于詞頻統(tǒng)計并不能解釋詞語所闡釋的具體內容,所以有必要對這些實習日記提取出來的字句語段進行仔細分析。為了便于定量分析和研究,需要對各指標進行編碼,編碼時,采用里克特五點量表,根據實習者日記的文本內容,對出現的項目進行編碼,1代表“很差”,2代表“差”,3代表“一般”,4代表“好”,5代表“很好”。但是針對不同的內容有不同的描述詞,故以下是本文所設計的評價指標體系及其編碼。
1)編碼中有很明顯的“很好”“好”“一般”“差”“很差”的字樣。
2)對實習日記中出現的其他字樣進行判斷并歸類:非常滿意、非常不錯、十分喜歡、很喜歡、超級好等歸為“很好”一類;挺好、挺滿意、不錯、挺喜歡等歸為“好”這一類;一般、滿意、還好、還行、還可以歸為“一般”一類;不滿意、不喜歡等歸為“差”這一類;很差、很不滿意、很不喜歡等歸為“很差”一類。
3)利用自身專業(yè)知識對樣本出現的語句進行把握。對于選取的字句段進行概括性總結、編碼和統(tǒng)計。
表2是對五個方面編碼例證圖示。
表2 編碼賦值例證
篩選出來的15本日記中,女生占了73.3%,男生是26.7%,符合酒店管理專業(yè)男女生比例的現狀。由表3可以看出關于情緒方面出現的詞頻最多,依次是專業(yè)技能、態(tài)度、人際關系和體力,可見這15個樣本中都比較關注情緒這方面的描寫記錄,其中“不開心”出現的頻率最高,這說明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情緒相對波動較大。體力、情緒、態(tài)度、人際關系、專業(yè)技能這五個方面中,分別詞頻出現最多的是“非常疲憊”、“不開心”、“積極”、“非常融洽”、“有點提高專業(yè)技能”,因此可以看出在整個實習過程中,實習生經常感覺到非常疲憊和不開心。
表3 各維度賦值后詞頻統(tǒng)計
將每個維度的平均分與實習的時間維度相結合,可以描述出整個實習過程中五個維度的情緒變化趨勢,如圖1。
圖1 實習期間各維度變化趨勢圖
在分析趨勢變化的過程中,研究采用訪談法去探究個中原因。訪談可以更直接地接觸到實習生的心理活動變化,解決實習日記中所反映出來的問題,或者對實習日記中沒有提及的問題也進行分析研究。
總體上看,“體力”和“情緒”關注的較少,“態(tài)度”、“專業(yè)技能”和“人際關系”三個維度關注的較多,五個維度之間的波動此起彼伏,從最初對“人際關系”的最高滿意度到實習結束時對“專業(yè)技能”的自信反映了實習生較正式的變化。波動幅度較大的是“情緒”這一維度。
就“體力”變化而言,是五個維度最不滿意的地方,實習初期(七月初)時體力較旺盛,后面逐漸下降,直到實習中期(8月份下旬、9月份)有明顯的穩(wěn)定狀態(tài),實習中后期(10月份)又直線下降,到實習尾聲(12月份)又略有回升一點并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對此在訪談中,被訪談者一對這個問題是這樣描述的。
“剛開始的半個月里感覺很新鮮,感覺自己能夠勝任,對自己太過自信,所以感覺還好不是很累,但是過了兩個月之后慢慢發(fā)現工作一成不變,身體上的疲憊感越來越強,有點吃不消。所以在后期時候感覺非常痛苦,但還要堅持,希望得到解脫,距離結束還有半個月的時候,感覺盡頭快要到了,就好了一點。實習回來之后,感覺得到解放,自由無比,突然覺得校園生活才是最美好的?!?/p>
“態(tài)度”變化的分數介于3與4.167之間,也就是介于一般與積極的態(tài)度之間,從一開始入職時都是很積極,對自己以后的實習很有信心,過了一個月的摩擦后信心慢慢下降,遇到的困難讓他們心理上產生陰影,有所退縮。
樣本三:“我們老大罵人從來不分場合,從來不會顧及面子,辦公室那么多人他就脫口批評你。每次挨罵我真的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真的感覺很丟人,心里都恨得牙癢癢的!但是氣又如何,還是得忍,因為自己有錯,更因為自己來學習鍛煉的,一定要堅持才行!”
樣本十四:“換到秘書崗位還不久,就獨立上班,很多事情都不懂,但是都是自己一個來弄。記得有一次,我做的考勤表送到人事部時被送回,在其他秘書幫忙下重新弄好了,送到人事部又被駁回,說有錯誤,但是我就是硬是找不出,結果最后被人事部經理說哭了,拿著幾份報表,心里很難受,感覺很委屈,為什么沒人幫我、教我,不懂做又挨罵。我很想放棄,很想沖回辦公室和經理說不干了,但是,又想著實習本來就是這樣,肯定會碰到困難,如果因為被罵就退縮,那我的實習就沒有意義了,我要堅持下去!”
在訪談中還發(fā)現,實習生轉換角色較困難,雖然已經進入實習階段,但實習生還是以學生身份自居,始終帶著自己還是學生的身份去工作。這樣在工作態(tài)度上就存在很大的問題,給酒店的管理工作帶來了麻煩,也把在校期間自由散漫的不良習慣帶入到工作中去,比如上班遲到早退、曠工、頂撞客人等現象。所以態(tài)度在實習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當他們的技能提高之后,慢慢又有了信心,但是心理上還是有些悲觀,主要是對酒店行業(yè)失去了那份熱忱。通過訪談的內容可以看到,實習生初期都是干勁滿滿的,上手之后負面情緒多了,覺得工作一成不變,大材小用,態(tài)度明顯出現偏差了,但是為了實習能夠繼續(xù)和拿到優(yōu)秀成績還是堅持著,后期對未來是否從事酒店業(yè)失去了信心;還有的學生因為家庭原因,已找好了工作單位,所以在后期實習的態(tài)度上比較懶散。
“情緒”通過語言和行動表現出來,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心理的變化。通過對人的心理狀態(tài)研究能夠從中獲取人最初的想法和感覺,甚至是情緒,反過來也就是說我們也可以通過人的情緒、語言、態(tài)度、想法、感覺獲知該心理的過程和狀態(tài)。在實習前期,很多學生都是第一次一個人到外地,沒有父母、老師、同學、朋友的陪伴,陌生的環(huán)境和陌生的人一起工作、生活,心理孤獨感油然而生,又無所適從。擔心與酒店的員工處理不好關系,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工作害怕犯錯,不能解決好問題。對實習地的住宿、飲食、氣候等也不是很適應,從而心理產生各種各樣的焦慮心情。等到適應生活和工作了,工作上又遇到了各種困難。日記樣本和訪談內容中對情緒這一塊的描述是最多的,前期表現出來的多是無所適從和焦慮,到了工作技能熟練之后,情緒平穩(wěn)了下來,但是期間還是會有點波動,心理承受能力一點點地強大起來,后面接近實習結束尾聲之時,因為即將解放,情緒得到了緩解。有些樣本中的實習生,在實習中期時候遇到困難和挫折比較多時,不知道如何進行心理調試,產生消極、自卑等負面情緒多于積極的態(tài)度。[30]針對實習生的焦慮和自卑心理進行了深刻的分析,認為產生這種情緒是因為學生過于懷疑自己的能力,見識少,實習生這種自卑心理會左右學生的情緒,進而影響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最容易體現出一個人心理變化的就是情緒的變化,實習生還沒有學會隱藏自己的情緒,所以是比較真實地反映出心理的變化。從實習日記及訪談內容中可看出,情緒的變化有著明顯的規(guī)律,即前期無所適從,中期焦慮,后期情緒得到緩解,趨于穩(wěn)定。部分學生對酒店行業(yè)的好奇心逐漸消失,他們深深體會到從事該行業(yè)的復雜性和挑戰(zhàn)性,出現了畏難的情緒,從而導致從事酒店業(yè)的信心隨對行業(yè)好感的降低而下降。
“專業(yè)技能”方面是呈上升的趨勢。由于學生實習崗位固定,所學和所接觸的東西有限,專業(yè)能力增長有限,實習生在深入酒店實習之后,往往發(fā)現自己之前在校所學所想與行業(yè)要求有相當的差距,雖然專業(yè)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對自我的專業(yè)能力認知較在校生有了更為客觀和深入的認識。實習日記中有些學生對自己分配到的部門并不是很滿意,導致了心理上出現不滿意現象。專業(yè)技能的學習受到個體學習能力的影響較大,如樣本11的實習生在專業(yè)技能上,不到一個月就很快進入了狀態(tài),8月中旬之后對工作的體會深刻真切,對管理性的事務有關注,對專業(yè)深入思考,技能提高很快,收獲很大。樣本12的實習生,一開始完全不懂,手忙腳亂,通過犯錯吸取教訓,一點點地進步,最后由不熟悉到完全熟練,得到了領導的認可,付出得到了回報,心理上也得到了安慰,專業(yè)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通過訪談可以看得出最終對“專業(yè)技能”的評價。
“見識廣了,胸襟也比較大了,處理事情上也比較冷靜了,更珍惜學校生活了,但是同時覺得在學校學的在外面實際運用到的并不多,而且有很多東西都不像老師說的那樣,所以我覺得老師也應該去實習半年再回來教我們,這樣老師更能體會我們的心態(tài)。”
“在實踐教學上,應該增加多一點硬件設施,讓我們實踐操作。半年的實習我們深深感覺到本科生被排斥,??粕炊容^受歡迎。我們不僅要理論強硬,時間應該也要杠杠的。”
“人際關系”上,在實習初期處理得很好,但在對周圍的人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之后,學生角色從學生到員工的轉換,在酒店,受各種規(guī)章制度的制約,再加上人際關系比較復雜,很多實習學生心理上不夠成熟,缺乏良好的溝通、交往能力,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不能保持好心情,容易與同事、上司、客人發(fā)生沖突和矛盾,產生人際交往障礙。經過一定時間的感情沉淀和技能的多次鍛煉,后期水平得到了提升,得到了領導的肯定、客人的表揚,心中自然充滿了信心,心理消極悲觀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改變。在分析學生心理時有提到,學生本身渴望友誼和被理解接納,交往意愿迫切且對人際關系期望高,但由于心理不夠成熟,交際能力不強等原因,容易陷入交往誤區(qū)而產生煩惱。相關管理者對學生的適應性不了解,缺少與學生的交流和心理溝通,在入職培訓時完全著重于技能的培訓,在生活方面很少去引導實習生,使得實習生在適應新的生活環(huán)境時需要更多的時間,這就導致了心理上一系列問題的產生。
綜上,可以將半年本科實習階段分為適應磨合期、不良反應期、平穩(wěn)期。適應磨合期(7月份到8月份末):剛開始因為充滿新鮮感、信心和干勁,體力和情緒都處于比較高漲的狀態(tài),在經過不斷學習和工作的磨練使得這份新鮮感和信心趕緊消耗殆盡,慢慢適應生活環(huán)境,學習新的知識,處于一種急迫的卻又無所適從的心理狀態(tài)。不良反應期(9月份到11月份末:隨時可能出現復雜的局面和大量的體力勞動使得實習生經常感到身心俱疲,生活環(huán)境上已經熟悉,專業(yè)技能熟練,交往的圈子也廣了,但是因為工作的重復性和低級性,面對著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還處理得不是很圓滑,付出的勞動得不到相應的回報,開始對工作產生了厭倦感,從而產生了比較矛盾的心理。平穩(wěn)期(12月份到1月份):4個多月的實習磨煉,達到了實習生們生理和心理上的極限,習慣了這樣的生活,也就度過了實習中的最困難的時期而進入了心理相對穩(wěn)定階段。這一時期,學生對實習環(huán)境已相當熟悉,各種人際關系也趨于穩(wěn)定。但這時,實習生的思想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對社會有了深入的了解,對未來充滿了迷茫。
實習是大學教育和社會就業(yè)之間的閾限階段,“結構”與“反結構”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征。學生一方面受到學校和酒店的管理和制約,另一方面雙方的管理又是寬松式的管理,實習對于大學生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渡儀式,這個儀式過程的表現形式就是與大學生活和日后就業(yè)都不盡相同的一種“反結構”。那么,對閾限的管理目標應當是學生與同學、學校、理論學習、實踐學習等各個方面達到空前的統(tǒng)一,為進入社會作一個涅槃式的華麗轉身。
體能是大學教育的主要短板?!绑w力”是五個維度中滿意度最低的,反映出大學生雖然受到了體育訓練,但是與工作需求相差甚遠。體能訓練可以結合不同專業(yè)進行個性化的訓練,進而提升學生的實習滿意度也能向社會輸出更加符合要求的人才。
態(tài)度波動幅度較大,需要長期關注。在實習儀式過程的始終,“態(tài)度”是波動最大的維度,體現了學生對實習學習的消化能力較弱,也要求學校和實習單位共同就態(tài)度進行監(jiān)管和疏導。
[1][7]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研究評述[J].民族研究,2002(2):88-96,109-110.
[2]涂爾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3]史宗主編.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M].金澤,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95.
[4][13]李技文.讀研:研究生的一次“通過儀式”[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0(5):69-71,148.
[5]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6]翁玲玲.從外人到自己人:通過儀式的轉換性意義[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10-17.
[8][12][14]薛藝兵.對儀式現象的人類學解釋(上)[J].廣西民族研究,2003(2):26-33.
[9][10]Victor T.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M].Chicago: Aldine Pub Co,1969:103-106.
[11]趙紅梅.也談“communitas”人類學視野下的一種旅游體驗[J].思想戰(zhàn)線,2008(4):44-48.
[15]馬向陽,虎有澤.“抹黑”:村落傳統(tǒng)婚禮儀式中的結構與反結構——以西和縣張楊村為例[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136-141.
[16]佀傳振.村落儀式:鄉(xiāng)村社會的結構與反結構——一項來自村莊祭祀儀式解讀基礎上的分析嘗試[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9(1):123-126.
[17]張曉萍,黃繼元.納爾遜·格雷本的“旅游人類學”[J].思想戰(zhàn)線,2000(2):47-50.
[18]趙紅梅.論儀式理論在旅游研究中的應用——兼評納爾什·格雷本教授的“旅游儀式論”[J].旅游學刊,2007(9):70-74.
[19]寧波.選秀類真人秀節(jié)目儀式化傳播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
[20]劉海麗.從文學人類學角度探析《紅樓夢》中的儀式[J].學術探索,2007(4):128-132.
[21]李中亮.18歲成人儀式教育活動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07.
[22]克里斯托弗·烏爾夫,趙雅量.教育中的儀式:演示、模仿、跨文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2):130-142,192.
[23]張志坤.儀式教育審視:教育人類學儀式研究視角[J].中國教育學刊,2011(12):24-26.
[24]田喜洲,謝晉宇.大學生酒店實習社會化及其留職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旅游學刊,2010(1):65-70.
[25]林澤炎.大學生實習制度的規(guī)范與完善[J].中國大學生就業(yè),2007(12):19-20.
[26]曹培東,李文亞.論大學生法律關系的多重性——以大學生實習期間受到意外傷害展開[J].煤炭高等教育,2006(6):93-96.
[27]尹曉敏.權利救濟如何穿越實習之門——實習傷害事故中大學生權利救濟的法律思考[J].高教探索,2009(3):128-132.
[28]張勇.論大學生帶薪實習及其權益保障[J].高教探索,2008(2):124-127.
[29]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0]李平明.酒店管理專業(yè)學生頂崗實習心理研究[J].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2):100-101.
(責任編輯鐘嘉儀)
2015-12-29
王志文,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酒店管理系主任,講師,東北財經大學旅游管理博士生;衛(wèi)銀棟,東北財經大學旅游管理博士生;樊友猛,東北財經大學旅游管理博士生。(廣西桂林/54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