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付冬
摘 要: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從而達到學習的有效性,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盡可能創(chuàng)設可讓學生自己學習的機會和環(huán)境,這不僅可以達到我們教學的有效性,還可以實現(xiàn)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出現(xiàn)“雙贏”的學習模式。歸納式有效教學課堂無疑為此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讓學生在接觸——發(fā)現(xiàn)——猜想——印證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學習和建構(gòu)?;诖耍疚膶L試從教學目標、教學準備、實踐探究三個層面對高中語文歸納式課堂進行探究。
關(guān)鍵詞:有效性;歸納式;課堂教學;教學準備;實踐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5-209-02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實驗標準(實驗)》指出高中語文課程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要“發(fā)展獨立閱讀的能力”,要“注重個性化的閱讀”等,這些要求的提出無一例外的涉及能力的養(yǎng)成,即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只是教師教學生學的認識過程,而應該成為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地參與學習,使知、情、意、行等諸方面得到和諧發(fā)展的過程。因此,在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必須以能力養(yǎng)成為主。而重視能力的養(yǎng)成即重視學生知識的構(gòu)建,達到教學的有效性,即“授之以漁”,從而使學生全面得到發(fā)展,進而促成學生知識的內(nèi)化。那么,如何較完美的實現(xiàn)這一過程呢?我個人認為,歸納式課堂模式可以做到這點,因此,本文將嘗試從教學目標、教師準備、實踐探究三個層面對高中語文歸納式課堂進行探究。
一、教學目標
學校教育的一個主要目標是為使學生能夠靈活地適應新的問題和情景而做準備,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是學習的一個重要標志。那么怎樣讓學生在最適合的學習時間里將學習有效化,讓我們的語文教學有效化?
教育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技能、觀察技能、想象技能以及符號運算技能”。在教學方法上,布魯納極力倡導使用發(fā)現(xiàn)法,同時建構(gòu)主義學者也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建構(gòu)知識的過程。
由此看來,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課堂不能讓學生成為學習中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要讓他們成為積極的信息加工者,成為課堂的中心,讓他們學會歸納,學會遷移,成為學習的主角。同樣我們教師的角色不是提供預先準備齊全的知識,而在于創(chuàng)設可讓學生自己學習的環(huán)境,從而讓教學成為真正的有學可教,學生有學可學,從而達到有效性,而歸納式課堂教學可以滿足教師和學生的要求,既可以做到“有效教學”,也可以促進“有效學習”。
二、教學準備
深化課程改革明確要求要追求課堂的有效性,歸納式課堂教學強調(diào)了學生真正學有所得,因為這是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結(jié)果。反之,它無疑對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想在語文課堂上收放自如,左右逢源,就必須在課前本著務實求真的態(tài)度,備好每一個課節(jié)。
現(xiàn)代社會信息技術(shù)的迅猛發(fā)展為教師備課提供了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的教學資源,但過分依賴,教師只會越來越不會備課,課堂更是毫無波瀾,抹殺了學習主動性。
基于上述原因,教師在設計、實施歸納式課堂教學時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教學準備:
1、做好了解學情和教情的準備。學生是學習接受的主體,只有了解學生現(xiàn)有的水平、知識結(jié)構(gòu)、興趣愛好,教師的設計才能有的放矢。設計的難度一定要適中,讓學生“跳起來摘桃子”,這樣題目有一定難度,學生敢于嘗試,敢于挑戰(zhàn),課堂教學也能隨之水到渠成。
2、做好典型題目選擇的準備。歸納式課堂注重學生參與、發(fā)現(xiàn)的過程,注重規(guī)律的得出,歸根結(jié)底,歸納式課堂講究的是“質(zhì)”的提升,而非“量”的擴大。這要求教師在準備題目時,要特別注意題目選擇的典型性。教師通過對大量題目的了解、比較、研究、分類,形成適合歸納法運用的組題。
3、做好“長”時間等待的準備。歸納式課堂教師的示范固然非常重要,但這絕不是整堂課的重點。歸納式課堂要求教師輔導的弱化或隱藏,讓學生在相應明確的指向下充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進而學生自己得出一個行之有效的結(jié)論。學生從接觸——發(fā)現(xiàn)——猜想——印證,這四個環(huán)節(jié)的完成無疑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教師在上課時要有足夠的耐心,給學生夠“長”的時間。
三、實踐探究:以“文言句式之賓語前置句”的教學為例,授之以漁
當老師給學生提供了有效學習環(huán)境后,就要學生運用他們現(xiàn)有的知識來歸納構(gòu)建新知識,、我們以一堂文言句式之賓語前置句的語法課為例來實踐探究下。
在上節(jié)課適當復習和補充語法知識后,在這節(jié)課上首先師板書: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何陋之有?要求學生按照以下步驟進行思考:1、翻譯句子;2、譯文的順序和原句有什么不同;3、兩個句子的共同點(原句和譯文)。第1題簡單;譯文順序由原文“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何陋之有”分別變?yōu)椤安恢渥x,不解惑”,“有何陋”;共同點原文都有“之”,譯文都沒有體現(xiàn)“之”,同時都賓語前置。根據(jù)以上三點我鼓勵學生大膽推測:“之”是賓語前置的標志,無義。為了印證又出示了兩個句子:夫晉,何厭之有?\宋何罪之有?顯然,上述結(jié)論對這兩個句子也適用。因此,以上思考非常有效,而學生因在如此簡單的思考中就能得到有效的結(jié)論,大受鼓舞,興趣也大增。這無疑是讓學生嘗試歸納的有利時機。基于上述準備,在接下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在上述“三步驟”的基礎(chǔ)上思考每組句子,并嘗試自己歸納規(guī)律。
在整堂課中,學生充分享受“發(fā)現(xiàn)——歸納”的喜悅,學習的積極性、表達的積極性都大大地提高。課后的作業(yè)反饋,更能體現(xiàn)了這節(jié)課教學的有效性,真正達到“不教”的目的。
“學為中心,以學定教,教為學服務”,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樂趣,促進有效性學習。我們在教學中到底是“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歸納式課堂通過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在教師引導下對知識進行歸納,真正“解放”老師,“解放”學生!
參考文獻
[1] 袁振國主編《當代教育學》,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
[2] 王尚文主編《中學語文教學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 錢理群《語文教育新論》,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4] 約翰·D·布蘭思福特《人是如何學習的》,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