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琳琳
河南焦作市第四人民醫(yī)院 焦作 454000
?
艾司西酞普蘭與帕羅西汀治療強迫癥的療效及不良反應(yīng)差異分析
趙琳琳
河南焦作市第四人民醫(yī)院焦作454000
目的對比強迫癥采取艾司西酞普蘭和帕羅西汀治療的療效與不良反應(yīng)。方法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將80例強迫癥患者分為2組各40例,艾司西酞普蘭組采取艾司西酞普蘭治療,帕羅西汀組采取帕羅西汀治療。觀察2組臨床癥狀變化,記錄治療2周、4周及8周時耶魯布朗強迫癥狀量表(Y-BOCS)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及治療8周后臨床總有效率與不良反應(yīng),并對比分析。結(jié)果艾司西酞普蘭組患者治療2周時Y-BOCS評分與HAMA評分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P<0.05),而帕羅西汀組則在治療4周時才有明顯改善(P<0.05),前者在同期明顯優(yōu)于后者(P<0.05);艾司西酞普蘭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但組間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結(jié)論強迫癥患者采取艾司西酞普蘭和帕羅西汀治療均有一定效果,安全性較高,但前者起效與療效更佳。
強迫癥;艾司西酞普蘭;帕羅西汀;療效;不良反應(yīng)
強迫癥屬于常見精神疾病,終身發(fā)病率為1%~3%,癥狀主要為反復強迫觀念與強迫行為[1]。研究認為本病發(fā)病常常和患者人格有關(guān),加上屬于慢性病程疾病,往往會合并多種其他精神癥狀或疾病,包括抽動、抑郁及焦慮等,除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外,還會給家庭與社會帶來嚴重負擔,需重視。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屬于治療本病常用藥物,改善抑郁與強迫癥狀的效果良好,我院針對常用的兩種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的療效與安全性進行比較,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本次研究共入選對象80例,全部為我院接診的強迫癥患者,入選時間2012-01—2015-10。入選患者均確診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中有關(guān)于強迫癥的診斷標準,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同時排除哺乳期、妊娠期、酗酒、嚴重器質(zhì)性病變、人格障礙等患者[2]。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2組各40例,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20~45歲,平均(34.2±2.9)歲;病程6~85個月,平均(33.4±5.7)個月。研究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20~48歲,平均(34.5±2.7)歲;病程6~83個月,平均(33.8±5.5)個月。2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艾司西酞普蘭組:采取艾司西酞普蘭治療,初始劑量為5 mg/d,之后根據(jù)病情于1周內(nèi)增量到10~20 mg/d。
1.2.2帕羅西汀組:采取帕羅西汀治療,初始劑量為20 mg/d,之后根究病情于1周內(nèi)增量到40~60 mg/d。
1.3觀察指標2組均連續(xù)治療8周為1療程,治療1周后實施療效評價,觀察臨床癥狀變化,記錄治療2周、4周及8周時耶魯布朗強迫癥狀量表(Y-BOCS)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評分及治療8周后臨床總有效率與不良反應(yīng),并對比分析。
1.4療效評價標準本研究療效評價以Y-BOCS評分治療前后降幅為標準[3]:痊愈:治療后降幅超過75%;顯著進步:治療后降幅50%~74%;進步:治療后降幅25%~49%;無效:治療后降幅不足25%??傆行?痊愈率+顯著進步。
2.1臨床效果比較2組患者治療8周后,研究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n(%)]
注:與對照組相較,*P<0.05
2.2治療前后Y-BOCS、HAMA評分比較艾司西酞普蘭組患者治療2周時Y-BOCS評分與HAMA評分相比治療前便有明顯改善(P<0.05),而帕羅西汀組則在治療4周時才有明顯改善(P<0.05),前者在同期要明顯優(yōu)于后者(P<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Y-BOCS評分與HAMA評分比較,分)
注:與治療前相較,*P<0.05;與對照組相較,#P<0.05
2.3不良反應(yīng)比較艾司西酞普蘭組主要有8例惡心,5例口干,1例出汗,1例頭暈,帕羅西汀組主要有9例惡心,6例口干,2例出汗,1例頭暈,2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不良反應(yīng)均為輕度可耐受,無需停藥或減藥,治療后便消失或緩解。
強迫癥是以患者頭腦中反復出現(xiàn)一些觀念、意向或重復做一些動作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神經(jīng)癥性障礙,臨床治療難度較大。研究認為強迫癥發(fā)病往往和遺傳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等有關(guān),但實際上具體的病因至今無確切定論,但一些資料中顯示強迫癥可能和腦內(nèi)5-羥色胺功能下降有關(guān)[4]。傳統(tǒng)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治療強迫癥有一定效果,但因受體選擇性不佳,但不良反應(yīng)較多,隨著研究深入,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治療本病也有不錯效果。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能使得5-羥色胺神經(jīng)元終端突觸前膜上5-羥色胺自身受體敏感性下降,從而抑制其再攝取,進而改善腦內(nèi)5-羥色胺功能,達到治療強迫癥的效果[5]。
本研究針對接診的80例強迫癥患者進行對照,分別采取艾司西酞普蘭與帕羅西汀治療。結(jié)果顯示,艾司西酞普蘭治療在2周后Y-BOCS評分與HAMA評分便有明顯改善,而帕羅西汀治療4周后才有明顯改善,同時同期比較艾司西酞普蘭治療均明顯優(yōu)于帕羅西汀治療(P<0.05);從總體臨床效果來看,艾司西酞普蘭治療高達85.00%,明顯高于帕羅西汀治療的75.00%(P<0.05);2組盡管均有輕度不良反應(yīng),但并不影響治療,患者可耐受,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艾司西酞普蘭主要是從西酞普蘭中剔除R對映體后僅含有S對映體的新型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能抑制5-羥色胺再攝取基本位點與異構(gòu)位點,從而達到更持久的抑制-5羥色胺再攝取作用,加上有一定選擇性,治療要明顯優(yōu)于西酞普蘭[6]。從本研究與同類研究來看,艾司西酞普蘭對緩解強迫癥引發(fā)的焦慮與抑郁癥狀也要明顯優(yōu)于帕羅西汀,且前者起效要比后者更快,分析原因可能在于前者有選擇性作用,在同類藥物中要明顯更高。此外,艾司西酞普蘭和帕羅西汀治療強迫癥均有輕微不良反應(yīng),如嘔吐、惡心、便秘、口干等胃腸道反應(yīng)及失眠與頭暈等癥狀,但對治療并無嚴重影響,基本無需停藥或減少用量,治療完成后自行緩解或消失。
綜上所述,強迫癥患者采取艾司西酞普蘭和帕羅西汀治療均有一定效果,安全性較高,但前者起效與療效更佳,值得推廣。
[1]陳曲亮,翁客華,王俊清,等.艾司西酞普蘭與帕羅西汀治療強迫癥的臨床療效研究[J].中華行為醫(yī)學與腦科學雜志,2013,22(3):196-198.
[2]梁頌游.艾司西酞普蘭和帕羅西汀改善強迫癥患者癥狀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5,18(4):489-490.
[3]展西友.艾司西酞普蘭和帕羅西汀改善強迫癥患者癥狀的對照研究[J].精神醫(yī)學雜志,2012,25(5):362-364.
[4]蒙曉廣.艾司西酞普蘭與帕羅西汀治療強迫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農(nóng)村衛(wèi)生,2014,11(z1):194.
[5]路廣義.艾司西酞普蘭與帕羅西汀治療強迫癥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中旬刊),2014,24(3):1 501.
[6]榮濤,張啟龍,孫娟娟,等.應(yīng)用艾司西酞普蘭治療強迫癥的臨床效果探析[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4,10(17):150-151.
(收稿2016-01-06)
R749.8
B
1673-5110(2016)17-012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