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
摘要:灌輸式教學方法在知識傳授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其自身和外在因素的影響,這一方法受到人們廣泛的質疑。灌輸式教學法作為歷史的產(chǎn)物,依然有其存在的實踐基礎,因此,應理性地對待它。在認識上,要厘清灌輸并不等同于強制灌輸,是屬于方法論意義上的方法;在實踐上,要找到其適用范圍,堅持教授與啟發(fā)、傳遞與疏導相結合。
關鍵詞:灌輸;教學方法;內在機制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09A-0028-04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國家《關于當前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的頒發(fā),素質教育便成為了新時期基礎教育的一項重大任務,而灌輸式教學方法作為“應試教育”的“寵兒”,必然首當其沖地受到了批判。然而,在一片罵聲中,灌輸式教學方法卻依然活躍在當今的學校教育中,人們也仍未探索出更加適合當前教育發(fā)展階段的教學方法。這一現(xiàn)象與人們沒能正視灌輸式教學方法有著莫大的關系。因此,能否理性而客觀地對待灌輸?shù)姆椒?,跳出其認識和實踐的誤區(qū),能否在反思灌輸方法的基礎上探索出其實施的新路徑,賦予其新的生機和活力,就成為了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任務,也是教學研究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灌輸式教學方法的概述
(一)灌輸?shù)母拍畋嫖?/p>
灌輸一詞在英文中是“inculcate”,源于拉丁文“inculcatus”,原指“用腳后跟踩進、壓進、印進”,后引申為“通過強式勸告或不斷地重復向一個人的頭腦中壓?。撤N東西),特別是指強迫性地教授一個原則、觀點或一種信念”。[1]而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灌輸則被解釋為“把流水引到需要水份的地方”,引申為對思想和方法的輸送。[2]可見,西方的灌輸從誕生之日起就具有強制性的特征,它更強調通過強制性的手段,讓對方接受一種原則、觀點或者信念。而在我國,人們對灌輸?shù)恼J識更多地側重于思想和方法的輸送過程。因此,就其概念來看,西方的灌輸更偏重性質上的描述,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強制性,而在我國,人們對灌輸?shù)睦斫?,更多地注重過程的描述而不是性質的限定。[3]然而,正是由于只注重過程的描述,使得人們在理解和操作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偏差,從而對灌輸?shù)睦斫夂驼J識過于西方化,將其等同于強制灌輸。[4]這也導致了“當前有一種德育立論,主張應從教育目的、內容和方法三個層次上全面‘否棄、‘拒斥灌輸”。[5]他們反對教育者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規(guī)范通過說服、規(guī)勸等方式轉化為學生的思想意識,也反對、排斥與灌輸內容不相容的德育內容,更是批判強制性的手段忽視了學生的個人意愿和學習的主動性。在他們看來,灌輸教育的核心是強制和服從,而不是創(chuàng)造和自主,是一種無視學生主體和無視人的教育。[6]基于此種認識的灌輸勢必被認為是教學過程中的痼疾,從而屢遭批評。
(二)灌輸式教學方法的特點分析
1.操作的便捷性
和其他教學方法相比,灌輸式教學方法更多強調的是知識的習得。師生的互動以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為主,而學生向老師提問的反向互動則很少。教學過程中也不需要特殊的相關配套設施和教學環(huán)境。教師只要掌握了需要講授的知識以及必要的言語表達能力就可以在普通的教室內完成教學活動,對教師能力的要求遠沒有其他教學方法的要求高。因此,這種教學方法操作起來十分便捷,這也是新手教師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2.傳播的高效性
灌輸式教學方法之所以能夠繼續(xù)屹立于課堂教學過程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高效的課程效率。教師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向學生傳授大量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這是其他教學方法所無法比擬的。和其他教學方法不同,灌輸式教學方法更加強調學生接受知識的速度和數(shù)量。因此,教師的主要職責就是系統(tǒng)地講授所要學習的知識。而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認真地聽講,盡量地理解教師所講授的知識。教師在講授之后再根據(jù)知識的難易程度以及學生的反應情況決定是否進行適當?shù)闹貜?,之后仍沒有掌握知識的學生既可以向教師、也可以向同學尋求幫助。這樣既保證了課堂教學的流暢性和整體性,又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學生通過習題的練習來鞏固課堂上所講授的內容。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一般不會被打斷。這樣,教師就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很多知識。相對于其它教學方法來說,灌輸法實現(xiàn)了知識傳播的高效性。
3.使用的廣泛性
灌輸式教學方法自其產(chǎn)生之日起,已經(jīng)過了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歷史,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已經(jīng)趨向穩(wěn)定和成熟。雖然存在諸多的問題,但它取得的教學效果還是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因此現(xiàn)實中,灌輸式教學方法并不像學界批評的那樣毫無價值,反而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仍廣泛地存在。這種廣泛性不僅體現(xiàn)在學科上,也體現(xiàn)在學齡段上。無論是智育還是德育,也不管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灌輸式教學方法仍以其顯著的效果得到了相當大一部分教師的認可,甚至青睞。尤其是現(xiàn)如今的考評體制下,教師們不敢、也不愿去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梢灶A見,在未來的若干年間,灌輸式教學方法仍會活躍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
二、灌輸式教學方法屢遭質疑的原因探析
近年來,灌輸式教學方法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批評和質疑,這其中既有灌輸法自身所固有的一些缺陷和不足,也有使用不當、社會對人才質量的要求提高等外在因素的影響。
(一)內在因素分析
1.忽視了教育實際發(fā)生的內在機制——同樣的教育在不同的個體身上效果不同
由于遺傳、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個體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不僅表現(xiàn)在智力方面,也表現(xiàn)在學習風格方面。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他們對教師教學方法以及風格的期望也不盡相同。并且,教師之間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不同的教師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同,他們自身表達能力也具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在具體的教育實踐過程中,同樣的教育在不同的學生身上必然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而灌輸式教學方法則忽視了這一內在機制,它將整個學生群體當作教育的對象,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一些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強,他們需要的是教師的及時指導、啟發(fā),而不是一味地接受“灌輸”。長期的灌輸不僅降低了他們的學習效率和興趣,最終還會使這類學生喪失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對于那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比較差的學生,灌輸法則很容易使他們成為所謂的“差生”。因此,灌輸式教學方法并不適合所有類型的學生,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做到因材施教,靈活地使用教學方法。
2.未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違背了學習的規(guī)律
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雖然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但是學習動機卻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學習動機適當,學習積極性高,學習行為也好,則學習效果就好;相反,如果缺乏學習動機,那么勢必不會有學習的積極性和良好的學習行為,學習的效果也不會理想。并且,學習動機又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他們共同決定著學生是否能持續(xù)地學習知識,其中內在動機強烈的學生更具有好奇心、上進心,他們學習起來更加主動、積極、獨立,往往能夠堅持不懈地進行學習,對挫折也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而外在動機往往是為了達到某種外在的目的,其產(chǎn)生的動力沒有內在動機持久、強勁。[7]可見,要想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不僅要給他們外部的刺激,使他們獲得外部的動機,更重要的是激發(fā)他們內部的學習動機。學生在教師的灌輸下,快速地掌握了大量知識,由此得到了教師的認可,產(chǎn)生了學習的成就感,從而獲得了學習的外部動機。而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機,就必須關照學生的興趣愛好。然而,灌輸式教學方法卻忽略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只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缺乏學習的長效動機,一旦遇到“灌輸”不成功的情況,就會產(chǎn)生厭學的狀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外部動機,更重要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使他們有學習的長效動機,只有這樣才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外在因素分析
1.教師理解和使用的偏差
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據(jù)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以期他們朝著社會的要求發(fā)生某種變化的活動。[8]其最終目的就是實現(xiàn)學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變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則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關鍵。而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其教學智慧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方法的優(yōu)劣以及教學效果的好壞。如果教師能夠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盡可能地規(guī)避其不足,從而發(fā)揮其最佳效能,則會賦予這種教學方法新的生命力。反之,則喪失了教學方法的內在優(yōu)勢,也達不到理想的教學目標。而灌輸式教學方法之所以廣受詬病,與教師的認識和使用偏差不無關系。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一些教師將灌輸理解為強制灌輸?;诖朔N理解的教師,必然強調自己的絕對權威,在課堂上完全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制地向學生灌輸思想和知識。這樣就使得人們對灌輸式教學方法產(chǎn)生誤解,將其等同于強制灌輸。
2.社會對人才質量要求的提高
新世紀以來,國際競爭越來越表現(xiàn)為以人才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對人才評判的標準也不再單單是掌握知識的多寡,而是要綜合考察學生多方面的能力。社會對人才質量要求的提高,迫切要求學校轉變觀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一方面,要保證學生的知識儲備。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學生掌握豐富的知識以及獲得知識的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而要滿足這些要求,之前的教學方法就顯得力不從心。另一方面,在足夠知識儲備的基礎上,要實現(xiàn)綜合素質的提升。其中,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則是學生的核心能力,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未來在社會中的競爭力和創(chuàng)造力。為了實現(xiàn)知識的掌握和綜合素質的提升,教師既要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又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實現(xiàn)多種教學方法的結合,從而發(fā)揮不同方法的教育合力。
三、 理性審視:總結與反思
(一)灌輸式教學方法的現(xiàn)實考量
近年來,灌輸式教學方法雖然飽受質疑,但是在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卻不乏其身影,究其原因,主要可以歸結為兩方面的因素:
第一,灌輸?shù)姆椒ㄔ谥R的傳授過程中仍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進入新世紀以后,素質教育逐步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成為了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方向。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人們開始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然而,就現(xiàn)今的教育體制而言,其評價體系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教師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標準依然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速度和程度。而教師通過灌輸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大量系統(tǒng)的知識。由此,不僅教師“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教學任務,獲得了較高的績效,學生在考試中也獲得了“理想”的成績。這在應試教育依然明顯的今天仍然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以致許多學校、教師、家長,甚至是學生,都始終不愿放棄灌輸式教學方法。
第二,灌輸?shù)姆椒ㄔ诘赖陆逃蛢r值觀教育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當今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價值多元的社會,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各種消極的價值觀充斥著社會。而學生的思想、價值觀都處于不成熟狀態(tài)或者變動的狀態(tài)之中,很容易被社會中的一些不良因素影響,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從而誤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因此,國家、學校、家庭都應該及早對學生進行正確的道德、價值觀教育。早期的兒童,由于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制約,缺乏邏輯思維能力和辨別能力,教師和家長要通過向學生灌輸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判斷是非的標準和方法,來防止學生出現(xiàn)價值觀混亂的情況。雖然灌輸式教學方法存在一些問題,也受到了一些專家、學者的批評,但它仍然在家庭和學校的德育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二)灌輸式教學方法的時代訴求
灌輸式教學方法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也是教育過程中使用時間最長、最具影響力的教學方法之一。它的形成和發(fā)展與一定社會條件下人們對知識、兒童、教學的不同認識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隨著人們對知識、兒童以及教學認識的改變,灌輸式教學方法也逐漸受到了人們廣泛的批評。然而,灌輸式教學方法的存在是有長期實踐基礎的。[9] 它不會因為人們的批判和否定而立刻改變或者消亡。因此,我們應當明確地認識到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是否維持或者廢除灌輸式教學方法,而在于如何跳出灌輸法的認識和實踐誤區(qū)。[10]
在認識上,一方面,要厘清灌輸并不等于強制的灌輸,二者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在我國,灌輸指一種思想、觀點以及價值觀的輸送。而強制灌輸則是指教育者借助強制的、非理性的方法迫使學生無批判地接受某種特定的思想、觀點以及價值觀,以達到禁錮學生思想的目的的教育或教學。[11]另一方面,要明確灌輸并不是指一種具體的方法,它更多的是一種指導思想、原則,是屬于方法論意義上的方法。因此,不能簡單地將傳遞、教授等同于灌輸。
在實踐上,也要積極探索灌輸教育實施的新路徑,不斷豐富灌輸方法的內涵,以賦予其新的時代含義。
首先,在兒童的早期,適當?shù)夭捎霉噍斒浇虒W方法,以培養(yǎng)兒童對事物的辨別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念。早期的兒童,大腦發(fā)育還不成熟,缺乏邏輯思維能力和辨別能力,無法獨立地去認識事物,辨別是非,而對外界卻又充滿好奇和求知的欲望。此時的兒童具有較強的可塑性,他們正是在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下,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家長以及啟蒙教師一定要抓好兒童這個關鍵時期,不斷地向其灌輸判斷是非的標準與方法,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其次,堅持教授與啟發(fā)、傳遞與疏導相結合的原則。灌輸式教學方法之所以廣受詬病,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以及認知規(guī)律,進行單方面的輸送。因此,在今后的教育實踐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知識體系的特點以及教育對象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靈活地運用灌輸式教學方法,在教授中啟發(fā),在傳遞中疏導。
參考文獻:
[1]韋納,辛普森.牛津英語詞典[Z].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1989:832.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xiàn)代漢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369.
[3]遲希新.道德灌輸?shù)恼J知心理學釋義[J].教師教育研究,2004(1).
[4]張寧娟.論灌輸在道德教育中的意義及其實現(xiàn)[J].教師教育研究,2004(1).
[5]孫喜亭.德育要拒斥任何意義上的“傳遞”、“灌輸”嗎?[J].中國教育學刊,2000(5).
[6]王嘯.德育教育中灌輸?shù)膶嵸|及其根源[J].教育評論,1998(2).
[7]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3-194.
[8]馮建軍.教育學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51.
[9]郭法奇.灌輸式教育:從懷疑、批判到否定——20世紀西方教育的最大變化[J].比較教育研究,2004(11).
[10]李桂娟.灌輸法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xiàn)[D].濟南:山東大學,2007:8.
[11]李菲.重釋灌輸?shù)膬群蛯嵸|[J].教師教育研究,2004(1).
責任編輯:丁偉紅
Abstract: The teaching method of incul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moral education. However,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both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it is wildly suspected. But as the product of history, the teaching method of inculcation has its practical basis. So we should deal with it rationally. We should clarif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culcation and forced inculcation. Also, we should realize that inculcation belongs to the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Besides finding out the scope, we should combine teaching with enlightening, and combine transferring and canalization in practice.
Key words: inculcation; teaching method; internal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