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劉筠
摘 要:華裔美國文學是屬于美國文學大范疇下的一種少數(shù)族裔文學,它是一部中美文化的碰撞與融和史,“文化認同”是華裔美國文學百年以來亙古不變的焦點問題,是漂泊在異國他鄉(xiāng)的華人及其后代對中美文化、文化身份、民族地位的得與失所表現(xiàn)出來的矛盾與沖突。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融過程中,華裔美國作家不斷構建自我身份,尋求自我超越。
關鍵詞:華裔美國文學;文化認同;文化身份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6--01
自20世紀以來,美國文學中所涌現(xiàn)的大批華裔作家從不同的視角反映了華裔在不同時期的生存狀況和價值觀,作品中的主旋律始終圍繞著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及對文化身份的不斷追尋。本文分析了華裔美國文學各時期極具代表性的作家在文化身份認同中的態(tài)度,細數(shù)美國華裔不斷構建自我身份,尋求自我超越的文化身份的變遷。
一、文化身份的迷茫
19世紀中葉的“淘金熱”引發(fā)了華人移民潮,隨著“淘金夢”的破碎,華裔面臨著各種種族歧視和不公正待遇。這個時期,具有華裔血統(tǒng)的水仙花利用手中之筆為華人的遭遇鳴不平。她筆下的華人不再是同時期白人作家筆下的異教徒,而是會說謊,但又友好、可愛,忠誠且善良的人。水仙花不僅客觀地描述了華人的真實心理,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成為連接東西方文化的橋梁,從而開啟了華人文化身份訴求的嘗試。
在二十世紀中期到七十年代期間,作為第二代移民的華裔美國作家多數(shù)選擇了拋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崇尚美國主流社會價值體系的態(tài)度。向何種文化認同,此段時期多數(shù)作家的天平發(fā)生了傾斜:作品中的華裔為了在美國立足,割舍了自己的中國文化身份,試圖通過隱忍謙讓的“臣服”姿態(tài),來得到躋身于美國主流社會的機會。劉裔昌的《虎父虎子》及黃玉雪的《華女阿五》是這階段較為典型的此類作品。當時的華裔對文化身份的認同處于困境與迷茫階段,他們強烈認同美國文化,做出了與自己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決裂的尷尬抉擇。
二、文化身份認同危機
20世紀60年代的“民權運動”和“泛亞運動”喚醒了華裔對自身權利的追求及對文化身份的歷史、現(xiàn)狀以及未來的思考,期間,文壇上出現(xiàn)了一批較有影響力的作家,如趙健秀、徐忠雄、湯亭亭、譚恩美等。
置身于美國主流文化與華裔少數(shù)民族文化下的美國華裔,雙重文化背景下的尷尬境地使他們對自己的文化身份既迷茫又帶有迫切的危機感。一些作家竭力反對為求得認可,而對白人文化奴顏婢膝的態(tài)度。他們恪守中國文化傳統(tǒng),弘揚中國民族精神,作品中蘊含著難以割舍的中國文化情結。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作家趙健秀的作品猛烈抨擊了白人主流文化強加給美國少數(shù)華裔的偏見和歧視,他主張華裔作家應樹立基于中華民族文化的男性英雄傳統(tǒng),改變美國東方主義文化中對華裔男性形象的扭曲。同時期被趙健秀詬病的女作家湯婷婷的作品代表了其對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華裔的文化身份定位:美國人,完全的否定“中國人”身份,但在創(chuàng)作中又不可避免地傳承了中國文化,游離在“中國身份”與“美國身份”之間的“雙重邊緣”心態(tài)。湯婷婷的方式是利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資源來構筑獨特的美國身份,將美國文化和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融合在一起,以體現(xiàn)美國華裔在物質和精神上的尋求和探索。與湯婷婷相似,另一美國華裔女作家譚恩美也堅持自己是美國人,不是中國人。置身于特定的美國文化土壤中,即便成長在美國,依然保留了原有的中國文化根須。雙重文化的差異所產生的矛盾、困惑、焦灼不僅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也呈現(xiàn)在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關系或人與社會沖突的每一處情節(jié)設計中。譚恩美的《喜福會》中所描述的生在美國,長在美國的第二代華裔已經(jīng)是徹徹底底地美國化的一代,與母親的意見分歧、事業(yè)和愛情上所遭受的挫折、處于中美兩國“邊緣文化”之間的尷尬等均折射出中美文化在精神層面的沖突和碰撞。
作為20世紀后期移民文學代表的華裔美國文學具有雜交性、混雜性,上述幾位華裔美國作家有著幾點共同之處:一方面,他們自認為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另一方面,先祖的歷史、難以割舍的中國文化使他們認識到自身的尷尬處境。為了在美國能夠尋找生存之道,他們嘗試不斷挑戰(zhàn)和顛覆主流文化,繼續(xù)追問華裔美國人的身份問題。
三、文化身份的超越
進入20世紀90年代,華裔美國文學作家中有股力量主張淡化文化身份的界定,消解文化身份的對立,任碧蓮就是其中的代表。其成名作《典型美國人》以一個美國華裔的全新角度反映了華人適應美國的艱難,而第二部小說《夢娜在希望之鄉(xiāng)》充分體現(xiàn)了淡化族裔性的策略:淡化不同于同化,相反意味著更多的選擇。她在小說中徹底超越了華裔作家長期以來孜孜以求的“文化認同”主題,打破了白人主流社會和華裔的二元對立,認為主動選擇可以超越原先的血統(tǒng)和環(huán)境所限,從而重構專屬于自己的獨特的華裔身份。
歷經(jīng)百年的華裔美國文學,從水仙花和劉裔昌到趙健秀、湯亭亭和譚恩美,再到任碧蓮等,不同階段的華裔作家對文化身份的執(zhí)著探尋體現(xiàn)了他們身上承載了太多的非文學的重擔。華裔作家不斷思索并探究文化身份認同,構建自我身份,尋求自我超越。在后現(xiàn)代多元文化共存,消解中心話語與邊緣話語對立的大背景下,正確的態(tài)度應該是辯證地看待文化身份,促進各優(yōu)秀文化間的平等交流,賦予文化認同新的價值內涵。
參考文獻:
[1]程愛民.美國華裔文學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陸薇.走向文化研究的華裔美國文學[M].中華書局,2007.
[3]朱振武.美國小說本土化的多元因素[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