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事兒沒辦好叫“砸鍋”。人們?yōu)槭裁催@么說,“砸鍋”最初指的是什么,它是因何而來?
“砸鍋”一詞源于戲曲行業(yè),是戲曲界的行話。在戲曲表演中,經常出現(xiàn)不同劇種的演員同臺演出的現(xiàn)象,人們稱這種現(xiàn)象為“兩下鍋”或“三下鍋”。這里的“兩”和“三”指的是兩種和三種;“鍋”自然指的是戲曲。“兩下鍋”或“三下鍋”指的就是不同劇種同臺演出的表演形式。采取這種演出方式,并不是說各種戲曲雜糅在一出戲中演出,而是各戲種獨立出演,保持自身戲曲風格,同臺不同戲。
在戲曲發(fā)展過程中,“兩下鍋”“三下鍋”的現(xiàn)象是比較常見的。通過這種形式,曲藝藝人們可以相互吸收借鑒其他戲曲流派的表演長處,完善自身戲曲的不足。因而,“兩下鍋”“三下鍋”被視為戲曲界技藝交流合作的一項重要手段。
不同于上述表演形式,戲曲界還有另外一種“兩下鍋”。它是將兩種戲劇風格融為一場戲劇中,即同一出戲劇中,前半場用一種曲風演出,后半場用另一種曲風演出。像這樣的“兩下鍋”比較有名的戲曲有:京派名家梅葆玖與豫劇名家馬金鳳合演的《穆桂英掛帥》,京劇藝術家楊春霞與昆派藝術家蔡正仁合演的《桃花扇》,京派李宏圖和漢劇李仙花合演的《蝴蝶夢》等。這種演出形式并不常見。由此,戲曲術語中又衍生出了“鉆鍋”一詞,指的是曲藝演員臨時替代別的演員出演其他戲種角色。
隨著曲藝被廣大國人接受,戲曲行業(yè)的一些行話也在大眾中流傳開來。“砸鍋”開始指戲劇演出不成功,戲曲演員被觀眾喝倒彩,后漸漸引申為做事情失敗。如今,人們早已經淡出了它在戲曲中的內涵,而專指事情辦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