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蓉
【摘 要】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堂教學的模式在逐步發(fā)生轉變。教與學是一對相輔相成的關系,如何讓學習成為學生自主的需要和活動?如何讓學習真正地發(fā)生?筆者在進行新課改的實踐過程中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在數(shù)學教學中抓住“質疑”這個關鍵點,從創(chuàng)設平等的學習環(huán)境,形成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積極評價學生的質疑,把握學情和教材、創(chuàng)設質疑點這四個維度簡單闡述了對學生數(shù)學學習能力的提升、興趣的激發(fā)、態(tài)度的引導等方面進行的有效嘗試。
【關鍵詞】 質疑能力 平等 合作
人們常把一個人有知識說成“有學問”,這既表達了一個人的學識很高,也說明了一個人的治學方法和精神。知識既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我為什么會想到細細品讀這么熟悉的詞兒呢?這是因為在從教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學答”的本領逐步替代了“學問”的精神,而這又完全有悖于孩子好問的天性。如果教育不符合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也不符合教育規(guī)律,那么教出來的孩子會還給我們什么呢?
反思“學生為什么不會質疑了?”這個問題,主要原因有兩個。其一和我們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有關,教學中教師多偏重于教會學生。從應試的角度看,“填鴨式”的教學對學生快速接受知識、形成技能確實有效,所以我們多半采用師生問答的“打乒乓球”課堂教學模式;而且教師的精心備課,使得學生順著教師預設的“腳手架”學習,很少會出現(xiàn)質疑點。其二,也正因為教師的教學預設過于充分,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逐步引導,層層深入,往往沒有了讓學生追問和深思的空間,因此好問的天性在不知不覺中被泯滅。課堂教學的預設展現(xiàn)的是教師的智慧,而學生的質疑能力也慢慢地弱化,這就像“溫水煮青蛙”一樣。帶著這樣的思考,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時常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時常留心學生可貴的質疑之處。
我在蘇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第十冊《找規(guī)律》單元教學時,在一次作業(yè)中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班上的孩子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禮堂里,一排16個座位。小紅、小梅想坐在一起,不考慮她們的左右順序,在同一排有( )種不同坐法。”
粗看題目,這是《找規(guī)律》單元中很典型的一道練習題,有孩子很快會想到題目中兩個女生的座位,既可以是小梅在左邊,小紅在右邊;也可以是小紅在左邊,小梅在右邊,題目中沒有限定兩人的座位順序問題,那么兩種情況都得考慮,列式為(16-2+1)×2=30種。可有的孩子不這么認為,既然不考慮她們的左右順序,那又何必乘2呢?所以答案是15種。答案到底是30種還是15種呢?這場討論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僅點燃了孩子們質疑的精神,也讓我對質疑所產(chǎn)生的教學生長點做了深入的思考。
問題由孩子們自己提出,爭辯的過程也非常自然。在孩子們的爭辯中,我只做一個“旁觀者”,看著他們從“答案到底是30還是15?”開始討論,繼而研究了“不考慮她們的左右順序”的含義,再質疑“不考慮”到底需要不需要乘2,直到最后他們自己研討出正確的結果??粗⒆觽兠婕t耳赤的爭辯,據(jù)理力爭的態(tài)度,我仿佛看到的是一顆顆勃勃生長的種子,旺盛而堅強,這是一次質疑所賦予孩子們神奇的力量。在這場討論的過程中,作為教師,我是孩子們學習的伙伴,適時參與討論,但絕非主導,然而孩子們對于這個問題的研究卻比以往很多題目都要深入,這來源于他們自己真正的需要,對知識的探索,不需測驗,我也知道他們對“不考慮她們的左右順序”的含義已經(jīng)銘記在心,教學效果也出奇的好。
反思這個討論過程,如果沒有孩子們對答案的質疑,也就不會引發(fā)全班對“不考慮”這個關鍵詞的激烈研討;如果沒有孩子們的質疑,也就沒有機會把解決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如果沒有孩子們的質疑,也就不可能讓每一個孩子都充分參與到問題的解決中去……一次可貴的質疑,讓我看到了教學中的希望?;谶@樣的發(fā)現(xiàn),我嘗試在教學中尋找合適的質疑點,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讓他們自主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真正做到有學有問,有學問。那我們應如何在教學中尋找合適的質疑點呢?
一、 創(chuàng)設平等的學習環(huán)境
教師要改變“權威”的形象,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把話語權交給孩子們,遇到問題時大家研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有質疑的機會。課堂上,如果教師能有退到孩子身后的時候,有將課堂還給孩子的勇氣,那學生就會把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疑難問題都提出來。
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教師在備課伊始,首先要對于每節(jié)課的知識點中學生可能存在的生長點、質疑點、發(fā)散點等進行認真的思考和準備,這樣才能保證課堂上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其次,教師要思考如何鼓勵孩子積極地思考問題,如何引導學生研究問題,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和研究問題的過程等。過去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擔心孩子是否學會,一遍一遍反復地“炒飯”,這必然會在某種程度上偏離、忽視學生的學。如果學生在課堂學習,師與生之間、生與生之間總能順暢地交流,教師只是學習過程的參與者、擺渡人,那么每一個學習者都能投入進去并能有收獲,也就能帶來開放、安全、智慧的學習環(huán)境。
二、 形成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
在班級中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逐漸改變師生間“打乒乓球”式的單一問答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應適當做一做排球場上的“二傳手”,讓隊員間能有效地互動起來,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
通常情況下小組合作學習時,組員間按照一定的順序合作學習,例如四人小組形式,可以是順時針或者逆時針轉圈發(fā)言,這樣能保證合作的秩序和有效性。然后再進行全班的匯報和交流,通過某一組的匯報,圍繞著某一個問題展開全班的研討。以四年級《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為例,課堂上在研討三角形內角和的環(huán)節(jié)中,由一個小組匯報,全班討論學習:
生1:我是用量的方法來證明的,你看(實物投影展示),我通過量角發(fā)現(xiàn),∠1是50度,∠2是60度,∠3是70度,所以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其他學生質疑:你畫的是一個銳角三角形,直角和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也是180度嗎?
生2:我來補充,我分別畫了三種三角形,也就是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各一個,我通過測量,發(fā)現(xiàn)它們的內角和都是180度,所以我認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
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讓每一個孩子們表達、傾聽、思考、質疑的機會更充分,當孩子們形成習慣之后,教師不用擔心他們沒有問題,也不用擔心他們不會解答,在筆者所在的學校里,課堂上學生之間熱火朝天的學習景象比比皆是。
三、 積極評價學生的質疑
恰當?shù)脑u價起著導向與促進作用。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質疑的情感、態(tài)度、表現(xiàn)等及時進行恰當?shù)脑u價。學生的質疑一定存在差異,而初始階段教師需要鼓勵的是質疑精神,只有教師做出合理的評價,并且對有思維含量的問題用作課堂教學的生成點,成為課堂教學資源時,才能既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促進學生質疑水平的不斷發(fā)展和提高,從而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敢于大膽提問,不斷激發(fā)質疑的熱情。
除教師的評價外,小組內學生的相互評價、組組間的相互評價以及學生的自我反思都屬于評價的范疇。積極的評價不僅能從心理上讓孩子體驗到成功感和自我滿足感,而且對于研究問題的深度、研究問題的方向以及通過同伴之間的相互碰撞所產(chǎn)生的智慧都有積極的意義和效果。
四、 把握學情和教材,創(chuàng)設質疑點
有人覺得課堂上的質疑點可遇而不可求,其實不然。雖然教材的內容固定不變,但是教師合理利用和組合教材至關重要。雖然學生年紀小,但每一個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經(jīng)驗各不相同,所產(chǎn)生的疑問之處也各不相同。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有意識地把握其中知識的核心,這其實也是一種對教材的研讀和對學生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設出合理的質疑點。過去的教育者總認為學生學習的起點是一張白紙,忽視了學生個體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經(jīng)驗的積累,尤其是課堂上學生思維出現(xiàn)了停頓、陷入困惑時,教師會替代學生思考,或者讓能力強的孩子替代。我們如果把知識的起點定在低位,那孩子的質疑能力必然發(fā)展緩慢,或者出現(xiàn)倒退的現(xiàn)象;如果把知識的起點定在高位,也不能達到發(fā)展孩子思維的目的。我們如果能根據(jù)教材和學生的需要整合學習內容和設計研究的問題,那就使得學習有了針對性,也就會自然產(chǎn)生質疑。
任何一種學習都是學習者的一種自我建構,數(shù)學學習也不例外,如果一直保持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我們教會了知識卻無法收獲一個會思考的學生。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睆纳衔牡陌咐梢钥闯?,孩子們通過自我學習、小組合作、全班交流和討論等形式,始終都是學習的主動者,無論是表達、討論、辯論、質疑……在這個動態(tài)的學習過程中,在班級努力營造的積極的“學習場”里,孩子們不僅獲得知識,也提高能力,并且孩子們的情感體驗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這種學習的效果遠遠大于教師單純的教授,而當這種愛質疑、愛辯論的習慣在班級中形成氛圍,當孩子們懷著濃濃的興趣研究數(shù)學的時候,那他們學習數(shù)學還有什么困難呢?
從古至今,課堂教學永遠有著無窮的魅力,我們汲取著賢者的智慧,讓我們的教學尋到根基;我們也在不斷尋找優(yōu)化課堂的“鑰匙”,讓學生從質疑處起航,緩緩駛向學習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