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課程基地,裹著教學改革前行

      2016-11-01 09:24馬斌
      江蘇教育 2016年14期
      關鍵詞:課程基地教學改革

      【摘 要】江蘇基礎教育課程基地建設工程的實施帶來了教學變革,轉變了人才培養(yǎng)模式,創(chuàng)設了新的教學環(huán)境,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成長與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然而各課程基地發(fā)展的不均衡,基地建設的深入與使用不夠,以及對基地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的探索研究還需要完善,是目前面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在思想認識上,要提高新的更高境界;在學科開發(fā)上,要追求學科的專業(yè)深度;在使用見效上,要突出長期的對比分析;在合作交流上,要開展多種形式的聯通共享;在開放建設上,要廣泛集聚社會文化資源;在后續(xù)發(fā)展上,要注重深化創(chuàng)新引領。

      【關鍵詞】課程基地;教學改革;學習革命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32-0011-05

      【作者簡介】馬斌,江蘇省教育廳基教處(南京,210024)處長。

      2011年4月江蘇省率先在全國原創(chuàng)性地啟動了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建設,此后的初中、小學相繼開啟了課程基地建設,隨即幼兒園開展課程游戲化建設。經過5年的實踐,“十三五”全省繼續(xù)推進基礎教育課程基地建設。課程基地從沒聽說、不知道到認識了、參與了、實踐了、見效了,終于成為前所未有、影響未來的基礎教育的重大創(chuàng)見。

      一、課程基地開辟了基礎教育新疆界

      課程基地是江蘇省的教育創(chuàng)新之舉,是新型的教育平臺,包括硬件和軟件兩方面,為改變教學形式創(chuàng)造了鮮明的教學環(huán)境,圍繞提升科學素養(yǎng)開設多樣化的校本課程、實施國家課程校本化。課程基地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學習場域,為教師成長提供了平臺,開辟了基礎教育的新疆界。

      1.教學變革,找到了做中學習的支撐點。

      弘揚學科實踐精神。根據教育的特點和時代需求,以基地提煉學科宣言或精神標桿,并營造學科氣場。如江蘇省蘇州市昆山中學聯系學校實際,提煉和確定了顧炎武思想課程基地的基本理念,即一是社會責任,以顧炎武高度社會責任意識為基點,培養(yǎng)師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歷史使命感;二是文化自信,通過顧炎武思想課程基地,滲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師生的文化自信;三是學行合一,以顧炎武“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實踐與學習緊密結合的精神增強師生學行結合的意識;四是工匠精神,以顧炎武精益求精、鍥而不舍和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為載體,培養(yǎng)師生治學和實踐的精品意識。這些注重以生帶學、重視實踐的理念既有必要,又科學可行。

      建立改革教學方式的載體平臺。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著名作家博爾赫斯說:“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苯K省錫山高中則是把天堂搬到了離學生最近的地方。為建設好人文課程基地,全校每間教室創(chuàng)設了單獨的班級書房,配備工具書,擺上學生自己從書店里選來的近五百種圖書,定期更換,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便利的閱讀支持;同時在原圖書館改建了典藏館、國學館、西學館、百年語文教材展覽館、實驗劇場、演講廳、辯論廳、淺閱讀區(qū)等多個功能館;依托馮其庸學術館的學術支持開出“國學”課程、引進“哈佛演講與辯論”等課程,還自主開發(fā)出了“經典話劇體驗”“新詩吟誦”“問·答”“傾聽”等多種活動體驗式課程,在豐富課程類型的同時,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了學生的精神成長。長有以來,素質教育、教學改革難有實質性的突破,關鍵就在于缺少應有的載體和平臺。

      改變人才培養(yǎng)模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把整個社區(qū)作為基本的課程空間,通過課程基地建設,將附近的本地文化資源都收納為學生學習的資源,為學生的社區(qū)學習、社區(qū)實踐、社區(qū)服務和研究性學習拓展了空間,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2.教師發(fā)展,找到了專業(yè)創(chuàng)造的發(fā)力點。

      長期以來,基礎教育在課程建設上著力較多,但比較而言,在學科建設、專業(yè)創(chuàng)造上相對不夠,而課程基地建設,通過教師專業(yè)團隊,則對學科開發(fā)提供重要的空間。南京市十三中2011年成功申報“江蘇省語文學習實驗課程基地”后,從理念構建、教學環(huán)境、互動平臺、課程資源、學習方式、專業(yè)發(fā)展等方面入手,彼此支撐,互相滲透,逐步形成了師生共同發(fā)展的課程文化。通過理念構建,使課程建設轉型升級。學校圍繞學科課程基地建設,開展了一場“技術化課改”的新嘗試,旨在創(chuàng)設新型教學環(huán)境,突出多元和創(chuàng)生;研究核心內容建模,突出思維和實驗;創(chuàng)立新型學習平臺,突出探究和合作;開發(fā)優(yōu)質課程資源,突出實用和研發(fā);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突出研究和協同;探尋創(chuàng)新教育路徑,突出實踐和創(chuàng)新。為了突出課程基地建設的專業(yè)性、專家性、專門性,學校改變教研組織結構和管理方式,把教研組、教研活動、名師工作室搬到課程基地,讓教師和課程基地一起成長,實現教師職業(yè)生活的集體轉身。學校成立了35人組成的課程專家組具體指導基地建設。教師們邊實踐、邊反思,提高了對教學規(guī)律的理解和認識,構建了富有職業(yè)理想的專業(yè)生活。這種對教學實踐“小思考”“小探索”,因勢利導使“個人見識”放大成為“小眾共識”,最終成為“團隊常識”,成為學科組的教學財富,學校先后已出版了11期《基地建設簡訊》和兩本專著。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由強制的“外鑠”轉為自覺地“內發(fā)”,增強了職業(yè)認同感和學科的尊嚴感。課程基地建設,特別是學科方向的細分,更促使教師專業(yè)開發(fā)上下工夫、見能力。據統(tǒng)計,“十三五”僅高中課程基地圍繞語文就生發(fā)出如儒經典、詩歌、數字化語文等23個語文類多方向的課程基地。

      3.質態(tài)優(yōu)化,找到了學科文化的創(chuàng)新點。

      課程基地建設的首要任務是“創(chuàng)設具有鮮明主題的教學環(huán)境,讓環(huán)境來改變師生學習方式”。學科物化形態(tài)的硬件建設,成為改變中小學傳統(tǒng)行業(yè)業(yè)態(tài)的重要渠道,成為學科質態(tài)的“形象工程”。江蘇省常州中學生物課程基地的硬件建設包括“基于數字化平臺的選擇性學習課程資源以及五室二館一園等校內實踐基地和若干校外實踐基地場所”。具體包括一個數字化學習網站和細胞實驗室、分子生化實驗室、微生物實驗室、生態(tài)實驗室、組織培養(yǎng)室、模型制作體驗館、農業(yè)體驗館、遺傳實驗園等。添置了系列顯微鏡(數碼、倒置、相襯、熒光)、凝膠成像分析儀、PCR儀、電泳圖譜觀察儀、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化學元素分析儀(進口)等高端科研儀器。校外實踐基地包括紅梅公園、市污水處理廠、中華恐龍園、常州制藥廠、常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常州三勤生態(tài)園等。校內外有機結合,形成學科文化建設的創(chuàng)新空間。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全省高中課程基地建設前三年,就新建學科專用場、館等893個,建筑面積13.5萬平方米。專業(yè)化的學科質態(tài),日益改革著基礎教育的業(yè)態(tài)環(huán)境。

      4.學力提升,找到了主動學習的興趣點。

      課程基地的建設使教育成為一個點燃學生思想的火把。江蘇省泰州中學學生說:從小學數學都是在黑板上,是平面的,在實驗室里就感到數學是立體的,在腦里建成一個三維空間;數學家的哲學思維啟發(fā)我們多方面思考問題,使我們學習更有信心;做一題目是一個原理,擺弄一個東西可能是幾個原理,領悟一分勝過高考幾分;高考數學200分,很有壓力,感到枯燥,但自從去了數學體驗中心,感到數學很有興趣,如九連環(huán)等;現在體會到,學數學不是死記定理,而是要尋求規(guī)律,等等。

      江蘇省錫山高中的“想像·創(chuàng)造”課程基地則秉承著“設計是現代技術的修辭學”的理念,引入高校的建筑、服裝、工業(yè)設計相關專業(yè),構建新的課程結構,建設了創(chuàng)造工坊、創(chuàng)客空間、機器人設計室、電影工坊、工業(yè)設計室、服裝設計中心等場館。借鑒科技孵化器流程,采用項目制課程實施模式,學生手腦并用,學思結合,讓想像落地,把奇思妙想創(chuàng)制成手中作品。課程基地涌現出了一批小創(chuàng)客,謝超、彭昌禹等學生先后榮獲科技創(chuàng)新類比賽全國一等獎,謝超的成果《基于航位推算法定位與深度優(yōu)先遍歷的未知環(huán)境遍歷系統(tǒng)》榮獲全省高中唯一的“江蘇省人民政府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培源獎”。學生的話語,學生的行動。每個課程基地的實踐都充分說明,課程基地激活了學生學習。

      5.建設視野,找到了開放共享的生長點。

      一是學校之間的開放。“共享平臺”是建設任務的核心概念之一?!盎亍北旧砭桶椛涞墓δ埽扔行葘W科之間的輻射,還有學校之間的輻射,從全省的建設實踐看,幾乎所有已建和在建的課程基地,都已建設了供學生共享學習的網絡化平臺。在網絡技術高度發(fā)達的當代社會,任何一個學校的學生都可能借助于共享平臺,共享其他學校的學習資源,加入到其他學校的特定主題的學習當中。全省278個高中課程基地向全省學生開放,當代環(huán)境下課程社會化的實踐得到了極大的豐富。

      二是學校與社區(qū)的聯系。在基于社區(qū)設計課程、實施課程方面,課程基地建設的探索異常豐富,大體已經形成幾種模式:一為從社區(qū)環(huán)境中選擇建設內容,組織學生探索、弘揚地方文化,參與地方建設,改善社區(qū)環(huán)境;二為在社區(qū)環(huán)境中拓展學習資源,擴大“課堂”的空間范圍;三為在社區(qū)環(huán)境中增加教學指導的力量,讓“教師”的角色得到重新定義。

      三是學校與高校和專門機構的協同。普通高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協同設計課程方案,共同培養(yǎng)高中學生,對于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轉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很多地方在這一領域已經做出了成功的探索。江蘇普通高中的課程基地建設為高中學校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協同培養(yǎng),打開了一個重要的通道。從實踐情況看,高中需要培養(yǎng)人才,高校需要發(fā)現人才,相互協同已經成為雙方之間的共同需求。省淮陰中學可謂高中、高?!半p高”合作的典型。

      6.全面推進,找到了上下聯動的切入點。

      課程基地建設的最大特點,就是“上行下效”“以點帶面”,省里通過頂層設計、明確要求、組織答辯、加強指導、經費支持、檢查督導等,具體指導全省課程基地的建設,各市縣具體部署落實,學校則具體實施,建成了“省級主導,市縣主推,學校主干”的“三主”特色網絡。省教育廳明確,從2016年起,要在全省形成校、縣、市、省的課程基地建設的四級網絡。省天一中學等都在積極規(guī)劃,全面構建學校課程基地的整體建設。

      二、課程基地建設面臨的問題及成因

      雖然全省高中課程基地建設至今已進入第六個年頭,有近一半的高中學校有了確定的課程基地項目,各地各校也在主動、積極、科學地總結和探索課程基地建設的做法、經驗,但是課程基地畢竟是個新生事物,至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發(fā)展差異在認識,均衡不夠。

      經過“十二五”課程基地建設,大家從不知道、不了解,到現在的普遍推開,各地各校發(fā)展態(tài)勢不一,表現為三類,一是部分學校在建設課程基地過程中嘗到甜頭,并在建設中不斷研究、探索、創(chuàng)生和豐富課程基地,做到主動發(fā)展,不斷開創(chuàng)課程基地建設和教學改革的新天地。有的學校甚至提出來,不需要省里的經費支持,學校主動建設,只要省教育廳能給學校自主建設的課程基地參加省驗收認可的機會。二是相當一批學校都做起來了,但還不夠深入,項目建設還需要繼續(xù)深化、豐富、拓展、提升、出效。三是極少數學校,對項目不夠理解,項目進展較慢,甚至個別學校就是為了“名”和“利”而爭取,而從改變教學方式、改變學習方式、改變知識呈現方式考慮較少,他們總覺得還是圍繞高考做題,可能更利于提高學生高考的升學率。

      2.水平差異在能力,深入不夠。

      總體上講,各校還需要進一步根據省教育廳、財政廳規(guī)定的課程基地的六大建設內容去深化。一是硬件建設表現力不夠。如何緊扣課程,將所建學科特質,既能物化、物態(tài)、物型的表現出來,又切合孩子成長需求的特性,緊緊圍繞課程教學內容做深、做透,還遠遠不夠。不少課程基地的硬件建設,觀賞性多于實踐性,知識性多于體驗性,陳列性多于互動性。有的幾乎等于普通的展覽館,缺少應有的教學實施場景和場境。而體驗、互動、探究是課程基地建設的重要特點和優(yōu)勢。二是深入教學的改革深度不夠。課程基地建設既應重視實驗室、演示廳等硬件建設,又應重視教學改革、師資隊伍、運行機制等軟件建設,在實施建設中應軟硬并重,避免重硬輕軟。但在建設和使用過程中,如何真正發(fā)揮課程基地在教學改革中的推進促進作用還不夠,在隊伍建設上,不僅學科開發(fā)的教師少,而且與專業(yè)相關的各方面的技術教師也較少。三是在資源開發(fā)中缺少系統(tǒng)性。如在課程資源上,往往等同于編資料和寫教材,對學科鏈的系統(tǒng)開發(fā)和建設還不夠。

      3.特色體現在“基地”,使用不夠。

      課程基地的建設,與以往教學改革最大的不同,就是在“基地”,就是搭建改變課程實施、改革學生學習、實施素質教育的新平臺。從所建的中小學課程基地看,所有項目學校都是十分重視基地與課程的結合,發(fā)揮其載體、杠桿的作用,總體上看,不同學段的課程基地深度開發(fā)也體現了學段特點和學生成長的需求,日益體現出不同的作用和影響。不同層次學校中,以高中課程基地影響最大開發(fā)最深,初中課程基地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和學校整體水平的提高最明顯,小學課程基地的文化特色最為明顯。但也有一些學校,對基地的使用不夠,尤其是學科課程基地如何切入教學進度,高強度利用還不夠。

      4.效果差距在探索,研究不夠。

      課程基地是江蘇教育的原創(chuàng),前無古人,需要不斷探索研究的內容很多,通過理論創(chuàng)新進一步指導現實實踐,通過實踐總結進一步豐富理論。幾年來,從小學到高中,許多學校都結合項目的論證、申報、答辯、實施、總結,加強了對課程基地的理論研究、理性思考,一批成果獲得了國家、省、市、縣的科研和教學成果獎,但從總體上看,普遍的研究還不夠,深度的研究還要進一步加強,課程基地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有待進一步完善與深化,亟需構建有效的共享交流、專業(yè)指導機制,整體提升學校項目建設的深度。以課程基地建設為依托,通過系列措施持續(xù)改變普通中小學教育的整體生態(tài)與教育文化還不夠。

      三、不斷推進課程基地的深度發(fā)展

      課程基地建設誕生至今才是個6歲的幼兒,未來的路仍然很漫長,需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不斷持續(xù)、科學、有效地推進。

      1.在思想認識上,要堅持不斷提升。

      課程基地建設不是為了項目而項目,更不是做個樣子、擺花架子、落個名分,而是要根據國家教育改革的要求、世界教育發(fā)展的前沿理論、地方教育創(chuàng)新的實施推進、學校教學改革的瓶頸突破,對課程基地建設的再認識、再提高。從政府到學校、從小學到高中、從家長到教師,如果有的地方、有的學校依然不能夠從應試教育的思維定式和行為方式中改變過來,學校建設課程基地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為此,從學???,要從學校主要負責同志開始,真正認識到課程基地不僅促進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而且促進學生實踐動手、系統(tǒng)思維、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過建設學科文化,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成長的內驅動力。

      2.在學科開發(fā)上,要追求學科的專業(yè)深度。

      課程基地經過五六年的實踐,已經形成穩(wěn)定生長之勢,未來發(fā)展要依托課程基地,在深度建設上下功夫。要充分借鑒職業(yè)教育的專業(yè)裝備和高等教育的學科建設經驗,推進基礎教育課程基地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一是要更新觀念自我突破。跳出教師只要上好課就是一個好教師的狹隘觀念、課程建設就是編制校本課程甚至就是編印教學資料的單一做法、學科教學只關注本學科教學的傳統(tǒng)理念,加強教師“詩”外功夫,加強教師的學科開發(fā)能力。二是要加強知識建模能力的提高。養(yǎng)成從整個學科系統(tǒng)的全局視角,從課程實施的各種形式,從課程內容的各個節(jié)點,全面加強課程實施全流程、全方位的建模和建構。三是堅持問題導向下的課程基地深化建設。如圍繞效果,就可著力于課程基地從哪些方面改變教師教學方式,從哪些方面促進學生高效學習,從哪些方面開創(chuàng)學校學科建設,從哪些方面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從哪些方面推動學校特色發(fā)展,從哪些方面拓展基地的引領等,步步生發(fā)。

      為加強學科課程基地的深度發(fā)展,2016年,省教育廳依托江蘇省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建立江蘇省基礎教育課程基地建設指導中心,中心主要負責項目業(yè)務指導,依靠相關單位開展日常工作,具體包括:組織開展對基礎教育內涵建設項目的專業(yè)指導、深度推進、交流研討、科研服務、宣傳推廣和政策建議等工作;受省教育廳委托開展項目評審、檢查視導等工作;通過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學科聯盟,深入推進全省課程基地的學科建設、教學研究和規(guī)范管理,為全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積累經驗,提供示范。通過指導中心的指導,引領課程基地走向深處,走到實處。

      3.在使用見效上,要突出長期的對比分析。

      使用是課程基地建設最直接要求,也是效益體現的重要標志。凡是建成的課程基地都要將使用擺到重要的地位。實踐證明,課程基地的優(yōu)勢只有通過使用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和印證。課程基地建設的效果如何就體現在使用上,讓課程基地成為“作坊”“學場”,這既是課程基地的特點,也是課程基地區(qū)別于傳統(tǒng)課堂教育的重要特征,更是轉變教學方式的重要平臺和路徑。要通過使用進一步完善、豐富、拓展、創(chuàng)新課程基地內容。要對基地使用情況進行跟蹤研究,積累原始數據,進行大數據統(tǒng)計、對比、分析,如有多少課程在基地進行的,有多大比例的教學在基地實施的,有多少學生在基地學習的,有多少活動在基地進行的,有多少項目在基地完成的,有多少數據在基地得到的,有多少理念在基地激發(fā)的,有多少案例在基地生成的。在錫山高中,每一個課程基地,都有體系化的課程內容,錫山高中提出基地建設的剛性要求就是要實現100%的學生進入基地學習,30%以上的時間進入基地學習。

      4.在合作交流上,要開展多種形式的聯通共享。

      課程基地的建設靠單打獨拼是不行的,必須要加強相互的學習、交流、借鑒。一是加強現場交流學習。學校之間多考察,探索提升的新路徑、方法。二是加強聯通共享。南京市十三中建成江蘇省語文實驗課程基地網、江蘇省東臺中學建成江蘇省化學課程基地,使語文類、化學類課程基地建設有了“網上家園”,為學科基地的共享交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新的互動平臺和載體。省教科院基教所經常在“教學新時空”上圍繞某個學科課程基地進行全省同類學科直播,發(fā)揮整體推動的作用。三是加強分科推進。2016年省教育廳決定組建全省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建設共同體,按照學科相近原則組建普通高中課程基地,設立語文、數學、外語、人文、自然科學、技術、生命與健康、藝術、文化等9個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學科聯盟。每個學科聯盟設立2-3個牽頭學校,參與并指導成員學校開展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建設活動,協調組織本學科聯盟課程基地教學交流研討,受省教育廳委托參與課程基地的管理及相關工作。通過學科聯盟的建立和盟主學校的牽頭組織,不斷深化和共享課程基地的建設。

      5.在開放建設上,要廣泛集聚社會文化資源。

      要通過課程基地建設,讓學校成為地方課程文化資源的洼地,這是項目建設的初衷,也是打破長期以來中小學校長特別是名校長“不求人”“怕求人”的重要手段。首先,將體現地方文化的課程基地建設建成展示地方文化的標志工程。昆山中學建立顧炎武思想課程基地,這個學校內部的工作決定,影響卻遠遠超出了學校當初的想象。項目先是得到昆山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將其列為2015年昆山教育的實事工程;繼而昆山市委宣傳部、昆山市財政局、昆山市顧炎武研究會、顧炎武故居、蘇州市名人館等部門或單位也表示鼎力相助;蘇州市教育局等單位對顧炎武思想課程基地都予以高度重視。課程基地的兩位顧問,南京大學許蘇民教授和蘇州大學周可真教授十分認同,許先生說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周先生說顧炎武諸多思想具有永恒價值,值得弘揚和普及,顧炎武應該成為昆山的第一張文化名片。其次,要充分利用地方鄉(xiāng)土資源,圍繞課程需求和學校特色,將本地的收藏家的藏品集聚到學校,建設各類微型博物館、收藏館,以豐富學校的課程和文化,不斷拓寬學生的專業(yè)視野。第三,發(fā)揮校友力量集聚文化資源。學校所需要的學科硬件和軟件資源,都可以發(fā)揮校友的人脈優(yōu)勢廣泛收集,甚至建立專題館,為學生提供綜合性學習的平臺。江蘇省南菁中學依靠校友沈鵬、顧明遠建立起沈鵬藝術館、明遠書屋,江蘇省阜寧中學依靠校友朱訓建立朱訓地質科普館,這些成功的做法都給人有益的啟示。

      6.在持續(xù)發(fā)展上,要注重深化創(chuàng)新引領。

      省教育廳在基礎教育內涵建設上明確要求,健全省、市、縣、校項目四級推進機制,合力抓好項目建設,努力形成“層層推進項目建設、校校借助項目發(fā)力,教師依托項目發(fā)展、學生參與項目獲益”的基礎教育內涵發(fā)展新局面,如何深化推進,有許多新的問題值得探索。各學科聯盟必須始終指向課程基地的價值追求,通過教與學方式變革,引導學生高效學習,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推動學校辦出特色,既要在應對教育現實需求中進行有效創(chuàng)新,更要在追求教育理想過程中實現積極的跨越。通過學科聯盟的活動,引領全聯盟教師積極地參與課程教學改革,探究課程教學領域內的重大問題、前瞻性問題,不斷形成新形勢下推進課程教學改革的新經驗,著力構建具有江蘇特點、符合江蘇實際的課程、教學、治理新模式。要著手制定課程基地評價標準,深化課程基地制度建設。要強化科學研究,構建學術理論,特別要通過高端的各類課題,開展中小學課程基地的研究,進一步提升和指導基層實踐。要聚集教學改革前沿理論,深化課程基地的建設,在核心素養(yǎng)、關鍵能力、創(chuàng)客教育和深度學習等問題上,進一步發(fā)揮課程基地的載體作用,同時不斷豐富、創(chuàng)新。

      猜你喜歡
      課程基地教學改革
      中職學?!吧菊n堂”的調查研究與實踐
      高校三維動畫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養(yǎng)的技工學校德育實效性研究
      現代信息技術在高職數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研究
      以職業(yè)技能競賽為導向的高職單片機實踐教學改革研究
      微課時代高等數學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索
      立足課程基地 推進教學改革
      建設特色課程 展現人文情懷
      構建活動化校本課程,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
      推進人文校園建設,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
      郴州市| 朝阳市| 怀化市| 双峰县| 昌都县| 巴南区| 德保县| 宜都市| 县级市| 中卫市| 齐齐哈尔市| 浦东新区| 囊谦县| 西盟| 英德市| 利津县| 澎湖县| 佛冈县| 富平县| 禄丰县| 建德市| 台北县| 宜丰县| 新晃| 苏州市| 绥德县| 南汇区| 宜春市| 柯坪县| 农安县| 桂阳县| 岐山县| 和顺县| 辰溪县| 莱州市| 衢州市| 高陵县| 丰镇市| 卫辉市| 彝良县| 会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