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長根
摘 要 過渡語作為問題情景創(chuàng)設的一種重要內容,不僅能引人入勝,也能將分塊的知識連接成遞進的內容,更能將分散的記憶連貫成一個知識體系。創(chuàng)作過渡語需要扎實的功底、不斷地積累和改進。
關鍵詞 過渡語 問題情景 好奇心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作為問題情景的過渡語,是課堂教學的常用語,關乎課堂學生生成性問題的自然提出。教師要重視這些過渡語的創(chuàng)作、呈現(xiàn)。
1 案例
以“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節(jié)為例。本節(jié)內容以時間為序由4個實驗編制而成的,每次成功的實驗都使人類對遺傳物質的探索邁進了一大步,但四塊內容明顯是獨立和分割的,為使教材內容連貫,需用到至少四次過渡語。
1.1 從猜想階段轉入格里菲思實驗階段的過渡語
當人們對生物的認識由神創(chuàng)論進入達爾文生物進化時代后,急切想知道導致親子兩代相似現(xiàn)象的遺傳物質到底是誰?我們已經(jīng)知道水、無機鹽、糖類、脂質、蛋白質和核酸六種細胞中的化學成分。你猜最早科學家覺得最有可能成為遺傳物質的是哪種物質?……是蛋白質,因為在20世紀20年代的時候,人們了解到蛋白質是由多種氨基酸連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各種氨基酸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排列,形成不同的蛋白質。這就使人們很自然地想到,氨基酸多種多樣的排列順序,可能蘊含著遺傳信息。20世紀30年代,人們知道DNA是由許多脫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這一認識本可以使人們意識到DNA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對DNA分子的結構沒有清晰的了解,認為蛋白質是遺傳物質的觀點仍占主導地位。時光流轉到1941年,一個叫格里菲思的英國科學家做了一組實驗吸引住了大家的眼球。
1.2 從格里菲思實驗轉入艾弗里實驗階段的過渡語
格里菲思實驗雖然設計科學合理,現(xiàn)象明顯,說服力強,可信度大,遺憾的是還不能肯定遺傳物質到底是誰,因為實驗用的變量是整個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此時,若有人能想出法子讓S型細菌的各種成分單獨進行實驗,就自然會平息長期關于遺傳物質是誰的紛爭。這一等待并不長久,3年后的1944年,讓人們永不忘記的名字出現(xiàn)了,他就是艾弗里。
1.3 從艾弗里實驗階段轉入赫爾希和蔡斯實驗階段的過渡語
艾弗里成功了,他的肺炎雙球菌體外轉化實驗,設計得十分巧妙。人們用肉眼通過觀察光滑型菌落的出現(xiàn),就知道實驗結論。這個實驗不僅能證明DNA是遺傳物質,還能證明蛋白質、莢膜多糖、脂質等不是遺傳物質,但十分遺憾的是,這一巨大發(fā)現(xiàn)卻沒有被人們所接受。為什么會是這樣的呢?原因有以下三點:① 雖然已經(jīng)有科學家證明了DNA是染色體的主要成分之一,但人們仍然認為遺傳與染色體上的蛋白質有關,這是因為蛋白質分子量大,結構復雜,其中20種氨基酸不同的排列組合,將是個天文數(shù)字,可以作為一種遺傳信息,且在不同生物體中,同源蛋白之間在結構特異性上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而DNA的分子量相對較小,只有4種不同的堿基,人們一度認為不同種的有機體的核酸只有微小的差異,因而形成一種觀念,基因和染色體的活性成分是蛋白質。② 人們認為轉化實驗中的DNA并未能提得很純,還有0.02%的蛋白質,可能正是這些少量的特殊蛋白質在起轉化作用。③ 也有人認為即使轉化因子確實是DNA,但DNA也可能只是對莢膜的形成起著直接的化學效應,而不是充當遺傳信息的載體。看來,人們對遺傳物質的認可,態(tài)度是慎重的,要求是很高的。大家希望有一個不拖泥帶水的實驗徹底定性此事。直到1951年,才有人滿足了大家的要求,做了漂亮而又無可挑剔的實驗,他倆的名字是——赫爾希和蔡斯。
1.4 從赫爾希和蔡斯實驗階段轉入格勒和施萊姆實驗階段的過渡語
赫爾希和蔡斯的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證明DNA是遺傳物質,人們終于知道遺傳現(xiàn)象的根本所在,這兩位科學家也于1969年獲得了諾貝爾獎。就在全世界誰也不懷疑DNA是遺傳物質,也弄清了DNA的結構模型和怎樣復制時,突然間有一種生物讓世界驚呆了,這種生物是——煙草花葉病毒,因為它的組成成分根本沒有DNA,只有蛋白質和RNA這兩種化學成分。
2 創(chuàng)作
作為問題情景的實驗、故事、農(nóng)副業(yè)生產(chǎn)過程及養(yǎng)殖業(yè)的成就等,教材都會盡可能提供,在教材中基本上找不到問題情景的過渡語的范文,為此,教師必須事先創(chuàng)作過渡語。
2.1 要有扎實的功底。
過渡語作為問題情景,它的組織形式應該更像是說評書或是講故事,追求的是扣人心弦。涉及到的功底有語文水平、語言的優(yōu)美和穿透力。前者靠平時的閱讀和寫作的積累,后者則需要多聽廣播或網(wǎng)絡中的評書,同時還要珍惜每次課堂上的實戰(zhàn)訓練。
2.2 需要不斷的積累
過渡語作為問題情景,為的是把學生的思維引入新內容的學習,其本身并不是重要的教材內容,其中的一部分可能在教參上,另一部分可能在大學教材上,更多的可能要從網(wǎng)上獲取。因此,教師必須要圍繞上、下兩個內容進行全方位的學習和積累,才能使過渡語成為有理有據(jù)的優(yōu)美語言。
2.3 課后及時的改進
既然肩負著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的過渡語,在教材中找不到現(xiàn)成的文字,教師在教學中對此就有必要做兩件事:① 備課內容中有專門的欄目,在專門的地方成文成字固定起來,可以避免即興發(fā)揮的隨意性;② 每教一次應該改進一次,使之更貼切完美。
3 呈現(xiàn)
呈現(xiàn)是過渡語作為問題情景而發(fā)揮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不僅語言上要求有美感和煽動性,在時機和時間上也必須做到精準。
3.1 抓住時機。
使用這樣的問題情景創(chuàng)設形式,為的當然是過渡得流暢和激發(fā)學生興趣。為此,它更多的用在一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出現(xiàn)并列時,也用在每節(jié)課的開始和結束。如果一節(jié)課就是一個完整而又緊湊的內容時,甚至不需要明顯地過渡語。案例中的時機均是學習理解新實驗新結論新進展的時候。
3.2 控制時間
過渡語這種問題情景形式,基本的作用是牽線搭橋,而其重要的目標追求是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愿望,但它并不是課堂的教學重點,甚至也不是明顯的教學內容。為此,在時間分配上要堅持短、頻、快的原則,短則一、二句話,長則1~2 min鐘即可,切不可隨意延伸擴展。案例中的四個過渡語均控制在60 s左右。
3.3 講究形式
過渡語基本上都是“講述+PPT”呈現(xiàn)形式,講述貫穿始終,到后階段用PPT強化。案例中四張相關的PPT內容是:① 格里菲思照片+肺炎雙球菌圖片+小白鼠圖片;② 艾弗里照片+肺炎雙球菌圖片+對應菌落圖片;③ 赫爾希和蔡斯照片+T2噬菌體圖片+大腸桿菌圖片;④ 格勒和施萊姆照片+煙草花葉病毒圖片+煙草圖片。這些PPT當然是問題情景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用話圖并茂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其中的“PPT”一張即可,更多的是反映新內容;其中的“話”,音之高低、速之大小均可隨機變化,不求學生記多少,但求學生聚焦和好奇。
過渡語是問題情景的一種創(chuàng)設形式,又是生物課堂教學的潤滑劑,也是興奮劑。教師在教學中施以爐火純青的過渡語,課堂氣氛會變輕松,學生學習會變有趣,學生也會覺得教師親切和有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