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彥曉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河南開封475001)
宋代觀賞燈述論
張彥曉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河南開封475001)
宋代是一個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化和教育都高度發(fā)展的社會。由于科技的進步、經(jīng)濟的繁榮和統(tǒng)治階級對上元節(jié)觀燈的重視和提倡,宋代的觀賞燈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宋代觀賞燈不僅造型多樣、設計精巧、選材考究,更為難得的是宋代觀賞燈呈現(xiàn)出商業(yè)氣息濃厚的特點。宋代的觀賞燈是宋代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但其耗費極多、勞民傷財也頗為時人所譴責。宋代觀賞燈不僅為宋代節(jié)日增添了熱鬧的氣氛,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也寄托著宋人祈求福祉的愿望。
宋代;觀賞;燈具;商業(yè)氣息
觀賞燈即用于欣賞的燈具,多由竹、木或是金屬絲做成支架,外面糊上紙、絹,或是全用琉璃和玉做成燈籠或燈球,主要出現(xiàn)在節(jié)日或是慶典中。關于宋代上元燈盛況的論述,學界已有涉及。如汪圣鐸、陳朝陽的《宋代的燈市與燈具》[1]、廖可的《兩宋元宵盛景》[2]、緒偉的《張燈結(jié)彩元宵節(jié)》[3]、葉菲的《元宵燈俗與彩燈藝術》[4]、呂品田的《流光溢彩:中國民間彩燈藝術》[5]等,這些論述多是描述上元燈的燦爛和繁華,對觀賞燈的特點及其內(nèi)涵則少有涉及。因此,這里從史料出發(fā),盡可能全面地挖掘宋代不同風格、不同形制的觀賞燈,展示宋代觀賞燈的絢麗多彩,并且分析其特點以及宋代觀賞燈繁榮的原因,以期對學界有所補益。
宋代觀賞燈造型多種多樣,個體燈多以奇致勝,組合燈則以規(guī)模出彩。個體燈主要有百花燈和肖形燈。百花燈主要有蓮花燈、梔子燈、葡萄燈、竹子燈、海棠燈、菊花燈等。肖形燈主要有龍燈、鳳燈、海鮮燈、犬燈、鹿燈、魚燈、兔子燈等。還有其他造型燈,如橋燈、月燈、瀑布燈、山水燈、詩牌燈、飛星燈等。組合燈以規(guī)模見長,通常做成很大的動物、人物故事等造型。人物故事燈十分精彩,如人物滿堂紅燈。其中,以蘇州(今江蘇蘇州)進獻的燈最大,較大的燈直徑約達1m,都用五色琉璃做成,樣子有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等,制作精巧,構(gòu)思奇妙。福州(今福建福州)進獻的琉璃燈“作諸色故事,龍鳳噀水蜿蜒如生”[6]59,為諸燈之冠。燈節(jié)時,宋人還在燈的旁邊結(jié)彩,“彩山左右以彩結(jié)文殊、普賢,跨獅子、白象”,燈山亮時,映著五彩的菩薩,連菩薩的坐騎也五光十色[7]541。宋代觀賞型燈類,各種形象無奇不有,宋人姜夔曾感慨:“世間形象盡成燈”[8]213??傊?,宋代觀賞型燈種類繁多,造型千姿百態(tài),單從觀賞燈的外在形態(tài)來看就有百花燈、肖形燈以及其他各種形態(tài)的燈,造型逼真,惟妙惟肖。
宋代“燈品至多,蘇、福為冠,新安晚出,精妙絕倫?!盵6]59宋代的燈以蘇州和福州所產(chǎn)的燈最為著名,新安燈出現(xiàn)得相對較晚,但設計精巧、無與倫比。新安(今河南新安)每年向朝廷進奉無骨燈,其燈通體用琉璃做成,連其骨架亦用琉璃制作,因此稱為無骨燈。福州有玉燈,用純白玉制作,光亮潔白,耀人眼目,如清冰玉壺,爽徹心目。絹燈以萬眼羅最為著名,用紅色和白色的碎羅制成,紅白兩色相間分布,映著燈光,光彩奪目。據(jù)記載,無骨燈用絹事貯粟為胎,燒好以后去掉粟殼,則混然玻璃球也;魫燈則刻鏤犀、琥珀、玳瑁以飾之;珠子燈則以五色珠為網(wǎng),下垂流蘇,或為龍船、鳳輦、樓臺故事;羊皮燈,如影戲之法;羅帛燈以萬眼羅者為最奇;還有影戲燈,馬騎人物旋轉(zhuǎn)如飛;更有一種絹燈,上寫詩詞藏頭隱語,是我國燈謎的開始。觀賞燈的目的性很強,即吸引游客的眼球。因此,觀賞燈不僅在造型上出奇制勝,在選材上也十分考究,在制作上更是精益求精。范成大提到的“琉璃球”“龍綜繅冰繭,魚文鏤玉英”[9]365,是用琉璃制作的;“萬眼羅”“弱骨千絲結(jié),輕球萬錦裝。彩云籠月魄,寶氣繞星芒”,是用各色羅帛做的;“魫燈”是“刻鏤犀、琥珀、玳瑁以飾之”,云母、琉璃、石英各種珍貴材料都被用來制作和裝飾上元燈[6]59。范成大詩“映光魚隱見”,注云:“琉璃壺瓶貯水,養(yǎng)魚以燈映。”即用琉璃瓶做成魚缸,貯水養(yǎng)魚,并且裝上燈籠,就像魚在水晶燈里游來游去一樣[9]325。元宵夜裝飾、觀賞用的一盞華燈,價值10貫左右。姜夔有詩云:“好燈須買不論錢,別有琉璃價百千?!盵8]213這不僅反映了宋人對上元節(jié)的重視,也反映出宋人在制作上元燈方面的精益求精??傊?,宋代觀賞燈不僅造型獨特,所用材料也非??季?,設計更是精妙絕倫。
在京師開封,每逢上元節(jié)“禁中嘗令作琉璃燈山”,山高五丈(約16.67m),燈山上的人物皆用機關做成,可以活動自如。到夜晚,燈山上的琉璃燈一起點亮,映著燈山上的人物栩栩如生?!耙晕迳駯糯爻伞实廴f歲’四大字”,光彩奪目。在殿堂梁棟窗戶間做成“涌壁”,在上面用燈作成諸色故事,“龍鳳噀水蜿蜒如生”,十分逼真。在御座方圓約3-4m內(nèi)“燃椽燭”,十分壯觀。左右門上各用草把縛成龍嬉戲的樣子,“用青幕遮籠”,再將草上密實地裝上“燈燭數(shù)萬盞”,遠遠看去就像是兩條龍在蜿蜒飛走。還有將燈球系在長竹竿上,豎起長短不一的竹竿,懸在半空的燈球“遠近高低若飛星然”,構(gòu)思十分巧妙。彩山左右結(jié)成文殊菩薩騎獅子、普賢菩薩騎白象的模型,而且菩薩的手臂能夠活動。還有瀑布燈,其做法是用轤軸把水絞到燈山高處的一個水柜里,定時將水放出,宛如瀑布,又將水引到菩薩手上,其巧妙令人嘆為觀止[7]541。在南宋時期,杭州(今浙江杭州)西坊是繁華喧鬧的地方,“市西坊繁鬧之地,蕡燭籸盆照耀如晝”[6]49,人們點燃麻籸濃油做成的火盆,將黑夜照得跟白天一樣明亮。此外,還設有玉柵簾,光彩奪目,令人幾乎不能正視。中元節(jié)和下元節(jié)的燈也是爭奇斗艷,各種特色的燈層出不窮。
宋代李嵩的《觀燈圖》描繪了幾位婦女和兒童上元節(jié)賞燈歡愉的畫面,為我們展示了宋代觀賞燈恢宏壯麗、絢麗多姿的特點。畫上方有3個巨大的由大燈籠組成的燈架,高度大致是一侍女身高的2倍多,約高4m,輔以彩幡,裝飾華麗,觀賞性十足。由此,可以推想宋代高約17m燈山的壯麗與輝煌。
[宋]李嵩《觀燈圖》
宋代的觀賞燈并非僅集中出現(xiàn)在上元佳節(jié)。在中元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諸多節(jié)日中也頻見觀賞燈,其他節(jié)日的觀賞燈雖不如上元節(jié)繁華,卻也與節(jié)日氣氛融合,別有一番風采。
宋人有在中元節(jié)和中秋節(jié)放河燈的習俗。河燈往往采用蓮花與荷葉的樣子,故稱“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置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中元節(jié)俗,傳地官赦罪之辰。人家多持齋誦經(jīng),薦奠祖考,攝孤判斛,屠門罷市。僧家建盂蘭盆會,放燈西湖及塔上、河中,謂之照冥?!盵10]348張雨詩云:“共泛蘭舟燈火鬧,不知風露濕青冥”[11]76,描寫的就是中元節(jié)西湖放河燈的情形。宋人在中秋前后也放河燈以祈福。陸游游歷四川時,在八月六日夜間看到“有大燈球數(shù)百,自湓浦蔽江而下?!钡浇鎸掗熤兀切羟蚍稚㈤_來,漸行漸遠,仿佛天上的繁星。放河燈祈福也是宋代四川地區(qū)的一種習俗[12]679。在中秋節(jié)時,浙江也有放水燈的習俗。中秋節(jié)夜,“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shù)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痹诮锓艓资f盞羊皮做成的小水燈,浮在江面上,像夜空中的星星般閃亮。放水燈不只是為了觀賞,更多是為了向江神祈福[2]87。有些商人在行船途中也不忘放水燈以祈福,蘇軾有“千燈夜作魚龍變”之句,并且自己做注曰:“是夜賈客舟中放水燈”[13]862,可見放河燈祈福在宋人心目中地位之重要。鄭獬也寫詩道:“碧海芙蓉徹夜開,亂花前后盡樓臺。坐看萬里河漢外,移下一天星斗來。”[14]4117一整晚都有人在河里放蓮花型的水燈,就像蓮花在水面上一朵朵綻放,遠處的河燈又好像是漫天的星斗從天上落進了水里,十分壯觀。
宋代重陽節(jié)時,多燃菊花燈,皇宮更是如此。禁中九月初八要做“重九排當于慶瑞殿”,重九排當十分壯觀,“分列萬菊燦然,點菊燈”[6]90,且有賞菊花、賞菊燈之宴。菊燈是燈的一種,多以黃色的紙或絹糊成,造型制成菊花的樣子,與深秋的黃葉、菊花渾然一體,為禁中一大美景。冬天下雪時,禁中賞雪多燃雪燈,“作雪花、雪燈、雪山之類及滴酥為花及諸事件,并以金盆盛進,以供賞玩”。雪燈是用白紙或白絹糊成的燈籠,中心點燃白色的蠟燭,用金色的盆子呈進,非常美,而且“后苑進大小雪獅兒,并以金鈴彩縷為飾?!盵6]93雪獅、雪燈、雪山輝映成趣,不失為禁中一美景,人間之樂事。方岳在詩中也寫到了雪燈,“諸郎與我雪燈共,兩眼觀書霜月明?!盵15]197可見,宋代一些富貴之家,也效仿皇宮在下雪時懸掛雪燈,以供玩賞。
(一)精美奢華
宋代觀賞燈造型多樣,百花燈、肖形燈、人物故事燈、羅布燈、馬騎燈等造型千姿百態(tài)。觀賞燈用材考究,白玉、云母、琉璃、石英各種珍貴材料都被用來制作和裝飾上元燈。觀賞燈講求審美,因此制作十分精良,如無骨燈通體用琉璃制成,連骨架也用琉璃制成,工藝精湛。
(二)節(jié)令性強
宋代觀賞型燈并非是常設的燈,只有節(jié)日才有。一般情況下,上元節(jié)時,所有的燈包括天燈、水燈以及各式各樣的陸上燈,萬燈齊明;中元節(jié)、中秋節(jié)的燈比較有特色,一般放水燈和天燈以祈福;菊燈更是重陽節(jié)的專屬,雪燈同菊燈一樣,也是宋代節(jié)令性觀賞型燈類。
(三)商業(yè)氣息濃厚
商人將觀賞燈用于商業(yè)宣傳是宋代觀賞燈的一大特色。上元節(jié)時,由于游人眾多,“諸香藥鋪席、茶坊、酒肆燈燭,各出新奇”,各個店鋪如香藥鋪、茶舍和酒肆紛紛在店鋪門口懸掛精巧奇特的彩燈,充分利用新奇的燈燭以吸引游客光顧生意。更有甚者,“蓮華王家香鋪,燈火出群,而又命僧道場打花鈸、弄椎鼓,游人無不駐足?!庇行┑赇伋裏魻T出眾之外,還請僧道做道場以吸引顧客。在上元時節(jié),連街上的小攤小販也不甘示弱,“以竹架子出青傘上,裝綴梅紅縷金小燈籠子”,在貨架上裝飾精致的小燈籠,并且“架子前后亦設燈籠”,以吸引顧客,抓住機會兜售玉梅、夜蛾、蜂兒、雪柳、菩提葉等飾品?!扒霉膽?,團團轉(zhuǎn)走,謂之打旋羅,街巷處處有之?!盵9]596-597以上材料反映出這些觀賞燈濃厚的商業(yè)氣息。
宋代的“燈市”更為觀賞燈的商業(yè)氣息增添了極為濃重的一筆。“都城自舊歲孟冬駕回……天街茶肆,漸已羅列燈球等求售,謂之‘燈市’?!辈粌H專買燈燭的店鋪有華燈出售,一些茶館、酒肆也兼賣燈燭?!芭D月春前,壽安坊而下至眾安橋,出售各色華燈?!盵2]56宋代的燈市是相當繁華的,其交易量也頗為可觀。汪圣鐸、陳朝陽兩位學者認為,與燈文化緊密相連的猜燈謎活動也始于南宋,當時的人們把含有諷刺意味的詩詞、人物、藏頭語以及北宋都城的一些諢語畫寫在絹燈上,挑逗行人[1]67。燈謎、歌舞等活動不僅為上元佳節(jié)增添了歡樂的氣氛,更為商家?guī)砹丝捎^的經(jīng)濟收益。
(四)形成地方特色與品牌
在宋代一些地方盛產(chǎn)節(jié)日彩燈,并形成一些地方特色,其中以福州和蘇州的琉璃燈最為著名。蘇州進獻的燈最大,較大的燈直徑達1m,用五色琉璃制成。樣子有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等,設計精巧、十分奇妙。福州進獻的琉璃燈“作諸色故事,龍鳳噀水蜿蜒如生”,成為諸燈之冠。李龏詠贊婺源(今江西婺源)的琉璃燈云:“婺源燈匠奪天巧,做出新燈極精好。細細琉璃萬縷中,織得禽魚及花草。錦娘眷眷繡娘羞,煌芒五色燿冰球。江梅盈枝玉彯蕊,離枝滿樹紅堆頭。水晶不瑩珠璣冷,屏間云母空烘影。百尺長竿橫畫梁,寶蓋懸空系纖綆。綠滟鱗鱗晃曲波,斜岡蹙蹙映平坡。瓶中梔子豆心綻,籃里海棠絨帶拖。午夜高堂明似晝,璧月涵光燦星斗。蠟香坱靄熖春陽,錦光倒射金杯酒。此燈絕妙世間無,乃是婺源燈畫圖。梁園下客非夸大,從今不必說姑蘇。”[16]964婺源的琉璃燈可以制成各種動物和花草的樣子,精美絕倫,技藝精湛甚至超過蘇州燈。蘇州和婺源的琉璃燈究竟哪個更甚一籌,已經(jīng)無法考證,但足見宋代琉璃燈的制作工藝十分精湛,許多地方都可以產(chǎn)出精妙絕倫的琉璃燈。
(五)耗費頗多
觀賞燈不乏精品,這些精品燈的價格足以讓許多人望而卻步。趙蕃詩云:“一盞華燈直萬錢,誰知下里取薪燃?!盵17]394淳熙年間(1174-1189年),元宵夜裝飾、觀賞用的一盞華燈,價值10貫左右。姜夔有詩云:“好燈須買不論錢,別有琉璃價百千。都下貴人多預賞,買時常在一陽前。”[8]213元宵夜一盞上好的琉璃燈價值100貫。在北宋前期,10文錢就可以買到1斗糧食,約現(xiàn)今12.5斤糧食。按照宋代街市通用陌制75來計算,100貫即75 000文,如果100貫全部用來買糧食,可以買到7 500斗,也就是750石,換算成現(xiàn)在的重量單位就是92 750斤。由此可見,宋代元宵夜的一盞華燈可以換9 275斤糧食。在姜夔生活的南宋時期,100貫也可以買到許多東西。宋孝宗時,100貫可以在鄱陽縣城內(nèi)買一處住宅;淳熙年間(1174-1189年),可以在廬山上建造一座臥龍庵[26]604。觀賞燈精品價格不菲,可見一斑。
觀賞燈在節(jié)日徹夜不熄,單是一個城市燈油的耗費就可能動輒千斤。宋代成都元夕,每夜耗費燈油5 000斤[18]21。元祐年間(1086-1093年)蔡京知永興軍(治今陜西西安),某年上元節(jié)陰雨3日,不能出游。恰逢十七日天氣放晴,蔡京于是打算再張燈兩晚,“吏謂長安大府常歲張燈所用膏油至多,皆預為備。今盡臨時營之決不能辦?!弊詈蟛叹﹦佑密娦锜粲?,遭到轉(zhuǎn)運使的彈劾。時任宰相呂大防見到彈劾蔡京的奏狀,認為“帥臣妄用油數(shù)千斤,何足加罪乎?”[19]172可見,上元張燈耗費確實十分巨大,否則蔡京也不至于來不及備置而動用軍需燈油遭到彈劾。宋代一些大臣也看到了張燈耗費頗多及其害民之處,因此向皇帝上書斥責。蘇軾寫道:“臣伏見中使傳宣下府市司買浙燈四千余盞,有司具實直以聞陛下,又令減價收買。”[20]726負責買燈的相關部門上報的是市場價格,向市場上買燈時卻故意壓低價格,中間的價格差被他們私吞,賣燈的商戶則承擔了這一部分損失。上元耗費甚多,對尋常百姓來說,也是一種災難。蔡襄知福州(今福建福州)時,“上元日,令民間一家點燈七盞”,百姓苦不堪言。陳烈作一大燈籠,長丈余(約3m),上寫“富家一盞燈,太倉一粒粟。貧家一盞燈,父子相對哭。風流太守知不知?猶恨笙歌無妙曲?!盵21]15蔡襄看到燈上的詩句,罷燈而歸。陳烈的詩道出了尋常百姓上元時節(jié)的悲苦,上元張燈本是賞心樂事,但是許多官員都將費用分攤到了百姓身上。
兩宋時期,觀賞燈得以長足發(fā)展,無論是燈具的選材還是造型較之前代,均更為豐富多彩、奇特精巧,這與宋代的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化大發(fā)展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一)經(jīng)濟的繁榮
兩宋時期,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水平進一步提高,手工業(yè)、礦冶業(yè)、絲織業(yè)、造船業(yè)、商業(yè)和海外貿(mào)易等都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宋代人口也得以迅速增長。漆俠即指出:“就其經(jīng)濟、文化狀況來說,宋代居于當時世界的最前列,是最為先進的國家?!盵25]44經(jīng)濟史學家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中寫道:“11世紀和12世紀的宋代,中國無疑是世界上經(jīng)濟最先進的地區(qū)?!盵26]101“自11世紀和12世紀的宋代以來,中國的經(jīng)濟在工業(yè)化、商業(yè)化、貨幣化和城市化方面遠遠超過世界其他地方?!盵26]206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繁榮為觀賞燈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zhì)基礎,也是宋代觀賞燈發(fā)展的先決條件。
(二)科技的進步
宋代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重要的發(fā)展期,英國學者李約瑟稱贊“宋代是中國自然科學的黃金時代”。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中的活字印刷術即出現(xiàn)在宋代,此外其他3項發(fā)明的廣泛應用也在宋代得以實現(xiàn)。宋代還涌現(xiàn)出一批優(yōu)秀的科學家,如沈括、蘇頌等。李約瑟提到:“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找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fā)現(xiàn)它的焦點在宋代,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面或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盵27]432科技的進步為宋代觀賞燈的繁榮提供了技術上的有力支撐,使其在選材和設計上有所突破。
(三)統(tǒng)治階級的提倡
宋代統(tǒng)治階級對張燈的提倡也是宋代觀賞燈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上元節(jié)是宋代的一個重要節(jié)日,節(jié)日期間皇帝會“御樓觀燈”,與民同樂。上元節(jié)張燈的習俗漢代已有,至宋代得到朝廷的大力提倡,空前繁盛。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年)正月甲辰詔:“上元張燈,舊止三夜,今朝廷無事,區(qū)宇乂安,方當年谷之豐登,宜縱士民之行樂。其令開封府更放十七、十八兩夜燈,后遂為例?!盵22]25宋代皇帝喜歡御樓觀燈,把上元節(jié)張燈作為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的標志之一。因此,宋代不僅宮廷內(nèi)司制作各種花燈,而且傳令各地制燈,以供朝廷之需。每年制燈競出新意,制燈技術越來越精湛,燈的花樣品種也越來越多。京師開封的表率作用帶動各地方積極響應,觀賞燈以此為契機,得到空前的大發(fā)展。
(四)崇尚浮華的社會風氣
宋代經(jīng)濟繁榮,商品經(jīng)濟日益發(fā)達,宋人尤其是社會上層生活的追求日趨雅化,帶動了宋代崇尚浮華的社會風氣。因此,部分燈品雖然價格昂貴,但因選料考究、做工精致、設計精巧,這些奢侈燈品也有大量的市場需求。社會需求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動力,因此宋代社會上層帶動的崇尚浮華的社會風氣成為宋代觀賞燈繁榮發(fā)展的主要動力之一。
(五)商人的推波助瀾
宋代經(jīng)濟的發(fā)展推動了城市經(jīng)濟的繁榮,“坊市制”遭到徹底的破壞,商品交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宋代夜間交易活動十分頻繁,這就亟需借助于照明燈具。宋代的觀賞燈不僅用于照明,而且用于商業(yè)宣傳活動。尤其是上元時節(jié),游人如織,商人們借機紛紛向游人宣傳或是推銷自己的商品,因此費盡心思制造各種出奇制勝的燈,以此吸引游人的注意。商人們的積極參與,對宋代觀賞燈的發(fā)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增添了節(jié)日熱鬧的氣氛
觀賞型燈類由于色彩絢麗、制作精美、造型多姿,為節(jié)日增添了熱鬧的氣氛。各型燈燭將昔日昏暗的街區(qū)照得通明,如同白晝,使歌舞、雜技等表演活動成為可能。人們在節(jié)日里暫時告別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紛紛走出家門,一邊欣賞優(yōu)美動聽的歌舞,一邊大飽觀賞燈美輪美奐的眼福,盡情地享受節(jié)日的歡愉。河燈為蓮花造型,萬點河燈將河水點綴得如同天河,十分美觀。重陽節(jié)菊花盛開,懸掛菊燈與庭院中的菊花相映成趣,人們一邊喝菊花酒一邊欣賞,其樂無窮。雪燈也在雪日里為冬日增添了不少色彩。中秋節(jié)放河燈,重陽節(jié)掛菊燈,雪日里張雪燈十分應景,為節(jié)日增添了許多熱鬧氣氛。
(二)表達了對親人的思念
宋人中元節(jié)、下元節(jié)造盂蘭盆燈、放河燈的習俗,即是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古人相信有彼岸世界,害怕逝者在另外一個世界黑暗、孤寂。因此,在此節(jié)日期間,紛紛吃齋念佛,并且在河中放燈,借助于燈順水而下,將光明和惦念帶給另一個世界的親人。僧人雖無親人之念,但也紛紛加入放河燈的行列,以求照亮冥界,慰藉水中的落水鬼和孤魂野鬼。
(三)寄托了宋人祈求福祉的愿望
觀賞燈不僅可用來觀賞,還是祈福的一種表達方式。如天燈,也稱孔明燈,相傳為三國時期諸葛亮發(fā)明,被公認為熱氣球的始祖。天燈利用燃料燃燒使周圍的空氣溫度升高,密度減小而上升,從而排出孔明燈中的空氣,使自身重力變小,利用空氣的浮力緩緩升起??酌鳠羝鸪跏菫閭鬟f訊息之用,但通常被當成節(jié)日祈福許愿的工具。天燈由鐵絲或竹子制作底部框架,上面再糊上宣紙制作的大型紙袋,底小頂大,避免熱空氣流失。底架中間放置簡單的油紙,寫上祝?;蚴瞧砀5脑~句。點燃之后,由于里面的熱空氣較外面冷空氣輕,因此會冉冉上升,升到一定高度后仿若星星,非常漂亮。葉紹翁《四朝聞見錄》里就有放天燈的記載:“夜有叩門者,云放天燈人歸?!盵23]11有時放水燈也不只是為了觀賞,更是為了向江神祈福。有些商人在行船途中為了祈求旅途平安,也不忘放水燈以祈福。直到今天,我國仍保留有放天燈和河燈祈福的習俗。
總之,宋代觀賞燈不僅造型多樣、設計精巧、選材考究,而且出現(xiàn)了一些頗具地方特色和品牌效應的燈品。更為重要的是,宋代觀賞燈日益呈現(xiàn)出商業(yè)氣息濃厚的特點,是宋代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的有力表征。宋代的觀賞燈以其豐富的內(nèi)涵組成了宋代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其耗費極多、勞民傷財也頗為時人及后人所譴責。宋代觀賞燈不僅為宋代節(jié)日增添了熱鬧的氣氛,也是對親人思念之情的一種表達,更寄托了宋人祈求福祉的愿望,從而成為宋代社會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1]汪圣鐸,陳朝陽.宋代的燈市與燈具[J].文史知識,2004(12).
[2]廖可.兩宋元宵盛景[J].龍門陣,2011(2).
[3]緒偉.張燈結(jié)彩元宵節(jié)[J].今日海南,2006(2).
[4]葉菲.元宵燈俗與彩燈藝術[J].裝飾,2005(7).
[5]呂品田.流光溢彩:中國民間彩燈藝術[J]東南文化,2002(2).
[6][宋]周密.卷2燈品[M]//武林舊事[M].北京:中華書局,2007.
[7][宋]孟元老,撰;伊永文,箋注.卷6元宵[M]//東京夢華錄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8][宋]姜夔.卷下觀燈口號十首[M]//白石道人詩集.宋集珍本叢刊本第69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
[9][宋]范成大,撰;富壽蓀,標校.卷26琉璃球[M]//范石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0][宋]周密,撰;[明]朱廷煥,補.卷3中秋[M]//增補武林舊事.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590冊.[中國臺灣]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11][元]張雨.卷2西湖放燈[M]//句曲外史貞居先生詩集.四部叢刊初編本第1 484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
[12][宋]陸游.卷45入蜀記[M]//陸游集.北京:中華書局,1976.
[13][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卷17和子由中秋見月[M]//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14][宋]潛說友.卷82寺觀八[M]//咸淳臨安志.宋元方志叢刊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
[15][宋]方岳.卷6次韻滕和叔投贈[M]//秋崖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 182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16][宋]李龏,撰;陳起,編.卷20婺源琉璃萬燈歌[M]//江湖后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 357冊.[中國臺灣]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17][宋]趙蕃.卷18上元口號呈莫令三首[M]//淳熙稿.叢書集成初編本第2 259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18][宋]莊綽,撰;蕭魯陽,點校.卷上各地歲時習俗[M]//雞肋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14][宋]徐度.卷下[M]//卻掃編.叢書集成初編本第2 791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20][宋]蘇軾,撰;孔凡禮,點校.卷25諫買浙燈狀[M]//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21][宋]晁說之.晁氏客語(丙集)[M].百川學海本.
[22][宋]王栐,撰;誠剛,點校.卷3罷張燈[M]//燕翼詒謀錄.北京:中華書局,1981.
[23][宋]葉紹翁,撰;沈錫麟,馮惠民,點校.光堯幸徑山[M]//四朝聞見錄(甲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
[24]程民生.宋代物價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5]漆俠.宋代經(jīng)濟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6][德]弗蘭克.白銀資本[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27][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責任編輯:丹興]
K875.2
A
1674-3652(2016)05-0071-06
2015-09-26
張彥曉,女,河南汝州人。博士生,主要從事宋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