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剛
摘 要:反思性教學作為新課程改革中的重要要求之一,是通過教師對自身教學實踐的認識、思考進行再認識、再反思的活動方式,是促進教師以及學生共同發(fā)展的教學方式,可以促使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自身教學的漏洞以及不足之處,從而影響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素質、教學質量等。本文通過對高中化學教學內容進行論述,淺析反思性教學的應用意義以及作用。
關鍵詞:反思性教學;高中;化學教學;運用
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讓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模式受到極大地影響,教學重心逐漸從以教師為主轉為以學生為主,不斷推進教師對學生學習地位的認識以及尊重,促進教師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要求隨著學生的變化而變化,但是在其教學意識、教學方式、教學模式轉變的過程中,“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碰撞火花在所難免,因此需要教師在其教學過程中不斷以反思來促進自己對教學的調整,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的質量[1]。化學是一門探究性較強的學科,在傳授以及講解的過程中存在較大的難度,尤其是高中階段的化學,因此更是需要教師以反思性教學作為滲透性的教學方式,從而在不斷的反思中促使化學教學得到有質的提升,進而提高學生化學的學習質量[2]。
一、教學目標的反思
教學目標是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活動、方向的策劃,是一切教學活動的最初出發(fā)點以及最終的歸宿點,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每門學科的教學目標均有三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較傳統(tǒng)的教學而言,新課標影響的當下教學模式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更具有“以學生為本”的意義與方向,因此高中的化學課程更應在教師及時、主動的反思中進行合理性以及科學性的展開,以教學內容設定多樣化的課程板塊,從而使學生在掌握知識與技能、學習方法、過程、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達到統(tǒng)一的發(fā)展,進而影響學生的化學學習質量。
以《維生素與微量元素》一課為例,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中所要突出的重點以及學生的整體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如①知識與技能:了解常見維生素的結構以及性質、分類、營養(yǎng)作用等,以及了解微量元素對人體的重要性;②過程與方法:通過簡單的實驗了解維生素的性質,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解決等方面的能力;③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對生活中食品的營養(yǎng)探究熱情以精神,開拓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意識。教學將其教學目標設定結束后,依據(jù)其在教學中實施的影響來進行反思,從而可以及時有效地發(fā)現(xiàn)、調整教學內容、難度等,進而提高學生的化學掌握能力。
二、教學內容的反思
教學內容是教學活動展開的主要部分,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作用中傳授的主要信息,是教學質量的決定性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應該格外重視教學內容的整理以及傳授。教學內容的主要組成部分有教學設計、教學活動,在設計的部分進行反思,有利于教師對今后教學內容的傳授環(huán)節(jié)進行調整,以貼近學生的實際接受水平以及能力出發(fā),進而更容易促使學生掌握到教學的知識;而在教學活動的部分進行反思,可以幫助教師提高課堂教學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及積極性,拉近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習質量。
以《蛋白質與核酸》一課為例,教師在展開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設定幾個課堂活動,然后根據(jù)活動中學生的反應以及態(tài)度進行傳授效率的檢驗,進而為進一步的教學內容進行科學地調整,例如可以將其課堂活動設定為:通過對克隆技術引進多利克隆羊,從而進一步牽出蛋白質與核酸的定義,再通過PPT的展示分析氨基酸的化學結構、性質以及反映的變化等等,根據(jù)提問以及學生回答、討論的方式掌握學生對傳授知識的了解程度,然后進行教學內容、教學質量的反思,反思其緣由是否與教師本身的講解不透徹有關,是否與表達、呈現(xiàn)的形式偏于抽象化有關等,從而為教師教學過程的調整提供有效的決策基礎。
三、教學評價的反思
教學評價是對教學的“教”與學生的“學”進行研究性的價值分析過程,主要依據(jù)教學目標對教學的全過程以及結果進行價值判斷,同時為教師接下來的教學調整決策提供服務,主要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環(huán)境、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管理等諸多因素,是教學整體的反思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更應該著重重視其環(huán)節(jié),可以根據(jù)其環(huán)節(jié)中對教學的整體反思、總結進行更為細致、具體、科學地反思,從而影響整體教學的全過程,促使教師的教學質量不斷提升,促使學生的學習水平不斷提高。
以《元素周期律》一課為例,教師在教學活動結束后,通常會對教學進行評價,例如分析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否清楚、完整地對元素周期律的意義、實質進行闡述,是否將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關系劃為重點進行講解,是否將感性材料與理性知識進行了良好地融合等,從而不斷反思自身在教學活動中的態(tài)度、教學方法以及學生的掌握度,進而促進自身教學水平、教學質量達到提升的效果。雖然其評價的環(huán)節(jié)是對教學過程進行反思以及分析,但是總體而言,其環(huán)節(jié)的反思較為簡單且粗略化,因此在其過程中予以更為細致地反思,例如分析感性材料與理性知識融合后予以學生學習質量不佳的原因是否是選取的資料過于繁雜,是否是學生的個人因素,是否是課堂學習的氛圍不夠良好等,更為詳細地促使教師對教學活動進行調整。
教學反思不僅可以幫助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準、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同時還是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手段,是教師在今后的教學成長、學生的學習積累過程中的重要促進方式[2]。
參考文獻:
[1]鄧進權.反思性學習策略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4(10):12-12.
[2]胡俊.淺談高中化學的反思性教學[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5(5):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