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誼 黃明理
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中提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币粫r間,對理想信念的討論成為熱潮。然而,一方面廣大干部對“如何堅守理想信念”、“如何篤行理想信念”、“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理想信念的關系”等一系列問題上缺乏全面性與系統(tǒng)性的理解;另一方面,廣大人民群眾又對于“為何需要理想信念”、“需要什么樣的理想信念”等問題缺乏一個通俗化的把握。王燕文同志主編的《精神之鈣》,圍繞我們?yōu)楹我约叭绾魏V行理想、傳承信念兩大主題,很好地呼應了群眾與干部們的理論訴求。
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該書堅持邏輯與歷史的統(tǒng)一、問題與主線的并重,真正做到論證的依據來源于公認的歷史史實。作者從近現代中國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動態(tài)歷史背景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演進中,回應了我們?yōu)楹我獔猿竹R克思主義信仰這一歷史問題,同時,又回答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何以可能與何以必然,馬克思主義信仰自身是一個需要不斷進行自我校正的過程。在宏大的歷史敘事中將馬克思主義信仰與同時代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各種社會思潮進行對比,突出彰顯了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擔當拯救中華民族歷史重任的內在原因:它徹底摒棄了以往意識形態(tài)用所謂普世精神掩蓋起來的階級偏私性,堅持以無產階級的實踐為基礎,以服務于無產階級的解放為己任,而無產階級利益與人類發(fā)展趨勢的根本一致性,必然使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做到科學真理性與價值合理性辯證而又自覺的統(tǒng)一,這是任何其他意識形態(tài)理論都望塵莫及的,也正是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吸引人民群眾并成為改造當今世界最強大精神動力的秘密所在。特別是日益獲得世界認可的中國道路的實踐使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得到了檢驗,也使人們重樹了對共產主義的信念。在這一系列的縱橫與對比、猜想與反駁之中,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信念之重要性和必然性這一問題的答案便孕育其中了。該書中肯地指出,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始,便被反動勢力貼上了“非法”的標簽(引自該書第40頁,以下只注頁碼),受到種種壓制,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受到殘酷迫害,但真理的力量愈挫愈堅,在高壓環(huán)境下不僅扎下了根,而且發(fā)展成為億萬人民的精神信仰,成為中華民族苦難命運得以根本改變的精神秘訣。正如該書的作者所論:“中國革命的勝利,是信仰的勝利?!保ǖ?1頁)同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是信仰馬克思主義的碩果。這就是歷史事實,而這一載入史冊的成功史實又成為馬克思主義能夠被更多的人民所信仰的不竭動力源。馬克思主義的魅力不僅源自嚴謹的科學理論論證,更源自對歷史規(guī)律的敬畏與遵循。因此,它最有資格藐視那些以絕對真理自詡的只有論斷而無論證的宗教教義及其空頭許諾。
“三個自信”來源于
三個舉世公認的事實判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三個自信”是理想信念堅定的當代呈現。馬克思主義最講實事求是,最注重用事實說話。經過中國共產黨幾代人的艱苦探索,終于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三位一體”構成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完整而科學的詮釋。它既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創(chuàng)新性應用,更是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一個國家應當實行什么樣的主義”這一歷史性難題能否成功解決,取決于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所面臨的歷史性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解決中國的歷史性課題中形成、發(fā)展和完善起來的,中國的歷史性課題成功解決的根本標志就是中國已由世界的邊緣走向世界的中心?!敖裉斓闹袊?840年以來最好的時期,今天的中國是1840年以來最好的制度,1949年以來的中國是全球各主要國家發(fā)展最好的?!边@三個事實判斷是我們堅定三個自信的堅實基礎(第51頁)。如今的中國已成為最具活力的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經濟發(fā)展最快和最被世界看好的國家,中國人民是世界上生活條件改善最快的國家……無數個“最”字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魅力和生命力之有力證明?!白孕艁碜詺v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第60頁),“自信來自比較,比較出真知”(第64頁),“自信來自實踐的有效檢驗”(第68頁)。如今,我們已徹底告別主要依靠關于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抽象化和虛幻化的滿足的時代??罩v社會主義好人民是不會相信的,客觀數據最有說服力(該書大量運用可靠的數據來證明,極富說服力),人民群眾的切身感受不會欺騙自己。今非昔比,沒有人愿意回到過去——而如今有太多國家的人民在深深地懷念著曾經有過的好時光。
同時,“自信來自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未來的清晰戰(zhàn)略圖景”(第70頁),成就屬于過去,開辟未來任重道遠。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之所以能夠引起全世界人民的高度關注和極大興趣,不僅因為我們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還因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有著更加光明的愿景。中國自信而不自負,我們深知前進的道路上會有更多的曲折,但我們已做好最充分的思想準備;我們向全世界宣布,中國走和平發(fā)展道路,始終堅持“五位一體”戰(zhàn)略目標,始終堅持“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這樣的戰(zhàn)略目標和戰(zhàn)略布局哪個發(fā)展中國家能夠有此雄略偉志?它們的實現必將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彰顯,同時,也必將對世界做出巨大貢獻。對許多發(fā)展中國家來說,中國就是榜樣,中國的今天就是他們幸福的明天。該書引用的客觀數據和外國學者對中國的理性評價入情入理,讓人讀來不禁對中國的未來信心倍增。其實,中國的巨變不僅外國人并不十分了解,就是生在其中的中國人又有多少能夠真正客觀地把握呢?該書使我們堅信,后人一定會為我們能夠創(chuàng)造這樣一個奇跡而贊嘆和敬畏的,他們從中一定能夠感受到理想信念蘊涵著怎樣偉大的力量。
堅定理想信念始于
學習成于實踐
該書圍繞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黨性立場、作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等深刻回答了我們應當如何堅守理想信念問題。對理想信念重要性的回答并不能簡單替代或等同于如何去篤行理想信念的問題,只有自覺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只有用堅忍不拔的行動來說話,方能使理想信念不停留于抽象的空談,從而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那么,又如何才能做到理論與實踐統(tǒng)一,如何才能使我們理想信念的堅守不偏離方向?正如編者在序言中所提到的那樣,堅定信仰,就必須更加堅定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堅定應有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自覺。在當今復雜多變的社會中,我們只有把系統(tǒng)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看家本領”,以應對“四大考驗”與“四大危險”,將黨性立場作為“傳家寶”,踐行群眾路線這條“生命線”,擰緊核心價值觀這一“總開關”,秉持認真這一根本的工作態(tài)度,才能在雜亂多樣的價值追求中堅定共產黨人的政治信仰。
該書在堅定理想信念問題上,既始終保持鮮明的政治自信,又不一味唱贊歌,而是直面真問題,勇于揭短。如批評一些領導干部面臨“四大危險”時指出:他們“與新的社會階層說話,說不上去;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同志說話,被頂了回去”(第101頁)。該書對領導干部在學馬克思主義時存在的問題給予了深刻的批評:犯過時論、無用論錯誤,滿足于對馬克思主義只言片語的理解或淺嘗輒止,簡單把高學歷與高理論水平畫等號。
理想信念的成功言說:
生動性與深刻性的完美統(tǒng)一
高大上是理想信念天然的屬性,對它的研究具有其他學術問題所不具有的困難,如何將大道理化為小道理是一個學術難題。然而,可喜的是,該書成功地克服了本主題研究的困難,真正做到了學理的深刻性與話語的生動性的完美統(tǒng)一。一方面,該書本是宣傳性讀物,然而,并不簡單地用宣傳性話語,而是富有學理深度的學術分析。作者在理論上頗下功夫,力求挖掘理論的深度,提升思想的高度,引經據典,旁征博引,論證有據,概括全面,分析深刻,絕少出現一些宣傳性手冊里經常出現的武斷式論斷或正確的廢話,真正做到了思想內容的深刻性。這僅從標題的擬定上就足見一斑:標題都由正、副兩個標題組成,每個正標題都極具意蘊與想象力,但又通俗易懂。比如:以“不可或缺的‘看家本領”(第六章標題)意指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必要性,以“千磨萬擊還堅勁”(第七章標題)表明堅定不移的黨性立場,用“加力擰緊‘總開關”(第九章標題)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等。副標題則是對正標題的補充與解說,讓讀者對每章所敘述的內容一目了然,且增強了核心觀點的內化力。
另一方面,形式活潑多樣,風格新穎獨特。在言說內容時接生活的地氣,語言風格上接群眾的人氣。如把“黨性”當作做人的“地”、為官的“天”,“把認真記在心上抓在手中”,把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比喻為“送我們過河的船和橋”(第101頁)、“望遠鏡”和“顯微鏡”,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意義被描繪得形象生動。語言樸實無華,但又簡潔練達。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該書設計風格獨特,內容豐富多樣。譬如,有學術小貼士、資料照片和延伸閱讀,以加大的圓圖狀表明信仰缺失問題的嚴峻性(第5頁),以生動的漫畫來表明“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這一總要求(第14頁),以圖表形式表現出“八項工程”的成效(第177頁)等,做到了話語表達上的生動性與可讀性。
總之,該書堅持以徹底的理論來說服人、用大眾化語言方式來打動人這一原則,語言的生動性與思想的深刻性完美統(tǒng)一是該書最大的亮點。這無疑造就了該書既是一本具有較高學術素養(yǎng)的理論宣傳讀本,又是一本適合宣傳工作者以及廣大群眾與學生閱讀的大眾化讀物,顛覆了意識形態(tài)讀物無法做到大眾化與小眾化統(tǒng)一的傳統(tǒng)認知。
(黃明理: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嘉誼: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戴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