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芹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發(fā)展思維、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催化劑,是調動學生學習自覺性的一種內在動力。
【關鍵詞】興趣;成功效應;首因效應;近因效應
近代物理大師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誘發(fā)學習動機,強化學習動力。從初中生的心理狀態(tài)來說,他們的學習活動最容易從興趣出發(fā),最容易被興趣所左右,他們的注意力、觀察力、思維能力、記憶力都與興趣緊密相連。在興趣中學習,思維最主動、最活躍,智力和能力發(fā)揮最充分。因此,每個教師都希望學生對學習感興趣,盡量使他們在興趣中學習,在興趣中提高。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呢?
一、借助游戲形式激發(fā)學習興趣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應當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霸⒔逃诨顒又小?,游戲活動是初中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之一,也是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手段。利用游戲形式進行抽象的數學知識的探索與學習,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思維的積極性,使他們在愉快的情緒中輕輕松松、饒有趣味地學習數學。
馬丁加德納曾經指出“喚醒學生的最好的辦法是向他們提供有吸引力的數學游戲”。一般認為數學中的游戲是指那些具有娛樂和消遣性質的并帶有數學因素的游戲和智力難題。數學游戲活動能給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奇妙的數學現象,例如北師大版新課程中有關折紙的游戲,折紙的對象是一個正方形的紙張,留在正方形的紙張上的折痕揭示出大量幾何的對象和性質:軸對稱、中心對稱、全等、相似形、比例、以及類似于幾何分形結構的迭代。再如中國古代數學書《孫子算經》中有一個著名的問題“物不知數”,在這個簡單的數學游戲的背后,實際上是包含著中國古代天文學中推求上元積年算法的一個概括,或者說是推算上元積年的一個數學模型。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利用七橋游戲所創(chuàng)設的情景,把游戲者帶入一個富有挑戰(zhàn)的學習境界,讓他們在動腦動手的過程中進行自主創(chuàng)新性學習。同時將游戲者感興趣的大量素材直接整合到游戲中,非常有助于增強游戲者的學習動機,有助于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愉快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
二、利用操作材料激發(fā)興趣
提供給學生暗含教育價值的操作材料,能夠讓同學們在操作中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獲取知識。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fā)是激起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利用數學學具進行操作實驗,讓學生動手動腦,看一看,擺一擺,想一想等,感知學習內容,動中促思,玩中長知,樂中成材,使學習內容在有趣的實驗中牢牢記住。例如北師大版七年級數學中有一個做風車的手工活動?;顒娱_始時,先拿出一張長方形紙和一張正方形紙,讓學生沿所標虛線折一折,或自己通過活動體會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征,從而了解到:長方形的對邊相等,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用一張長方形紙做出一個風車。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體會了平面圖形的特征又看到了它們之間的關系。把長方形紙折成正方形紙利用了正方形四邊相等的特征,把正方形紙剪成四個三角形時,又看到了三角形和正方形的關系。轉動風車時,又驚奇地發(fā)現風車所轉動的路徑是一個圓。在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拼組中,學生在各種操作、探索活動中,觀察,感知,猜測,感受空間方位的含義及其相對性,激發(fā)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發(fā)展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三、用成功效應激發(fā)興趣
用成功效應激發(fā)興趣,簡單的說就是讓學生在不斷成功中感受快樂,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成就感是一個人保持對于某一活動的興趣的原動力。知識競賽之所以使人趨之若鶩,并不是它的獎勵讓人眼紅,而是人們愿意得到一種肯定自己知識和能力的喜悅,這種情況就是“成功激勵興趣”的典型例子。為此在教學中采用競賽的形式,也是激發(fā)興趣的手段之一。如在課堂上經常開展一些計算比賽、編題比賽等,對于獲勝者給予表揚,對于失敗者給予鼓勵。當然在開展這些活動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生能力水平的差異,比賽要分層次進行,讓每個學生都有獲勝機會,使他們在成功的喜悅中建立起更強的信心。另外要充分利用考試的教育功能與學生學業(yè)評價的激勵性功能。要結合自己教學的實際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水平。以正確的教育觀念對待考試,通過考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考試作為教師教學的一部分,作為學生學習的一種形式,使學生從被動地接受考試,把自己置于教師的對立面中解脫出來,讓更多的學生分享考試后獲得優(yōu)異成績的快樂。其次,應把學習過程評價作為學習成績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要了解學生的性格、態(tài)度,可以有針對性地對那些學習成績較差,而又有微小進步的學生進行各種誘導性和鼓勵性的評價,用評價的手段,激勵后進生的轉化。有利于溝通師生之間的感情,實現現代教學理論所倡導的“快樂教學”;有利于發(fā)揮評價的激發(fā)功能和鼓勵性功能。
四、利用“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誘發(fā)和強化學生學習的興趣
首因效應是社會認知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告訴人們第一印象的重要作用。美國心理學家陶希的實驗研究認為,第一印象的作用很強,持續(xù)的時間也長,第一印象如何,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利用首因效應,上好第一堂課,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應引起我們每個教師的高度重視。所謂近因效應,它是指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對事物的整個印象能產生更強的作用。近因效應啟示我們:學習興趣的形成與強化不僅依賴于良好的第一印象即首因效應,而且教學過程中的每一堂課、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有效組織,更為重要。課堂上,我們應該注意導入、新授、小結的藝術,盡力讓學生感受到心智的緊張、情緒的昂揚、感覺到層層遞進的教學所帶來的和諧教學節(jié)律。時而誘之以趣,寓知于喻;時而昭示一疑,造成懸念,使學生感到“有味、有趣、有奇、有惑”,引起學生愉悅的情緒體驗,同時,也能滿足學生強烈的求知需要,自然也就能強化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五、進行情感交流,增強學習興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師應加強與學生感情的交流,增進與學生的友誼,關心他們、愛護他們,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使學生對教師有較強的信任感、友好感、親近感,那么學生自然而然地過渡到喜愛你所教的數學學科上了,達到“尊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教師通過數學或數學史學的故事等,來讓學生了解數學的發(fā)展、演變及其作用,了解數學家們是如何發(fā)現數學原理及他們的治學態(tài)度等,是進行情感交流的良好載體,比如:給學生講“數學之王──高斯”、“幾何學之父──歐幾里德”等數學家的故事,不僅使學生對數學有了極大的興趣,同時從中也受到了教育。起到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引之以悟,導之以行”的作用。
總之,濃厚的學習興趣能激勵學生最大限度地掌握好知識,取得良好學習成績,而良好的學習成績又能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及增強學習信心。形成良性循環(huán)。作為教師,在教學中只有抓好對學生非智力品質的培養(yǎng),才能使學生在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習中,不僅能掌握科學知識,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使他們具備了今后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基本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