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民
摘 要:歷史學科的核心概念主要有時序、變遷、因果、觀點、證據(jù)和神入。在歷史教學中,注重運用各種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理解這些學科概念,有利于學生認識歷史學科的本質(zhì)特征,促進歷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關鍵詞:歷史學科;核心概念;歷史思維
概念是反映對象的本質(zhì)屬性的思維形式。具體到中學歷史教學中,歷史概念是反映歷史事物本質(zhì)規(guī)律的思維形式。針對歷史學科的特點,國外有學者將歷史學科領域的概念分成兩類,一類為“歷史概念”(concepts in history),也叫“實體概念”,如革命、改革、宗教、國家、制度、貿(mào)易等具體的歷史概念;另一類為“歷史的概念”(concepts of history),也叫“二級概念”,主要包括時間、變遷、移情、原因、證據(jù)和記載[1]。在日常的歷史教學中,教師可能更關注前一類概念的教學,但是從學生理解歷史和發(fā)展思維能力的角度看,后一類概念的掌握則更為重要,是歷史學科的核心概念。下面本文擬就歷史學科中的時序、變遷、因果、觀點、證據(jù)和神入六個核心概念加以分析和闡述,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一、時序
時間是構成歷史的最基本要素,而時序又是將一切歷史事物貫穿起來的線索。良好的時序感對于學生正確理解歷史、形成歷史思維是十分重要的。美國國家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時序思維技能是歷史推理的中心。沒有足夠的年代學意識,學生就不可能考察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或解釋歷史因果聯(lián)系。年代學是組織歷史思維的智力前提。”[2]英國一個重要的歷史課程研究報告也曾指出:“掌握這樣的次序是了解事件之間關系的基礎,以及認識因果和變遷等觀念的前提。因此時序提供了心智架構或索引地圖,讓歷史的學習具有意義和連貫性。”[3]這些重要論述說明,時序是學生理解歷史的基礎,也是歷史學科最基本的概念。
在歷史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時序概念,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和策略。
1.讓學生理解各種紀年的表示方法。紀年是人們給年代起名的方法。在歷史教科書中,學生會遇到多種不同的紀年方法。除了最常見的公元紀年外,還有年號紀年,如康熙十年、貞觀元年;朝代紀年,如明清時期、日本幕府時期;國號紀年,如民國38年;干支紀年,像庚子賠款、甲午戰(zhàn)爭等。理解這些紀年的表示方法是學生形成時序觀念的基礎。
2.指導學生運用和制作年代尺。年代尺是記錄歷史年代所發(fā)生大事的記錄工具。在歷史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和制作年代尺,可以巧妙地將重大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以及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串聯(lián)起來,形成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知識脈絡。
3.培養(yǎng)學生的時序思維能力。時序思維能力是指將歷史事物置于時間序列中加以思考的能力。國外有研究指出:“領會事件序列是理解事件之間關系的根本。”[4]例如,講解“五四運動”這一內(nèi)容時,一般都要提及“五四運動的導火線是巴黎和會”“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等內(nèi)容,但要讓學生真正深刻理解這些表述,還必須將“五四運動”放在整個近代中國歷史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十月革命”等重大事件的時間序列中加以審視,否則學生就難以全面認識五四運動爆發(fā)的國內(nèi)外背景。
二、變遷
歷史學科中“變遷”的概念又包括“變化”與“延續(xù)”兩方面的含義?!白兓迸c“延續(xù)”是歷史事物存在的兩種基本形式。一方面,由于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思想觀念的轉變等原因,人類社會從最初的茹毛飲血時代逐步過渡到農(nóng)業(yè)文明時代,又從農(nóng)業(yè)文明時代發(fā)展到工業(yè)文明時代,再到今天的信息時代,“變化”是歷史發(fā)展的最主要特征。另一方面,人類歷史的發(fā)展又并不完全與傳統(tǒng)割裂,而是一個繼承和發(fā)展的過程,所以歷史的發(fā)展又呈現(xiàn)出明顯“延續(xù)”的特點,如一些傳承至今的思想觀念、傳統(tǒng)節(jié)日、地方風俗、文化遺產(chǎn)等。
在歷史教學中,要增強學生對“變遷”概念的理解,可以采用以下教學策略。
1.要充分利用人類社會重要轉折期的典型事例,讓學生在對比中感受歷史的滄桑變化。例如,在講“感悟工業(yè)時代的社會變遷”一課時,課本上有這樣一則材料:“兩個世紀前,一千個人當中沒有一個人穿襪子;一個世紀以前,五百個人當中沒有一個人穿襪子;現(xiàn)在,一千個人當中沒有一個人不穿襪子?!盵5]這則材料形象地說明了工業(yè)革命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運用這段材料,可以使學生理解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是社會發(fā)展和變遷的重要因素。
2.要充分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讓學生感悟歷史延續(xù)和傳承的價值。例如,在學習戰(zhàn)國時期的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時,一方面要讓學生理解李冰父子在當時技術條件下的偉大創(chuàng)造;另一方面,也要讓學生明白,四川之所以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就是得益于這一偉大的水利工程?!岸冀摺苯ǔ蓛汕Ф嗄陙?,一直造福一方,至今仍然在為成都平原——我國西南地區(qū)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發(fā)揮著作用,這樣的寶貴遺產(chǎn)值得我們倍加珍視。
三、因果
每一個歷史事物的產(chǎn)生、發(fā)展都有其內(nèi)在的因果關系。這種在時間序列中形成的無數(shù)個歷史事物的因果關系,構成了歷史知識的邏輯體系和認知結構。分析歷史事物的因果關系,是認識歷史現(xiàn)象、形成知識結構、發(fā)現(xiàn)歷史規(guī)律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據(jù)此,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學會分析歷史事物的前因后果,也是學生需要掌握的一項重要能力。
在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因果”分析能力需要注意以下一些教學策略。
1.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執(zhí)果求因”的問題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jīng)常性地引導學生問幾個“為什么”,努力將傳統(tǒng)的“是什么”的歷史課轉化為“為什么”的歷史課。例如,在講“秦始皇開創(chuàng)大一統(tǒng)基業(yè)”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秦始皇為什么能統(tǒng)一六國?秦始皇為什么要“焚書坑儒”?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對后世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秦始皇建立的龐大帝國為什么很快就滅亡了呢?對這一系列問題進行思考,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因果”分析能力,避免對歷史知識的死記硬背。
2.要引導學生學會在整體視野下分析因果關系。在對歷史事件發(fā)生的原因進行分析時,不僅要關注事件發(fā)生的直接原因,而且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深層次的社會背景原因。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導火線是薩拉熱窩刺殺事件,但是深層次的原因是20世紀初列強重新瓜分世界導致各種矛盾尖銳激化的結果。同樣,在分析歷史事件產(chǎn)生的結果時,不僅要關注事件在當時所產(chǎn)生的結果和影響,還要關注事件的長遠影響。例如,在談及隋朝大運河開鑿的歷史影響時,不僅要說明其在當時促進南北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作用,還要用更長遠的眼光,說明對中國一千多年來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乃至對今天所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
四、觀點
歷史是人類社會的客觀進程,因而歷史知識具有客觀性是毋庸置疑的。例如,火藥是中國人發(fā)明的,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于1921年,這些都是客觀的、公認的歷史事實。但是,由于歷史畢竟是已逝的過去,不可能重演,因此對客觀歷史的認識也必然受到史學研究者主體意識的影響。受史學研究者所持的哲學觀、政治立場、思維方式的影響,對客觀歷史的解釋也會形成各種各樣的觀點和說法。歷史認識的這種主觀性和解釋性的特點對中學歷史教學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在歷史教學中,學生除了要記憶和理解一些重要的史實以外,還要學會分析和評判歷史事物,并能夠對一些相互沖突或矛盾的觀點加以辨析。
在歷史教學中,要使學生理解“觀點”的概念,主要有以下教學策略。
1.指導學生區(qū)分事實陳述和觀點陳述。在進行歷史教學或評價時,要經(jīng)常性地讓學生區(qū)分哪些是事實陳述,哪些是觀點陳述。事實陳述一般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不帶有任何評判性質(zhì),即“是什么”的問題;觀點陳述則帶有明顯的主觀評判色彩,即“是什么性質(zhì),有何積極或消極影響”的問題。例如,在講“啟蒙運動”這一內(nèi)容時,如果說“盧梭提出了‘人民主權的理論”,這是事實陳述;但如果說“盧梭的思想為歐美資產(chǎn)階級革命奠定了思想和理論基礎”,則就是觀點陳述了。
2.指導學生對相互沖突的歷史觀點進行辨析。歷史知識具有解釋性、爭議性、思辨性的特點,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特點發(fā)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例如關于洋務運動的評價,一種觀點認為:“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特別是導致了甲午戰(zhàn)爭的慘敗,所以是一次失敗的改革?!绷硪环N觀點認為:“洋務運動使中國人開始踏進了工業(yè)社會的門檻,中國的社會面貌發(fā)生許多變化,應該值得肯定,所以不能說是一次失敗的改革?!弊寣W生積極參與對這些觀點的討論,有利于加深其對歷史問題的理解以及思辨能力的發(fā)展。另外,學會與持有不同觀點和看法的人進行辯論并能和諧共處,也是作為現(xiàn)代公民的重要素質(zhì)。
五、證據(jù)
在歷史教學中,形成歷史證據(jù)的意識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學生應該明白,他們現(xiàn)在所學的歷史知識,并不是憑空而來的,是根據(jù)一定的歷史證據(jù)建構而來的,而這種歷史證據(jù)主要是來源于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種史料。當然,并不是所有的史料都可以作為歷史的證據(jù),史料要成為證據(jù),一要真實可靠,二要有利于說明和解決特定的歷史問題。據(jù)此,歷史教學中運用史料的目的,除了為了更好地補充和說明史實以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通過嘗試將史料作為證據(jù)的探究活動,來建構他們心目中自己的歷史。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證據(jù)意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當?shù)氐牟┪镳^和歷史遺跡,去真切地感受歷史證據(jù)的存在。例如,杭州的學生可以通過參觀良渚博物院,理解那些從地下挖掘出來的玉器、絲綢殘片、稻谷就是遠古先民在此生存的歷史證據(jù)。
2.可以讓學生嘗試閱讀一些原始文獻,感受歷史文獻的證據(jù)功能。例如,為了使學生了解秦漢時期江南的社會狀況,可以讓學生閱讀《史記》的記載:“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賈而足,地富食足,無饑餓之患……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盵6]這樣的史料閱讀,可以讓學生明白我們所學的歷史知識是怎樣建構而來的,進而讓學生形成歷史證據(jù)意識。
六、神入
人們要想了解過去的歷史,主要依靠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種史料。然而,可供人們認識歷史的史料畢竟是有限的,僅僅依靠這些史料來重構人類歷史的全貌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除了憑借這些有限的史料外,史學家還必須借助想象、推理、判斷等研究方法,才能把豐富、生動的歷史圖像展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正如陳寅恪先生指出的那樣,“吾人今日可依據(jù)之材料,僅為當時所遺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殘余斷片,以窺測其全部結構,必須備藝術家欣賞古代繪畫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后古人立說之用意與對象,始可以真了解。所謂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而對于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表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7]。同樣,在歷史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站在歷史的角度去大膽地想象歷史,才能真正建立起學生自己對歷史的理解。國外學者將這種歷史學習的思維方式稱為“神入”[8]。
在歷史教學中,要幫助學生理解“神入”的概念,并能正確地運用“神入”,需要運用以下教學策略。
1.引導學生基于歷史證據(jù)進行想象。歷史是過去發(fā)生的事情,學生要想“神入”當時人們的生活世界,豐富的歷史想象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歷史想象與文學想象是不同的,歷史想象必須是基于證據(jù)的想象。例如,有教師在介紹遠古的“北京人”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結合遠古人類的遺址等相關資料,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對于這個問題,學生必須基于用火遺跡、打制石器、動物殘骸等證據(jù)展開歷史的想象,構建一副北京人采集、狩獵、用火的集體生活畫面。
2.引導學生置于歷史情境中思考問題。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與現(xiàn)代人是不同的。因此,要想“神入”到歷史的情境之中,學生必須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考慮問題,而不能以當代人的價值觀、科技條件來為古人代言。例如,有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哥倫布,你如何說服西班牙國王支持其開辟新航路?對于這個問題,就需要學生站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情境下,根據(jù)當時社會條件、科技條件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來進行表述。
總之,上述這六個概念是歷史學科的核心概念,也是學生理解歷史、形成歷史思維的重要媒介。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加強對這些概念的教學與研究,有助于科學把握學生的歷史認知規(guī)律,促進歷史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M.蘇珊娜·多諾萬,約翰·D.布蘭思福特.學生是如何學習歷史的——課堂中的歷史[M].孫智昌,鄭葳,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47.
[2]趙亞夫.國外歷史課程標準評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0.
[3]BOURDILLON H. Teaching history[M]. London: Routledge, 1994: 29.
[4]特里·海頓,詹姆士·亞瑟,馬丁·亨特,等.歷史教學法[M].袁從秀,曹清華,等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84.
[5]義務教育教科書《歷史與社會》(八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60.
[6]司馬遷.史記(卷129)[M].北京:中華書局,1959:3270.
[7]陳寅恪. 金明館叢稿二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47.
[8] DAVIS O L,YEAGER E A, FOSTER S J. Historical empathy and perspective taking in the social studies[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200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