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霖
?
模因論對漢英翻譯教學模式改革的啟示
楊松霖
“模因”(meme)這一概念源于社會生物學,由新達爾文主義倡導者Richards Dawkins(理查德·道金斯)首先提出。“模因是一種新的復制工具,是文化傳播單位,是模仿的單位”。翻譯模因論從一個新的角度揭示了語言發(fā)展與演變的規(guī)律,對翻譯規(guī)范和策略進行了描述性研究,為高校漢英翻譯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在模因論為指導下的漢英翻譯教學模式改革,可以增進學習者的語言知識,削弱母語產(chǎn)生的負遷移,更可以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減輕學習焦慮。
模因論;漢英翻譯;教學改革;啟示
“模因”(meme)這一概念源于社會生物學,由新達爾文主義倡導者Richards Dawkins(理查德·道金斯)于1976年出版的暢銷書《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首次提到。作者在書中借用基因(gene)——這一生物體傳播生物信息進而得以生存的復制因子——概念特征,仿造了存在于人類社會文化傳遞的復制因子——模因。Dawkins認為“模因是一種新的復制工具,是文化傳播單位,是模仿的單位?!盵1]
Chesterman(切斯特曼)首次提出了翻譯模因的概念,他把有關(guān)翻譯的概念或觀點以及翻譯理論統(tǒng)稱為翻譯模因,這其中包括翻譯的理論概念、規(guī)范、策略和價值觀念等,也為翻譯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2]
(一)對傳統(tǒng)漢英翻譯教學模式的反思
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歷來受到高度重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翻譯也是檢驗英語專業(yè)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試金石,應(yīng)給予翻譯教學模式更多的關(guān)注和思考。
一直以來,高校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尤其是漢英翻譯教學,仍然沿用傳統(tǒng)教學模式,即教師重視講授翻譯理念和技巧,如語境的概念、譯者風格等,忽視翻譯實踐;在有限的實踐中,又因教師本身缺乏足夠的實踐等原因,一般僅依照參考譯文主要評價學生譯文的錯譯、漏譯,而不能在選詞、構(gòu)句、銜接和連貫、文體等層面給出有說服力的深入剖析。這種從外部簡單生硬地對學習者實施知識的“填灌”與“一刀切”的評價,忽視了學習者興趣的培養(yǎng),壓制了主動性的發(fā)揮,阻礙了自信心的形成與成就感的積累。筆者近八年的教學實踐表明,這種教學模式僅對翻譯知識的體系構(gòu)建方面優(yōu)勢較為明顯,而對于《高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中對學生漢英翻譯能力(八級要求)“將我國報刊、雜志上的文章和一般文學作品譯成英語,速度為每小時250~300個英文單詞,譯文要求忠實原意,語言流暢”有一定距離;對照《高等學校翻譯專業(yè)本科教學要求》中所規(guī)定的“要求參加由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主辦的‘全國翻譯專業(yè)資格(水平)考試’中的三級筆譯考試”合格標準更是相距甚遠。
翻譯模因論從一個新的角度揭示了語言發(fā)展與演變的規(guī)律,對翻譯規(guī)范和策略進行了描述性研究,為高校漢英翻譯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在其指導下,過去一些丟棄的、被認為不可取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也理應(yīng)重新做出評價。翻譯教學若能遵循模因傳播規(guī)律,并根據(jù)模因傳播特點去優(yōu)化整個教學過程,課堂教學效果將會大大提高。
(二)翻譯模因傳播機制
根據(jù)模因論,可以把漢英翻譯看作中國文化的模因通過語言向英語國家傳播的過程。首先,原作品是一個模因綜合體的載體,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承載著作者的思想。譯者在了解了這些信息后即被感染,在再傳播過程中又成為模因的宿主,即用新的語言(英語)對源語(漢語)模因進行編碼,用新的載體傳播模因。因此,理想的漢英翻譯是:模因的新載體(英語譯文)能使新宿主(英語讀者)通過轉(zhuǎn)換過的語言,成功解碼這些模因,使源語模因由此得到傳播。模因傳播最重要的過程便是宿主解碼和受感染階段。如果譯者編碼模因的新載體,即英語譯文不能被讀者接受,模因也就會因無法感染新宿主,從而中斷傳播繼而消亡。[3]
漢英翻譯教學中,學生暴露在大量純正、地道的英美人士作品影響下,在翻譯過程中自然以歸化策略為主,不自覺地會借用、模仿所記憶的詞或句型。教師應(yīng)該因勢利導,在學生對漢語源語信息模因編碼——目的是形成模因傳播新載體(英語譯文),感染新宿主(英語讀者)——這一重要階段主動加大干預(yù)力度,讓新載體具備更良好的可接受性,從而成功感染新宿主,實現(xiàn)模因的傳播與生存。這一點在文學翻譯領(lǐng)域體現(xiàn)得更為顯著。而干預(yù)方式主要是教師通過提供更豐富、更鮮活的,由母語為英語的人士書寫或翻譯的素材來實現(xiàn)的。學生對素材的理解不是最終目的,而是通過仿寫、有目的的記憶或背誦來實現(xiàn)更新傳播載體外殼,提高新載體傳播能力的目的。
語言模因的傳播與復制主要有基因型(內(nèi)容相同形式各異)和表現(xiàn)型(形式相同內(nèi)容各異)[4]兩種方式?;蛐湍R虻膫鞑シ绞绞侵苯觽鬟f相同的信息。表現(xiàn)型模因的傳播方式是用相同或近似的形式來表達不同的內(nèi)容。在漢英翻譯的課堂教學中,筆者采取模因論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手段,包括背誦、仿寫、課外閱讀以及自我修改和評價等等。
在具體操作環(huán)節(jié),筆者在學期初即布置了David Hawkes(大衛(wèi)·霍克斯)英譯《紅樓夢》(The Story of the Stone)中英文對照版前十回供學生閱讀。目的是讓學生接觸到原汁原味、純正地道的英語譯文,悉心體會公認經(jīng)典譯作的翻譯策略。要求是學生必須對照漢語細讀譯文,標注出譯文中的精彩之處,可以是詞、句,甚至是句群或段落,并盡可能利用詞典、網(wǎng)絡(luò)等資源確定、熟悉用法,謄抄在筆記上并爭取能夠背誦或仿寫,期末計入平時成績。
在講授漢英文學翻譯階段,筆者選取“2013中國當代優(yōu)秀作品國際翻譯大賽”推薦的30篇中國當代優(yōu)秀短篇小說中蘇童的《人民的魚》其中的若干段落作為原文,讓學生分組討論、翻譯并詳細記錄整個過程。需要指出的是,筆者在譯前并沒有提示在翻譯過程中應(yīng)該參考霍譯《紅樓夢》的譯文,但結(jié)果顯示,在每組提交的記錄中,幾乎都有提及個別措辭、句型、翻譯策略受益于之前的積累。且課上學生對每一組譯文的反饋評價均能從文體、風格、選詞造句等方面深入評價,收效相當明顯。
以下例子中,第一組為選取的《人民的魚》學生譯文,第二組為《紅樓夢》David Hawkes譯文。[5]劃線部分為學生仿寫借鑒之處。
例1
柳月芳急著把盆騰空,決定把魚頭改送張慧琴,……
Yuefang decided to make a virtue of necessity by giving them to Huiqin instead in the hope of emptying the footbath right away.
老爺何不順水行舟做個人情,將此案了結(jié),日后也好去見賈王二公?(《紅樓夢》第四回)
Why not make a virtue of necessity by doing them a favour which will stand you in good stead next time you see them?
例2
鄰居們清楚她說得有點夸張,但基本上是符合事實的。
Her account might at first seem to border on the absurd for the neighbors but basically suited the cir-cumstances.
說來雖近荒唐,細玩頗有趣味。(《紅樓夢》第一回)
Though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may at first seem to border on the absurd,reflection will show that there is a good deal more in it than meets the eye.
例3
居林生當時正在剔牙,年齡不饒人,他現(xiàn)在吃一點東西就得剔剔牙,……
Those years showed no mercy,leaving him with little resistance to any discomfortcaused by bits of food stuck between his teeth,so chopsticks were followed by toothpicks without fail.
士隱知道了,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驚唬,急忿怨痛,暮年之人,那禁得貧病交攻,竟?jié)u漸的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來。(《紅樓夢》第一回)
The anxieties and injustices which now beset him,coming on top of the shocks he had suffered a year or two previously,left a man of his years with little resistance to the joint onslaught of poverty and ill -health,and gradually he began to betray the unmistakable symptoms of a decline.
例4
她眼睛發(fā)亮,站在那里敲年糕,攤主不干了,……
Reckless in her hour of excitement,Huiqin,whose eyes lit up,kept knocking,unmindful of the stand owner who came to snatch the rice cake from her hand unhappily.
論長道短,那時只顧得志亂說,卻不防還有別人。誰知早又觸怒了一個人。(《紅樓夢》第九回)
Reckless in his hour of triumph ,he made these wild allegations,unmindful of who might hear them. But one heroic soul was moved to mighty anger by his wanton words.
例5
本地人將魚作為最吉祥最時髦的禮物,送來送去,……
Considered as the most auspicious and the most popular gift by local folk,fish were relayed from hand to hand.
當下哄動街坊,眾人當作一件新聞傳說。封氏聞知此信,哭個死去活來。(《紅樓夢》第一回)
This event made a great uproar in the little town,and news of it was relayed from gossip to gossip until it reached the ears of Mrs Zhen,who cried herself into fits when she heard it.
在學生展示并介紹各組譯文的時候,無一例外地提到在個人翻譯環(huán)節(jié)或是討論定稿環(huán)節(jié)都會受到之前霍譯《紅樓夢》前十回閱讀、仿寫、背誦的過程中受到啟發(fā),印象較為深刻的學生甚至能描述出原文語境或背誦譯文段落。
在過去,背誦和模仿是在英語教學中常用的方法。隨著新型方法包括結(jié)果定性教學法、過程定向教學法和體裁教學法等的普及,背誦和模仿作為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逐漸被否定和拋棄。然而,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核心是模仿,這也是模因論的核心。在模因論的指導下,我們應(yīng)該恢復和提倡背誦和模仿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其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增進語言知識
語言模因的背誦和模仿對增進語言知識,尤其是隱形知識,作用明顯。根據(jù)Bialystok(比亞韋斯托克)(1978)的理論,不同于顯性知識——知識學習者可以意識到并能清晰地表達出來,包括語音、詞匯和語法等等,所謂隱性知識是指語言知識已經(jīng)被學習者內(nèi)化并且儲存在非意識層面內(nèi),即便學習者無法明確運用這類知識進行表達,但卻潛意識地運用。我們通常認為,語感這一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高度濃縮的經(jīng)驗色彩濃重的概念,實際上就是隱性知識的無意識地運用。背誦的語言模因作為語言輸入,能積累隱性知識從而增加語感。
(二)削弱母語產(chǎn)生的負遷移
母語產(chǎn)生的負遷移對于漢英翻譯學習者來說是不可避免的。語言模因的背誦和模仿,是有意識的語言輸入過程,因此可以監(jiān)控和調(diào)整語言輸出。從這個方面來說,它能夠幫助減少母語帶來的負面影響。語言模因的背誦和模仿會增加地道、純正的語言輸入,幫助學習者準確、靈活地措辭、構(gòu)句,為漢英翻譯打下堅實基礎(chǔ)。
(三)激發(fā)學習興趣,減輕學習焦慮
學習者可以很容易地借用經(jīng)過認真篩選的背誦或模仿素材中的詞組及結(jié)構(gòu)到自己的漢英翻譯實踐中。學生的譯文忠實性進一步增強,語言適切性獲得提升,這種成就感和滿足感有助于降低焦慮感,激發(fā)學習熱情,激勵學生不斷嘗試各種豐富的語言現(xiàn)象,進入良性循環(huán)軌道。
從本文所選取的五個較為典型的學生譯文與霍譯原文的對比中可以看出,學生在套用新習得的句型、表達方式乃至篇章結(jié)構(gòu)進行漢英文學翻譯時,并不存在百分之百的原樣“克隆”,而是在細心揣摩原文語境的基礎(chǔ)上,有保留、有選擇性、有變異性地借鑒。這種在跨語言、跨文化的翻譯過程中,結(jié)合語境并借鑒母語為目的語讀者習慣方式的表現(xiàn)型模因傳播方式才更可貴,也更應(yīng)該鼓勵和不斷向前推進。
在此后的教改實踐中,教師應(yīng)著重做好以下幾點:首先,介紹模因傳播特點與漢英翻譯實踐能力提高的聯(lián)系,提高目的性;其次,精心選擇譯文語言純正、地道,英語語言現(xiàn)象豐富,適于模仿和背誦的材料,提高有效性;再次,鼓勵學生自主選取、仿寫和背誦適合自己的材料,提升主動性;最后,加強反饋,對于學生恰當?shù)亟栌貌牧现械拇朕o或構(gòu)句等語言現(xiàn)象,應(yīng)給予及時表揚,提升學生自信。對于不當使用的情況,也應(yīng)及時指出,并輔以較為透徹的講解,避免再次誤用。
漢英翻譯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模因復制與傳播的過程。語言的輸入過程伴隨著模因的同化和記憶,而語言的輸出過程則是語言學習者將內(nèi)化在頭腦中的模因通過模因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兩種方式表達出來的過程,即:“語言輸入—模因基因型、表現(xiàn)型傳播—語言輸出”。由此可見,語言輸入是第一性的,是輸出的基礎(chǔ)。沒有足夠的、地道的語言材料的輸入,或輸入的語言材料未被學習者理解和吸收,那么模因傳播過程就會中止,語言輸出也就無從實現(xiàn)。相應(yīng)地,只重視輸入而忽略輸出的語言學習,就等于放棄了語言模因的作用,學習只能是半途而廢。因此,漢英翻譯教學中必須把語言的輸入與輸出過程有機結(jié)合起來,唯此,才能保證語言模因順利通過同化、記憶、表達、傳輸四個階段而得以成功復制,才能較為理想地進行漢英翻譯實踐?;谝陨戏治?,我們相信模因論的理論模型完全適用于,并且應(yīng)該應(yīng)用于漢英翻譯教學實踐。高校英語及翻譯專業(yè)漢英翻譯課程的中心任務(wù)是提高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教改實驗的結(jié)果打破了原有思維定勢,為教師拓寬了教學思路,豐富了教學方法,為實現(xiàn)課程的中心任務(wù)提供了一種可操作性強,效果較為明顯的新方法。同時也對教師在教學設(shè)計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教改實驗的進一步深入推進,各環(huán)節(jié)的不斷完善,模因論對漢英翻譯教學模式改革的價值也將進一步體現(xiàn)出來。
[1]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UP,1976.
[2]Chesterman Andrew.Memes of translation[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Benjamins,1997:58.
[3]郭建紅,黃田,李小妹.從模因論的視角看文學翻譯策略的選擇[J].廣西社會科學,2009(6):111.
[4]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6):54 -64.
[5]曹雪芹,高鶚.紅樓夢[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李麗】
G642.0
A
1009-5101(2016)01-0149-04
2015-12-02
北華大學青年教師教研項目“推進翻譯本科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楊松霖,北華大學外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吉林1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