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琨 董 洋 王 默
父母教養(yǎng)行為與初中生內(nèi)化問題的關(guān)系*
彭 琨 董 洋 王 默
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考察了732名初中生的父母教養(yǎng)行為、心理資本與內(nèi)化問題的關(guān)系。研究結(jié)果表明:(1)溫暖接納負向預測青少年內(nèi)化問題作用顯著,心理控制正向預測內(nèi)化問題作用顯著;行為控制對內(nèi)化問題的預測作用不顯著。(2)溫暖接納、行為控制正向預測事務型和人際型心理資本作用顯著;心理控制負向預測事務型心理資本作用顯著。(3)溫暖接納通過增加兩種心理資本來減少內(nèi)化問題。心理控制通過減少事務型心理資本來增加內(nèi)化問題。行為控制表現(xiàn)出不一致的中介:一方面通過增加兩種資本減少內(nèi)化問題,另一方面在殘余的直接效應中又會增加內(nèi)化問題。
心理資本;父母教養(yǎng)行為;內(nèi)化問題;家庭教育;中介效應
在影響個體發(fā)展的各種家庭因素中,父母教養(yǎng)行為是最重要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是父母傳達給其子女的態(tài)度的集合體,同時也是一種由父母的行為所表達出的情緒與情感氣氛。[1]父母溫暖、接納等積極教養(yǎng)行為有利于減少子女內(nèi)化問題的產(chǎn)生,進一步提高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時,高度的父母心理控制非但不能使青少年內(nèi)化和接受父母設(shè)置的規(guī)則,反倒可能激發(fā)他們的憤怒和反抗,阻礙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發(fā)展。[2-7]大量研究認為:心理控制是一種消極的教養(yǎng)方式,而行為控制是一種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高水平的行為控制會減少兒童、青少年的外部問題行為(如吸毒、酗酒)。普杰特(Pettit)的研究也支持此結(jié)論。[8]葉寶娟的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行為控制能負向預測工讀生的毒品使用。[9]王美芳的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行為控制與其內(nèi)外化問題行為的相關(guān)性均不顯著。[6]
目前心理資本的測量方式主要有三種:自我報告法(使用者居多)、觀察法(專家評判法)和結(jié)果變量測量法。在國內(nèi),最具中國本土特色的是柯江林等人的本土心理資本量表。其對心理資本進行了二階因素八維度定義。[10]本研究將對柯江林等人開發(fā)的本土心理資本量表進行修訂和檢驗,用以測量中學生的心理資本,進一步完善中學生心理資本的測量,也使本研究在國內(nèi)具有更高的解釋力。
目前,國內(nèi)針對父母教養(yǎng)行為對學生心理資本的影響研究,主要是利用西方四維度的心理資本量表進行實證研究。朱曉慶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采用信任鼓勵和情感溫暖教養(yǎng)的學生的心理資本顯著高于父母忽視教養(yǎng)的學生的心理資本。[11]王春莉、廖鳳林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的溫暖和理解越多,高中生的焦慮、抑郁程度越低,積極樂觀情緒越多;而父母對高中生的懲罰、干涉、保護越多,高中生的焦慮、抑郁程度越高,積極樂觀情緒越少。[12]許玉燕、謝廣田的研究表明民主型家庭教養(yǎng)方式有利于小學生形成自我效能感,而否定型、否認型等另外幾種家庭教養(yǎng)方式則對小學生自我效能感有顯著的極消影響;在民主型家庭成長的孩子,自卑感程度低甚至沒有,自我接納程度高,學習動機和成就動機較強,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較強。[13]
國內(nèi)對心理資本與心理健康的關(guān)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學生,但也初步表明心理資本與心理健康之間具有重要的關(guān)系。而心理資本與抑郁、焦慮等內(nèi)化問題的相關(guān)研究較少,目前較有代表性的研究結(jié)論是大學生心理資本對其心理健康水平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而對心理疾病癥狀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14]
盡管心理資本與抑郁、焦慮等內(nèi)化問題的關(guān)系的直接研究較少,仍有許多研究將心理資本作為一個獨立的變量與抑郁·焦慮等進行研究分析。如徐遠超等人發(fā)現(xiàn),大學生樂觀、悲觀維度得分和生活滿意度各維度、抑郁以及焦慮得分均具有顯著的相關(guān)性。[15]李玉麗等人發(fā)現(xiàn)心理彈性好的學生其焦慮抑郁癥狀較輕。[16]徐強發(fā)現(xiàn)大學生希望感是個體抑郁情緒、焦慮情緒以及應付方式的重要預測因素。[17]楊會芹等人發(fā)現(xiàn)心理資本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重大,農(nóng)村籍大學畢業(yè)生心理資本在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之間起著正向的調(diào)節(jié)作用。[18]
綜合上述關(guān)于教養(yǎng)行為與內(nèi)化問題的關(guān)系、教養(yǎng)行為對心理資本的影響、心理資本與青少年抑郁及焦慮的關(guān)系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心理資本與內(nèi)化問題的關(guān)系研究主要研究對象是大學生,尚未發(fā)現(xiàn)運用本土心理資本量表考察中學生的事務型和人際型兩種心理資本的研究。初中學生生理發(fā)育達到鼎盛時期,產(chǎn)生心理上的成人感,希望獲得成人的權(quán)力。然而,由于身心發(fā)展的不平衡,初中生面臨著種種心理危機(如煩惱突然增多、抑郁、焦慮等),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前人對青少年的內(nèi)化問題的研究和預防措施不少,但仍有許多研究表明初中生抑郁、焦慮等的檢出率依然較高。[19-20]而當下,社會越來越提倡素質(zhì)教育,這就使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研究顯得格外重要。
從健康的層面來了解教養(yǎng)行為、心理資本及其在初中生中產(chǎn)生的內(nèi)化問題。研究假設(shè)如下:父母教養(yǎng)行為能預測初中生內(nèi)化問題的發(fā)生;父母教養(yǎng)行為能預測初中生心理資本水平;初中生心理資本負向預測內(nèi)化問題的產(chǎn)生;心理資本在父母教養(yǎng)行為與青少年內(nèi)化問題之間起中介作用。
(一)被試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方法,選取安徽省亳州市、合肥市和阜陽市各兩所初級中學作為調(diào)查取樣學校。在每所學校初一、初二年級隨機抽取兩個班進行調(diào)查。經(jīng)學校領(lǐng)導和青少年本人知情同意,共發(fā)放問卷750份,回收有效問卷732份,有效回收率為97.6%。其中男生342人,女生369人,性別資料缺失1人;初一學生365人,初二學生367人,平均年齡為13.64歲( SD=7.64)。
(二)研究工具
1.父母教養(yǎng)行為問卷
本研究中的父母教養(yǎng)行為包括三個維度:溫暖接納、心理控制和行為控制;均采用五點計分,從“完全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別計1~5分。改編前人研究中的量表[21-23],本研究“溫暖接納”用 9個項目測量,分數(shù)越高表示父母對子女的溫暖接納水平越高。采用由汪(Wang)等人改編的父母控制問卷中文版測量“心理控制”維度,包括16個項目,分數(shù)越高表示心理控制越嚴重。采用由汪(Wang)等人改編的父母控制問卷中文版測量“行為控制”維度,包括13個項目,分數(shù)越高表示行為控制越嚴重。驗證性因素分析得出,χ2/df=3.09,RMSEA=0.06,NNFI=0.92,CFI=0.93。本研究中溫暖接納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6,心理控制的α系數(shù)為 0.83,行為控制的α系數(shù)為0.87。
2.本土心理資本量表
本土心理資本量表參考由柯江林等人編制的中國本土心理資本量表并進行改編。改編后的本土心理資本量表由事務型心理資本與人際型心理資本兩個二階因素構(gòu)成。事務型心理資本分量表含20個項目,包含自信勇敢、樂觀希望、奮發(fā)進取與堅韌頑強四個維度。人際型心理資本分量表含20個項目,包含謙虛誠穩(wěn)、包容寬恕、尊敬禮讓與感恩奉獻四個維度。兩個量表都采用 Likert式六點量表評價法,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分別記1~6分。驗證性因素分析結(jié)果顯示:χ2=1451.02,df=73,χ2/df=1.98,GFI=0.86,CFI=0.91,RMSEA=0.07。從指標性能上看, 本土心理資本具有更好的構(gòu)念效度。事務型心理資本、人際型心理資本、總體心理資本及其各子維度的Cronbach’s α信度值均高于 0.70。本研究中兩個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分別為0.91和0.92。
3.抑郁/內(nèi)化問題
焦慮/抑郁分量表采用艾克巴郝(Achenbach)(1991)編制的青年自評量表(Youth Self-Report,YSR)中的焦慮/抑郁分量表,包括10個項目。該量表采用3點計分,1表示“從不”,2表示“有時”,3表示“經(jīng)?!薄S嬎?0個項目的平均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個體的焦慮/抑郁程度越高。驗證性因子分析表明,該量表結(jié)構(gòu)效度良好,χ2/df=3.40,RMSEA=0.06,NNFI=0.93,CFI=0.94。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79。
(三)施測程序
以班級為單位發(fā)放問卷進行集體施測,被試同時完成父母控制問卷、本土心理資本問卷和內(nèi)化問題問卷。主試為心理學專業(yè)的老師以及經(jīng)過培訓的本科生。在做答前,主試向被試宣讀指導語,并說明調(diào)查的目的和問卷施測中應注意的事項,要求被試仔細閱讀答題說明和按要求填答問卷。問卷的施測不限定時間,被試回答完畢后當場回收,之后對問卷填寫的完整性和認真程度進行檢查,剔除有較多漏答或做答不認真的不合格問卷。
(四)統(tǒng)計分析
采用SPSS 19.0對變量進行描述性分析;采用多重回歸考察變量的回歸效應;采用溫忠麟等人2014年提出的中介效應依次檢驗程序?qū)π睦碣Y本的中介效應進行分析;[24]采用Bootstrapping方法檢驗回歸系數(shù)的顯著性[24]。
(一)父母教養(yǎng)行為、心理資本與內(nèi)化問題的相關(guān)分析
從表 1可以看出,溫暖接納和行為控制與內(nèi)化問題均呈顯著負相關(guān),心理控制與內(nèi)化問題呈顯著正相關(guān)。事務型心理資本和人際型心理資本與內(nèi)化問題均呈顯著負相關(guān)。溫暖接納和行為控制與事務型心理資本均呈顯著正相關(guān),心理控制與事務型心理資本呈顯著負相關(guān)。溫暖接納和行為控制與人際型心理資本均呈顯著正相關(guān),心理控制與人際型心理資本呈顯著負相關(guān)。
表1 各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和相關(guān)分析
(二)溫暖接納、心理資本和內(nèi)化問題的關(guān)系
表2方程1顯示,b=-0.35,SE=0.04,p<0.001,表明溫暖接納對內(nèi)化問題的負向預測作用顯著,滿足上述中介效應檢驗的第一個要求。方程 2顯示,b=0.253,SE=0.048,p<0.001;方程3顯示,b=0.15,SE=0.05,p<0.001,表明溫暖接納對兩種心理資本的正向預測作用均顯著,溫暖接納的提升能增加兩種心理資本。
在方程 4加入兩種心理資本,在控制教養(yǎng)方式后,b=-0.37,SE=0.04,p<0.001,表明事務型心理資本對內(nèi)化問題的負向預測作用顯著;b=-0.11,SE=0.04,p<0.001,表明人際型心理資本對內(nèi)化問題的負向預測作用均顯著,滿足第二個要求;在控制兩種資本后,b=-0.24,SE=0.04,p<0.001,表明溫暖接納對內(nèi)化問題的負向預測作用仍顯著(內(nèi)化問題的回歸效應下降,從 b=0.35降為b=0.24),即事務型和人際型心理資本在溫暖接納和內(nèi)化問題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應,它們分別占總效應的26.73%、4.65%??偠灾瑴嘏蛹{通過增加兩種心理資本來減少內(nèi)化問題。
表2 回歸分析和中介效應檢驗
(三)行為控制、心理資本和內(nèi)化問題的關(guān)系
表2方程1顯示,b=0.04,SE=0.04,p>0.05,表明行為控制對內(nèi)化問題的預測作用不顯著。方程2顯示,b=0.21,SE=0.04,p<0.001;方程3顯示,b=0.29,SE=0.04,p<0.001,表明行為控制對兩種心理資本的正向預測作用顯著,即行為控制的提升會增加兩種心理資本。
方程 4在加入兩種心理資本后,在控制兩種資本之下,b=0.15,SE=0.04,p<0.001,表明行為控制對內(nèi)化問題的正向預測作用顯著,說明事務型和人際型心理資本在行為控制和內(nèi)化問題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應,他們分別占總效應的53.07%、21.26%。這里的行為控制的間接效應和直接效應方向相反,屬于“不一致的中介”,表明可以通過增加兩種心理資本來減少內(nèi)化問題,而在殘余的直接效應中行為控制的增加能直接增加內(nèi)化問題。
(四)心理控制、心理資本和內(nèi)化問題的關(guān)系
表2方程1顯示,b=0.17,SE=0.04,p<0.001,表明心理控制對內(nèi)化問題的正向預測作用顯著。方程 2顯示,b=-0.08,SE=0.04,p<0.001,表明心理控制對事務型心理資本的負向預測作用顯著;方程3顯示,b=-0.60,SE=0.04,p>0.05,表明心理控制對人際型心理資本的預測作用不顯著,即心理控制的增加能通過減少事務型心理資本進而減少總體心理資本。
方程 4在加入兩種心理資本后,在控制兩種資本之下的結(jié)果為b=0.136,SE=0.032,p<0.001,表明在加入兩種心理資本后,心理控制對內(nèi)化問題的正向預測作用仍顯著;事務型心理資本在心理控制和內(nèi)化問題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應,其占總效應的17.73%,即心理控制通過減少事務型心理資本來增加內(nèi)化問題。上述中介效應的路徑分析如圖1所示。
圖1 心理資本中介效應路徑模型
(一)父母教養(yǎng)行為對內(nèi)化問題的預測作用
1.溫暖接納與內(nèi)化問題的預測作用
本研究表明溫暖接納負向預測內(nèi)化問題,即父母對青少年的溫暖接納越多,青少年的內(nèi)化問題(抑郁、自殺等)就會越少,反之亦然。這與巴勃(Barber)的“父母的支持促進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感覺,給了他們自信”結(jié)論一致[25],也和王春莉等人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12]。這個較易理解:當父母給予孩子溫暖和接納時,其行為特點往往伴隨關(guān)心、注意、陪伴、理解等,如父母積極參與孩子的活動,懂得欣賞和稱贊孩子取得的成果等。這些往往能帶給孩子安全感和信心,能有效減少內(nèi)化問題的產(chǎn)生。
2.心理控制對內(nèi)化問題的預測作用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心理控制正向預測內(nèi)化問題,高水平的心理控制會導致青少年出現(xiàn)抑郁等內(nèi)化問題。這與引言中大量的研究結(jié)論一致:心理控制是一種消極的父母控制,由此可預測兒童、青少年的內(nèi)化問題。
其中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個:首先,由于心理控制中愛的撤回而引發(fā)內(nèi)疚感等行為本身就會直接引起消極情緒體驗,加之處于青春期的個體的情緒、認知、能力等發(fā)展不足,易導致長期的消極情緒體驗進而演變成各種內(nèi)化問題。其次,隨著初中生身體、心理和社會性的發(fā)展,他們在青少年期會經(jīng)歷“分離——個體化”過程,會逐漸從心理上與父母保持一定距離。在這個時期,如果父母過多給予消極控制,則可能加劇青少年“分離——個體化”意識,對其發(fā)展帶來消極影響。[26-27]再次,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認為心理控制不僅包括父母將要求和意愿強加給子女的外在壓力,還包括子女為避免父母指責和失去關(guān)愛而不得不遵守父母意愿的內(nèi)在壓力,而且青少年不得不將這種壓力進行內(nèi)化,所以易導致各種內(nèi)化問題。[28]最后,父母心理控制對青少年內(nèi)化問題的影響可能是通過不同的中介變量引起的,如普蘭克特(Plunkett)在2007年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青少年的抑郁情緒可能源于對自我的消極評價,即低自尊:父母心理控制使得青少年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不能改變身邊的事情和環(huán)境,慢慢的會產(chǎn)生無助感和抑郁情緒。[2]另外,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心理控制能通過心理資本對內(nèi)化問題產(chǎn)生影響。
3.行為控制對內(nèi)化問題的預測作用
大部分研究發(fā)現(xiàn)行為控制能負向預測青少年的外化問題[7-9,29-30],并沒有研究發(fā)現(xiàn)其能顯著預測內(nèi)化問題。同樣,本研究也發(fā)現(xiàn)行為控制對內(nèi)化問題的預測作用并不顯著,但在加入心理資本后,行為控制對內(nèi)化問題的影響發(fā)生了變化。
(二)心理資本的中介作用
1.心理資本在溫暖接納和內(nèi)化問題之間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通過中介效應研究發(fā)現(xiàn)兩種心理資本在溫暖接納和內(nèi)化問題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應,即溫暖接納通過增加兩種心理資本來減少內(nèi)化問題。這也驗證了朱曉慶等人的研究結(jié)果。[11]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父母用溫暖接納的方式教養(yǎng)青少年,體現(xiàn)出一種良好的家庭氛圍,因此子女與父母之間能產(chǎn)生更多積極互動,青少年較易充滿信心和安全感。這不僅能直接減少其內(nèi)化問題的產(chǎn)生,還能培養(yǎng)孩子自信、勇敢、樂觀、堅強等事務型心理資本。另一方面,據(jù)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父母行為能對個體成長起到重要的榜樣示范作用。父母經(jīng)常使用溫暖接納的教養(yǎng)行為對待青少年,會使青少年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采用相同的行為方式,從而形成包容、寬恕、尊敬、禮讓等良好社交技能,進而形成積極的人際型心理資本。青少年擁有了高水平的心理資本,能很好地看待和處理生活學習中的問題,養(yǎng)成良好的心態(tài),進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減少內(nèi)化問題的產(chǎn)生。
2.心理資本在心理控制和內(nèi)化問題之間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發(fā)現(xiàn)事務型心理資本在心理控制和內(nèi)化問題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應,心理控制通過減少事務型心理資本來增加內(nèi)化問題。究其原因,首先,前人的研究一致認為心理控制作為一種消極的教養(yǎng)行為能負向預測青少年內(nèi)化問題。如前言所述,父母過多的心理控制會阻礙青少年的自主性發(fā)展,久而久之使青少年過多依賴父母,獨立能力差,缺乏安全感,認為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缺乏可控性。根據(jù)韋納的歸因理論,當個體將事件成敗歸因于不可控因素時會導致個體產(chǎn)生無助感,久而久之容易形成自卑、膽怯、悲觀、絕望等低水平的心理資本,即會導致事務型心理資本的明顯降低。其次,大部分研究已證明低水平的心理資本會增加內(nèi)化問題的產(chǎn)生。[14][31][32]低水平心理資本的個體對于不確定的事情較易抱有悲觀消極的態(tài)度,遇到困難挫折較容易沮喪絕望,難以采取積極有效的解決方法,且較易放棄。這些都會增加其緊張、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體驗,從而增加內(nèi)化問題的產(chǎn)生。
3.心理資本在行為控制和內(nèi)化問題之間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行為控制表現(xiàn)出不一致的中介作用。首先,前人的研究中并未表明行為控制對內(nèi)化問題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本研究卻發(fā)現(xiàn)行為控制可以通過增加兩種心理資本來減少內(nèi)化問題,這可能是因為中西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對父母行為控制的理解不一樣。西方文化背景更加主張自由開放,追求個性,所以青少年可能更多的將父母的行為控制理解為是父母對自己的不支持。而我國文化背景中則強調(diào)孝順、謙虛、禮讓、尊重和聽取父母意見等。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會使青少年理所當然地認為父母的行為控制是對自己的關(guān)心、教導、循循善誘等,從而形成相應的高水平的心理資本,進而減少內(nèi)化問題。
本研究又同時發(fā)現(xiàn)在殘余的直接效應中,行為控制的增加又會直接增加內(nèi)化問題,這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巴勃(Barber)在1996年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父母控制對兒童內(nèi)化問題的影響存在性別差異,父親的行為控制與男孩的抑郁水平顯著相關(guān),與女孩的抑郁水平相關(guān)不顯著。[13]這給我們的啟示是,本研究中行為控制的增加會直接導致內(nèi)化問題增加可能是由行為控制對青少年內(nèi)化問題影響中的性別差異引起的,但本研究并沒有深入分析父母控制在青少年內(nèi)化問題中的性別差異,也沒有將父母對青少年的控制分開來進行探討,所以其中的可能性和正確性有待以后更進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討。
[1] Durbin D L,Darling N,Steinberg L,et al. Parenting style and peer group membership among European-American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1993,3(1):87-100.
[2] Plunkett, S.W., Henry, C.S., Robinson, L.C., Behnke, A., & Falcon, P.C. Adolescent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behaviors, adolescent self-esteem, and adolescent depressed mood[J].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007,16:760–772.
[3] Albrecht, A. K., Galambos, L., Jansson, S.M.. Adolescents’ internalizing and aggressive behaviors and perceptions of parents’ psychological control: A panel study examining direction of effects[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07,36:673–684.
[4] Arum, R .G., & Shapka, J. D. The impact of pubertal timing and parental control on adolescent problem behaviors[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2008,37:445–455.
[5] Soenens, B., Luyckx, B.D., Vansteenkiste, K., Duriez, B. & Goossens, L. Clarifying the link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adolescents’ depressive symptoms: reciprocal versus unidirectional models[J]. Merrill-Palmer Quarterly, 2008,54:411–444.
[6] 王美芳,馮琳琳,張朋云. 父母控制與青少年問題行為的關(guān)系:完美主義的中介作用[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21(5):811-814.
[7] Aunola,K., & Nurmi, J.E. Maternal affection moderates 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control on a child’s mathematical performance[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4(40):965–978.
[8] Pettit, G.S., Laird, R.D., Dodge, K.A., Bates, J.E., and Criss, M.M. Antecedents and behavior problem outcomes of parental monitoring and psychological control in early adolescence[J]. Child Development, 2001,72:583-598.
[9] 葉寶娟,楊強,胡竹菁. 父母控制、不良同伴和感覺尋求對工讀生毒品使用的影響機制[J].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2(6):641-650.
[10] 柯江林,孫健敏,李永瑞. 心理資本:本土量表的開發(fā)及中西比較[J]. 心理學報,2009,41(9):875-888.
[11] 朱曉慶. 初中生心理資本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 南京師大碩士學位論文. 2010:19-31.
[12] 王春莉,廖鳳林. 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小學與高中生抑郁情緒的相關(guān)性[J]. 中國臨床康復,2005,9(20):35-37.
[13] 許玉燕,謝廣田. 家庭教養(yǎng)方式影響小學生自我效能感的調(diào)查與研究[J]. 當代教育論壇,2010(2):46-47.
[14] 張闊,張賽,董穎紅. 積極心理資本:測量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guān)系[J]. 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8(1):58-64.
[15] 徐遠超,吳大興,襲勵. 大學生的樂觀傾向與生活滿意度、焦慮、抑郁的關(guān)系[J].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6):23-25. [16] 李玉麗等人. 高三學生的焦慮抑郁情緒與心理彈性的關(guān)系[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7):45-46
[17] 徐強,大學生希望感與心理健康的關(guān)系[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0(2):26-28.
[18] 楊會芹,劉暉,王改狹. 農(nóng)村籍大學畢業(yè)生心理資本對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關(guān)系的調(diào)節(jié)效應[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21(2):260-262.
[19] 鄧厚才,楊敬源,鄧冰,楊萍,庹安寫,黃列玉,包毅敏.中學生心理社會因素與抑郁關(guān)系[J]. 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2,28(10):1274-1277.
[20] 吳國蘭,傅茂筍,劉丹,趙安全,何榮霞,雷洪敏,徐廣煥,王東新. 中學生抑郁情緒與家庭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研究[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3,21(1):76-79.
[21] Steinberg, L., Lamborn, S. D., Dornbusch, S. M., & Darling, N. Impact of parenting practices on adolescent achievement: 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chool involvement, and encouragement to succeed[J]. Child Development, 1992, 63:1266-1281.
[22] Robinson, C. C., Mandlesco, B., Olsen, S. F., & Hart, C. H. The parenting styles and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 (PSDQ). In B. F. Perlmutter, J. Touliatos, & G. W. Holden (Eds.), Handbook of family measurement techniques: Vol. 3. Instrument & Index 2001: 319-321.
[23] Schludermann, E. H., & Schludermann, S. M. Children’s report on parent behavior (CRPBI-30) for olde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Technical Report). Winnipeg, Manitoba, Canada: University of Manitoba,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1988.
[24] 溫忠麟,葉寶娟. 中介效應分析:方法和模型發(fā)展[J].心理科學進展,2014,22(5):731-745.
[25] Barber, B.K., & Harmon, E.L.Violating the sel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B.K. Barber(Ed.), Intrusive parenting: How psychological control affec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2: 15-52.
[26] Wang,Q.,Pomerantz,E. M.,& Chen,H. The role of parents’control in early adolescents’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hildDevelopment[J]. 2007, 78:1592-1610.
[27] 雷靂. 青少年“網(wǎng)絡(luò)成癮”探析[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0(5):554-560.
[28] Soenens,B.,& Vansteenkiste,M.A.Theoretical upgrade of the concept o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Proposing new insights on the basis of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J]. Developmental Review,2010, 30:74- 99.
[29] Barber, B.K., Olsen, J.E., & Shagle, S.C. .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behavioral control and youth internalized and externalized behaviors[J]. Child Development, 1994,65:1120–1136.
[30] Barber, B.K.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Revising a neglected construct[J]. Child Development, 1996,67:3296–3319.
[31] 潘清泉,周宗奎. 貧困大學生心理資本、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關(guān)系[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7):844-846.
[32] 陳桂蘭. 貧困生心理資本與心理健康的關(guān)系研究[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30):82-8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Behavior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PENG Kun & DONG Yang & WANG Mo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behavior,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internalizing problem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will be investigated between the parenting behavior and the internalizing problems. This study selected 732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y using indigenous psychological capital scale, behavior at school questionnaire and parenting behavior questionnaire as research tools. Results :(a)Internalizing problems is negative predicted significantly by warm acceptance. Internalizing problems can be positive predicted significantly by psychological control. Internalizing problems can not significant predicted by behavior control. (b) Warm acceptance, behavioral control can positive predict task-oriented psychological capital and relationship-oriented psychological capi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can negative predict the two kinds of psychological capital. (c)Warm acceptance can reduce the adolescent internalizing problem by adding two psychological capitals. Psychological control can increase the adolescent internalizing problem by reducing the two psychological capitals. Behavior control exhibited inconsistent intermediary. On one hand, behavior control can reduce the adolescent internalizing problem by adding two psychological capitals. On the other hand, behavioral control can increase the internalizing problems in its residual direct effect.
psychological capital; parenting behavior; internalizing problems;parent education; mediating effect
G444
A
2095-6762(2016)05-0036-08
(責任編輯 于小艷)
2016-07-31
彭琨,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北京,100875);董洋,香港教育大學助理研究員(中國香港);王默,香港教育大學博士(中國香港)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教師教育培養(yǎng)模式立法的國際比較與本土探索”(項目編號:15YJC820056)、廣東省本科高校教學質(zhì)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立項建設(shè)項目“卓越教師培養(yǎng)計劃(項目編號:414B010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