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朝琪
以前我們認為的教學活動無非就是單純地實現(xiàn)教材知識的遷移,注入式的教學模式,老師在課堂上高談闊論,幾乎占用整節(jié)課堂,學生只會拼命聽,拼命記,然而掌握情況并不理想,導致課堂高耗低效?!皢栴}導學”教學模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可以更好地優(yōu)化物理課堂?!皢栴}導學”教學模式的運用,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精心準備的問題設計是打造高效課堂的重要保證,可以迅速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及舉一反三的能力。于是我收集了一些平時運用“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的案例,詮釋“問題導學”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實施。
一、聯(lián)系生活中的物理情境,有效提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新課程標準提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可見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教學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如我們在“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因素”新內容教學中,準備如下問題設計。問題一:“剛從超市買來的水果罐頭,可是瓶蓋怎么也擰不開,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嗎?”問題二:“媽媽從菜場買回來一些黃鱔,可是捉的時候發(fā)現(xiàn)很滑,怎么才能把黃鱔抓起來呢?”看似熟悉的生活情境,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導學生大膽地科學猜想和動手實驗,因為求知欲是學生的天性,一旦學生的這種欲望被老師激發(fā)出來,將迫不及待地主動走入這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
二、巧設“問題鏈”,層層深入,幫助學生建構物理模型
復習課是物理學科教學中的一個重要課型,也是我認為較難上的一種課型,特別是初三年級的中考復習課,他并不像新授課那樣有趣,而更多的是擔負著知識整理、查漏補缺的重任。因此復習課上下來,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教學內容容量大,教師疲憊,學生乏味,教學成果不顯著。譬如我們在《浮力》復習過程中,如果整節(jié)課以簡明的問題鏈串接各環(huán)節(jié),可能就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問題1:“設計小實驗”中:“哪位學生可以將放置在燒杯底部的乒乓球以手不觸碰到燒杯為原則拿到乒乓球?”大部分學生會想到利用水施加的浮力幫助實現(xiàn)。因此,可以迅速地完成浮力的定義、浮力的方向、施力物體的復習。
問題2:“動手做一做”中:“組織學生利用提供的實驗器材,思考如何測量浸沒在水中的小石塊所受浮力的大小?”引導學生動手實驗,快速復習求浮力的兩種簡單的方法——“稱重法”和“阿基米德原理法”,并充分利用課堂生成資源,積極追問。如學生在表述“稱重法”的原理時提出公式F浮=G-F,追問:“你是怎樣得到這組公式的?”學生自然會想到結合運動狀態(tài)的受力分析在稱重法中的重要意義;又如學生在表述“稱重法”實驗過程中的注意點時提出不但要讓小石塊靜止浸沒在水中,還不能碰觸到燒杯的底部。再次追問:“為何要靜止,為何不能碰觸到燒杯底部?”學生思考回答完畢后,可再組織學生對觸底的小石塊進行受力分析,強化學生在解決浮力類問題時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的意識,為后面物體浮沉條件的復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實際上狀態(tài)分析法就是稱重法的特殊表現(xiàn),拉力為0的應用。
問題三:“同學們在運用阿基米德原理測量浮力的實驗過程中的注意點有哪些?”借此強調溢水杯的使用方法、浸沒條件的應用等。并自然過渡到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表達式,并追問“還有哪些其他的表達式”,及時依據(jù)公式的特點歸納出運用的適用條件。
問題四:“浮力大小的計算方法在不同類型的題目中如何選擇?”先開展小組討論,接著通過不同類型的例題強化訓練,讓學生學會選擇出合適的求浮力的方法。如可提供將圓柱體從盛有水的容器上方離水面某一高度處緩緩下降(其底面始終與水面平行),使其逐漸浸入水中某一深度處整個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F與圓柱體下降高度h變化關系的數(shù)據(jù)圖像,不設計具體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圖像收集信息求出盡可能多的物理量和結論,進一步幫助建構物理模型,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三、歸納總結,程序性的提問,幫助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突破口
《電熱器的多檔功率》是中考試題中的熱點問題,一方面它考查了學生電學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另一方面P=U/R體現(xiàn)了生活、物理、社會的新課標的精髓。但是每次測試下來發(fā)現(xiàn)學生解答此類問題并不是可以做到思路清晰,更多地表現(xiàn)出思維的混亂。因此,針對電熱器的多檔功率運算我專門上了一節(jié)強化訓練課,并幫助學生總結出一套自我啟動的程序性問題,幫助學生尋找問題的突破口,我的問題是這樣設計的:“(1)開關有幾種有效的使用方式?會形成幾種電路連接方式?”“(2)依據(jù)公式——哪種連接對應的是高、中、低溫檔,你的理由是什么?”“(3)畫出等效簡圖,你要在簡圖中標出哪些物理量?”“(4)你選擇什么公式解決問題?還有哪些問題不能解決?我該怎么辦?”按照這樣的程序自我提問,學生在處理此類問題上形成較統(tǒng)一的思維方法,極大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信心,從最終反饋效果看,確實效果不錯。
當然,“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的探索值得更深入的研究,特別應當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目標,采用不同的問題設計,讓學生保持適度的新鮮感,我想“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絕不是一種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個內容,面對不同的學生主體,不同的場合,也應有相應的變化,學無止境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