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寶瑞
應上海市教育督導事務中心的要求,筆者就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結合教育督導工作談點個人的意見和建議。
有人說,2015年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一攬子修改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民辦教育促進法,主要是為了修改民辦教育促進法。讓他們不解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修改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決定,民辦教育促進法的修改延后,需要再進一步調研。其實,教育法的修改共有十一處,涉及學前教育、語言文字、考試制度等。筆者擬就教學語言的修改,談談“雙語教育”的本源問題,并希望有關方面加強教育督導,并求教于方家。
目前,與國外有關機構的合作交流辦學、中小學校辦的各種國際班如雨后春筍。筆者認為,前者是國家鼓勵的,這也是教育國際化的需要;后者是值得商榷的,因為義務教育是政府的責任。但不管是大學,還是中小學,大多采用漢語和英語進行“雙語教學”,有不少專家學者著眼于理論、實踐撰文指出其特點,以及所取得的成效。筆者一直呼吁有關部門應當對此予以干預,由于語管部門沒有執(zhí)法權,加上教育法規(guī)定不是很明確,專家學者又積極闡發(fā)他們的觀點,未能有效干預。其實,仔細一點研究,我國的“雙語教育”,在教育法中的規(guī)定是明確的。
1995年版的教育法第十二條規(guī)定:
“漢語言文字為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基本教學語言文字,少數(shù)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當?shù)孛褡逋ㄓ玫恼Z言文字進行教學。
“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進行教學,應當推廣使用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規(guī)范字。”
上面的規(guī)定,其實已經(jīng)很明確了,但有些專家學者卻還有不同看法,繼續(xù)堅持“雙語教育”,是漢語和英語。總是認為國際的,就是好的,但也許不一定是對的。做事還是要考慮我們的國情,我國有56個民族,有不少民族有自己的語言。明白了這個,就應該明白我們國家的“雙語教育”。新修改教育法的第十二條規(guī)定: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就基本教育教學語言文字,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進行教育教學。
“民族自治地方以少數(shù)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從實際出發(fā),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本民族或者當?shù)孛褡逋ㄓ玫恼Z言文字實施雙語教育。
“國家采取措施,為少數(shù)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實施雙語教育提供條件和支持?!?/p>
新修改的教育法吸收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內容,將“漢語言文字”修改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同時,非常明確了“雙語教育”,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民族自治地方本民族或者當?shù)孛褡逋ㄓ玫恼Z言文字。筆者以為這是“雙語教育”的本源。任何一個國家都非常重視本國的語言文字,法國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課》,就是有力的說明。
修改后的教育法,于2016年6月1日起實施。各級教育督導部門在督導工作中,并未將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教學語言納入督導范疇。在此,筆者呼吁教育督導部門加強督導,讓“雙語教育”真正回歸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