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鋒
明代陳繼儒的《小窗幽記》是我很喜歡讀的一本書,其中的每一句話,都包含著豐富的人生感悟和哲理,深長思之,可以啟迪人的心智。比方說“諱貧者死于貧,勝心使之也;諱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諱愚者死于愚,癡心覆之也”一句,愈琢磨愈感到其理之深刻。或許,這就是古代經(jīng)典永久的魅力所在:典雅、通透,言簡意賅卻又含義無窮。
勝心、畏心、癡心可以說是人生的三病,陳繼儒分別將其對應(yīng)于貧、病、愚這三種人們最忌諱的東西,用“使之”“蔽之”“覆之”三個動詞將其連貫起來,可以說探到了病根。換句話說,表層的病狀是貧、病、愚,而深層的病因則是勝、畏、癡。他的意思是說:要想除掉前者,必須從后者下手,也就是從心地上用功夫。
所謂從心地上用功夫,就要分析一下勝心、畏心、癡心這三種心了。勝心也就是爭強(qiáng)好勝之心??磩e人開了輛奧迪,我就得買輛寶馬,非要勝他一籌不可。表面上看,正是這種心促進(jìn)了人類社會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人們一般也會將其定義為一種“進(jìn)步”,但進(jìn)步就有進(jìn)步的代價,譬如有了手機(jī),給人們生活帶來方便,但隨之而來就有“手機(jī)病”等。過猶不及,如果任由這種心泛濫,那么這種“進(jìn)步”帶給人們的就未必是幸福,因?yàn)槿魏挝镔|(zhì)層面的東西最終要由人類的心去感受才有意義,物欲橫流,心靈迷失,由此才會有“窮得只剩下錢了”之說。應(yīng)該說,物質(zhì)的富足只是心靈富足的前提,卻未必一定帶來心靈的富足,而后者才是根本。所以勝心既可能給人類帶來富足,又是人類貧窮的根源,其中的辯證關(guān)系是值得深入思索的,否則我們看到的就是開著高級轎車斗氣、吃著山珍海味罵街的一幕,你能說他們很富有嗎?
畏心,就是諱疾忌醫(yī)之心,究其根本是怕病、怕死。但怕就不得病、不會死了嗎?殊不知這種“怕”本身就是病的根源啊!有些人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嚇?biāo)赖摹F鋵?shí),即使得了病,也以豁達(dá)的心態(tài)去看待,想一想這世間誰人不死?任他多么高貴、怎么有錢,在死亡面前卻是“一律平等”的,如此想開了,病反而可能就好了。諱病還有另一層意思,時下“養(yǎng)生”變得很時髦,這當(dāng)然沒有錯,但如果把“養(yǎng)生”看得太重,畏首畏尾,疑神疑鬼,那么養(yǎng)生就可能變成“害生”。真正的養(yǎng)生,首先是心胸開闊,豁然大度,看上去大大咧咧,卻反而不會得病,活得更好些,這其中的辯證關(guān)系也是很值得深思的。
癡心則是愚蠢的根源。一般人都怕別人說自己愚蠢,所以總要裝出自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的樣子,殊不知這本身就是愚蠢的表現(xiàn)。孔老夫子說得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自己不知道,那才是智慧。何以故?天下之事,我們知道的總是少數(shù),不知道的總是多數(shù),故而求知的過程是無窮的。知道自己的無知才是開啟智慧的門徑,忌諱說自己愚蠢,恰恰證明自己的愚蠢。
以上三者,陳繼儒皆用“死于”來概括,可見三者誠為人生之大病,自古而然,只不過現(xiàn)代人的病較之古人,并沒有好轉(zhuǎn)反而可能更惡化了些。如果我們不受其“使”,不為其所“蔽”、所“覆”,那么人生境界就會升華,也就擺脫了“死”而真正“活”了。正像一位西哲所說:有些人活著是為了吃飯,有些人吃飯是為了活著。如何“活著”,這個最平常的字眼兒,這個最基本的問題,真的是“百姓日用而不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