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洛陽市新區(qū)人民醫(yī)院 檢驗科 河南 洛陽 471023)
PT、APTT臨床檢測中常見影響因素調(diào)查分析
王燕
(洛陽市新區(qū)人民醫(yī)院 檢驗科 河南 洛陽 471023)
目的 分析PT(凝血酶原時間)、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臨床檢測中常見的影響因素。方法 選擇放置時間不同、離心時間不同以及抗凝劑與血液比例不同的標本分別測定PT、APTT值,并分析其差異。結果 與立即檢測相比,放置≥4 h PT延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立即檢測相比,放置≥6 h APTT延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相同離心力下離心時間不同APTT、PT結果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1∶9的比例比較,血液與抗凝劑比例<1∶9或>1∶9 APTT、PT均延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PT、APTT臨床檢測中應嚴格控制血液與抗凝劑比例,應在4 h內(nèi)完成檢測。
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影響因素
PT、APTT是常用的血栓與止血篩檢實驗,對止凝血疾病的臨床診斷、用藥及治療監(jiān)測等起到極為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1]。近年來,隨著檢驗醫(yī)學的快速發(fā)展,止凝血實驗的重復性、準確性及檢測速度均有大幅提升,但其測定結果仍受各種檢驗前因素的影響[2]。為此,本研究對PT、APTT臨床檢測中常見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取得較滿意結果。現(xiàn)報告示下。
1.1 標本采集 選取洛陽市新區(qū)人民醫(yī)院2015年6月至12月期間測定出凝血時間的200例患者,其中男126例,女74例;年齡2~75歲,平均(35.3±22.9)歲。并篩選正常成人標本60例作為對照,入選者白細胞計數(shù)均在正常范圍,且為非感染成人患者;排除具有血栓與止血障礙及出血傾向者或心肺肝腎疾病史、形成瘀斑史及血液方面疾病者。
1.2 方法
1.2.1 質(zhì)控檢測 以儀器配套的標準質(zhì)控定值血漿在每天開機后進行“Quality Control”測定,測定結果在控后再對常規(guī)標本進行測定。
1.2.2 檢測方法 200例患者的PT、APTT均采用Syemex CA-50全自動血凝分析儀進行測定。從中選取20例血漿行立即檢測,后于18~25 ℃下降標本開塞分別放置2、4、6 h及以上,進行重復測定。選取20例標本以3 000 r/min的離心力離心5、10 min進行測定。選取血液與抗凝劑比例不同的20例標本(采血管總容量為5ml,設置真空采集1.8 ml血量,于2.0 ml刻度線處比例為1∶9,多于2.6 ml為>1∶9,少于1.2 ml為<1∶9,如標本比例不合適,重新采集再次測定)進行檢測??鼓齽┡c血液比例校正:當HCT(血細胞比容)<20%或>50%時:抗凝劑(ml)=0.001 85×血液(ml)×(100-HCT)。
1.3 觀察指標 比較不同放置時間、不同離心時間和血液與抗凝劑不同比例PT、APTT的檢測結果。
2.1 放置時間 與立即檢測相比,放置≥4 h PT延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放置≥6 h APTT延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放置時間對比±s)
注:與立即檢測比較,aP<0.05。
2.2 離心時間 在相同離心力下離心時間不同APTT、PT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血液與抗凝劑不同比例 與1∶9的比例比較,血液與抗凝劑比例<1∶9或>1∶9 APTT、PT均延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不同離心時間對比±s)
注:與5 min比較,bP>0.05。
表3 血液與抗凝劑不同比例對比±s)
注:與1∶9比例比較,cP<0.05。
PT、APTT測定是臨床上最常用的凝血系統(tǒng)的篩選試驗,但其測定受較多因素的影響,如控制處理不當,容易造成檢測結果出現(xiàn)嚴重偏差[3]。因此,了解其檢測變異影響因素對于提高臨床檢測的準確性及可靠性具有顯著意義[4]。
本研究顯示,與立即檢測相比,標本放置≥4 h PT延長、≥6 h APTT延長,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標本放置時間需<4 h,尤其是PT需盡量控制在2 h內(nèi)完成檢測。此外凝血象檢測對采血量具有非常嚴格的要求,血液與抗凝劑比例需嚴格控制1∶9,抗凝比例在1∶6時即出現(xiàn)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本研究發(fā)現(xiàn),與1∶9的比例相比,血液與抗凝劑比例<1∶9或>1∶9時APTT、PT均延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過往研究結果相一致[5-6],提示采血時需掌握好其比例,嚴格做好檢驗前的治療控制。同時研究發(fā)現(xiàn),離心時間對于APTT、PT檢測結合無明顯影響,但在3 000 r/min離心10 min的條件下,新生兒容易發(fā)生溶血,導致PT的結果延長。因此,適當減少離心時間,可有效避免上述情況發(fā)生,有利于提高檢測的準確性及可靠性。
綜上所述,PT、APTT臨床檢測中凝血標本需及時送檢,盡量在1 h內(nèi)將血漿分離,PT最好控制在2 h內(nèi),全部測定需4 h內(nèi)完成,如樣本過多,可適當縮短離心時間,為臨床醫(yī)師提供最佳的生物學凝血狀態(tài)。
[1] 王志偉.急診凝血四項分析前的影響因素及質(zhì)量控制[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5,13(2):43-45.
[2] 張俊,董衛(wèi)國.PT及APTT檢測質(zhì)量控制要點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3,17(25):3339-3341.
[3] 馬燕.凝血檢驗項目的影響因素及對策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2):175-176.
[4] 梁麗麗.不同凝血分析儀檢測系統(tǒng)測定凝血指標的差異性分析[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5,24(12):42-44.
[5] 朱民超,朱婭,孫莉.PT和APTT檢測常見影響因素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5,14(19):1653-1655.
[6] 王立秋.凝血功能檢測影響因素的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31):157.
R 446.11
10.3969/j.issn.1004-437X.2016.12.047
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