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雙
(福州大學 至誠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論王連三大提琴曲《采茶謠》的民族色彩
李 雙
(福州大學 至誠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王連三先生于20世紀50年代初創(chuàng)作大提琴曲《采茶謠》。作品是我國第一首大提琴協(xié)奏作品。本文擬通過音樂本體、文學和美學三個角度分析作品《采茶謠》所蘊含的民族色彩,希望對廣大學者探索西洋樂器民族化提供一定的幫助。
大提琴曲《采茶謠》;民族色彩;文學與美學
大提琴的音色渾厚而豐滿,寬廣的音域,在提琴族的樂器中屬于下中音樂器,被稱為“音樂貴婦”。大提琴大約在20世紀初傳入中國,蕭友梅在20世紀初創(chuàng)作了大提琴獨奏曲《秋思》,在20世紀20年代初創(chuàng)作了《新霓裳羽衣舞》等廣大學者做出了許多的努力。以下本文將從音樂本體、文學和美學三個角度分析作品《采茶謠》所蘊含的民族色彩。
1.作曲家簡介
王連三(1926~1986年),出生于福建省清流縣,在14歲時就獨自離家到福建音樂??茖W校就讀,他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家庭的經濟負擔很重,王連山就依靠著“清貧獎學金”半工半讀,開始了他的音樂學習之路。1941年考入福建省國立音專攻理論和作曲,后來在德籍大提琴教授曼哲克的指導下提早2年修完課程,成為大提琴主修班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之一。
2.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大提琴曲 《采茶謠》作品創(chuàng)作于1952年,當時王連三先生受邀參加北京國際青年聯(lián)歡節(jié),同行參加演出的還有許多音樂家,他們都表演了本民族的音樂作品,當時沒有合適的大提琴曲目,他只得演奏《匈牙利舞曲》。這件事促使王連三先生陷入深深的思考當中,他一心想著大提琴能不能也擁有屬于我國本土的音樂作品,使演奏具有中國民族特色,從而使大提琴真正地融入中國,并且讓我國優(yōu)秀的大提琴作品流向世界,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1952年,王連三受到福建武夷山報道的啟示,于是他決定心歸家鄉(xiāng),而家鄉(xiāng)的變化與發(fā)展使他欣喜萬分,游上心頭的愉悅感和自豪感給了他創(chuàng)作的沖動,于是創(chuàng)作下了這首具有福建地方文化特色的大提琴作品。此曲顯示了著名茶鄉(xiāng)福建武夷山的濃郁生活氣息,演繹了清新優(yōu)美的音樂感受,體現出了我國特色民族文化,成為我國大提琴藝術在民族化道路上的第一次成功嘗試。
1.“漸變式”的曲式結構
歐洲音樂強調對比性,西方人習慣以對比式的曲式結構如A-B-A的形式表現樂曲,而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則強調漸變統(tǒng)一性,它偏注重于采用在統(tǒng)一的基礎上呈現出不同的原則,經常運用漸變的方式體現出對比,講究自然而柔和的過渡變化?!恫刹柚{》便體現出了這種特點,使得這首曲子顯得連貫而流暢。全曲由引子、尾聲和一短一長的兩個間奏組成,連接部分貫穿于整部作品,全曲由散到慢速到中速,再逐漸加速到快速,最后回到散的狀態(tài),其結構體現出漸變式的原則,使得作品在漸變中發(fā)展并統(tǒng)一。其曲式分析結構圖如下表所示:
分段引子AB間奏1C間奏2C尾聲小結數1-45-2627-7273-7475-138139-168169-192193-216曲式結構散慢中快散
2.融入“客家山歌”旋律曲調
《采茶謠》的創(chuàng)作素材源于福建武夷山的客家山歌“茶山竹板歌”,在保持有原來當地民歌曲調演唱敘事性的基礎上,以七言五句為一段,通過豐富的表現手法將各個演奏部分所要表達的畫面和情緒刻畫得淋漓盡致。唱腔屬于基本曲調反復結構,以羽徵調式居多,旋律強調羽和商這兩個音(分別為la和高音re),將其以長時值的放在突出的節(jié)拍位置;或將其作為樂句的落音放在結尾。作品《采茶謠》主要“加花”“展衍”和“擴展與緊縮”的創(chuàng)作手法擴展旋律曲調。
3.豐富的創(chuàng)作手法表現“客家風”
(1)“加花”手法的運用
“加花”是以原有的音樂材料的主旋律為骨干音,運用不同的音對其中的骨干音進行裝飾,從而使樂曲更為豐富的曲調發(fā)展手法?!恫刹柚{》廣泛運用到了“加花”的創(chuàng)作手法。在曲子的第13、15、16、17、19、23、78、86、94、102小節(jié)都有出現短倚音的奏法,豐富了作品內容,表現出一種活潑靈巧的感覺,描繪了一段自然清新又柔美的民歌旋律,在一番愜意的情緒下,用短倚音演繹出茶山人民質樸醇美的勞動特性,以及對茶山生活的追憶與懷念。
(2)“展衍”手法的運用
“展衍”這種技法可以使旋律得到豐富的變化和發(fā)展,展現了歷代勞動人民的音樂創(chuàng)造才華,使得民歌在民間音樂特有的傳承中得到不斷的豐富和發(fā)展,同時又具有內在的聯(lián)系和統(tǒng)一。在第26小節(jié)中, 運用十一連音仿佛王連三先生飛揚的思緒,隨著樂曲的演繹飛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在那個生他養(yǎng)他的地方,追憶過往。第68-71小節(jié)廣泛使用具有動力性的三連音不規(guī)則節(jié)奏,是在主題的基礎上加快速度,奏出一段歡快的旋律,五光十色的泛音實音,交相輝映,使人們仿佛看到茶山上正在勞動的青年男女們歡快的身影。第207-212小節(jié)則是采用顫音和回音的技法,音強由弱逐漸增強,逐漸激起聽眾的感情,在最后一個音結束后又接上連續(xù)而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表現飽滿的精神,演奏出奔放激昂的情緒,也描繪了茶山人民載歌載舞歡慶豐收的熱烈場面。
(3)“擴展與緊縮”手法的運用
擴展與緊縮手法是擴大或縮小主導樂思的音程與音值,從而使音樂情緒顯得更加熱烈活潑的主題發(fā)展手法。其中,緊湊的節(jié)奏和音程的擴大被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不斷增長,情緒漸強的氣勢,隨著作曲家對音程做出的擴大、對節(jié)奏做出拉寬,以此掀起人們內心更大的波浪。大提琴作品《采茶謠》就是在變化中達到高潮,在C段和兩個間奏中對主旋律進行弦擴展后緊縮,塑造了福建武夷茶山人民辛勤勞動的刻畫,描繪出一幅熱情洋溢充滿歡聲笑語的勞動畫面。
文學理論上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創(chuàng)造的表現特征。王國維說:“文學中有二元質焉:曰景,曰情。”作品《采茶謠》中傾注了許多的感情,在其中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在創(chuàng)作中將對家鄉(xiāng)茶山之景的描寫、活潑愉快氣氛的渲染以及作者想表達的情感都加入到作品中,整體的作者抒發(fā)情感,讓聽眾在欣賞中理解其中所蘊含的內涵。
引子部分:作品描繪了一幅晨光普照大地,清新翠綠鳥鳴聲起的畫面,營造了一種寧靜優(yōu)雅的意境,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生活的熱愛與向往之情。作品A段以中速平穩(wěn)的旋律,飽含王連三先生對茶山采茶往事的追憶,以及對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深厚感情。曲子B段為第27-72小節(jié),主要從遠處描繪茶山人民采茶的情景,大片青翠欲滴的茶梯田上,采茶姑娘們正在茶道間游走,她們穿著花衣服,在綠色的茶田間穿行,展現一幅生機勃勃的景象,渲染了一種悠閑自在,清新自然的生活情境,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生活的懷念。作品中間奏1為第73-74小節(jié),使聽眾的腦海里浮現出采茶姑娘們休息打鬧的場景,和諧自然,卻又不失活潑,好像能夠隱隱約約看見美麗的采茶姑娘在茶田間撲蝶玩耍,互相編扎秀發(fā),營造了一種格外和諧的自然生活,充滿作者的回憶,表達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第75-138小節(jié)為作品C段,這是本首曲子的高潮部分,它的速度快而顯得活潑,給人們無限的聯(lián)想空間,描繪茶山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采茶生活,表達了茶山人民熱愛生活、集體勞動的歡樂氣氛,勾勒出人們在前山采茶,歡暢談笑,朝氣蓬勃的畫卷,同時也表現出作者對自己家鄉(xiāng)那種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就如唐代杜甫《絕句》這首詩歌中所寫的那樣,“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边@首詩歌描繪的是一幅和諧自然的圖景,渲染了舒適愉悅、寧靜和諧的氛圍,此詩與茶山人民的生活情境一樣,都給筆者一種愉悅閑適的心境,同時也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愛。間奏2給聽眾呈現出一種鬧騰的場面,采茶的人們打打鬧鬧,互相取樂,也不免有為閑聊時因意見不同而爭吵的人們,還有旁側看熱鬧的人,雖爭辯但也不傷和氣,表現出茶山人民質樸醇美的天性。
虛實境界不僅體現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也成為藝術作品本身內涵的表達,這就是藝術作品中的“虛實相生”?!独献?十四章》對宇宙本體“道”的描述是:“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徊坏?,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虛境是由實境誘發(fā)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而實境是在虛境下加工而來,這是意境獨特的結構方式。
在作品《采茶謠》中,引子以及A、B段部分:“實”是通過大提琴與鋼琴的協(xié)奏,靜靜地將此畫卷展開,描繪的是一幅安謐和諧的景象,“虛”則引發(fā)了筆者的想象思考,雖然是在描繪茶山景象,但更進一步是為了體現作者對茶山生活的追憶與向往。間奏1:“實”為描寫茶山上正在勞動的青年男女們歡快俏皮的身影,“虛”處卻是從側面表現出社會的和諧安定。C段:作為本曲的高潮部分,大提琴多采用跳音和“加花”進行演繹,“實”處王先生將他幼時喜愛的家鄉(xiāng)清流山歌的音調貫穿了整首樂曲,“虛”則由此表現出活潑歡快的采茶生活。間奏2與后C段的“實”在于描繪傍晚茶田間工作的年輕男女,“虛”則表現雖已接近尾聲,但卻是精神飽滿的,人人辛勤勞作充滿熱情,給聽者一種充滿正能量的感覺。尾聲部分:先是漸慢下來,然后進行許多小節(jié)的顫音與回音演奏,在“實”處描繪的是一天勞作收獲滿滿的歡歌,“虛”處則贊美了家鄉(xiāng)茶山人民的那種淳樸的品質。表現了作者對茶山人民的贊美之情,這首具有福建鮮明地方色彩和濃郁生活氣息的大提琴作品。
[1]李維.王連三大提琴曲《采茶謠》的風格故事[J].中央音樂學院,2015.
[2]林若喻.《鋼琴音樂民族化之典范——中國鋼琴作品<箏簫吟>》[J].黃河之聲,2013,(09).
[3]趙嘉楠.中國大提琴樂曲創(chuàng)作與演奏的中西方對話[J].中國音樂,2013,(02).
[4]杜亞雄,秦德祥.中國樂理[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5]陳玥.大提琴獨奏曲《江河水》的演奏技法分析[J].大舞臺,2015.
[6]網址:http://baike.so.com/doc/403557-427361.html
[7]網址:http://baike.so.com/doc/1437878-1519886.html
[8]彭吉象.中國藝術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
[責任編輯:舟舵]
2016-07-14
福建省教育廳課題項目《大提琴音樂民族化特征解讀——以王連三、郭祖榮作品為例》(JAS150796)階段性成果。
李雙(1984-),女,福建泉州人,講師。研究方向:鋼琴、大提琴藝術及其教育。
J292
A
1671-5330(2016)06-01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