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
- 榮格原型理論視野下《天龍八部》人物形象分析
原型理論;陰影;自性【中圖分類號】I2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3-0025-03【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3.008一、慕容復——性格割裂者形象慕容復是個性格被割裂的人,他一面是翩翩君子,一面是卑劣小人。他在二者之間搖擺不定,最終性格中的惡劣面占據上風,也由此釀成了他悲慘的結局。(一)假面下的割裂性格榮格把男性的阿尼瑪和
今古文創(chuàng) 2023年33期2023-09-19
- 榮格原型下《克拉拉與太陽》中的母親形象
母親原型、陰影與自性,從而更深刻地透析母親形象的潛意識內部,并由母親對自我認知的變化為分析母親形象提供更多闡釋空間。關鍵詞:《克拉拉與太陽》 榮格 母親 陰影 自性《克拉拉與太陽》是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Kazuo Ishiguo,1954-)創(chuàng)作的一部最新力作。這本書以機器人克拉拉的角度展開敘述,透過冰冷的機械視角去觀察千狀萬態(tài)的社會現實,探究復雜的人性。該小說自出版以來便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國外學者主要研究小說的計劃性報廢文化與倫理責任問題。Adam
文學教育·中旬版 2023年6期2023-06-29
- 重思慧能的“自性”
——從體、相、用出發(fā)
心在于“心”?!?span id="j5i0abt0b" class="hl">自性”作為心的一種新的概念,在禪宗的歷史上也經歷了一個演變。最初在達摩這里,心被具體化為“如來藏藏識”。他依據《楞伽經》將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統(tǒng)一起來,以此作為人的內在佛性。這一佛性擁有染凈不離的二重屬性,貫穿于禪宗整個思想脈絡體系之中。與此同時,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也把如來藏思想和唯識學相結合,并做了進一步的發(fā)揮。他將佛、覺、理、智等早期佛教概念,全囊括到了“一心”中,且這“一心”為一切眾生所具足。這一思想標志著對佛的外在偶像化的崇拜開始
湖北社會科學 2022年1期2022-11-08
- 自性化與禪悟
——論榮格心理學與禪宗的親緣性
學的形成,特別是自性化理論的構建從東方智慧中汲取了豐盛的養(yǎng)料。幾乎在他的每本著作中,榮格都會提到東方智慧給予他的啟示。例如在為衛(wèi)禮賢編著的《金花的秘密》一書所撰寫的前言中,榮格提到與弗洛伊德決裂后,他陷入幾近自閉的迷茫狀態(tài),是德國漢學家衛(wèi)禮賢寄來的中國道家經典《太乙金華宗旨》如一道亮光射進了他的心靈,幫助他堅定了自己理論前行的方向;在其系統(tǒng)介紹“共時性”理論的論文《共時性——一種非因果性聯系原則》中,榮格指出《易經》中所描述的卦象和占卜原理為其“共時性”思
湖北社會科學 2022年8期2022-11-08
- “緣起性空”與虛無主義問題
——一個現象學的方法談
“現象學還原與無自性或空性”。筆者后面會展開論述這個論題。佛教中“無心”的主張和要求在許多方面與胡塞爾于1905年期間提出的“現象學還原”的方法相一致,而且彼此可以用來相互詮釋。嚴格意義上的現象學還原是指“超越論現象學還原”。它相當于胡塞爾的另一個術語“現象學的懸擱”,胡塞爾在1913年的《純粹現象學與現象學哲學的觀念》第一卷中對它們做了詳細的說明。這里的問題都涉及被懸擱的是什么,或被還原的是什么?它們與佛教中“無心”之“無”有關。胡塞爾的“超越論”的含義
哲學分析 2022年1期2022-10-31
- 榮格原型理論視角下《小偷》中的人物形象解讀
桑亞逐漸實現了“自性化”發(fā)展。本文旨在以榮格原型理論為基礎,深入分析電影中角色形象。心理學是一個繁而雜的領域,很多人文和自然學科都與心理學息息相關。在電影《小偷》中,導演對原型理論的熟練運用,不僅使角色立體化,還讓角色的心理歷程透明化。原型理論是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的重要理論之一,原型是“人類原始經驗的集結。”榮格十分看重這種集體深層心理的原始發(fā)生,把它在后世的呈現看成是一種“原型”的展開。他提出了一些在每個人的精神發(fā)展和社會適應中發(fā)揮特殊作用的原型,如人
海風 2022年4期2022-06-09
- 試論宗喀巴對佛教中道論的發(fā)揮
——從命題、闡釋、方法的視角
以緣起為基礎,以自性空為核心的龍樹中道論。就宗喀巴中道論的學派屬性而論,屬于應成中觀學派的中道論,所以他的中道論主要是在佛護、月稱創(chuàng)立的中觀應成派中道論基礎上的進一步發(fā)揮。宗喀巴發(fā)揮佛教中道論主要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菩提道次第略論》《中觀根本慧論——正理海論》《入中論善顯密意疏》《佛理精華緣起理贊》《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等著作中體現出來。一、宗喀巴對佛教中道論的發(fā)揮之一:提出自性空與現象有“互不妨礙相互依存”的命題佛陀在《雜阿含經》中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離于
青海民族研究 2021年2期2022-01-01
- 惠能禪學的“三無法門”之解密
,就是惠能所謂的自性。[1](P71)惠能所謂的自性是什么?自性,即自身本來具足的性質性能。自性不是某種東西自身本來具足的性質性能,而是一切東西自身本來具足的性質性能?!氨緛砭咦恪币馕吨?span id="j5i0abt0b" class="hl">自性既非從外獲得,亦非后天習得,而是天然稟賦、自然就有的性質性能。故而,自性就是自然性。自性不是某種東西的自然性,而是一切東西的自然性。一切東西本來具有的性質性能只有一個,就是恒常變化而變化恒常性。正如先哲所言:“一切皆變,唯變不變。”這個唯一不變的變化性就叫做恒常變化而變
南昌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2期2021-12-31
- 惠能禪學美學與王陽明心學美學關系研究
之審美境界——“自性”,并提出了無需出家修行、在家修行亦可成佛的審美實踐理念?;菽艿倪@一美學內涵,是其禪學美學思想能夠在古代中國占據統(tǒng)治地位的儒家美學思想環(huán)境中,得以后繼有人、持續(xù)發(fā)展的主因,也使其美學具有了中國化特征?;菽艿亩U學美學思想對明代新儒家王陽明(1472—1529)的心學美學之建立與發(fā)展帶來較大影響,使其心學美學帶有較為明顯的禪學美學色彩。王陽明對其心學的語言表述,不僅與惠能的禪語類似,而且到了搬用惠能禪語原句的地步,前者與后者關系之親密,由此
內江師范學院學報 2021年7期2021-12-31
- 空有之爭視域下凈土宗思想呈現——以省庵思齊為例
”本來所指向的對自性的否定,一變而為對自性(佛性)的肯定,從而實現了從“空”向“有”的轉變。在空與有的張力中,凈土法門成為了溝通外在與內在、佛教理論與主體自性的最佳途徑??沼兄疇?;凈土宗;省庵思齊“空有之爭”是佛教哲學的核心議題,一般指印度佛教時期中觀宗與唯識宗的爭論,但是從佛教思想發(fā)展來看,又不限于此,而是圍繞形而上的“實體”展開,并貫穿整個佛教思想發(fā)展過程中的理論運動。當佛教傳入中國后,空有之爭以一種與印度時期截然不同的形態(tài)呈現出來,“事實上,影響著中
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 2021年2期2021-12-05
- 法相莊嚴齊物論
——章太炎對《齊物論》的唯識學解讀
、阿賴耶義、“三自性”義等思想義理。二、“四尋思”義章太炎在《齊物論》解題中運用了法相唯識宗的“四尋思”義。在章太炎看來,法相唯識學的“四尋思”就是滌除名相執(zhí)著、實現萬物平等的基本途徑?!八膶に肌?,即《瑜伽師地論》三十六所說的名尋思、事尋思、自性假立尋思和差別假立尋思,由此可以認識到各種事物不過是虛幻不實的名字表達,是心識相分的因緣變現。所謂自性以及事物間的各種差別無非一種假設,從而獲得“名尋思所引如實智、事尋思所引如實智、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差別假立
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4期2021-12-04
- 蘇童《罌粟之家》的心理原型分析
之后,沉草實現了自性,達到了人格的統(tǒng)一,在罌粟缸中獲得了重生。在榮格心理學原型的視角下,《罌粟之家》是主人公劉沉草擺脫雙重身份,實現人格自性的一次隱喻。關鍵詞:心理原型 人格面具 陰影 阿尼瑪與阿尼姆斯 自性《罌粟之家》是蘇童“楓楊樹系列”作品的代表之作,同時也是先鋒文學的杰出之作。小說講述了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在現代社會轉型中逐漸走向衰亡的故事。該小說以主人公劉沉草的心理活動為線索,展現了豐富的心理原型象征及隱喻。榮格認為,原型即典型的反復出現的意象。[1]
文學教育 2021年8期2021-09-06
- 以新發(fā)展理念引領城市社區(qū)治理的“自性”
展理念的引領下“自性”發(fā)展的路徑。關鍵詞:新發(fā)展理念;城市社區(qū);社區(qū)治理;“自性”治理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陜西省教育廳一般專項科學研究計劃“優(yōu)勢視角下陜西農村地區(qū)0-3歲嬰幼兒親職教育路徑探析——基于某村的質性研究”(20JK0297)研究成果。社區(qū)治理是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的基石,是服務居民的最直接、最具體、最基層的組織。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基礎上實現社區(qū)治理的創(chuàng)新化。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新發(fā)展理念的提出,不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21年5期2021-08-02
- 論《壇經》的道德修養(yǎng)倫理思想
都需要成佛和返回自性從而使人人都可以成佛,進而從“認識”到“頓悟解脫”,道德主體借著實踐智慧自發(fā)地出于善、完成善。這樣的思想揭示了提升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性,對今天的我們也極具意義。關鍵詞:《壇經》;道德修養(yǎng);自性;頓悟中圖分類號:B9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08-0143-03兩千多年前佛教從印度傳到我國,從東漢至今與我國本土儒、道文化思想相融合,逐漸本土化。禪宗的出現在佛教發(fā)展史上非常重要,在唐朝末年五代十國時期,形成了
西部學刊 2021年8期2021-07-11
- 榮格集體無意識理論下《堂吉訶德》中的人物自性化發(fā)展過程體現
——以桑丘·潘沙為例
榮格集體無意識的自性理論來看,縱然如同桑丘一般的底層群眾心中懷有良善,卻終究會因時代的局限而被禁錮。因此若以該理論重新解讀桑丘等人物形象,不僅能看到該群體掙扎在疲憊生活的轉變,更能從中曲折地觀察出不同時代對于這一群體的雙重意義。1 榮格集體無意識及自性理論簡介從精神分析心理學來看,榮格不僅將弗洛伊德的個體無意識擴大到集體層面,還提出生活在同一社會的人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及思想均帶有一定的相似性,而這些相似性正是人類社會在長期的文化積累的過程中,其思想、文化、
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 2021年33期2021-03-07
- 別讓人生“卡殼”
失了人所有的圓滿自性,將自己弄得有棱有角,在與人的摩擦、糾纏中,或者說在“刺人”中,棱角被卡住,使得自己不能正常運轉了。六祖慧能說過:“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在我們清凈的本心中,一切智慧福德圓滿具足。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撥開陳舊觀念,不良情緒、習慣,無端懷疑等“我執(zhí)”的迷霧,讓一切如是地顯現出來。這世間很多美好的東西皆是清凈而圓滿的,也就不會發(fā)出卡殼的聲響。如天色晴霽,星月交輝,清凈而圓滿,是不聲不響的;蒼山覆雪,明燭天南,清凈而圓滿,是不
思維與智慧·上半月 2020年12期2020-12-28
- 《壇經》中“人”的生存意義
。關鍵詞:本心;自性;禪定;生滅去來;生存意義自佛教傳入后,在本土文化的影響下,關愛生命情感的現實需求,禪宗有著自己的獨特的生命觀照思想?!秹洝纷鳛槎U宗的基本經典,記錄了慧能生平事跡和說法思想。一、禪定的境界感悟傳統(tǒng)佛教的禪定意義,都有印度坐禪冥想的影子,教導方法仍以“靜心、念佛、坐禪”為修行實踐。《壇經》則否定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禪定之法,根據主觀的心理狀態(tài)和實際的現實狀況出發(fā),對禪作出了新的闡釋。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于一切善
西部論叢 2020年16期2020-12-23
- 別讓人生“卡殼”
失了人所有的圓滿自性,將自己弄得有棱有角,在與人的摩擦、糾纏中,或者說在“刺人”中,棱角被卡住,使得自己不能正常運轉了。六祖慧能說過:“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在我們清凈的本心中,一切智慧福德圓滿具足。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撥開陳舊觀念,不良情緒、習慣,無端懷疑等“我執(zhí)”的迷霧,讓一切如是地顯現出來。這世間很多美好的東西皆是清凈而圓滿的,也就不會發(fā)出卡殼的聲響。如天色晴霽,星月交輝,清凈而圓滿,是不聲不響的;蒼山覆雪,明燭天南,清凈而圓滿,是不
思維與智慧 2020年23期2020-12-12
- 試論《六祖壇經》中的“自我”維度
大師提出的“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的思想,強調“自作主宰”與“自家擔當”的精神氣質,是《壇經》對於中國思想史的一大貢獻,也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中留下了不可忽視的印記。對於六祖闡述的“自性自度”這一思想,學界已有一些相關的討論。然而其中大部分論述是從禪宗史的角度涉及該問題,往往簡單帶過,並未細加詮解(1)參見洪修平《中國禪學思想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韓風鳴《解脫論——禪宗解脫哲學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方立天《禪宗概要》,中華書局
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 2020年0期2020-12-02
- 如何讀《壇經》
鍵詞:《壇經》 自性 解脫論 修行論 方法論佛教是一種宗教,也是一種文化,它與儒、道兩家思想共同構成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三大主干,千百年來在塑造中華民族的人格,推動中華文化向前發(fā)展方面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佛教于兩漢之際傳入中國,自從踏入中土的那天起,就不斷中國化,經魏晉南北朝至隋唐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八大宗派——天臺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律宗、凈土宗、密宗、禪宗,這八大宗派的形成標志著佛教中國化的完成。在這八大宗派中,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者當數禪宗。禪宗由
名作欣賞 2020年6期2020-06-24
- 佛學思想對于石濤藝術心靈論中“心靈轉化”的影響
要:佛學的關于“自性”的學說對于石濤美學中心靈轉化影響較大。石濤的《畫語錄》核心內涵之一即“心靈轉化”則體現了佛道精神的滲透。石濤借用佛家的“如來藏”清靜之心,意圖將藝術家內心自覺靈明發(fā)明。本文從佛道學說的角度分析石濤對于心靈之“靈”的重視,從而能深入了解“自性”之于繪畫的意義。關鍵詞:藝術心靈 自性 佛學 本真之我石濤畫語錄一大核心內涵是去除心靈的遮蔽,將自己內在的創(chuàng)造“真性”發(fā)揮出來。①前人研究中發(fā)現了其心靈論的重點,認為要從心靈出發(fā)感受蒙養(yǎng)、生活之理
藝術研究 2020年1期2020-04-23
- 復仇斗爭中的自性化之路
阿尼姆斯? ? 自性榮格心理學認為,人格作為一個整體就被稱作精神(psyche)?!癙syche”這個拉丁詞的本意就是“精神(sprit)”或者“靈魂(soul)”[1](29)。精神可以分成三個層次: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不同于個人無意識,是一種普遍存在于每個人內心深處并有著超個人心理基礎的精神系統(tǒng),它具有集體性、普世性、非個人性的本質,且不是單獨發(fā)展而來,而是通過遺傳得來的。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基本上是由原型(archetype
文教資料 2020年3期2020-03-26
- 如何讀《壇經》
》的核心范疇是“自性”。在《頓漸第八》中,惠能說:“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惠能的禪學思想體系與一切教門,包括解脫論、修行論、方法論等,都是建立在“自性”這塊基石之上的。閱讀《壇經》,如能抓住“自性”這一范疇,會收到綱舉目張之功效。何為自性何為自性?佛教的“自性”,一般而言,是指諸法本自具有的永恒不變的本性,它為佛教中觀學派所否定,該派認為諸法性空,本無自性,而惠能所說的“自性”與此不同?;菽芩^“自性”,又稱“實性”“佛性”“本
名作欣賞 2020年16期2020-03-12
- 糾葛中的自性朝圣之路
之間的矛盾展開。自性是榮格集體無意識理論中的核心性所在,體現了人在經歷一系列心理意識的沖突后整合出的一種升華、和諧的心理境界。本文以榮格的自性原型理論為基本脈絡,分析《紅字》中人物的自性顯現的心理歷程,進而以自性原型為基本立足點展現《紅字》主題。關鍵詞:《紅字》 自性 集體無意識榮格將弗洛伊德的個體無意識發(fā)展到集體無意識層面,擴大了理論的范疇,并提出在一個社會中,人們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及思想均帶有一定層面的相似性,而這些相似性正是世世代代積累下來的集體無意識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0年5期2020-03-01
- 自性之路:《悉達多》的分析心理學解讀
在悉達多最終完成自性化的目標之前,我們難以忽略這部以印度社會為背景的小說中,主人公悉達多和佛陀喬達摩的名字加起來便是佛教創(chuàng)立人釋迦牟尼的本名——喬達摩·悉達多。迦摩羅對于悉達多來說是阿尼瑪意象,那么悉達多和喬達摩的關系就是陰影與原型。一般來說,我們很容易簡單地認為喬達摩和悉達多是一個人的兩個面,但是,悉達多和喬達摩的性格與精神等并不是完全對立互補的,簡單相加無法成為喬達摩·悉達多,因為喬達摩的境界是悉達多想要追求的,他拋卻了一個個人格面具,越來越逼向自性,
文教資料 2019年35期2019-12-27
- 內外之際:《壇經》的智慧
《壇經》與 “自性清凈”在閱讀《壇經》的過程中,“自性清凈”一詞總是縈繞于腦海。我們知道,源起于印度的佛教,如龍樹與提婆創(chuàng)立的中觀般若學,主張“八不中道”,即“不生不滅,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來不去”(龍樹《中論》),用這來破除一切邪見,講求“諸法性空”,一味追求空,而最終面臨著將佛與佛法也推入“空”的懸崖邊上的危險,危及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而禪宗自六祖慧能開始,受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影響開悟,把重點落實到“明心見性”,追求“自性清凈”上來
人文天下 2019年1期2019-12-22
- 我國社會政策的“自性”特征與發(fā)展
社會政策發(fā)展的“自性”特征及發(fā)展前景做一些分析。社會政策的內涵及其發(fā)展(一)社會政策的提出及基本涵義要研究我國的社會政策發(fā)展,需要參考和借鑒國際經驗,因為社會政策是現代社會的產物,我國是經濟社會現代化的后來者。社會政策產生和發(fā)展的一般歷史不是本文的研究對象,但是我們還需要對社會政策發(fā)展的基本歷程和社會政策在不同國家、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內涵做些分析,因為這與本文力圖闡述的我國社會政策的“自性”相關。從國際上看,社會政策的產生和發(fā)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601年英國《伊
社會觀察 2019年10期2019-11-20
- 知行合一.真愛教育之道
因果,無因果不了自性;無自性不知天命,無天命不曉大愛;無大愛不承自然,唯自然可載萬物;萬物生而不息皆因“太極”而“無極”,靜語默言亦嫣然,謂之真.愛二、知行合一.真愛教育之術——千古一圣王盤古開天地,本源已俱足木火土金水,圣王三二一女媧化萬物,造人盡其用日月星水氣,太極而無極伏羲參規(guī)律,紀童嫣貫之風雨雷電光,生命不止息炎帝與黃帝,創(chuàng)造真與愛農工商軍法,明名于天地不同的時空,萬物是皇帝千古一圣王,將文明延續(xù)三、知行合一.真愛教育之法——紀.童.嫣紀以戒為師,
科學導報·學術 2019年52期2019-09-10
- 基于榮格的原型理論解讀電影《饑餓游戲》的女主凱特尼斯的人物形象
、陰影、阿尼瑪和自性等原型理論對《饑餓游戲》的女主角凱特尼斯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探究她如何在險境中生存,內心各種原型如何沖突與掙扎,一步步戰(zhàn)勝來自外界權威和自己內心精神壓力,突破自我,為自己而戰(zhàn)。關鍵詞:原型;人格面具;陰影;自性一、饑餓游戲的背景及意義《饑餓游戲》這部電影講述了在戰(zhàn)后的荒地上,人們帶著反叛和恐懼的心理過著貧窮的生活。而新政權隨時面臨崩潰,因此他們想通過一個可怕的游戲“饑餓游戲”來控制所有地區(qū):從12個區(qū)挑選出12對男女作為貢品送入充滿各種
北方文學 2019年21期2019-08-18
- 《壇經》中“自性”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啟示
在《壇經》中的“自性”主要體現在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眾生皆有自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第二個階段是當向外尋求時,迷失了本心本性,則需“除卻迷妄”,返歸本心;第三個階段是除卻妄念后,回歸本來面目,返回到人的本性,“自性常清凈”即明心見性。其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影響也體現在三個階段,首先藝術創(chuàng)作的根本源泉來源于創(chuàng)作主體內心的情志;再者需排除自身的各種主觀欲念和個人得失對于主體的影響,即回歸主體的本心本性;最后創(chuàng)作回到最初的本源后,我中有物,物中有我,主客體渾融一氣,則
滁州學院學報 2019年6期2019-03-21
- 論《壇經》的“自性自足”思想
主要呈現于關于“自性”的見解之中[2-3],即對“自性真佛”的理解和論述。這些理解當然是對的,但卻并不是全面的理解。因為這些觀點忽略了“《壇經》中的自性何以是真佛”這一邏輯關系?!秹洝返暮诵乃枷?,不但強調了自性,更強調了自性之自足,就是不須借助于外物而自證成佛、自得圓滿的一種真如狀態(tài)。自性是《壇經》的本體論,而自足是《壇經》的方法論。只有自性還成不了佛,須經過自足這一方法論的匡范,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所以自性自足才是《壇經》的核心思想。自性自足的
肇慶學院學報 2019年4期2019-01-29
- 淺析《壇經》中的“自性”
人的著作,在以“自性彌陀”為其核心思想的《壇經》中,“自性”無疑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文章認為,《壇經》中的“自性”,同時具備了出世性與入世性這兩個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特征。關鍵詞:壇經;自性;出世;入世作者簡介:程杰(1993-),女,漢族,湖北隨州人,新疆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1-0-01《壇經》是慧能門人對其在韶州大梵寺講堂為僧俗一千余人說
青年文學家 2018年11期2018-06-22
- 懷珠乞討
明體”,性,就是自性;你這個自性、你這個法性,是清清凈凈、光明遍照的體??墒悄悴恢?,你把它忘了,就如“衣里明珠”。因此,人人都是銜著無價寶珠(常住真心性凈明體)而生,雖有無價寶珠,因為自己不知道,就不能利用。我們的這個常住真心性凈明體,也就等于這無價寶珠一樣,但是你不知道自己本來就如此富有,還在向外求玄。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薄斗ㄈA經》中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則:從前有一個窮人,有一天,他到一個有錢的親戚家里作
中國校外教育(中旬) 2017年13期2018-03-26
- 禪悟·自性·高山流水
心性本體論”、“自性”等概念,對中國文藝批評被西方理論裹挾的潮流進行了醒觀與清理。他進行中國古典的“轉化性創(chuàng)造”,與摯友高行健對他的啟悟密切相關。本文總結劉再復對高行健的評述。關鍵詞:禪悟;自性;高山流水;劉再復;高行健中圖分類號:I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677(2018)1-0020-101989年之后,劉再復漂泊異國,開始他的“第二人生”①。他遠離文學潮流,卻依然不倦地思索與寫作,陸續(xù)出版了9部《漂流手記》,還寫了許多學術著作,成為一個
華文文學 2018年1期2018-03-05
- 通往佛陀的自性之路
——榮格視角下的佛教生態(tài)思想探析
)用夢中的神諭“自性與蓮花”來概括他的著作——《榮格心理學與藏傳佛教:東西方的心靈之路》[1]133-134,跟隨這個聲音,他開啟了通往佛教的心理學之路。借助榮格(C.G.Jung)的宗教心理學研究,他發(fā)現了佛教與心理學在自性層面的互通,進而闡述佛教之于現代人的心理意義。作為“最重要的宗教心理學家之一”[2],榮格的宗教研究起始于他對《太乙金華宗旨》(T’aiIChinHuaTsungChin)的心理學述評,即《〈太乙金華宗旨〉的分析心理學評述》。該文又被
中州大學學報 2018年2期2018-01-14
- 以榮格原型理論分析《天之驕女》中馬琳的悲劇
尼姆斯、陰影還有自性這四個方面。揭示馬琳悲劇造成的心理原因即是各原型無法統(tǒng)一,致使她的自性無法實現。關鍵詞:馬琳;人格面具;陰影;阿尼姆斯;自性作者簡介:苗瑩瑩(1990.2-),女,陜西省榆林市人,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7)-36--01《天之驕女》是英國女作家卡里爾·丘吉爾在20世紀80年代創(chuàng)作的戲劇作品。一經劇場演出,受到廣大觀眾的熱烈
青年文學家 2017年36期2018-01-12
- 淺論榮格心理分析的自性觀
摘 要】榮格的“自性”是指個體內在心靈結構和秩序的準則,并把自性作為人格的核心;榮格的自性概念與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和科胡特的“自體”概念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系;榮格對中國文化深感興趣,其自性的概念與中國文化中的禪宗和道家等思想也存在著緊密的聯系;榮格還提出了“自性化”的概念,即指一個人最終成為他自己,成為一種整合性的、不可分割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發(fā)展過程;榮格認為心理分析不同于一般的心理治療,其目的在于自性化,實現人格的整合與完善。以上觀念構成了榮格自
科技視界 2017年19期2017-11-17
- 《八月之光》中喬安娜的人格原型分析
陰影;阿尼姆斯;自性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0-0188-02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0.118威廉·福克納的作品“刻畫出西方‘現代人的困惑與苦惱,對他們的異化感、孤立感表示出深切的關懷”。小說《八月之光》中有很多異化的人物形象:為身份追逐一生的喬、孤僻怪異的喬安娜、精神恍惚的海托華等,他們行為異常,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除了戰(zhàn)爭和歷史變遷的影響,人
學周刊 2017年20期2017-06-15
- 請別對自己“要求太高”
都有很美的內在。自性,在每個人心中。(1)所有知識我都得掌握;(2)所有知識我都得使用;(3)所有使用我都得正確。這種有些極端的表達,其實是全能自戀的一種表現。即,我是一個全能媽媽,我要知道所有對孩子好的知識,我還要將這些知識都運用得當。如果光這份全能自戀,那問題還不算大,關鍵是,如果知識沒掌握、有了好知識沒使用,或使用不正確,那么都會引出她一個可怕的感覺:你這個人是錯的,既然錯了,你就沒資格活在這個世界上。將這一點談透后,她總結說:就好像,每一件事都決定
健康人生 2016年11期2017-01-06
- 六祖《壇經》開示語新解
2005)“菩提自性,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边@首偈語是《壇經》的開示語,也是整部《壇經》的綱要。以往人們對這首偈語的涵義有過多種解釋,其中都有可商榷的方面。正確領會這首偈語的涵義,才能正確詮釋《壇經》的全部經義;也只有通過正確詮釋整部《壇經》,才能更好地領會這首偈語的涵義。佛,即覺者。無覺,即無佛。所以,人的先天清凈不等于菩提自性,從覺悟中得來的清凈才是菩提自性。人的佛性頓悟有多個層次,要想大徹大悟而成真佛很不容易,需以超強的聰明才智加上超凡的毅
韶關學院學報 2016年7期2016-04-13
- 《壇經》中的“性空”思想初探
空;不二;佛性;自性禪宗自謂:“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保?]對此,有人誤以為“不立文字”是實指禪宗沒有言說文字,然而這種表面上的文字理解違背了禪宗不立文字之真實涵義?!毒l門警訓·卷七》有言:“來教又謂:道若不在言語文字上,諸佛諸祖何謂留許多經論在世?經是佛言,禪是佛心,初無違背。但世人尋言逐句,沒溺教網不知有自己一段光明大事。故達磨西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謂之教外別傳。非是教外別是一個道理,只要明了此心不著教相。今若只誦佛語而不會
常熟理工學院學報 2016年1期2016-03-28
- 榮格原型理論視閾下的加布里埃爾
、阿尼瑪、陰影和自性幾個重要原型,對《死者》主人公加布里埃爾進行分析解讀,以透過眾多顯性表征充分彰顯加布里埃爾的整體形象、性格特點、人格構成及其動態(tài)發(fā)展、漸趨平衡的變化態(tài)勢。加布里埃爾既有著積極正面的人格面具,且因對之過分認同而出現人格面具膨脹;其阿尼瑪內涵復雜,既有以其妻格莉塔為具象所體現的正面特質,又包含眾多負面內容;同時,其人格結構中蘊含著自私利己之陰影,而其本人則不知不察。在圣誕之夜諸多意外事件促發(fā)下,加布里埃爾于頓悟中感知陰影的在場,開啟全新的自
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2期2016-03-17
- 五行框架下的自性化探究
7)五行框架下的自性化探究羅建平 李毅(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上海200237)五行是以土為核心的自組織系統(tǒng),在古代術數傳統(tǒng)中,土空間上位于中央,謂之中央土,處于樞紐地位,具有統(tǒng)攝力。在時間上分布于四季,謂之四季土,具有余數、變易、靈動等特性。土的中心地位對應著心理結構中的自我意識。而土分陰陽,在榮格心理學里,陰土為自性原型(中央土,坤卦),而陽土為自性化(四季土,艮卦)。相應的精神系統(tǒng)也分別對應著其他五行:金為人格面具(乾卦),木為力比多或陰影
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6期2016-03-07
- 基于個案分析的旅游攝影心理及自性化研究
過程就成為了心理自性化的過程。那么旅游攝影作為與旅游行程相伴隨的記錄手段之一,也就成為一種有效的研究心理現象的工具。旅游中拍攝到的照片是人們進行旅游體驗交流的最佳語言。這時的照片已經不僅僅是簡單的通過按下快門而被留存的物理瞬間,就像繪畫等藝術作品一樣,照片實際上也是一種對自己主觀世界的展示。非常多的信息都被蘊含在了旅游照片當中:拍攝的對象、色彩、構圖、焦距、明暗、光線;拍攝者的狀態(tài)、角度等等,不同的照片都是不同的旅游者對這些信息元素的主觀選擇和綜合運用,旅
呼倫貝爾學院學報 2016年6期2016-01-24
- 《壇經》心會
師度佛度,轉變?yōu)?span id="j5i0abt0b" class="hl">自性自度;由原來的注重禪修靜坐,轉變?yōu)榈烙尚奈颍挥稍瓉淼慕涀兘?,轉化為不立文字;由原來的出世間求解脫,轉化為即世間求解脫。這些轉變,有著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思維底蘊,同時又是對于原始佛教的更進一步的提升。慧能以絕倫的慧根,一超直入如來地。他回應五祖的詰問,稱“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打破一切世間的壁壘,直指本心。做學問每艷稱東、西、古、今的差別,殊不知這些分別,都不究竟。學問的究竟,應該指向人生的終極,否則無論如何華麗,都是皮相之學。與慧能同
中華兒女 2014年22期2015-01-17
- 淺析宗喀巴與王陽明對物質世界的認識
萬物皆沒有獨立的自性,即萬物實相或本體為性空。正如《中論》有偈言:“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保?]對于緣起的作用,宗喀巴闡述更為全面與圓潤,“諸法緣起即是性空,何以故,是無自性故。諸緣起法其性非有,無自性故。何故無性,待因緣故。若法有性,則無因緣亦互有,然非如是。故無自性,故說為空。如是我語亦是緣起,故無自性,無自性故,說空應理?!保?]宗喀巴認為,萬物必須因一定的原因或條件(因緣)產生,而非獨立永恒存在,“故無自性”,無自性即佛
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年5期2014-03-03
- 論自我主體與自性、個性、共性的關系
川平論自我主體與自性、個性、共性的關系張川平主體的自我呈現是一個從共性到個性再到自性的過程,通過“我—它”之辨確定類屬共性,通過“我—你”之辨和“我—他(她)”之辨彰顯個性,通過“我—我”之辨實現“自性的開顯”——朝向自己的“永恒的回歸”?!?span id="j5i0abt0b" class="hl">自性開顯”意義上的主體確立和自我肯定需要主體具備“行動能力”和“自由空間”,前者關涉諸般“自我訓練”、“自我修持”的技術,以實現自己對自己的“治理”和“拯救”,它的前提是個體擁有主宰自我的權利。后者以“自治自律”取代“
南京社會科學 2013年12期2013-03-20
- 自我與自性的整合
——多麗絲·萊辛《幸存者回憶錄》的一種解讀
1004)自我與自性的整合 ——多麗絲·萊辛《幸存者回憶錄》的一種解讀黎 會 華(浙江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幸存者回憶錄》是多麗絲·萊辛關注“內心空間”的一部重要小說。小說主人公進行自我探索,經歷揭開創(chuàng)傷、內在成長、自性涌現,最后在自性引領下最終達到個體人格的整合統(tǒng)一與完善。主人公的意識自我與其無意識的自性的整合過程,揭示了自性在人格發(fā)展中的作用,同時認識象征人格完整的自性對現代人實現心靈完整也具重要意義?!缎掖嬲呋貞涗洝罚?span id="j5i0abt0b" class="hl">自性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年2期2012-04-13
- 論黃庭堅融通儒釋的修養(yǎng)理論
了自身本有之真如自性,然后通過對此真如自性的護持,最后達到隨緣任運之精神境界。這與他身為儒者對儒家修養(yǎng)功夫的闡發(fā)具有內在的對應關系。而黃氏有關儒釋修養(yǎng)論的探索與闡發(fā),亦對思想界的儒釋整合做出了重要貢獻。黃庭堅;修養(yǎng)功夫;儒釋融通黃庭堅對于佛學之理解,及其研習之路徑,大致而言是由反觀自心而明了、體悟真如自性,在實現了此種明了、體悟后謹慎護持之,使之不受外界之染污,由此而達“隨心所欲而不逾距”的隨緣任運境界。黃氏的此種修行特點與其儒家修養(yǎng)功夫具有內在的對應關系
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1期2011-10-18
- 圓測對《解深密經》有無說之詮釋
切法相品,第五無自性相品,第六分別瑜伽品,第七地波羅蜜多品,第八如來成所作事品。在此七品中,初四品詮顯境,次二品詮顯行,最后一品詮顯果,其邏輯次序意為,先辨明正理,然后依之起行,最后由行證果?!督馍蠲芙浭琛贩譃槭?目次為:卷第一序品第一;卷第二勝義諦相品第二;卷第三勝義諦相品之余,心意識相品第三;卷第四一切法相品第四,無自性相品第五;卷第五無自性相品之余;卷第六分別瑜伽品第六;卷第七分別瑜伽品之余;卷第八地波羅蜜多品第七;卷第九地波羅蜜多品之余,如來成所
浙江樹人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1年3期2011-08-15
- 試論惠能心性論對二程的影響
。惠能的心性論以自性為核心概念,打通了身、真心、自性和佛性,充分肯定了個人的價值和地位。二程在批評禪宗社會影響的同時,又在吸收和改造惠能思想的基礎上建立了以天理為中心,把情、心、性、理相貫通的心性論體系,豐富和發(fā)展了儒家哲學?;菽?二程;心性論在中國思想史上,佛學和儒學在歷史進程中是相互影響的。心性問題是佛教的根本問題之一,在漢唐時期傳入中國后,又受到儒家心性論的影響。正如賴永海所說:“儒學影響佛教最大者是人性、心性論?!盵1]57惠能心性論深受儒家心性論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4期2010-04-07
- 郭象的自然觀述論
通過自生之自然、自性之自然、理之自然及無為之自然諸義,郭象建立了一個完整的自然哲學體系,在理論形態(tài)上不僅是對前人的重大突破,亦將道家之自然觀發(fā)展至其極。關鍵詞 自然 自然觀 自生 自性 理 無為〔中圖分類號〕B23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09)03-0038-07おお“自然”是道家哲學中極為重要的一個概念,其作為一個哲學范疇最早始于《老子》一書,《莊子》沿用之,后經王充、王弼之發(fā)展,至郭象而至其極。郭象之自然觀雖有上承于
人文雜志 2009年3期2009-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