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孟子》英譯的再研究

      2017-01-12 04:24:08何霖生
      中州大學學報 2017年3期
      關鍵詞:構(gòu)式目的論譯本

      何霖生

      (湖州市外文學會,浙江湖州 313009)

      《孟子》英譯的再研究

      何霖生

      (湖州市外文學會,浙江湖州 313009)

      本文旨在對包通法教授的《〈孟子〉譯本精神構(gòu)式比較研究》進行再研究。文章詳細分析了包文所舉之例證,質(zhì)疑其研究手段——以功能派翻譯目的論為評判標準,認為以此理論為標準去認定《孟子》英譯之優(yōu)劣有失客觀公允,得不出正確的結(jié)論。

      《孟子》;目的論;再研究

      由劉翌講師和包通法教授合寫的《〈孟子〉譯本精神構(gòu)式比較研究》(以下簡稱《研究》)是一篇以西方現(xiàn)代譯論——翻譯目的論為視角比較中國典籍《孟子》英譯本的論文,筆者認為文中論點有牽強附會之處,有言不成理之嫌,有必要予以重新檢視。為此,筆者不揣淺陋,特撰此文,愿與作者商榷,并求證于方家和廣大讀者。

      為敘述方便,筆者按原文各部分的順序依次展開,討論其中涉及的種種翻譯問題。

      一、關于“引言”

      《研究》一文引言中強調(diào)《孟子》“不僅在當時,即使在當今社會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力。正因為如此,對《孟子》英譯的研究不能只關注語義和文體等,只將其研究置于語言學和文學的問題框架內(nèi),也應將其研究轉(zhuǎn)向文化與哲學思考的問題框架內(nèi),關注其精神構(gòu)式和識度,這樣才能給異域文化的讀者帶來東方古典文化之思、之智,為我國文化大戰(zhàn)略服務”[1]70。關注經(jīng)典英譯的文化和哲學思考層面很有道理,但細想之下,能給異域文化的讀者送去東方古典文化之美的,只能是各個不同時期的《孟子》英文譯本,而非那些針對譯本的評論文章之功。我們之所以能認識莎士比亞,主要還得歸功于朱生豪先生等致力于莎劇翻譯的前賢們,而不是后人對于朱譯本的評價。這樣說并不否定翻譯批評的意義,翻譯批評是需要的,真正有見地的翻譯批評自然會得到肯定和認可,但文本翻譯實踐本身更為重要,而譯者對經(jīng)典文本的領悟是否準確到位則直接關系著譯本的質(zhì)量高下。

      二、關于《孟子》英譯文本

      《研究》指出對《孟子》不同時期的各種英譯本:“大多數(shù)研究或是關注小學層面的微觀問題,很少有相關的研究專注于考量翻譯就最大程度上接近原作的精神識度、思維構(gòu)式、語言表征樣式與精神格局同構(gòu)性這一典籍翻譯根本問題,而這一點恰恰是中華典籍外譯的本體性問題。經(jīng)典翻譯不光是意義與文體,更是人的思維本體、認識構(gòu)式的傳輸?!盵1]71

      此說有失偏頗。如前所述,翻譯實踐與翻譯研究(評論)是不同的兩個方面。翻譯研究落后于翻譯實踐的。就實踐層面而言,一個譯者在翻譯經(jīng)典著作時,若能關注小學層面的問題,心中裝著“信達雅”,以精準的語言、適合的文體來表達原作的意義,也就能夠較為正確地傳輸原作的精神;就理論層面而言,翻譯研究不能棄微觀問題不顧而奢談所謂的“宏觀問題”,導致“言之無序”。意義與文體、及原作的精神本應是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體。

      三、目的論識度與構(gòu)式

      《研究》于此部分以大段引文來介紹始于20世紀70年代“一種基于源語語篇和目標語語篇功能關系的翻譯批評模式”,即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目的論,并認為“翻譯要受目的的制約,任何形式的翻譯都可以被視為以原文為基礎的有目的、有結(jié)果的行為。翻譯過程中的一切,包括譯本的選擇、翻譯策略與方法、對原作內(nèi)容與形式的取舍、譯者的翻譯思想等,皆由翻譯行為的目的決定。目的決定手段。決定翻譯目的的最重要因素是受眾——譯文預期的接受者,對譯文有著自己文化識度的期待以及交際需求?!盵1]71那么,以“受眾至上”為目的的翻譯“目的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嗎?筆者思之良久,覺得其適用范圍其實并不廣。

      或許影視娛樂片的翻譯應以受眾為上,以激起人們觀看的欲望。而在更多的領域里,翻譯甚至可以不考慮所謂的“受眾”。如機器說明書的翻譯,就不存在內(nèi)容與形式的取舍問題。不管受眾是何人,譯者都得從頭至尾“忠實”地翻譯出來,否則機器或安裝不成,或啟動不了。再如藥品說明書的翻譯,不管受眾對毒副作用是多么地討厭,譯者也還得把它原原本本地譯出來,因為人命關天。而且《研究》說:“根據(jù)目的論的三個原則,目的論不再把‘信’或‘忠實’作為首要的翻譯標準。由于目的論是以預期目的來判斷譯文是否成功,預期目的又反映譯文讀者的要求,因此‘目的論’推崇翻譯標準的多元化?!盵1]71若一味推崇翻譯標準的多元化,很多經(jīng)典的翻譯將產(chǎn)生多個版本而讓人無所適從。

      1954年3月29日,英共中央總書記波立特致函中共中央,建議在英國出版《毛澤東選集》第二卷英譯本時刪去《戰(zhàn)爭和戰(zhàn)略問題》一文中關于資本主義國家暴力革命的兩段話,其理由是武裝革命的主張不符合英共走向社會主義之路的綱領,英國的法律也禁止一切公開的出版物出現(xiàn)推翻政府的言論。隨后,中共中央對外聯(lián)絡部按毛澤東的意見作出回復,表示不同意刪去。因為毛澤東在該文件中所說到的原則,是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并不因為國際形勢的變化,而需要作什么修改。而且《毛澤東選集》已經(jīng)出版俄文版及其他外文版,都沒有作什么修改。此為毛澤東對其著作外譯的態(tài)度,筆者以為這也是一個思想家對自己思想的態(tài)度。但若按照翻譯目的論“忠實的程度在宏觀上取決于翻譯目的的要求,忠實規(guī)則要服從于目的規(guī)則”[1]71,那就得去問受眾——國外的讀者,而受眾又有階級屬性的不同,有文化層次的不同,豈不是眾口難調(diào)?

      四、《孟子》譯本精神構(gòu)式對比研究

      (一)《研究》對“文化負載詞”的處理

      《研究》中:“文化負載術(shù)語如何翻譯構(gòu)成了中華典籍譯文成功與否的一大關鍵要素。在《孟子》中,當然也不乏此類詞語,如‘仁’‘天’‘道’‘氣’‘君子’‘性善’‘四端’‘小人’等等,皆是承載儒家文化思想特有的知性術(shù)語。如何翻譯這些文化負載詞是對譯者能力的挑戰(zhàn),也是體現(xiàn)譯者翻譯思想和翻譯態(tài)度的試金石。究竟對作者負責,關注文本知性格局和體系,還是把目標語讀者的反映視為衡量譯文的主要標準,都將左右譯者的言語行為和行文樣式?!盵1]72

      以上關于“文化負載詞”的說法不夠確切。如“道”是老子最先提出來,在老子的思想里“道”即是“氣”。應當說這些詞語并非為儒家所專有,否則百家又何以爭鳴?至于“究竟對作者負責,關注文本知性格局和體系,還是把目標語讀者的反映視為衡量譯文的主要標準,都將左右譯者的言語行為和行文樣式”就顯得奇怪了?!堆芯俊方o譯者出了這樣一道選擇題,按照《研究》所持的翻譯目的論立場,是希望譯者能選擇后者,即“把目標語讀者的反映視為衡量譯文的主要標準”,可問題是譯文尚未問世,還在譯者的翻譯過程中,譯者又如何能夠知道“目標語讀者的反映”呢?再者,譯者工作時難道可不對原文作者負責,不關注原文本嗎?

      關于理雅各、文庫版和劉殿爵三譯本對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研究》一文做了對比分析,且看《研究》對其所選譯例的分析:

      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孟子·公孫丑》)

      James Legge: I understand words; I am skillful in nourishing my vast, flowing passion-nature.

      Library: I am strong in analyzing others’speech and in cultivating my vast vital energy.

      D.C. Lau: I have an insight into words. I am good at cultivating my ‘flood-like ch’i’.

      “文庫版出于文理流暢之目的,將‘浩然之氣’譯為‘vast vital energy’把氣當作是一種能量,采用了歸化翻譯的策略。但是文庫的翻譯是有問題的,‘energy’一詞體現(xiàn)的是一種科學化、物理化的概念。會給讀者留下什么感覺呢?西方讀者本身就難理解這個詞在不同語境下的真正內(nèi)涵,而此處用energy只會起干擾作用,使讀者認為作者在此是在做積蓄物理能量的exercises?!盵1]72《研究》對文庫版所譯“浩然之氣”中用energy一詞的質(zhì)問,似有“攻其一點不及其余”之嫌。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上energy有四解:1 (U)the ability to put effort and enthusiasm into an activity, work, etc.精力;活力;干勁。2 energies (pl.)the physical and mental effort that you use to do sth精力; 力量。3 (U)a source of power, such as fuel, used for driving machines, providing heat, etc.能源。4(U)(physics物)the ability of matter or RADIATION to work because of its mass, movement, electric charge, etc.能;能量。再看由中國學者獨立研編的《英漢大詞典》[2]612的說法:1.活力,干勁;(語言、文體等的)生動有力。2.精力;能力;力量。3.能,能量;能源。不知為何《研究》僅只把energy當作是一種能量,而對此詞的其他意義視而不見?還說“西方讀者本身就難理解的這個詞在不同語境下的真正內(nèi)涵”。許淵沖先生在他的研究中告訴我們“據(jù)電子計算機統(tǒng)計,英、法、德、俄、西等西方國家的語文之間的差異不大,兩種語文之間約有90%可以找到對等詞,而中文和英文之間的差距卻大得多,據(jù)統(tǒng)計只有40%—50%的對等詞,因此,只研究西方文字之間的翻譯不可能得出有重要國際意義的翻譯理論。只有能進行中英互譯的譯者才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盵3]筆者對此說信以為是,因energy的俄文對等詞是энергия;сила;мощность (活力;精力;氣力;力量),而其復數(shù)形式在俄文中則表示斗爭等活動中的精力、能力。應當說西方讀者對energy這個詞在不同語境下的真正內(nèi)涵是并不難理解的?!皠⒌罹魧@一句的翻譯體現(xiàn)原文庫譯截然不同的精神識度,他將‘氣’采用了威妥瑪拼音譯法‘ch’i’,可謂典型的anti-translation,張揚了中華文化精神的個性化術(shù)語,傳達了中華民族不同于西人的對人生的高揚浩然之精神追求,實現(xiàn)了譯文為讀者保留它者精神格局的目的?!盵1]73《研究》對劉殿爵以flood-like ch’i譯“浩然之氣”十分贊賞,其實,要不是在其前已有所說明的話,這個譯法是令人難以理解的。林語堂先生在《吾國與吾民》(英文版)[4]中有這樣的表述:Its most useful word was ch’i (air? Breath? Spirit?) which, being invisible, was most susceptible of “mystic” handling.可見對以ch’i譯“氣”是應作出具體說明的。馮友蘭先生是這樣用英文表述“浩然之氣”的:…if we turn to Mencius’ discussion on what he calls theHaoJanChihCh’i, a term which I translate as the“Great Morale.”有了這樣的說明之后,才進一步表達“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I know the right and wrong in speech, and I am proficient in cultivating myHaoJanChihCh’i.[5]應當說馮先生的表述才是非常之到位的。

      (二)關于“性本善”的譯本對比分析

      例1.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 告子上》

      James Legge: The tendency of man’s nature to good is like the tendency of water to flow downwards. There are none but have this tendency to good, just as all water flows downwards.

      Library: Human nature is always good, just as water always flows downwards. No human nature but is good, no water but flows downwards.

      D.C.Lau: Human nature is good as water seeks low ground. There is no man who is not good; there is no water that does not flow downwards.

      “這句話詮釋的是孟子有名的‘性善論’的命題與人生規(guī)定。而在這個問題上,實際上東西方文明的界定是截然不同的。性善與性惡是東西方文明的重大差異之一,東方文明崇尚人性本善,后天應教化、發(fā)展這種善的本然;而西方文明認為人性本惡,人人生來有罪(sin),所以要制定完備的法律制度來約束、規(guī)范人的行為(楊穎育,2011)。孟子在此提倡的是人性本善,是內(nèi)在的善性,‘善’是生來固有的,亦是內(nèi)修的結(jié)果,而非外索的果實。身處東西方兩種文明和不同時空維度上的三位譯者,對‘人性本善’翻譯的差異,就深刻地體現(xiàn)出了翻譯目的對翻譯的影響。理雅各把‘人性本善’譯為‘The tendency of man’s nature to good’,顯然,他把孟子提倡的人性本善誤讀成了人性向善。而劉殿爵的譯文‘Human nature is good’準確無誤地體現(xiàn)了人性本善的識度。因為在西方千年以降的哲學范式中,be 是一個對主語屬性的判斷和表征,這符合孟子人性本善的命題與識度。而文庫版的譯文‘Human nature is always good’雖也基本表達了原文的認識規(guī)定,但與原文的認識構(gòu)式不盡相同,因為‘a(chǎn)lways’一詞純屬畫蛇添足。這詞一加,就改變了原文的認識構(gòu)式,等于在說,人性一般是善的,但有時候亦會不善,這是典型的文學思維而非哲學思維。究其原因,是對原文的哲學認識命題不甚了解的原因所致。而理雅各的誤讀是受西方文化原罪說的影響,同時也與他的翻譯目的和譯文受眾不可分開。由于其面向的是深受原罪說影響的西方傳教士,他的譯文中也就難免帶有原罪說的影子,因而把原文解讀成人性向善,而非人性本善,這是符合其翻譯目的的。而劉譯本的譯者則志在傳播、推廣中國文化,展現(xiàn)古老的東方文明、精神本體,因而比較精確地再現(xiàn)了原文思想,精神識度,把孟子提倡的人性本善觀準確的再現(xiàn)在譯文中了?!盵1]73-74

      以上分析中有觀點錯誤的硬傷?!靶陨普摗眱H是孟子的一家之言,同是儒家的荀子卻是主張“性惡論”的。馮友蘭在其《中國哲學簡史》[6]分析《孟子·告子上》說過他(孟子)那個時候,關于人性的學說,除了他自己的學說之外,還另有三種學說。第一種是說人性既不善又不惡。第二種是說人性既可善又可惡(即人性內(nèi)有善惡兩種成分)。第三種是說有些人的人性善,有些人的人性惡;在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中國哲學史》上也有與此相關的論述:“孟子說人性善,……也就是說人性內(nèi)有種種善的成分。他的確承認,也還有些其他成分,本身無所謂善惡,若不適當控制,就會通向惡?!盵7]

      人性中有通向惡的成分,換言之,也有通向善的成分。由此可見,理譯之“The tendency of man’s nature to good.”真可算得是準確無誤。孟子能言善辯,好用比喻,以水之流向來比喻人性之趨向。而與孟子論戰(zhàn)的告子亦曾同樣以水喻人性,“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7]144。數(shù)千年前的古人尚能以發(fā)展變化的辯證觀點看待人性,使人不得不為之折服。此外,《研究》以為“Human nature is always good”中,always一詞純屬畫蛇添足,但以筆者之見,此詞乃必不可少。少了它,讀起來就沒有一點韻味了。

      (三)關于“惻隱之心”“我”之翻譯

      例2.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 ,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睹献印じ孀由稀?/p>

      James Legge: The feeling of commiseration belongs to all men, so does that of shame and dislike; and that of reverence and respect; and that of approving and disapproving. The feeling of commiseration implies the principle of benevolence, that of shame and dislike, the principle of righteousness; that of reverence and respect, the principle of propriety; and that of approving and disapproving, the principle of knowledge.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and knowledge are not infused into us from without. We are certainly furnished with them. And a different view is simply owing to want of reflection.

      Library: Compassion is a feeling shared by everyone, so is shame, so is respect, so is the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Compassion means benevolence, shame means righteousness, respect means decorum, and the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means wisdom.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decorum, and wisdom are not conferred on me by others, they are in my essence. Only I have never sought to discover them in me.

      D. C. Lau: The heart of compassion is possessed by all men alike; likewise the heart of shame, the heart of respect, and the heart of right and wrong. The heart of compassion pertains to benevolence, the heart of shame to dutifulness, the heart of respect to the observance of the rites, and the heart of right and wrong to wisdom. Benevolence, dutifulness, observance of the rites, and wisdom are not welded on to me from the outside; they are in me originally. Only this has never dawned on me.

      “惻隱之心”一詞“理雅各翻譯成了‘feeling of commiseration’,在英語中,‘commiseration’表示‘a(chǎn) feeling of sympathy and sorrow for the misfortunes of others 同情、憐憫’,是一種感受、有強烈的基督教情結(jié),是基督教義中常用詞匯,但卻無有原作的哲學 命題識度。這樣,用基督教語言來翻譯《孟子》的相關命題,理雅各其實是試圖將儒家思想與基督教的仁愛思想巧妙地融合到一起?!啾戎?,劉殿爵的譯文關注了語言本體與思維同構(gòu)這一認識論的問題,在微觀上自覺貫徹這一方法論,關注原作的精神識度和認識構(gòu)式,不盡句式工整簡潔和原文句法絲絲入扣,而且把原文的精神觀照訴諸于譯文選詞、句法和謀篇布局。如他將‘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心’的哲學命題譯為‘The heart of compassion is by all men alike; likewise the heart of shame, the heart of respect, and the heart of right and wrong.’,這就將原作中的認識構(gòu)式在譯文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甴eart’就是原作的認識構(gòu)式與精神識度。”[1]74

      筆者認為“惻隱”是指對遭難的人表示同情。一般而言,人總是有同情心的(鐵石心腸者少數(shù)),這只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而不是什么“哲學命題”。僅憑“feeling of commiseration”就說理譯有強烈的基督教情結(jié),未免牽強附會,誠然,理作為傳教士,其有基督教情結(jié)自不待言,但這并不證之于“commiseration”一詞。筆者查閱了多本頗具權(quán)威性的詞典(英英、英漢),均未見該詞帶有[宗]之標志。馮友蘭先生在他的英文《中國哲學簡史》中也是以“the feeling of commiseration”來表達“惻隱之心”的: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p>

      The feeling of commiseration is the beginning of human-heartedness. The feeling of shame and dislike is the beginning of righteousness. The feeling of modesty and yielding is the beginning of propriety. The sense of right and wrong is the beginning of wisdom. Man has these four beginnings, just as he has four limbs…

      下面來看《研究》對“我”的指稱的討論:

      “我”在上下語境中就是“我們”的代指,而非第一人稱單數(shù)“我”。因為孟子在這里是與他學生討論一般“人性”問題,不是他個人“性情”。把“我”理解為“我們”不僅是單、復數(shù)的差異,而是對當時社會價值觀和社會關系構(gòu)式的誤讀,而如是英譯更是顯得突兀和不符語意連貫邏輯。然而,遺憾的是,文庫和劉譯文為滿足譯文讀者閱讀流暢期待,皆未關注這一問題,按照現(xiàn)代漢語的指稱與內(nèi)涵翻譯之;只有理譯出于他翻譯目的的需要:“為讓來華傳教士了解華人精神需求,更好完成上帝使命”,完整認識了這一社會精神構(gòu)式和人文關系,并在語言層面關注了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钡娜N譯文看到這一點:

      Legge: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and knowledge are not infused into us from without. We are certainly furnished with them. And a different view is simply owing to want of reflection.

      Library: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decorum, and wisdom are not conferred on me by others, they are in my essence. Only I have never sought to discover them in me.

      D. C. Lau: Benevolence, dutifulness, observance of the rites, and wisdom are not welded on to me from the outside; they are in me originally. Only this has never dawned on me.

      如上《研究》在這個問題的說法含混不清,自相矛盾,令人莫衷一是。它先說:“因此,‘我’在上下語境中就是‘我們’的代指,而非單數(shù)‘我’。因為孟子在這里是與他學生討論一般‘人性’問題,不是他個人‘性情’?!睋?jù)此,“我”應理解成“我們”,英譯就應是we,而不是I了??山又终f:“把‘我’理解為‘我們’不僅是單、復數(shù)的差異,而是對當時社會價值觀和社會關系構(gòu)式的誤讀,而如是英譯更是顯得突兀和不符語意連貫邏輯?!睋?jù)此“我”又不能理解為“我們”,英譯就只能用I了??删o接著又批評了文庫版和劉譯文,而這兩種譯文正是把“我”譯成了I的?!堆芯俊匪械娜N譯文,認為理譯最佳,因為“只有理譯出于他翻譯目的的需要,‘為讓來華傳教士了解華人的精神需求,更好完成上帝使命’,完整認識了這一社會精神構(gòu)式和人文關系,并在語言層面關注了這一問題”。華人的精神需求是什么?是要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要懂得仁義禮智。要在“寡欲”“內(nèi)省”“養(yǎng)氣”上下功夫。華人的這些精神需求和傳教士所要完成的“上帝使命”又有何關系呢?不知作者所言何意。

      (四)關于“In warfare”

      例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James Legge: Opportunities of time vouchsafed by Heaven are not equal to advantages afforded by the Earth, and advantages afforded by the Earth are not equal to the union arising from the accord of Men.

      Library: In warfare, the favorable weather is not as important as the topographical advantage, and the topographical advantage is not as important as the group morale.

      D.C. Lau: Heaven’s favorable weather is less important than Earth’s advantageous terrain, and Earth’s advantageous terrain is less important than human unity.

      《研究》一文對上述三段譯文分析如下:

      “孟子在這里似乎主要是從軍事方面來分析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之間的關系,而實際上文章中孟子將該論點由戰(zhàn)爭推及到治國,體現(xiàn)的是孟子的政治主張,因而使其命題意義更具普遍性。這是孟子的深意、亦是本義;……而文庫版的譯文,出于文意翻譯的目的,從文學審美的角度,句首加了個‘in warfare’,其所承載命題意義就相對狹義,沒有孟子所要表達的一般意義。其實句首的‘in warfare’實屬多余”。不知作者所謂“孟子在這里似乎主要是從軍事方面來分析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之間的關系,而實際上文章中孟子將該論點由戰(zhàn)爭推及到治國,體現(xiàn)的是孟子的政治主張,因而使其命題更具普遍性。這是孟子的深意、亦是本義”根據(jù)何在?當時中華大地正逐漸走向中央集權(quán)局面,因而兼并戰(zhàn)爭可謂是各國所面臨的頭等大事,正是這種兼并戰(zhàn)爭給后來秦漢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孟子就是在這種形勢下提出了自己對戰(zhàn)爭的看法,指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出人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主要因素,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而要“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據(jù)此,文庫版譯文中“in warfare”并非多余,而是必不可少的。

      五、結(jié)論

      如上所述,本文分析了《研究》一文中的譯例,并未看出《研究》明確指出三種版本的譯者究竟采用了怎樣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其實,這種研究意義頗值得置疑。翻譯目的論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可理譯本《孟子》成書于1861年,幾乎要相差百年之久;而劉譯本則是在1963年譯成《道德經(jīng)》后,又花七年時間譯成的。從時間上看,劉是來不及去理會“目的論”的;至于文庫版《孟子》雖成書于1993年,但也未必會按照“目的論”的要求去翻譯。而即使其是按照“目的論”要求翻譯,若前兩個譯本未按這個要求,三者也就失去了比較的標準和意義。實際上,同樣的內(nèi)容由不同的譯者來譯,必然會產(chǎn)生不同的譯文,這是很自然的事,本用不著尋找什么理論根據(jù),而任何高深的理論也未必解釋得了翻譯活動中的種種妙趣和差異。

      潘文國教授指出:“這些年我們談了那么多的理論,好的翻譯反而更難見了,翻譯理論里翻來覆去舉的,都是前人的例子。語言學派細至毫厘的條分縷析,好像沒能教會人怎么做翻譯,更做不出好的翻譯。文化學派談翻譯對譯入語社會起的作用,洋洋灑灑,也都是已經(jīng)過去的事,是對既有事實的觀察和分析,卻無法指導人具體怎么做翻譯,因為翻譯作品能否起影響、起什么樣的影響,并不是當下做翻譯的人能夠事先確定的。其他種種理論似乎也是如此,說得再天花亂墜,對翻譯實踐起的作用卻十分有限。這個現(xiàn)象說得透徹一點,就是‘翻譯學熱鬧了,翻譯卻不見了’。翻譯理論研究成了自說自話、自娛自樂,圈子里的人說得開心,但對翻譯的影響卻越來越小,真正在做翻譯的人基本不把你當回事?!盵8]

      潘先生的話值得我們深思,應當牢牢記?。?/p>

      [1]劉翌,包通法.《孟子》譯本精神構(gòu)式比較研究[J].上海翻譯,2015(2).

      [2]陸谷孫,主編.英漢大詞典[M].2版.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3]許淵沖.再談中國學派的文學翻譯理論[J].中國翻譯,2012(4).

      [4]林語堂.吾國與吾民[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5]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

      [6]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7]任繼愈,主編.中國哲學史:第一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8]潘文國.“看山看水”的啟迪[J].上海翻譯,2015(2).

      (責任編輯 謝春紅)

      A Re-study on the English Versions ofMencius

      HE Lin-sheng

      (Huzhou Associ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s & Literatures, Huzhou, Zhejiang 313009, China)

      This paper makes some remarks on the examples given by Prof.Bao Tongfa in his paperAcomparativeStudyofSpiritualitySchemasofThreeEnglishVersionsofMengZi.It raises a query whether the Skopos theory should be a guideline when translating the Chinese classics. It holds that Prof. Bao’s study on the subject is somewhat lacking in objectivity. It is not just or fair in argument. His hasty conclusion from the Skopos theory seems unsound.

      Mencius; Skopos theory; re-study

      2017-04-22

      何霖生(1947—),男,浙江湖州人,湖州市外文學會會員,研究員, 研究方向:翻譯的理論與實踐。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7.03.019

      H059

      A

      1008-3715(2017)03-0096-06

      猜你喜歡
      構(gòu)式目的論譯本
      《佛說四人出現(xiàn)世間經(jīng)》的西夏譯本
      西夏研究(2019年1期)2019-03-12 00:58:16
      從“目的論”三大法則談外宣中古詩修辭的翻譯
      翻譯中的“信”與“不信”——以《飄》的兩個中文譯本為例
      從目的論看環(huán)保公示語的漢英翻譯
      翻譯功能目的論視閾下的科技文本翻譯——以認知無線電翻譯為例
      “XV的(不)是Y”構(gòu)式探微
      語言與翻譯(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目的論視角下的影視劇字幕翻譯研究
      “有一種X叫Y”構(gòu)式的語義認知考察*——從語法構(gòu)式到修辭構(gòu)式的接口探索
      當代修辭學(2012年2期)2012-01-23 06:44:06
      從語法構(gòu)式到修辭構(gòu)式(下)
      當代修辭學(2010年4期)2010-01-21 02:27:30
      一種新的“不是A是B”構(gòu)式
      當代修辭學(2010年2期)2010-01-21 02:27:04
      乌兰浩特市| 罗田县| 江津市| 和政县| 库伦旗| 安徽省| 多伦县| 江油市| 西青区| 余庆县| 龙川县| 乐安县| 区。| 徐水县| 察隅县| 华亭县| 徐水县| 青田县| 龙里县| 云浮市| 泰州市| 镇巴县| 柳江县| 巴马| 田林县| 荔波县| 泰宁县| 新津县| 咸丰县| 遂川县| 华坪县| 镇坪县| 原平市| 镶黄旗| 尚义县| 安新县| 疏勒县| 周宁县| 巴林右旗| 许昌市| 桂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