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玲
摘 要: 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新觀念、新方式實施的主要渠道,在課堂教學的組織和安排上,教師必須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這樣有利于學生在風趣、幽默、愉快中獲得知識,便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的能力,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隨著新一輪課程的不斷深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諸如此類的現(xiàn)代教學方式已廣泛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逐漸活了起來。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作了探討。
關鍵詞: 小學語文 新課改 教學效率
一、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講解者和灌輸者,為了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在一堂課的時間內,都是教師在講解。在大量知識信息灌輸?shù)臓顟B(tài)下,課堂中缺少獨立思考的時間,他們學習知識的方法是死記硬背,導致不能有效運用記住的知識,遇到問題時不知道從何入手進行分析。在這種學習模式下,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累,教學卻達不到預期效果。隨著新課改的進行,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重視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學習過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只有讓學生積極學習,才能讓他們深入思考和分析語文知識,使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有效提高。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時,教師要主動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在融洽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他們能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并及時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加強師生互動,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時間,給他們的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得到了有效提高。
二、優(yōu)化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
在優(yōu)化教學方法,構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的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能對語文知識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促進他們語文思維的發(fā)展。在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輔助工具,使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高效完成學習任務,突出語文知識的重難點。在優(yōu)化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開展高效教學。
1.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工具進行教學。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內容量大,學習時間有效,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他們在課堂上掌握更多的知識,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運用多媒體可以讓學生在探究課文時借助直觀的情境,促進對學習內容的探究,有效激發(fā)他們的情感,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領悟。利用多媒體教學有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學習中接觸到更多的信息,拓寬他們的知識面,給他們提供一個全新的學習空間,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探究積極性,符合創(chuàng)新教學的需求。
2.運用問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在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時,要讓他們高效完成探究任務,掌握課文的重難點知識,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用巧妙的問題引導他們的思維。通過積極思考,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深刻理解,使他們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在設置問題時,教師要從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和教材內容方面出發(fā),提出問題后,要能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使問題教學在他們的積極參與和思考過程中達到預期的效果。
3.擺脫思維定勢,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采用單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進行語文題目的練習時,他們通過對教師的模仿進行。在枯燥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缺乏積極思考的動力,形成了思維定勢。在素質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思維的訓練,通過引導,讓學生能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促進他們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展。在創(chuàng)新思維的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指導,使他們學會如何分析、思考問題,掌握探究的方法,激發(fā)思維深刻性,有效發(fā)展語文創(chuàng)新思維。
總之,作為小學新課程改革的一線教師,我們都擁有一個充滿夢想的語文課堂,我們應該為之去創(chuàng)造,去耕耘。隨著新一輪課程的不斷深入,“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諸如此類的現(xiàn)代教學方式已廣泛運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課堂教學逐漸活了起來。然而,用心觀察便可發(fā)現(xiàn),某些所謂的“新課堂”仍明顯帶有師生劇本化表演,不少冠以“活動式”、“研究性”等新型名稱的課堂教學在本質上仍沿用了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課堂教學缺少有效性仍是有待解決的嚴重問題。我認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上應樹立服務意識,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交流的課堂”、“開放的課堂”、“感悟的課堂”,做到把“課堂”的權利還給學生,把“學習”的任務派給學生,把“說話”的機會讓給學生,把“創(chuàng)新”的使命留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