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軒
摘要:隨著體育課程教學的改革步伐也在不斷加快,這也促使了體育教師在教學中不斷追求教學有效性。本文通過對此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分析研究,提出了明確教學目標,合理選擇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從根本上體現課堂的有效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等措施實現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高,希望能為體育課堂教學的探索有所裨益。
關鍵詞: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高等教育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體育課程教學的改革步伐也在不斷加快,這也促使了體育教師在教學中不斷追求教學有效性。體育課堂的有效性指的是,通過體育教學,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運動技能以及對社會的適應性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因而,體育教師要努力提高課堂的有效性,使體育課堂出現根本性的變化。
一、明確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師制定教學計劃、執(zhí)行教學方案、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也是評價教學效果的有效標準,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中體育是基礎教育時期體育教育的最高階段,其教學目標的確定,既與基礎教育的其它階段有共性,也應有特殊性。共性:高中體育教學目標應體現三個維度,即知識、技能、情感的要求,盡量做到明確、具體、可觀察、可量化。這就要求教師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總目標要求,認真研究各模塊學習內容及要達到的目標,并結合學生實際,制定可供學生選擇的彈性學習目標,合理安排練習內容,從而使所有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能學有所獲。特性:高中體育教學具有特殊性,教師設計的教學目標與其他階段、學科的目標應有所區(qū)別。在健康水平上有較大幅度的提高,以適應將來的大學教育或走向社會就業(yè)工作的需要;在體育保健知識、技術和技能方面學有所長,形成基本的體育能力,養(yǎng)成體育意識和習慣,為今后的終身體育打下必要的基礎。這樣,教師帶著目標進行教學,在師生共同達標的過程中及時反饋和調控教學活動,就能指導課堂方向,實現有效教學。
二、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新課程標準并沒有給體育教師規(guī)定具體的教學內容,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有必要慎重選擇、合理設計教學內容。筆者認為教學內容的選擇應注意以下兩點。
(一)要有利于目標的實現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它制約著課程內容的選擇,而所選擇的內容又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所以內容的選擇要有利于學生實現水平目標,最終實現課程目標。這就要求教師根據課程總目標和每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來選擇教學內容。
(二)要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
學生存在個體差異,他們生理和心理特點的不同,決定了他們對體育活動有不同的需求。教師只有選擇、設計符合學生生理、心理特點的教學內容,才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全身心地投入練習,逐漸養(yǎng)成自主鍛煉的習慣。這就要求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前,深入到學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學生的體育興趣、態(tài)度、個性心理特征、實踐能力等,教學時將內容分解、分級,讓學生選擇練習。
(三)要具有實效性
教學內容的設計影響著課堂教學有效性,關系著學生體育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新課程標準提出一切對學生有利的體育教學內容均可納入選擇范圍。這就給予了教師很大的自由,但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一定要注意某一活動是否簡便易行,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是否有效,是否能夠為生活服務,這樣的教學內容才具有實效性。
三、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俗話說得好:“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备咧畜w育教學中,只要教師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立足于學生,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就一定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而高中體育教學的方法有很多,現在筆者介紹以下兩種:
(一)情景設置教學法
情景設置教學法就是在學生學習動作開始時,先把學生帶入一定情景,讓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如在學習籃球變向運球技術時,教師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情景:假如我們正在進行籃球比賽,看看你用什么方法才能突破防守?接著安排一對一的防守練習。練習結束后,讓學生總結變向運球技術的要領。隨后再和學生一起示范,學生便很快掌握了變向運球的基本技術。
(二)分層教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他們的體育技能、學習態(tài)度、接受能力等都不相同,教學中我們應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教學,以克服教學中能力強的學生“吃不飽”、能力差的學生“吃不了”的現象,確保每一個學生都能受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fā)展。
四、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
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為教學目的服務。傳統(tǒng)體育教學中,教師往往以體育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這顯然不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體育教學評價內容和形式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我們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建立科學、合理的多元化評價體系。第一,評價主體應多元化。以往傳統(tǒng)體育教學中,教師是唯一評價者,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評價,他們的積極性不高。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將評價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建立了學生、同伴、教師共同參與的評價體系,實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保證了評價的公正、公平。第二,評價內容應多元化。我們應從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成績進步幅度、應用技術和技能的能力等多方面加以評價,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鍛煉的興趣,促進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第三,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改變以往單一的評價方式,采取多種方式和途徑進行評價,運用觀察、訪談、成長記錄、表現性評價等綜合手段,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結果、學習成就、優(yōu)勢和不足,提出對學生的發(fā)展有針對性的意見,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的。
總之,課堂教學必須是一種有目的的、講求效益的活動。我們只有科學地把握體育課程標準,不斷學習,不斷探索,大膽創(chuàng)新,合理優(yōu)化教學過程,創(chuàng)新教法,才能提高體育課堂有效性,真正實現素質教育。